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谈《信心铭》 第六讲、达磨禅法的手段与力量

  

漫谈《信心铭》

  

第六讲、达磨禅法的手段与力量

  我们精神的聚焦点

  我们初学《信心铭》,可以把它当作我们心性修行的一种指导。学久了你会发现,原来《信心铭》说的就是“这个”,真如就是这个样子,本来面目就在这里。我们用功时应依《信心铭》所说,时刻提醒自己“莫逐有缘”。社会中的人逐利禄之缘、名誉之缘,而学佛者易逐法缘。这个自己应该心里明白。善知识来了,我们有机会去听开示是应该的,并不是说这个法缘不去逐。但是,去听了,感觉了,也要明白善知识说的,还是要我们“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下面这两句,“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我们在用功时,经常会处于这种状态,特别是修定的人,很容易陷入这个怪圈之中。

  止是什么意思?就是思想的静止,念头的平息,让心灵的躁动平息下来。西方心理学有这样的说法:人的所作所为都有个动机,这个动机就是我们心理活动开展的前提。学佛的人也有动机,都想得智慧,得解脱,修成正果嘛。有了这个动机,我们才去修种种法,勤修三学,广行六度。如何使我们在学修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呢?我们生来就是凡人,又如何能超凡入圣,成就佛果呢?只有勤修戒定慧,特别是修定。为什么呢?不通过修定,我们头脑里不干不净的念头、千奇百怪的思想、杂乱无章的思维程序,就不能步入正轨。所以要修定,定本身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净化,使我们进入超出常人的工作状态和思维状态。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思想是散乱的。我常作这样的比喻:阳光照在地面上,光线平等而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我们使用放大镜把光积聚起来,成为一个焦点,这个焦点的能量很大,其聚合的热量足以烧焦树木。这个原理和功用大家都十分熟悉。我们可以把这种聚集的光,比作我们精神的注意力。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常处于散心位,坐在那里东想西想,脑子不能上路,思维不能上路,精神的注意力很难积聚在一点上。就像高考的学生,如果在考场上拿着考卷,脑子涣散而不能集中,那想考出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一个博士生的论文立意不高,论证不足,质量低下,往往是因为写作者没有深入到自己的课题中去,心力不足。也就是说,他那个放大镜的焦点还没有聚起来,精神集中不起来就形不成力量。修定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我们精神的聚焦点。

  修定即是止动

  

  三祖大师说“止动归止,止更弥动”。这里第二个“止”,就是静的意思;前面“止动”,就是制动,这个“止”是动词,是制止动而达到静的状态,即“止动归止”。

  人的一生是躁动不安的,这在佛教理论里说得很清楚。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一个人生来就自带命浊,不带命浊就不会到娑婆世界来。若都在极乐世界莲花化身,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会犯命浊呢?就是因为众生有烦恼。“贪、嗔、痴、慢、疑”等与生俱来的和现生薰习的种种烦恼,总是与我们的生命互包互裹,难以解脱。众生结集浊,人与人相处,有几个是相尚以道的?绝大部分是相尚以利。要想达到一种清净自在的、纯洁的、崇高的境界,简直艰难,甚至看不到!有些人特别爱问问题。提问多说明他心在动,但往往言不由衷,言不归己。他提的每个问题自己都有答案,而且都自认为是对的。通常的情况是,这个问题还没说清楚搞明白,他的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他不知道止。

  止动归止,这个“动”大家要注意。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精神状态?如何把握自己的精神内容?能有此把握的人便具备了大人气象。如果没有大人气象,自己心里就会忙乱无主。人没有两分静气,这是麻烦事。我们修行至少要在脸面上保持一种平和,即使心降不住,至少要把面部肌肉降住。面部表情降服住了,哪怕是带个面具,让人看上去很祥和,也像个学佛的样子嘛。当然,同时也要把嘴降住,不能望文生义。语言要少一些,面部表情平和一些,按寺庙的说法,行住坐卧要具足四大威仪,然后再求心与相的统一。其实,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相管得住,把嘴管得住,实际上已经把心管住了。这是由内到外的统一,是不二的。

  以前我们跟本光法师在一起的时候,本光法师传给我们一个偈子,听起来很简单,但这几十年用起来简直是奥妙无穷,受益匪浅。他说:“省繁杂语言,默然唯守敬。一切所应作,知时节消息。”这里守敬,并不是说就不做事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但其前提是“知时节消息”。如果说你连时节因缘、时节消息都不懂,往往会撞到风头上,没有好的结果。知时节消息,这是智者的境界。话说回来,这里的关键还是涉及到我们心里的动静问题。

  动是什么动?是烦恼动。我们为了平息烦恼,止息烦恼,才求守静。所以止动归止,要制止心里的妄念,把妄想打住;制止内心的烦恼之动,使我们的心灵达到一种祥和、安宁。烦恼之动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如果动机不纯、嗔心过重,或是与善法不相应的贪嗔痴等种种愚昧思绪的蠢动,一天到晚在心里七上八下,连正常生活都是一团糟,还有什么资格谈修学佛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乱哄哄的、又吵又闹的心降伏住。这个就叫修定。修定即是止动,这本身就是一种见地,一种力量。我们要知道,自己心里的躁动、盲动、蠢动是不好的,就需要止动归止。

  盘点自己走过的路

  

  修定又叫修禅定。什么是禅?禅本身有几重意思:一是净虑,也就是止动,把心里的杂质、不健康的东西过滤一遍,通过修定的方式让浑水变成清水;二是思维修,平常我们的思维经常短路、搭错车,进入错误的程序之中,甚至走入地狱的道路。有些人常常胡思乱想,其思维东跳西跳不能成流,意识流不能顺着理性之路走。其实,一般的人上不了这条正思维之路。一会儿走神了,一会儿又在打妄想了,受干扰的因素太多,走入岔路的机会也太多。有些人进入了一种低下的思维程序,他上不去。所以,下等人的思维程序和中等的人思维程序不一样,和上等人的思维程序也不一样。就像穷人和富人的思维不一样,有权的人和无权的人思维不一样。

  怎样使我们的思维通过修行达到圆满优化呢?常有人问我:学佛有什么好处?我说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美化我们的情操道德。学禅修定,戒定慧就是要美化我们的道德,滤掉我们内心的地狱念头、魔鬼心思,让心地光明起来。二是优化智慧。思维修就是优化我们的智慧。通过修学佛法,知道万法缘起的道理,知道八正道的道理,特别是学习了三十七道品的修行程序,确实可以优化我们的智慧,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少误区少盲点,如同电脑升级一样大大优化我们的思维结构。如果我们学佛不能优化自己,就要考虑自己学佛的方法对不对?路数对不对?如果学成东郭先生,那样就完了。东郭先生那样的人肯定是好人,但没有力量和智慧。三是强化我们的力量。在座的各位,严格地说力量都不够。大家通过学修佛法要净化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境界,同时还要获得自己生存的力量,使自己学修的优越性在社会上体现出来。力量从哪里来?一个人有了智慧,有了很好的素质和个人魅力,才能使其转化成为现实的力量。

  止动归止,这是修行的必走之路。我们可以经常给自己盘盘点。30多年前,我最初在本光法师那里参学的时候,他老人家说:你们都给自己算算账,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脑子里都在想什么?我老实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一算账心里简直是羞愧万分!自己每天在正事上用心的时间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十分之九的时间都在打妄想,甚至还有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愚昧的想法、肮脏的想法,什么都有。真正正念作用的时间不到十分之一。后来我想,如果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正念上,用在正当的工作、学修上,那我们的进步该有多大啊!

  后来,我在本光法师那里发誓,一定要做到“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如果一两个月下来,自己还没有焕然一新,就不到老师那里去了。无颜见老师啊!一个人要有这种知耻的荣誉感、勇气和毅力。那几年我还在当知青,自己就这么下了决心,变化真的是显而易见。

  当年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在同学当中我属于中等资质的人,智慧不高,相貌又长得不好,手头还没有钱。别的不用说,首先不能赢得女同学的欢心,那种滋味还是不好受啊。通过几个月的学修,确实开了眼界,觉得自己的思维、谈吐等各个方面,确实有焕然一新之感。原来觉得很了不起、很优秀的同学,莫名其妙地在两三月之后就觉得他们落后了。这时,我就信服了,佛法不可思议,功夫不可思议。其实,那时候还没有真正达到老师对我的要求,只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认真走了几步,就有那么大的收效。于是,我浑身是劲儿,下乡时也没有参加什么劳动,大多时间都用在学修上。在成都时跟着本光法师,在乡下就跟着海灯法师。那时没有钱供养他们,但是有的是时间守着他们,缠着他们。

  直到1975年,我进了监狱,一呆就是8年。1983年元旦平反后回到成都,再之后在人民商场当搬运工。1988年,四川省佛教协会编写四川省佛教志,贾老让我参与做这个事。就这样一直在佛教中做事,直到现在。30多年来,我的全部心思都放在这些事情上了。

  有人问我是怎么走上学佛之路的?想想自己也是被逼无奈,因为没有其它路可走。升官、发财、读大学都与我无缘,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修佛法。这是老天爷给我安排,这也是天命啊!学佛的好处,要你真正尝到甜头才知道。但关键是不能学愚、学迷。学佛不要学迷信,我所接触的善知识,本光法师、贾题韬老师、维摩精舍的一些老师,以及这些年来亲近的佛源老和尚,他们都没有迷信的说法。他们不说也不听迷信的东西,如果有谁给…

《漫谈《信心铭》 第六讲、达磨禅法的手段与力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