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地。并不是说我现在就可以把什么都放下了,谅你也做不到。关键是什么呢?当我在学这样法、那样法的时候,心里要明白:这些都要放下。
话说回来,一切放下并不妨碍你所学所修的法。我们所说的放下,不是让你把上师传的法都丢在一边,不修了。我讲我的道理,你修你的法,重要的是现在你必须明白:这个法我可以修,但是我不要执着。今天我们在这里讲了《信心铭》,学完了,你又开始执着于《信心铭》,其它的法就不管了,不是这样!
《信心铭》说了:“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六尘都不恶,佛法又没有得罪你,你还会嫌弃善知识给你传的法,放下不修吗?真正的过来人,他会依顺佛法的因缘,而不偏激。菩萨成道之后,正好学修万法。如果你还没有见道,还不是菩萨,还是盲人瞎马,得了法药,你怎么用呢?你不会用。真正的菩萨见道之后,一切法都是法药。所谓的后得智,还是要学才会。并不是说一个人明心见性,成菩萨了,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了。他只懂得一个空字,他只知道不住不著。要把凳子做好,还得先学木匠;要把电视机修好,还得学专门的电子技术。并不是说你明心见性了,那英语也会了,法语也会了,金元宝人民币一伸手就抓来了,没那回事儿。
不管怎么说,在根本智上我们要明白“得失是非,一时放却”。根本智和后得智是有区别的。没证根本智,你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后得智,但那毕竟是在世间法之中,不得解脱。证了根本智再有后得智,你才能进入一切智智,才能穷尽一切种智,正所谓“顿”了以后还要“圆”。一般人以为禅宗只讲顿,顿了以后把圆丢在一边,那就显得偏了。
以前,佛教里面有很多人对禅宗有诸多批评意见,主要就是这个“圆”字。有人以为禅宗是一悟就了,悟了之后就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实际上悟了以后,一样地穿衣吃饭,一样地为众生做事,一样要显现佛法的光辉。
谁牵着谁的鼻子走
前边我们讲过“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这里我们还要继续讲。我们迷恋世间法,就会在世间法上心生烦恼;若是我们迷恋佛法,同样也会在佛法上心生烦恼。这里的迷,不是说你的脑袋昏了,找不到方向,而是“迷生寂乱”啊。
寂是什么呢?我今天能入定了,明天也得定了,这就是寂吗?你能安安静静地入定,坐在那里十天半月不起来,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一样是迷,不是寂。念头收拾得住称之为寂,念头收拾不住称之为乱。这里要留意的是,寂同样要生“寂乱”。你能入定了,你能不起一念了,仍然是迷。打妄想是迷,不打妄想还是迷。为什么?悟无好恶嘛,你真正明心见性了,不管寂也好,乱也好,就都不分别了。寂乱不二,动静不二,应该是这个境界。并不是非得要入寂入定,排斥妄想不可。
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是悟无好恶的。他不会说佛法我就特别喜欢,那边世间法、烦恼法我就特别讨厌。他都能平等对待。平等对待的时候,烦恼就是菩提。既然烦恼就是菩提,如果你讨厌烦恼,不就是讨厌菩提了吗?
悟无好恶,是悟后境界,是明心见性以后,破参以后,你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但同时它又是功夫上的语言。我们在平常修行用功的时候,要经常敲响这个警钟,提醒自己,琢磨其中的味道,使我们能在平时的起心动念之中,拨正自己的见地。如果我们连这些语句都不熟悉,那我们平常的起心动念,就会落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离修行的正道太远了。我们把自己的起心动念都放到这个轨道上,或者强迫自己进入这个轨道,那么三年五载,你必然与之相应,与禅宗的路数就自然相应了。相应之后,熟能生巧,得巧之后,时机一到,只再向前一步就迈过去了,便能成就了。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把“道”与“非道”的界线分清楚,但同时也不要分得太清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既要分清楚,又要不分清楚。这就是过来人和没有过来人的区别,也是见地上路还是没有上路的区别。如果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非得要如何如何,那未必是上路了。当然在学修的最初阶段,的确是非得要如何如何一番。但过了那个阶段,学习了《信心铭》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修习《信心铭》,顺着《信心铭》所指的路子走了。按密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信心铭》作为自己的上师,作为自己的本尊来修,天天听话,一步一步踩实了走,那就对了。既然有这么好的法,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我也看过其他一些所谓善知识的开示,说句实话,我真的不敢恭维,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太多了,不相干的话太多了。我觉得自己有点老实,尽说些老实话,尽把最要命最精华的讲给大家。你到其他地方去听,一言半语的原文可以给你讲十天半月,甚至一年两年都还归不到正题上。到头来,你还是上不了路。我是老老实实地在这里费心费力地说。以前袁焕仙老先生也是这样一门心思地讲,包括维摩精舍出版的丛书,都是真正的好东西,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绕弯子,卖关子。
《信心铭》也是如此,就这么多字,就这么几句,清楚明了地点明了修行之路该怎么走。现在,我跟大家在这里共同学习《信心铭》,每次读诵一遍,我心里都十分感慨。这么好的法,为什么大家不用心去修呢?
《信心铭》把修行过程中的一切假象、魔术、道具,全都给你说破了,都是真实不虚的语言。如果我们敢于老老实实地走这条路,哪里还用花费那么多功夫,消耗那么多供养?自性佛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要相信这个法,要敢于走上这条路。你把《信心铭》修习纯熟了,再看其他善知识的开示,再见那些不得了的金刚上师,他们是怎么回事,心里就明了得很。你手持金刚王宝剑,怀有照妖镜,你就是善知识!法在你这里,你不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你就可以牵着别人的鼻子走了。
一个修行者真正的气慨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一切就是万法,二边就是是非凡圣、菩提烦恼。这个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你斟酌什么呢?没有斟酌的必要啊。“梦幻空华,何劳把捉”、“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等等,前面已经把话都说绝了。但是没有过来的人,他仍然要在两边跑,在一切万法上跑,每天在来来去去的事物上操心玩弄,如同迷在“梦幻空华”中一般。
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我们学修佛法就是要在了义上用心,就是要彻法源底。你真正破参,得了一切智,面对其它万法,说句老实话,就像超级大师面对三百六十行,样样都拿得起,玩得转一样。如果你只是一个学徒,跟着师父学习一种手艺,通过练习你学会了,熟悉了。但如果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悟通其中的道理,那你学会的只是一门手艺而已,不能举一反三,其它的法你就玩不转了。所以没有破参,没有悟入,你只是一个手艺人、一个匠人。匠人只是匠人,永远成不了大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了悟世间法的很多东西都是“梦幻空华”,包括佛法方面的很多东西,也都是“梦幻空华”。既然是“梦幻空华”,我们又“何劳把捉”呢?
有些学佛的人,今天修这个观,明天修那个法。念阿弥陀佛觉得还不稳,好像跟着释迦牟尼佛才最保险。可是过一阵,又觉得普贤菩萨、燃灯古佛都十分了不起,心里就开始犯嘀咕,我到底修哪个法,跟着哪个佛走最保险呢?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寻烦恼。
万佛一心啊,万佛万法都只有一法,没有二法。这个一法就是我们的心嘛!心法是什么?你要明白“缘起性空”不是语言文字,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缘起性空”的。如果说解脱自心,它本来就是解脱的,还需什么解脱?你说,我们的心本来是解脱的,对;你说,我们的心还没有解脱,也对。你认为它没有解脱,你就入六道轮回;你认为它已经解脱了,你就入佛菩萨法海。就是这一念之差。所以六祖大师说:“一念悟,众生是佛;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听这话,有的就问了:“佛还会迷吗?”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佛当然不会迷,他是已经觉悟的过来人,怎么会迷呢?这里是说明“悟”太重要了。如果你不是过来人,“迷生寂乱”,乱是迷,寂也是迷啊。这个请大家好好体会。
一说到梦幻空华,大家都说这个我知道,《金刚经》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嘛。但是,真正面对得失是非的时候,他也许就认真了,就不觉得眼前的一切是梦幻空华了。得就是得,失就是失。得了,我今天要长膘了;失了,我明天要消瘦。这个时候他就放不下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不是嘴上说得热闹,是要有真正的气慨,面对功名富贵,面对荣辱得失,都要真正放得下。
这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前面我们说过考核明心见性的标准,面对烦恼,你有没有力量转?能不能放得下?面对要做的事情,你得不得力?能不能处理得好?这些都是真正要命的地方。真正放得下,并不是说让你像傻子一样,拿着一百万不要,学庞居士把它全部扔到河里去,而是要你能做到在名利上不争;遇到误会、麻烦时不垂头丧气;在顺境中如何持盈保泰,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在逆境中如何不退丧自己的初心,不失去自己的理念目标,敢于奋斗,敢于坚百忍以图成。要有这种毅力,有这种大丈夫的气慨,你才能真正说到做到,把“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漫谈《信心铭》 第十三讲、悬崖撒手的承担精神》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