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们说迷信的东西,马上给你两板子。所以,这就保证了我自己学佛少走了很多弯路。
大行其道达磨禅
学修佛法而不能降服我们的烦恼心,就谈不上你在学修佛法。应该说本钱在这里,功夫也在这里。一定首先要做到止动归止,这是前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盘算一下自己心里念头是怎么跳来蹦去的。你把这个看清了,才会慢慢得静。有了静气,有了道气,就会给别人不一样的感觉。
但是,后面一句“止更弥动”,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用禅宗的话来说,包括从禅定功夫上来说,止,本身是一种动相,一种有为,是要以动制动。禅宗常说“以楔除楔”,比如说凳子上有颗钉子,人不敢坐,怎么把颗钉子取了呢?用另外一颗钉子把原来的钉子顶出去。原来的钉子是弄出来了,可是另一颗钉子却留在凳子上了。习定的人,如果火候把握不好,就容易“止更弥动”。我今天念佛,结果越念越躁;我今天念头多,想打坐静一静,那是不是坐在蒲团上就可以一念不生了呢?当你想一念不生的时候,心反而静不下来了。我曾问过那些坐了几年禅堂的修行人,问他们到底能不能做到一念不生?没有一个人敢举手说他能做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方法不对。很多修定的人都走入了“止更弥动”的怪圈。
为什么方法不对?因为他求定求静的心一直存在。这个动机之心不除,就永远求不到定和静,弄不好动得更厉害。在座都是学佛多年的人,打坐都很容易进入这种状态。平常觉得自己很躁动,粗糙的种种感觉心里都明白。真正坐下来以后,粗糙的感觉没有了,细微的东西就出来了。就像我们平常劳动时,身上有点痒不会觉得怎样,但如果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虫子咬你,你就会觉得周身不安。习定也是这样。安安静静打坐时,肚子里的虫子就出来了,平常听不见它的声音,感觉不到它的麻烦,但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在你习定的状态中,它就会显得非常突出,非常明显,而且躁动也大一些。所以我经常说,不坐蒲团则已,一坐上蒲团,心里就开始孙悟空大闹天宫。但是慢慢习惯了,也能把它收拾下来。
归根结底,定本身也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分了几个面,定属于其中的禅定意识。入了定的人,并不是说他脑子里没有内容,禅定还是有内容的,不然,禅定里面还有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有那么多的分别。禅定有禅定的内容,禅定有禅定的门道。中国从南北朝以后,小乘禅法基本上失传。失传的原因,是它与中国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社会结构不相应。西藏还保留着一些小乘禅,因为它与西藏当时的社会比较相应。所以在传承上,入唐以后小乘禅就在中国失传了,大行其道的是达磨禅法。
今天大家读的《信心铭》,可以说就是达磨禅法二入四行中的“称法行”。曾经有人做过这个考证,这种禅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庄思想比较相应。所以,它能取代小乘禅在中国大行,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禅宗在禅定上没有更高的要求,这套禅法在见地上,在感觉上,或者说在根本上,是与中观融为一体的。它把中观理论直接纳入修学证量上来解决问题,所以,禅宗的表现手法就与众不同。
坐脱立亡与当仁不让
“止动归止”只是初始阶段,在“止动归止”的过程之中,肯定会遇到“止更弥动”的麻烦。为什么呢?因为“唯滞两边,宁知一种”。这里所说的两边,学禅的人都知道,是指“两边三际断”。动静是两边,得失是两边,凡圣是两边,是非是两边,过去未来是两边,上下是两边,美丑是两边,烦恼菩提是两边,生死是两边。这些都是二,人们往往不入此即入彼。
就像现在的城里人,都想到山里去住,想清静清静,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可是真要是在山里住两天,又会觉得不习惯,不方便,想回城里住。人的心思就是这样两头跑,两头忙。没有钱的人想有钱,有了钱的人也麻烦。有钱人的烦恼穷人不知道,穷人的麻烦有钱人也不知道。但是,大家都是“唯滞两边”。只有学佛的人才知道什么是“两边”,一般人都是不滞于此即滞于彼,不滞于心便滞于物。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什么叫一种?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就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就是平常心。大家要好好参究一下,为什么“两边三际”不对?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在“两边三际”之中,也即是在生死流转之中。如果“两边三际”断了,那么就对了,你就坐稳在“一种”上了。“一种”到底是什么?就是真如,就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东还是西?是是还是非?是善还是恶?是凡还是圣?是空还是有?都不是!空有、生灭、天堂、地狱,都是它这个舞台上演的戏。因为有了这个“一种”,才有了一切的一切,才有了万法森严。所以说“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必须破参。真正破参见道以后,尽性随缘,随缘尽性,得大自在,得真解脱,这才算是通了“一种”。如果没有真正通达,自己不是过来人,那么两处都会失功。不管是在动上下功夫,还是在静上下功夫,都没有成效。有的人学经教学了一辈子,他有多大的成就呢?能超越唐代祖师吗?不可能。有的人在禅堂里坐了一辈子,最后的成就如何呢?也说不清。
举一个例子,云门寺的老首座和尚十分了得,他可以几年不睡觉。每天晚上别人都睡了,他拿一本《法华经》在自己的寮房里诵经,直到第二天早上打板。他几年如一日,而且过午不食,经常吃生菜生米。他的修行确实了得,眼神里真的透露出了一种平怀。大家都称赞他是云门寺中修行人的楷模。但是,前年中秋节普茶,佛源老和尚说:“首座,你修行的方法有问题。祖师说饥来弄吃困来眠,你和印度婆罗门一样修苦行,觉不睡饭不吃,我现在八十岁了,你才六十岁,可看上去比我还老,腰弯得都直不起来,像八、九十岁的老人。”佛源老和尚批评他,是因为他的修为和真正的禅宗无上大法,还是隔了天地了。他太着相了,还着在不睡觉、过午不食等等的苦修上。他在庙子里从来不争名不争利,从来不收供养,任何人看见他都心生欢喜,连坏人见了他都起欢喜心,很多了解他的人都对他肃然起敬。但是,他这种修为仍还是属于“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禅宗里有很多这样的公案。瑞州九峰道虔禅师曾经做过石霜庆诸的侍者。石霜禅师圆寂后,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众人于是请首座和尚当住持。道虔禅师对众人说:要继任住持必须明白先师的意旨才可以。首座不服气,问先师有甚么意旨?道虔禅师当着众人,说石霜老和尚曾经说过,“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它的我就不问,我只问什么是一条白练去?首座回答道:“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九峰禅师说:原来你并未意会先师的意旨。首座一听,你不认可我?好,点一炷香来,香烧断时,如果我走得了,就说明我确实领会了先师的意旨,否则我即未会先师意。于是有人点香,首座盘腿一坐,香尚未烧完,首座便坐化而去。
这种修行功夫很高深了,现在人是看不到了。但是,九峰和尚却依然不认可他,说:“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意思是说你坐脱立亡的功夫是有的,可是对先师的意旨,你连作梦都没梦到啊!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修习禅宗的人,在见地上是当仁不让的。
肉煮烂了在锅里
禅宗的命脉就是要明心见性,而明心见性,并不等于戒定慧等事相上的功夫。这是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分野。如果“一种不通”,就会“两处失功”。如来禅和祖师禅这两种禅法,在理论上可以说永远都扯不清。
关于这方面的说法,佛学界、宗教界已经说了几百年,然而用祖师的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这不是在理论上争的问题,而是自己修行的问题。说食不饱,不论说空说有、说凡说圣,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自己实修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呢?三祖大师就说了嘛,“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啊。
如果你想把“有”排除,能排除得了吗?天地万物自然运转,不管你有怎样的想法,太阳照样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去。但是,人们往往执着于“有”,执着于三世实有,万法实有,贪嗔痴有,戒定慧有。其实,这个“有”都是要变成“空”的,都要消失。知识要消失;不管曾经多么辉煌的事业,也要消失;不管多么有成就的人,即便是功德弥天,最后还是黄粱一梦。对此大家都有一定的感受。学到的东西靠不住,知识靠不住,在一定因缘之中,它都会消失。我们本身就是有漏之身,你想无漏,可不可能?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想让它金刚不坏,是不可能的。
那么,有没有不坏的?有的话,不坏的又是什么?大家要在这个地方参。“有”不需要你去排斥,正如曹山祖师曾经说过的:“牛角不用有,兔角不用无”。牛长角不需要谁去写篇博士论文来证明,因为它本来就有;兔有没有角也不需要去论证,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法尔如是。“有”就还它一个“有”,“无”就还它一个“无”。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遣有”就如同“止动弥动”一样,最终还是落于“有”。“从空”你就会“背空”,执着于“空”,最终也就背离了真正的“空”。
佛教经常说要出离世事,看破红尘。因为红尘是有,三世是有,要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要知道诸行无常,要领会伟大光明的空性。于是,很多学佛的人就去追求这个“空”的道理。然而,当你把“空”揣在包里的时候,它也就变成了“有”。你去追求“空”、拣取“空”,这恰恰违背了“空”本身的意义。
无准师范禅师是南宋末年向日本传布禅宗的领袖,是对日本禅宗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当年,他参学破庵祖师,是祖师的侍者。一天,有个比丘来向祖师讨教,说老和尚啊,我肚子里的“猢狲子”捉不住怎么办?心贼降伏不住怎么办?妄想烦恼太多,修了戒定慧,想了种种办法就是克制不了它,没有力量啊,怎么办?破庵祖师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它解决了:“捉它干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这个参学的比丘听得一头雾水,没有搞明白祖师说的话,但是,站在一旁的侍者无准师范禅师,却言下大悟了。
捉“猢狲子”是每个学佛人的必经之路。转烦恼成菩提,是任何一个佛教徒都要走的路,而且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没有其它路可走。各家各派只不过是各有各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最关键处是一样的,就是转烦恼成菩提。禅宗不讲“断烦恼成菩提”,老佛爷说业力不灭,所以说烦恼是断不了的。禅宗只讲转烦恼,唯识学里也说转识成智。阿赖耶识的种子在哪里去断?宇宙里的星星哪怕是爆炸了,还是在宇宙之中。俗话说,肉煮烂了还是在锅里,总不能说肉烂了,锅里就没有肉了吧。就如同物理学中的能量不灭、物质不灭的定律一样,佛教说业力不灭,你想断烦恼,那是妄想。
所以破庵祖师说,猢狲子捉它干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明白这句话就是明白了真如自性的实相体用。“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它就超越了“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的怪圈。我们修行非得走出这个怪圈不可。在这个漩涡里多漩几次以后,如果哪一天你能从这个漩涡里漩出来,那就该说恭喜了;否则被漩涡漩进去了,自己的修行也就蹉跎了。
《漫谈《信心铭》 第六讲、达磨禅法的手段与力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