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信心銘》 第十叁講、懸崖撒手的承擔精神▪P2

  ..續本文上一頁迷。真正的悟,它沒有靜沒有動,非動非靜,不動不靜,即動即靜的。《易經》裏面說得很清楚:“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我們的真如也是這個樣子。真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是寂照不二的。如果你沒有悟道,就還沒有歸體;認識不到這一點,就總有一個亂,一個寂。比如這兩天打坐,沒有打妄想,一念不生,很舒服,功夫長了;過兩天,房錢漲了,調工資沒我的份兒,孩子上學成績不好了,等等事情都來了,念頭一動,心亂如麻,于是茫茫然,惶惶惑惑,功夫又不知哪裏去了。

  真正上了手的功夫是一貫,不論忙閑動靜都能泰然處之,並不是說今天有點禍事心就亂了,明天有點好事又生歡喜了。真正有功夫的人,始終處于很平淡,很平靜,很平和的狀態。面對逆境他不憂,面對順境他也不驕。修行的時候,遇到寂他不住,遇到亂他同樣不住。不住于動靜之中,又從從容容地處于動靜之中,讓它爲我所用。

  今天沒有事情,打打坐,調理一下身心,休息一下,這樣很好。如果今天有事,很忙,而且是必須要做,是應該做的事情,可你卻不情願做,認爲這麼多事情影響你打坐用功了,那你就完了。功夫永遠影響不到你的真如。不管怎麼說,你每天在那裏打坐,真如不會增加;你在外面忙大家的事情,真如也不會因此而減少。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回互與照應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真正開悟的人,你說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都談不上。萬法平等,對他來說沒有什麼特別愛的人,也沒有什麼特別討厭的事。當然這也要隨順因緣,並不是說你悟了,樣樣俱足了,跟你沒有因緣的人和事,你也要管要做。凡是你要做的事,你所遇的人,都是與你有緣的,當然是順緣還是逆緣,就說不清楚了。悟道之人,不會因爲因緣的順逆而産生好惡。

  如果今天到這裏來聽課的人多,我高興,明天人少了,我心裏就難過不舒服;或者有人說馮老師,你講得太好了,我聽了之後,尾巴就翹起來了;又有人說馮老師你講的東西不對,沒有用,我就心生煩惱。如果這樣的話,就只能說明我沒有這個本事。所以大家要在自己的本性之中養成習慣,逼迫自己走到這條路上來。要在性情上,在身語意上,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上改變過來,要以道人的氣象鑄造自己。

  其實鑄造都是多余,真如本身就是那麼回事,只不過我們與真如有些隔閡,還有點不熟悉,還不得不強製性地要求自己穿上“戒定慧”這件衣服,喬裝打扮一番,用“六度”來要求自己,使自己先像一個道人。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了,與自己相應了,打成一片了,也就那麼回事了。悟無好惡,一個悟道的人不會討厭這個,喜歡那個。面對因緣,他也不會挑肥揀瘦,而是順應因緣過日子。這樣的日子才了然,也才像一個道人過的日子。

  後面接著說,“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如果我們做得到“悟無好惡”,那還用斟酌“二邊”嗎?我們之所以還有“一切二邊”的那種感覺,還有喜樂憂苦,還有煩惱菩提、得失是非、生死來去等等的感覺,就是因爲我們還沒有把這一切放下,分別心太重。如果我們把分別心丟下,達到了“悟無好惡”的境界,就沒有“一切二邊”了。你就跟前面說的一樣,達到“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甯有偏黨”的境界了。

  《信心銘》就是這樣,處處對應回互。禅宗曹洞宗講回互,石頭和尚的《參同契》,不同于道教所講的《參同契》,他也是講回互。我們看《信心銘》,處處都在回互,前後回互,中間和兩邊回互。迷與悟回互,功夫和無功夫回互,反複回互。從此岸到彼岸,從彼岸到此岸;從悟到迷,從迷到悟;從無功夫到有功夫,從有功夫到無功夫,它在不斷地回互照應。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我們能不能放下肚子裏亂七八糟的事情?所有因緣是非的種子能不能放下?我們能不能把世間的一切都看成是夢幻空華?有的人喜歡癡人說夢,這也是人的習慣。人們對前景不明,對命運不明的時候,往往想“早知叁天事,富貴幾千年。”夢境是否有預測未來的作用?大家都有圓夢的的願望,于是“周公解夢”之書大肆流行。按西方心理學的說法,夢不外乎是潛意識的浮現。按佛教唯識學的說法,它是深層的種子浮現在我們睡眠意識之中。

  我在《心靈鎖鑰》這本書中對夢境也有所提及,但並沒有作爲闡述的重點。夢無外乎是睡眠時有意識的狀態。當這些念頭來了的時候,你怎麼對待?真正悟了以後,有念無念都無所謂。莊子說“至人無夢”,這個無夢,是不打妄想的意思,並不是說智人就不做夢了。莊子自己還是要做夢嘛,莊生夢蝶一場空嘛。他做夢的時候,不知道是莊子變成蝴蝶了,還是蝴蝶變成莊子了。他都說不清楚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大家想一想,自己做夢時的那種狀態與自己清醒時的狀態有什麼不同?禅宗裏講醒夢一如,你能不能達到這種境界?你每天是怎麼睡著的?入睡的那一刹那你有沒有感覺?清醒的時候在床上翻過來倒過去睡不著,後來有些迷迷糊糊,再後來又是怎麼不知不覺睡著的?大家好好去感覺感覺,真的是意味無窮。這是對生命的感覺,是對夢與醒這個界線的把握。

  大家用功的時候也可以把這個念頭提一提:“我今天上床了,還沒有睡著,我要看著我是怎麼睡著的。”這個很有意思,大家可以試一試。另外,睡著了,又是怎麼醒過來的?明明剛才還在夢中,還睡得迷迷糊糊,怎麼一下子就醒了?你能看著自己是怎麼醒過來的嗎?

  你能把入睡、醒來的感覺把握熟了,對生死基本上就有數了。經常把玩它,久而久之,你對原始念頭的起落就有體會了。爲什麼念頭會生起來?爲什麼念頭又不在了?對此,你慢慢就會有感覺。晚上入睡之前或者是早晨醒來之後,新生的雜念、世間的是非比較少,沒有世間諸多因緣的扯絆,你可以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的生命,直接面對自己的精神。就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我們怎麼睡著的?又是怎麼醒來的?直接面對這樣的狀態,仔細體驗,說不定哪天你就會找到好消息。自己生命中的一些消息,你就看到了。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就是說我們要“超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當然,這種說法也不准確。總之,我們要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昨天,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你想撈也撈不回來。明天,要來的事情來就來吧,你想擋也擋不住。那麼現在呢,你抓得住嗎?現在也未必抓得住。現在大家坐在一起,一到十二點鍾就該說再見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現在也抓不住。所以《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那什麼東西我們把握得住呢?

  要說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從哪兒冒出來的?爲什麼會有一個過去、現在、未來?這是誰的過去、現在、未來?這個過去、現在、未來也是法,這個法從何起?又在何處滅?我們可以好好想想這些問題。

  這裏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它不是一個絕對的時間或空間的概念。心生種種法生,它還是心生之物。既然是心生之物,我們又怎樣看它的來去?這都是實際功夫啊。我們修行,特別是參禅悟道,這些關口過不去,就見不到真功夫。明白了這個,你才會真正承認“夢幻空華,何勞把捉”,才能真正潇灑起來,做到“逍遙絕惱”。不然的話,“夢幻空華”就把自己拴起來了。如果世間的種種因緣把自己拴起來了,那你還逍遙得起來嗎?逍遙不起來的。

  我在這兒說得熱鬧,可我也逍遙不起來啊!談何容易。我只不過是在心頭,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一關,只是一個人在自己的肚子裏稱王稱霸。誰敢在社會上稱王稱霸啊?警察一來,你就傻眼了。所以說真正看破,不是看破社會、看破外面的世界,而是看破自己肚皮裏的念頭,看破那些起起落落的念頭、來來去去的是非。它們才是你的夢幻空華!外面的事情是夢幻也好,是空華也好,都與你不相幹,隔得太遠了。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外面的世界是夢幻空華,或者不是夢幻空華,有什麼要緊?還不是我們自己的念頭在作怪。那麼,我們肚子裏這些來來去去的念頭,它又是什麼呢?難道它不是夢幻空華嗎?有時候一個念頭不起半點作用,而有些念頭又能拴人一輩子啊!

  諸葛亮鞠躬盡瘁一輩子,還不是幫助劉備恢複漢室的意志、意念在支撐他。當年的很多共産黨員,爲了一個“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信念而赴湯蹈火,奮鬥終身。有些人發心學佛,這一念生起,一輩子幾十年就走這條路了。這就是念頭的力量,拿西方的話來說,這叫動機,也叫意志。

  但是,這些東西我們都要放下!就像前面說的“法無異法,妄自愛著”、“系念乖真,昏沈不好”,等等。我多次強調學習《信心銘》,要前後反複回互,反複對應,不要抓住這頭又丟了那頭,也不要抓住那頭又丟了這頭,都不對。這頭不要抓住,那頭也不要丟,即不著亦不丟。這樣功夫純熟了,你才有這個本事。“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我們能不能把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然後像祖師們所說的那樣,懸崖撒手,自肯承擔!

  有一些人一輩子學佛,學得很精進的時候,出家了,把功利富貴放下了,把什麼都放下了。但還有一樣放不下,佛法沒有放下。一切都可以放下,就是佛法放不下。如果把佛法放下了,會怎麼樣呢?真能放下了,你就成佛了!但是,一般人就是放不下。“得失是非”敢于“一時放卻”,非得有“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的氣慨才行。這是禅宗的氣慨!“不向諸佛求解脫”是這種氣慨,“無佛處成佛”也是這種氣慨。

  得失、是非是二,“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你連一都不守了,難道得失是非還放不下?所以,學修佛法的時候要養成這種習慣,要有這種…

《漫談《信心銘》 第十叁講、懸崖撒手的承擔精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