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再看其他人的所作所为,你才会觉得都是愚人自缚啊!
很多佛教徒看到还没有学佛的人,往往会生出这样的慈悲心:愚者自缚啊!他们怎么连佛都不信啊?这么殊胜,这么舒服的佛法,他们怎么就不来学呢?我们劝人学佛,个个都是巴心巴肝的,很动人很感人。但是没有办法,人们就是愚人自缚。人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束缚着不得解脱。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也许其它事他都想得开、放得下,但唯有一件事就把他缚住了,就让他麻烦到家,痛苦到极点了。
有些愚人自缚者是浑然不觉,而更多的人是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改不了。既然知道自己有毛病,却屡教不改,这是不是愚人呢?真正的智者,他不会用绳子把自己捆住,他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总之,像孙悟空一样潇洒自在。
折叶飞花皆利器
我们回头再看“六尘不恶,还同正觉”的境界。其实,我们从很多祖师公案中也都看了这种境界。有一次,云门祖师讲开示的时候,说了一句:“十五日以前即不问,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 他让徒弟们下转语,可所有的徒弟没有一个敢开腔的。他只好自己接了一句话:“唉呀,日日是好日呀。”写《禅宗无门关》的无门老和尚,曾作过一首诗,大家都很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个就是潇洒自在、六尘不恶的感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个就是六尘。但是这个六尘呢,因为禅者“无闲事在心”,所以它不讨厌,很舒服,很安逸。一般人很容易陷入风花雪月之中,心生种种情绪,心生种种烦恼。但是一个智者、一个禅者,却能于六尘之中,获得法身愉悦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善于在心地之中养喜神,养法乐。如果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不能把自己的法乐养起来,每天就像欠了别人的钱,拿不出来,惶惶然地过日子,那只能说明你学修的路子走错了。如果你能够真正把一切放下,每天都有欢喜心,日子过得舒服顺畅,才真正像个学佛的人。
观自在菩萨,为什么要观自在?其实菩萨本身就是自在的,还观什么?观都是多余的,是说给我们凡夫听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自在、智慧上下功夫。每天一早起来,眼睛睁开就问自己:“我今日自在否?此时自在否?”也就是用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暗示自己:我今天要快乐!
去年,有个太太俱乐部请我去给她们讲课。这些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都有太多的莫名其妙的想法。我给她们讲儒家的“三从四德”。当然了,现代社会讲“三从”显得太迂腐了,我就重点讲了“四德”。我当然不是按照宋儒的“四德”那么机械地讲,而是联系现实讲得很活泛,讲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要开窍了。我说,一个女人,首先你自己要驭己有术,要得自在。自己得自在了,才可能驭夫有术。如果一个女人驭己无术,那一定也是驭夫无术,驭儿也就无术。
如果展开了说,“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中可做的文章还有很多,还有很大。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人事,就看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了。用得好,就像金庸小说中所写的,“折叶飞花”都是利器,都能取人性命于无形。学佛的人一定要有这样的本事。如果说学了佛法,又说自己明心见性的人,做起事来还这里有障碍,那里也有障碍,像东郭先生一样迂腐,那你所说的开悟就要打个问号了。如果一边说自己神通广大,一边还上当受骗,连世间法都踩不透,你说自己明心见性了,有谁会信服你?
六尘很可爱
当年,很多人在离欲老和尚跟前问法,随便你怎么问,怎么说,老和尚都说:“你们说的都是分别知见啊,佛法不是这个道理。”当时,我就问老和尚:“我们对佛法的种种认识都是众生见,那么,凡圣之间的这条鸿沟怎么过得去呢?”我们念头一冒就是妄想,那什么是不妄想?怎样跨过凡圣之间的鸿沟?
当时,老和尚的大徒弟韩真先生说:“你们不要在这儿乱说,有成就的人都是童子出家的。你们这些人怎么能这样提问题呢?”平时他们对老和尚是很恭敬的,话也不敢多说,问也不敢多问的。当时,我也没有管那么多,就说:“释迦牟尼佛也不是童子出家,他还是有老婆孩子以后才出家的。”老和尚一听就笑了,说:“你晓得了就晓得了。”总之,他不会跟你多说什么,说也说不清楚,真是不可说,不可说。但你说“不可说”,佛经里面又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众生与佛菩萨之间的这条鸿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把这条鸿沟消除?实际上《信心铭》全部在给你谈这个问题。鸿沟有没有?有。但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关键是你敢不敢把这个承担下来。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众生之所以是众生,他一定认为六尘可恶,世间很可恶,烦恼很可恶。你真正见道以后,六尘很可爱,众生也很可爱啊。佛见了众生欢喜得很,佛不会把众生一巴掌打到阴山里面去,因为众生是他的衣食父母,是他的法身父母啊!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法了。所以“六尘不恶”,六尘很可爱。眼耳鼻舌可爱,色身香味可爱,若想成正觉,这些全都是法药啊。
什么是佛法?众生是佛法的种子,众生是诸佛的种子,烦恼是菩提的种子。烦恼和菩提不隔一分不隔一线。什么时候你觉得“六尘不恶”了,你就成道了。你觉得六尘可恶,你还讨厌六尘,害怕烦恼,那你还是众生,还有此岸、彼岸之分。如果没有这个界线,说没有就没有了,所有障碍都在一念之中转过来,烦恼就是菩提了。若是转不过来,烦恼就是烦恼,菩提就是菩提,最终的结果是菩提也变成烦恼了。所以佛经里面说:“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不二故。”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我们要敢于在这个地方承担,这个也是在功夫上谈。六尘恶不恶,与自己的境遇有关系。关键是你能不能转境。顺境的时候怎么过?逆境的时候怎么过?作为在世间生活的人,在顺境之中要谨防栽跟头,走下坡路,要学点“持盈保泰”之术,使自己稳住。繁荣昌盛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对立面看清,免得一脚踩虚了。
现在当老板、当官的犯事的很多,这个上法院了,那个判死刑了。案发之前一个个不得了,了不得,又有钱又有权,一天到晚日子不知道怎么过了。在困境中的人呢?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要敢于奋斗,敢于争取自己的未来。所以说,顺境要逆过,逆境要顺过,你能把这个心境转过来,不说你成菩萨,也起码是智者,是贤人了。如果有了钱,尾巴翘了,有了权,鼻孔朝天了,那离危险的境地也就不远了。处在逆境之中也没有必要每天垂头丧气、阴阴暗暗的,要善于养和气、养喜神,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这是基本功夫。社会生活中都需要这种功夫,何况学修佛法的人。
对学佛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如果连这点转境的功夫都没有,转心的功夫都没有,那我们所学的佛法都学到哪里去了?满嘴的般若波罗密,结果做出的事跟蠢猪差不多。在云门寺的时候,经常听佛源老和尚骂人:“蠢啊,比猪还蠢!”
实际上我们并不蠢,就看能不能转过来。一个人要善于看对立面,要善于转化。知道转的人,他就与缘相应了,不会受某种局限,而显得活泼灵动。所以说“智者无为,愚人自缚”,真正的智者他是稳坐于无为的。
禅师们都会太极推手
什么是无为?不违反自然,不违背规律,不违背规矩,顺规矩而行,就是无为。所以,无为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那样,好像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事情都不管。不要去破坏规矩,不要去破坏因缘,不要去破坏因果。任性随缘,随缘任性就是无为。如果把无为理解为百不思,百不想,什么事情都不做,连吃饭的钱都不去找,那就很麻烦了,对自己的修行也是很大的障碍。
“智者无为”,这个无为是对应有为而说的。有为与无为实际上是不二的,只有无为才可能无不为。所以说,顺应规律、顺应因果、顺应世间常理、顺应天地良心,总之顺应了这一切,你才能真正地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你性格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又在哪里?你要舍己所长,就己所短,想有为一番,那样不行。只有你顺着自己的长处,顺着自己的因缘走,借力打力,才会四两拨千斤,于事业上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为而无不为,在哲学上有种种讲法;在道家的学术上,特别是在王霸之术上,也有种种的讲法。当然,这个话题不是我们主要讲的内容。智者无为,用于世间法该如何讲?在出世间法上又怎么讲?这些都应各有专题,这留到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交流。
智者有智者的气象,智者的对立面是愚人,愚人往往自缚。自己把自己拴起来的人和事太多了,这个大家都深有体会。有些人在“有”上把自己拴起来;有的人用“无”把自己拴起来;有的人用成见把自己拴住;有的人则用各种理论把自己拴起来。过来人看着我们把自己拴起来,就像大人看小孩子犯错误一样,很可怜,也很可笑。但我们往往像小孩子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众生犯错误,我们众生意识不到,佛菩萨看着觉得可怜可笑。到底是什么把你捆缚起来了呢?
四祖见三祖,来向三祖求解脱之法。他一见老和尚就说:“唉呀,老和尚,你度度我嘛。”三祖说:“你求什么呢?”四祖说:“我要求解脱之法。”三祖问:“什么把你拴住了?”四祖想,是啊,什么把我拴住了?没有什么把我拴住啊。就这么念头一转,四祖就大彻大悟了。我刚才说了,我们要经常在自己心里找“无碍”。你内心有碍还是无碍?如果有碍,那个障碍又是什么?
有一参禅的人见到药山祖师说:“老和尚,请你给我传一点佛法,我弄不明白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请你老人家开示一下。”老和尚说:“你不明白是你不明白,跟我有什么关系?”你说这个事情搞不懂,那是你搞不懂。你搞不懂,你去搞懂就对了,别人拿你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你说这个事情疑惑不解,那是你疑惑,我又不疑惑,跟我有什么关系?祖师的语言非常干净,祖师接人也没有过多的名堂,他把事情全部推给你。
你不知道什么是三座大山吗?那好,你去背一下就知道了。你不知道什么是烦恼?那也好办,去烦恼一下就知道了。你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吗?那就去菩提一下嘛,等等。所以很多祖师带徒弟,他并不是什么都教给你。祖师们都会太极推手的这一套。以前有个徒弟问师父:“有人来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我该怎么回答呢?”师父反问他:“如果你当了大和尚,你的徒弟也这样问你,你该怎么回答啊?”
所以,禅宗不会给你说现成的答案。师父说的是师父的,又不是你的。我是亿万富翁,钱在这儿,我不会拿给你用。你要用,你得自己去挣。你该怎么回答?师父完全让你去调动自己的般若、自己的菩提。所以,我们在学修的时候,就一定要把这个立场认准。
《漫谈《信心铭》 第十二讲、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