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信心銘》 第十二講、禅宗對佛教的獨特貢獻▪P3

  ..續本文上一頁,再看其他人的所作所爲,你才會覺得都是愚人自縛啊!

  很多佛教徒看到還沒有學佛的人,往往會生出這樣的慈悲心:愚者自縛啊!他們怎麼連佛都不信啊?這麼殊勝,這麼舒服的佛法,他們怎麼就不來學呢?我們勸人學佛,個個都是巴心巴肝的,很動人很感人。但是沒有辦法,人們就是愚人自縛。人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束縛著不得解脫。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也許其它事他都想得開、放得下,但唯有一件事就把他縛住了,就讓他麻煩到家,痛苦到極點了。

  有些愚人自縛者是渾然不覺,而更多的人是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改不了。既然知道自己有毛病,卻屢教不改,這是不是愚人呢?真正的智者,他不會用繩子把自己捆住,他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總之,像孫悟空一樣潇灑自在。

  折葉飛花皆利器

  我們回頭再看“六塵不惡,還同正覺”的境界。其實,我們從很多祖師公案中也都看了這種境界。有一次,雲門祖師講開示的時候,說了一句:“十五日以前即不問,十五日以後道將一句來!” 他讓徒弟們下轉語,可所有的徒弟沒有一個敢開腔的。他只好自己接了一句話:“唉呀,日日是好日呀。”寫《禅宗無門關》的無門老和尚,曾作過一首詩,大家都很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個就是潇灑自在、六塵不惡的感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個就是六塵。但是這個六塵呢,因爲禅者“無閑事在心”,所以它不討厭,很舒服,很安逸。一般人很容易陷入風花雪月之中,心生種種情緒,心生種種煩惱。但是一個智者、一個禅者,卻能于六塵之中,獲得法身愉悅的感覺。所以,我們要善于在心地之中養喜神,養法樂。如果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不能把自己的法樂養起來,每天就像欠了別人的錢,拿不出來,惶惶然地過日子,那只能說明你學修的路子走錯了。如果你能夠真正把一切放下,每天都有歡喜心,日子過得舒服順暢,才真正像個學佛的人。

  觀自在菩薩,爲什麼要觀自在?其實菩薩本身就是自在的,還觀什麼?觀都是多余的,是說給我們凡夫聽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在自在、智慧上下功夫。每天一早起來,眼睛睜開就問自己:“我今日自在否?此時自在否?”也就是用心理學所說的潛意識暗示自己:我今天要快樂!

  去年,有個太太俱樂部請我去給她們講課。這些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都有太多的莫名其妙的想法。我給她們講儒家的“叁從四德”。當然了,現代社會講“叁從”顯得太迂腐了,我就重點講了“四德”。我當然不是按照宋儒的“四德”那麼機械地講,而是聯系現實講得很活泛,講得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要開竅了。我說,一個女人,首先你自己要馭己有術,要得自在。自己得自在了,才可能馭夫有術。如果一個女人馭己無術,那一定也是馭夫無術,馭兒也就無術。

  如果展開了說,“智者無爲,愚人自縛”中可做的文章還有很多,還有很大。面對生活中的諸多人事,就看我們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了。用得好,就像金庸小說中所寫的,“折葉飛花”都是利器,都能取人性命于無形。學佛的人一定要有這樣的本事。如果說學了佛法,又說自己明心見性的人,做起事來還這裏有障礙,那裏也有障礙,像東郭先生一樣迂腐,那你所說的開悟就要打個問號了。如果一邊說自己神通廣大,一邊還上當受騙,連世間法都踩不透,你說自己明心見性了,有誰會信服你?

  六塵很可愛

  當年,很多人在離欲老和尚跟前問法,隨便你怎麼問,怎麼說,老和尚都說:“你們說的都是分別知見啊,佛法不是這個道理。”當時,我就問老和尚:“我們對佛法的種種認識都是衆生見,那麼,凡聖之間的這條鴻溝怎麼過得去呢?”我們念頭一冒就是妄想,那什麼是不妄想?怎樣跨過凡聖之間的鴻溝?

  當時,老和尚的大徒弟韓真先生說:“你們不要在這兒亂說,有成就的人都是童子出家的。你們這些人怎麼能這樣提問題呢?”平時他們對老和尚是很恭敬的,話也不敢多說,問也不敢多問的。當時,我也沒有管那麼多,就說:“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童子出家,他還是有老婆孩子以後才出家的。”老和尚一聽就笑了,說:“你曉得了就曉得了。”總之,他不會跟你多說什麼,說也說不清楚,真是不可說,不可說。但你說“不可說”,佛經裏面又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衆生與佛菩薩之間的這條鴻溝到底是如何産生的?怎樣把這條鴻溝消除?實際上《信心銘》全部在給你談這個問題。鴻溝有沒有?有。但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關鍵是你敢不敢把這個承擔下來。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衆生之所以是衆生,他一定認爲六塵可惡,世間很可惡,煩惱很可惡。你真正見道以後,六塵很可愛,衆生也很可愛啊。佛見了衆生歡喜得很,佛不會把衆生一巴掌打到陰山裏面去,因爲衆生是他的衣食父母,是他的法身父母啊!沒有衆生哪來的佛?沒有衆生就沒有佛法了。所以“六塵不惡”,六塵很可愛。眼耳鼻舌可愛,色身香味可愛,若想成正覺,這些全都是法藥啊。

  什麼是佛法?衆生是佛法的種子,衆生是諸佛的種子,煩惱是菩提的種子。煩惱和菩提不隔一分不隔一線。什麼時候你覺得“六塵不惡”了,你就成道了。你覺得六塵可惡,你還討厭六塵,害怕煩惱,那你還是衆生,還有此岸、彼岸之分。如果沒有這個界線,說沒有就沒有了,所有障礙都在一念之中轉過來,煩惱就是菩提了。若是轉不過來,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最終的結果是菩提也變成煩惱了。所以佛經裏面說:“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爲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爲菩提。何以故?于第一義不二故。”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我們要敢于在這個地方承擔,這個也是在功夫上談。六塵惡不惡,與自己的境遇有關系。關鍵是你能不能轉境。順境的時候怎麼過?逆境的時候怎麼過?作爲在世間生活的人,在順境之中要謹防栽跟頭,走下坡路,要學點“持盈保泰”之術,使自己穩住。繁榮昌盛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對立面看清,免得一腳踩虛了。

  現在當老板、當官的犯事的很多,這個上法院了,那個判死刑了。案發之前一個個不得了,了不得,又有錢又有權,一天到晚日子不知道怎麼過了。在困境中的人呢?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要敢于奮鬥,敢于爭取自己的未來。所以說,順境要逆過,逆境要順過,你能把這個心境轉過來,不說你成菩薩,也起碼是智者,是賢人了。如果有了錢,尾巴翹了,有了權,鼻孔朝天了,那離危險的境地也就不遠了。處在逆境之中也沒有必要每天垂頭喪氣、陰陰暗暗的,要善于養和氣、養喜神,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樣才有利于自己的發展。這是基本功夫。社會生活中都需要這種功夫,何況學修佛法的人。

  對學佛的人來說,這些都是家常便飯。如果連這點轉境的功夫都沒有,轉心的功夫都沒有,那我們所學的佛法都學到哪裏去了?滿嘴的般若波羅密,結果做出的事跟蠢豬差不多。在雲門寺的時候,經常聽佛源老和尚罵人:“蠢啊,比豬還蠢!”

  實際上我們並不蠢,就看能不能轉過來。一個人要善于看對立面,要善于轉化。知道轉的人,他就與緣相應了,不會受某種局限,而顯得活潑靈動。所以說“智者無爲,愚人自縛”,真正的智者他是穩坐于無爲的。

  禅師們都會太極推手

  什麼是無爲?不違反自然,不違背規律,不違背規矩,順規矩而行,就是無爲。所以,無爲也並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那樣,好像什麼事情也不做,什麼事情都不管。不要去破壞規矩,不要去破壞因緣,不要去破壞因果。任性隨緣,隨緣任性就是無爲。如果把無爲理解爲百不思,百不想,什麼事情都不做,連吃飯的錢都不去找,那就很麻煩了,對自己的修行也是很大的障礙。

  “智者無爲”,這個無爲是對應有爲而說的。有爲與無爲實際上是不二的,只有無爲才可能無不爲。所以說,順應規律、順應因果、順應世間常理、順應天地良心,總之順應了這一切,你才能真正地做到無爲而無不爲。你性格的長處是什麼?短處又在哪裏?你要舍己所長,就己所短,想有爲一番,那樣不行。只有你順著自己的長處,順著自己的因緣走,借力打力,才會四兩撥千斤,于事業上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無爲而無不爲,在哲學上有種種講法;在道家的學術上,特別是在王霸之術上,也有種種的講法。當然,這個話題不是我們主要講的內容。智者無爲,用于世間法該如何講?在出世間法上又怎麼講?這些都應各有專題,這留到以後有機會再與大家交流。

  智者有智者的氣象,智者的對立面是愚人,愚人往往自縛。自己把自己拴起來的人和事太多了,這個大家都深有體會。有些人在“有”上把自己拴起來;有的人用“無”把自己拴起來;有的人用成見把自己拴住;有的人則用各種理論把自己拴起來。過來人看著我們把自己拴起來,就像大人看小孩子犯錯誤一樣,很可憐,也很可笑。但我們往往像小孩子一樣,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衆生犯錯誤,我們衆生意識不到,佛菩薩看著覺得可憐可笑。到底是什麼把你捆縛起來了呢?

  四祖見叁祖,來向叁祖求解脫之法。他一見老和尚就說:“唉呀,老和尚,你度度我嘛。”叁祖說:“你求什麼呢?”四祖說:“我要求解脫之法。”叁祖問:“什麼把你拴住了?”四祖想,是啊,什麼把我拴住了?沒有什麼把我拴住啊。就這麼念頭一轉,四祖就大徹大悟了。我剛才說了,我們要經常在自己心裏找“無礙”。你內心有礙還是無礙?如果有礙,那個障礙又是什麼?

  有一參禅的人見到藥山祖師說:“老和尚,請你給我傳一點佛法,我弄不明白什麼是祖師西來意,請你老人家開示一下。”老和尚說:“你不明白是你不明白,跟我有什麼關系?”你說這個事情搞不懂,那是你搞不懂。你搞不懂,你去搞懂就對了,別人拿你是沒有什麼辦法的。你說這個事情疑惑不解,那是你疑惑,我又不疑惑,跟我有什麼關系?祖師的語言非常幹淨,祖師接人也沒有過多的名堂,他把事情全部推給你。

  你不知道什麼是叁座大山嗎?那好,你去背一下就知道了。你不知道什麼是煩惱?那也好辦,去煩惱一下就知道了。你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嗎?那就去菩提一下嘛,等等。所以很多祖師帶徒弟,他並不是什麼都教給你。祖師們都會太極推手的這一套。以前有個徒弟問師父:“有人來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我該怎麼回答呢?”師父反問他:“如果你當了大和尚,你的徒弟也這樣問你,你該怎麼回答啊?”

  所以,禅宗不會給你說現成的答案。師父說的是師父的,又不是你的。我是億萬富翁,錢在這兒,我不會拿給你用。你要用,你得自己去掙。你該怎麼回答?師父完全讓你去調動自己的般若、自己的菩提。所以,我們在學修的時候,就一定要把這個立場認准。

  

《漫談《信心銘》 第十二講、禅宗對佛教的獨特貢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