漫談《信心銘》
第十叁講、懸崖撒手的承擔精神
馬上吃個定心丸
說到這裏,我建議大家看看《五燈會元》中百丈禅師關于“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的開示。我把這段抄了下來,給大家讀一讀,原文是這樣的:
(百丈)師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爲是,亦不住盡處,亦不欣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
很多人在讀《五燈會元》時,沒有留意這一段。其實這段話裏的《圓覺經》思想很重,闡述也極其到位。如果你學明白了百丈祖師的開示,學習弄懂了黃檗祖師的傳法心要,可以這樣說,你再看《五燈會元》這樣的書,馬上就應該開悟,馬上就應該吃定心丸!
如果看了這些書還沒有吃定心丸,還沒有開悟,那是因爲你還有自障,還有法的障礙。有時候,我看《五燈會元》裏祖師的開示,看祖師悟道的各種公案,會覺得很傷心。這麼好的法流傳了一千多年了,爲什麼那麼多學佛的人還迷在外面啊?爲什麼在外面的人沒有跨一步邁進來啊?哎,悟者自悟,沒有辦法;迷者自迷,也沒有辦法。要悟的人,你擋也擋不住;真正迷的人,你就是拉他,他也不進來。法本來無異法,但是,人們就是妄自愛著。四川人喜歡吃辣的,上海人喜歡吃甜的,辣和甜本身無所謂異同,因人而異産生了喜惡。臭豆腐臭得不得了,北方人受不了,可南方人就是喜歡吃,這都是妄自愛著。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法本身無所謂異法,只因每個人的嗜好、脾性不同,對世間法的貪執各異,才産生有人喜歡,有人討厭而已。
現實生活中,女士們喜歡擦口紅、染指甲,有的人覺得好看,可有的人就覺得肉麻。“法無異法,妄自愛著”,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了。學修佛法也是如此。修密宗的人認爲自己學的是無上大法,其它都是不了道;學禅宗的說禅宗頓悟成佛,是最殊勝的法;學淨土的也說自己的法最好,十方諸佛同證,千經萬論共指。那麼,難道佛法還有差別嗎?這一點一定要坐實,佛法是沒有差別的,只不過每個人的法緣不同而已。不要一個法學久了,就把這個法當成唯一的、絕對的法。佛法是圓的,如果你把法看成方的,那麼這個法就是死法,就不活不通了。如果法與法之間還是有礙的、有相的,那是你自己把這個法變得不真實了。
真正的法是通泰的,是無礙的,彙通一切處,融通一切法,此法彼法無二無別。如果你把它分成此法和彼法,那就是你妄自愛著,畫蛇添足,在法上妄生增減。這也是我們學佛的人功夫上不去,見地不純粹的一種症結所在。爲什麼還會有異法呢?就是因爲我們妄自愛著。有愛著,就有取舍,就有好惡、是非等分別知見。
明心見性的考核指標
所以學到這裏,我們一定要明白什麼是智人?什麼愚人?什麼是法無異法,妄自愛著?我知道周圍的人中,有的愛禅宗愛得不得了,愛到命裏去了,幾十年說起禅宗來,眉飛色舞,頭頭是道。即便如此,如果他在世間法上完全是一個失敗者,你能說他是明心見性,開悟了?不能。嚴格地說,他在禅宗上還沒有進入,只能說他對禅宗是“妄自愛著”。
真正明心見性的人是有指標考核的。這個指標是什麼?煩惱來了,你有沒有力量把煩惱轉得動?我們剛剛在這邊講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是一到那邊馬上又說:“走,我這裏有筆生意,可以賺十萬塊錢。”這時你怎麼辦?一聽到馬上就跟著跑了,那就不行了。或者有哪個女孩子長得漂亮,你一看,馬上動心,又開始打主意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能說你學有所成,獲得了力量。
我們一定要在叁業上考核自己。煩惱來的時候,你有沒有力量?處理各種事務的時候,你有沒有力量?今天,我把這個事情交給你,你能不能做下來?如果什麼勁兒都使不上,什麼事都做不成,你還說自己明心見性了,有旋乾轉坤之力,通天徹地之能,我看你說什麼都是空話。世間法的任務,日常的工作交給你,你能不能把它做下來?能不能料理好?以前我們背毛的語錄,裏邊有這樣的話:“什麼是工作?工作就是鬥爭!哪些地方有困難,有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是爲著解決困難去工作,去鬥爭的,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這才是好同志。”你看,當年共産黨員要有這個本事,你學佛的人,自以爲明心見性的人,連這點本事都沒有,以後就千萬別說自己佛法通達了。
佛法、世間法是一體的。“六塵不惡,還同正覺”,這個確實需要打成一片。如果我們“妄自愛著”,只做跟佛法有關的事,別的什麼事都不做,那就完了。哪裏有佛法和世間法的界限呢?是你“妄自愛著”,在那裏劃一條線,挖了一個鴻溝。如果我們把世間法中的事情當成佛法的事情來做,把佛法的事情當成世間法來做,那我們就順順當當地把這個鴻溝邁過去了。
學佛的人一定要把這個障礙越過去。如果越過了這個障礙,我們在工作之中、生活之中,在學法的過程當中,才會有真正潇灑自在的感覺。這些是祖師們早就說破了的,我也經常說這些事情,但真正能找到這種感覺的人並不多啊。
破參的障礙在什麼地方
“妄自愛著”的直接後果是“將心用心,豈非大錯”。什麼是將心用心?就是把自己的影子當成了實實在在的我,把自己的照片當成了我,把思維的內容當成了心的本體,把“指”當成了“月”。這是修行中最要命的一個障礙。明心見性、破參的障礙也在這個地方:把“心所有”當成心,把“心所有法”當成了心法,就把相錯當成體了。
體相無二,是悟道之人說的話,也只有悟後能打成一片的人,才有這樣潇灑自在的感覺。沒有過來的人往往是瞎子摸象,各取一端,以偏概全。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就是把我們心裏所想的、自以爲是佛法的東西,當成了佛法;把我們自以爲是心的東西當成了心;把我們自以爲是悟的感覺當成了悟。
一會兒說我見到什麼境界了,一會兒又說我打坐看到光了,一會兒又做了什麼好夢了,一個人反反複複地在那裏咀嚼味道,在那裏面找感覺。見到好境,自以爲見到佛了;見了不好的境界,又得大恐怖。實際上這些都是“將心用心”的過錯。
這種過錯都還是小過錯,沒有太大的麻煩。真正的麻煩是那些“未悟言悟,未證言證”的人。他的麻煩在哪兒呢?他已經不是一般的人了,他對佛法的知見已經相當豐富了。從某方面來說,他已經算得上是一個善知識了,他見了很大的境界,見了很大的場面,又有很高的見地,各個方面看起來都堪爲人師了。但是,他執著于自己所感覺和感知的東西,把自己說得頭頭是道的東西當成了道。他就不知道那個東西恰恰還不是,仍然是光景,仍然是思維的內容、思維的對象。那還不是思維本身,不是精神的本身,還不是菩提本身。
所以,我們要打破一切相,打破一切執著,甚至連那顆心都要讓它粉碎。不然的話,總覺得有個什麼東西要抓住,捏在手掌心,這對我們修行來說真正是可惜啊!可惜光景了。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這兩句對修行有相當火候的人來說,是必有的境遇,一定要把這個看破,你才過得去。正如雲門祖師所說的,光不透脫有兩種病,見了法身也有叁種病,都是指的這個“將心用心”。修行功夫到了這種境界已經是很輝煌了,現在能達到這種火候的人,實際上不多啊。
把這層紙揭穿
“智者無爲,愚人自縛”,我們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捆縛起來,自己給自己灌一肚子的迷魂湯。確實,大家好好反省反省,我們學佛多年,對佛法的認識是不是自以爲是?我看啊,全部是自以爲是的認識。除此之外就是背誦經書上的、祖師的、別人的,都是人家的,等于是拿著人家的存折招搖過市。我們拿人家的存折也取不出錢來,更是用不上嘛。怎樣把這個打破?實際上前面已經說了很多。叁祖大師在《信心銘》裏反反複複地重複這種感覺,不斷地換種感覺,換個說法來說,讓我們一步一步深入進去。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天地萬物現現成成地擺在這兒,佛法也是現現成成地擺在這兒。性空緣起也好,緣起性空也好,八萬四千法門都現現成成地擺在這兒。爲什麼我們得不到呢?原因就是“妄自愛著”,在法上妄生分別。
大家都是學佛多年的人了,對照這個“妄自愛著”好好檢查一下,自己輸在什麼地方?爲什麼我們在心地上不能透明?麻煩是怎麼産生的?如果自己肯下功夫整理一番,一定會有所收獲。爲什麼呢?
叁祖說:“將心用心,豈非大錯?”在沒有破參的情況下,一般人都是將心用心,頭上安頭。很多祖師公案都這樣說,可總有人愚不可及,時雨既降,還在挑水灌田。老天爺幾個月不下雨,你挑水灌苗還說得過去;下了叁天叁夜的大雨,你還擔著水桶去灌田,那不是多事嗎?還有個說法是“大海裏面挖運河”,大海本來是現現成成的,還在那裏挖運河,是不是吃飽了沒有事情幹?這裏說的“將心用心”就是“騎牛覓牛”,就是抱著娃娃找娃娃。人們經常犯這個錯誤。
如何是佛?佛在西天,佛在經典裏,佛在祖師的嘴巴上,我們經常犯這個錯誤。佛在什麼地方?法在什麼地方?如果我們能把這層紙揭穿,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就是我們當下、現在明明曆曆的一念,並敢于把它承擔下來,敢于把它坐實。拿虛雲老和尚的話來說叫落堂,功夫落堂了,那麼我們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學佛多年的人,之所以見地不明,不能破參,多生累劫不能見道,他的錯誤實際上只有一條,就是將心用心,心外求法。
正是因爲將心用心,心外求法,才有“迷生寂亂”。迷必然生亂,執迷的人落于動靜兩頭,當然就生亂了。寂,是指入定;亂,是喪失定力,心裏亂哄哄的,收拾不住。你把心收拾住了,便是入寂入定。然而這個一靜一動,實際上都還是我們的…
《漫談《信心銘》 第十叁講、懸崖撒手的承擔精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