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信心銘》
第六講、達磨禅法的手段與力量
我們精神的聚焦點
我們初學《信心銘》,可以把它當作我們心性修行的一種指導。學久了你會發現,原來《信心銘》說的就是“這個”,真如就是這個樣子,本來面目就在這裏。我們用功時應依《信心銘》所說,時刻提醒自己“莫逐有緣”。社會中的人逐利祿之緣、名譽之緣,而學佛者易逐法緣。這個自己應該心裏明白。善知識來了,我們有機會去聽開示是應該的,並不是說這個法緣不去逐。但是,去聽了,感覺了,也要明白善知識說的,還是要我們“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下面這兩句,“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甯知一種。”我們在用功時,經常會處于這種狀態,特別是修定的人,很容易陷入這個怪圈之中。
止是什麼意思?就是思想的靜止,念頭的平息,讓心靈的躁動平息下來。西方心理學有這樣的說法:人的所作所爲都有個動機,這個動機就是我們心理活動開展的前提。學佛的人也有動機,都想得智慧,得解脫,修成正果嘛。有了這個動機,我們才去修種種法,勤修叁學,廣行六度。如何使我們在學修的道路上快速前進呢?我們生來就是凡人,又如何能超凡入聖,成就佛果呢?只有勤修戒定慧,特別是修定。爲什麼呢?不通過修定,我們頭腦裏不幹不淨的念頭、千奇百怪的思想、雜亂無章的思維程序,就不能步入正軌。所以要修定,定本身能使我們的身心得到淨化,使我們進入超出常人的工作狀態和思維狀態。
通常情況下,我們的思想是散亂的。我常作這樣的比喻:陽光照在地面上,光線平等而均勻地分布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如果我們使用放大鏡把光積聚起來,成爲一個焦點,這個焦點的能量很大,其聚合的熱量足以燒焦樹木。這個原理和功用大家都十分熟悉。我們可以把這種聚集的光,比作我們精神的注意力。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當中常處于散心位,坐在那裏東想西想,腦子不能上路,思維不能上路,精神的注意力很難積聚在一點上。就像高考的學生,如果在考場上拿著考卷,腦子渙散而不能集中,那想考出好成績是不可能的。一個博士生的論文立意不高,論證不足,質量低下,往往是因爲寫作者沒有深入到自己的課題中去,心力不足。也就是說,他那個放大鏡的焦點還沒有聚起來,精神集中不起來就形不成力量。修定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我們精神的聚焦點。
修定即是止動
叁祖大師說“止動歸止,止更彌動”。這裏第二個“止”,就是靜的意思;前面“止動”,就是製動,這個“止”是動詞,是製止動而達到靜的狀態,即“止動歸止”。
人的一生是躁動不安的,這在佛教理論裏說得很清楚。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一個人生來就自帶命濁,不帶命濁就不會到娑婆世界來。若都在極樂世界蓮花化身,不是很好嗎?爲什麼會犯命濁呢?就是因爲衆生有煩惱。“貪、嗔、癡、慢、疑”等與生俱來的和現生薰習的種種煩惱,總是與我們的生命互包互裹,難以解脫。衆生結集濁,人與人相處,有幾個是相尚以道的?絕大部分是相尚以利。要想達到一種清淨自在的、純潔的、崇高的境界,簡直艱難,甚至看不到!有些人特別愛問問題。提問多說明他心在動,但往往言不由衷,言不歸己。他提的每個問題自己都有答案,而且都自認爲是對的。通常的情況是,這個問題還沒說清楚搞明白,他的下一個問題又來了。他不知道止。
止動歸止,這個“動”大家要注意。我們如何把握自己的精神狀態?如何把握自己的精神內容?能有此把握的人便具備了大人氣象。如果沒有大人氣象,自己心裏就會忙亂無主。人沒有兩分靜氣,這是麻煩事。我們修行至少要在臉面上保持一種平和,即使心降不住,至少要把面部肌肉降住。面部表情降服住了,哪怕是帶個面具,讓人看上去很祥和,也像個學佛的樣子嘛。當然,同時也要把嘴降住,不能望文生義。語言要少一些,面部表情平和一些,按寺廟的說法,行住坐臥要具足四大威儀,然後再求心與相的統一。其實,一個人能把自己的相管得住,把嘴管得住,實際上已經把心管住了。這是由內到外的統一,是不二的。
以前我們跟本光法師在一起的時候,本光法師傳給我們一個偈子,聽起來很簡單,但這幾十年用起來簡直是奧妙無窮,受益匪淺。他說:“省繁雜語言,默然唯守敬。一切所應作,知時節消息。”這裏守敬,並不是說就不做事了。該做的事還是要做,但其前提是“知時節消息”。如果說你連時節因緣、時節消息都不懂,往往會撞到風頭上,沒有好的結果。知時節消息,這是智者的境界。話說回來,這裏的關鍵還是涉及到我們心裏的動靜問題。
動是什麼動?是煩惱動。我們爲了平息煩惱,止息煩惱,才求守靜。所以止動歸止,要製止心裏的妄念,把妄想打住;製止內心的煩惱之動,使我們的心靈達到一種祥和、安甯。煩惱之動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如果動機不純、嗔心過重,或是與善法不相應的貪嗔癡等種種愚昧思緒的蠢動,一天到晚在心裏七上八下,連正常生活都是一團糟,還有什麼資格談修學佛法?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自己亂哄哄的、又吵又鬧的心降伏住。這個就叫修定。修定即是止動,這本身就是一種見地,一種力量。我們要知道,自己心裏的躁動、盲動、蠢動是不好的,就需要止動歸止。
盤點自己走過的路
修定又叫修禅定。什麼是禅?禅本身有幾重意思:一是淨慮,也就是止動,把心裏的雜質、不健康的東西過濾一遍,通過修定的方式讓渾水變成清水;二是思維修,平常我們的思維經常短路、搭錯車,進入錯誤的程序之中,甚至走入地獄的道路。有些人常常胡思亂想,其思維東跳西跳不能成流,意識流不能順著理性之路走。其實,一般的人上不了這條正思維之路。一會兒走神了,一會兒又在打妄想了,受幹擾的因素太多,走入岔路的機會也太多。有些人進入了一種低下的思維程序,他上不去。所以,下等人的思維程序和中等的人思維程序不一樣,和上等人的思維程序也不一樣。就像窮人和富人的思維不一樣,有權的人和無權的人思維不一樣。
怎樣使我們的思維通過修行達到圓滿優化呢?常有人問我:學佛有什麼好處?我說不外乎叁個方面:一是美化我們的情操道德。學禅修定,戒定慧就是要美化我們的道德,濾掉我們內心的地獄念頭、魔鬼心思,讓心地光明起來。二是優化智慧。思維修就是優化我們的智慧。通過修學佛法,知道萬法緣起的道理,知道八正道的道理,特別是學習了叁十七道品的修行程序,確實可以優化我們的智慧,使我們在社會生活之中,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少誤區少盲點,如同電腦升級一樣大大優化我們的思維結構。如果我們學佛不能優化自己,就要考慮自己學佛的方法對不對?路數對不對?如果學成東郭先生,那樣就完了。東郭先生那樣的人肯定是好人,但沒有力量和智慧。叁是強化我們的力量。在座的各位,嚴格地說力量都不夠。大家通過學修佛法要淨化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境界,同時還要獲得自己生存的力量,使自己學修的優越性在社會上體現出來。力量從哪裏來?一個人有了智慧,有了很好的素質和個人魅力,才能使其轉化成爲現實的力量。
止動歸止,這是修行的必走之路。我們可以經常給自己盤盤點。30多年前,我最初在本光法師那裏參學的時候,他老人家說:你們都給自己算算賬,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腦子裏都在想什麼?我老實照著老師的話去做,一算賬心裏簡直是羞愧萬分!自己每天在正事上用心的時間連十分之一都沒有,十分之九的時間都在打妄想,甚至還有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愚昧的想法、肮髒的想法,什麼都有。真正正念作用的時間不到十分之一。後來我想,如果能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正念上,用在正當的工作、學修上,那我們的進步該有多大啊!
後來,我在本光法師那裏發誓,一定要做到“士隔叁日當刮目相看”。如果一兩個月下來,自己還沒有煥然一新,就不到老師那裏去了。無顔見老師啊!一個人要有這種知恥的榮譽感、勇氣和毅力。那幾年我還在當知青,自己就這麼下了決心,變化真的是顯而易見。
當年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在同學當中我屬于中等資質的人,智慧不高,相貌又長得不好,手頭還沒有錢。別的不用說,首先不能贏得女同學的歡心,那種滋味還是不好受啊。通過幾個月的學修,確實開了眼界,覺得自己的思維、談吐等各個方面,確實有煥然一新之感。原來覺得很了不起、很優秀的同學,莫名其妙地在兩叁月之後就覺得他們落後了。這時,我就信服了,佛法不可思議,功夫不可思議。其實,那時候還沒有真正達到老師對我的要求,只是按照老師教的方法認真走了幾步,就有那麼大的收效。于是,我渾身是勁兒,下鄉時也沒有參加什麼勞動,大多時間都用在學修上。在成都時跟著本光法師,在鄉下就跟著海燈法師。那時沒有錢供養他們,但是有的是時間守著他們,纏著他們。
直到1975年,我進了監獄,一呆就是8年。1983年元旦平反後回到成都,再之後在人民商場當搬運工。1988年,四川省佛教協會編寫四川省佛教志,賈老讓我參與做這個事。就這樣一直在佛教中做事,直到現在。30多年來,我的全部心思都放在這些事情上了。
有人問我是怎麼走上學佛之路的?想想自己也是被逼無奈,因爲沒有其它路可走。升官、發財、讀大學都與我無緣,唯一的出路就是學修佛法。這是老天爺給我安排,這也是天命啊!學佛的好處,要你真正嘗到甜頭才知道。但關鍵是不能學愚、學迷。學佛不要學迷信,我所接觸的善知識,本光法師、賈題韬老師、維摩精舍的一些老師,以及這些年來親近的佛源老和尚,他們都沒有迷信的說法。他們不說也不聽迷信的東西,如果有誰給…
《漫談《信心銘》 第六講、達磨禅法的手段與力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