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谈《信心铭》 第七讲、在生死海中超越生死迷梦

  

漫谈《信心铭》

  

第七讲、在生死海中超越生死迷梦

  大海从不说自己能纳百川

  《信心铭》的言句都是功夫语,是教你怎样用功,是关于心地功夫、心地法门的开示,不像《永嘉证道歌》,是在见地上表现。如果你把《信心铭》记熟了,并经常用这些语句来勘察自己,你就会从中得到好处和受用。我们来看下面这句: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多言多虑对不对?不对。有些事情装在心里,闷不死人。你不去管它,别人不会说你是傻子。赵州老和尚曾说:你们在丛林呆三年五年,不说一句话,也没有人把你当傻子。这里是说,一个人修行用不用功,只有自己才晓得。你心里有什么问题说给别人听,别人未必听得懂,你也未必能把自己的问题表达得清楚。多言不对,多虑也不对。《信心铭》开篇即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拣择就是多虑。我们的思维不东就西,不上就下,不喜就悲,不是烦恼就是菩提,总之,老是在两边打转转。所以,多言多虑与真如不相应。

  怎样才相应呢?就是这句“绝言绝虑,无处不通。”我们能否做到绝言绝虑?绝言绝虑,并不是说百不思、百不想,什么都不说。那样就太机械刻板了。绝言绝虑,这本身就是真如相。真如不会说自己是真如啊。就像《赵州语录》里的记载,有人说“海纳百川”,而赵州老和尚说,海从来不说它能纳百川,海从来不说它自己是海,佛也从来不说他自己是佛。“绝言绝虑”本身就是真如相,这就说明我们的思维本身是无形无相的,没有那么多累赘,没有那么多说明。所以祖师们说它是“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说它“说是一物即不中”。

  绝言,即不可用语言来说真如是什么;绝虑,虑在言先,思维是无声的语言,同样的,真如也不是思维所能构想得出来的。正因为真如本性是绝言绝虑的,所以它才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语言,无穷无尽的思考。就像我曾举过的“虚空写字”的例子一样。佛教经常用虚空比作真如佛性。我在虚空中写字,随便什么都可以写,就是三藏十二部都可以写进去,但是写完之后,虚空还是虚空,它没有被什么东西所污染。同时,我也不能说刚才我什么都没有写,所写的东西还在上面,只不过没有痕迹而已。我在现场做的这个比喻,大家感觉一下,这是不是“绝言绝虑”的状态?我们的心,我们的真如,其无形无相的妙用之处要在这个地方看。不然,真如如何妙得起来?

  从逻辑怪圈中出离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禅宗的总纲,也是禅宗的一种修为方式。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实修的时候进入不了这种状态,那我们平常所学,全部就不起作用。

  为什么说“多言多虑,转不相应”?这里我们一定要明白心的生灭相、心的体用关系。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思维语言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与我们的真如佛性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明白这个关系,我们就会陷在语言和思维的迷宫之中而不得解脱。现在的确有许多修行佛法的人,陷在这个怪圈之中不得出离,不能自拔。佛法中所说的理障也好,所知障也好,不外乎就这么个道理。

  大家仔细揣摩一下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语言,以及我们的种种分别、种种念头。念头生起后,必然有心有境;心境相对应,就有种种东西现前。哪怕是独头意识,也就是第六意识中不涉及色生香味触法那个意识,也还是有一个自己面对自己念头的一个东西,仍然有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境。既然有能观和所观,那么就有受想行识行于其中。

  在尚未品尝过“言语道断”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不外乎是在言语道上运作。我曾在《心灵锁钥》这本书里,对言语道、心行处有详细的介绍。以前很少有人把言语道、心行处,如实客观地进行介绍。修学佛法,特别是学禅宗的人,经常把言语道、心行处挂在嘴边,但对此有没有真切的感受呢?我们要学要参,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言语道?什么是心行处?深切理解、认识了言语道、心行处后,你才会知道什么是出离,什么是超越。不然,我们就被限制在口头的言语道、心行处中,而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的生命历程。从娘胎出来到呀呀学语,你就开始受到家庭、社会的铸造。一个小孩子从小就被告知,这个事做不得、那个事做不得。每个孩子都小心翼翼做着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之后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社会铸造。成材也好,成人也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好,都要接受这个铸造,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使之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必须如此。如果不接受这份洗礼,不接受人类文化的熏染与教育,一个人有可能像传说中的狼孩,失去社会生存能力,失去人的称谓。

  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都称之为人道,是人间正道,大家要明白这是必须的。人道和佛法的要求是有差别的。佛教讲五乘共教,对人乘正道、对王法都是认可的。这样的人道是我们的依报,包括地球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都是我们的依报。但是,有些人只是简单地把自然环境看作是人类的依报,我认为不完全准确。人类的依报更准确地说,应该加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离开现在的社会环境,这个日子该怎么过?如果离开了水电气、油盐酱醋茶,大城市里的人根本无法生存。

  但是,人道毕竟是有限的,目前,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有了深入的发展,以生命科学为例,遗传学已经进入分子生物学的领域。另外,从生态环境学的角度来说,人们的观念也有了根本的改变,已经把单一的生命现象,纳入到整个生态网的范围。离开生态网,具体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而从天文宇宙学的角度来说,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生态系统,太阳在银河系中运行,则是更大的生态系统。其冥冥之中的力量,似乎离我们很远,又好像离我们很近。

  生命与人类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社会在发展,人的认识也随之在不断发展,但这个发展是有限度的。人的思维有其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逻辑,即由此及彼。如果一个人的思维不符合逻辑,人们会说他精神有问题。所以,一个人的思维必须合乎社会的法则,合乎人的思维法则。思维法则就是言语道,也就是心行处。

  比如,我们说话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每个字都有它的概念范畴,然后在语言运动之中把它串成一个流,如同放录像一样。每一个场面不停地、流动播放,如果按暂停,画面就凝固了。我们的思维也是一样的,其思维的内容在时间之中串连成流,有过去、现在、未来。既然有时间的限定,思维的内容也是有限定的,所以说,我们的起心动念也好,知识积累也好,永远都是一个限量。

  逻辑系统本身就是我们思维的河床,思维必须经过这个河床,或者说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离开这个轨道,思维就不健康,不正确。尽管轨道向前延伸,河床向前流淌,但我们的思维永远都在狭窄的轨道、河床中运行。在轨道和河床之外,人的精神意识往往鞭长莫及,莫测高深。这是我们思维自身对思维内容的限制。

  超越地平线

  怎样才能打破这个壁垒?怎样才能开发我们无限的认识?怎样才能认识我们的真如?佛性的全体即明心见性。禅宗就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小乘佛教里修四禅八定的一种程序。在修禅定的过程中,需要如此才使自己进入定境。

  但这种小乘定的境界低了、小了,所以在大乘佛教中,特别是中国佛教到了禅宗后,它把中观、华严、天台、唯识宗的最高理念和修证的最高成果,移植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中;把定学中的这个起始功夫,变成了进修无上大道的最简捷的途径。对修禅宗和修定的人而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落脚点是有差别的。如果我们明白了言语道和心行处,不管言语道怎么变,心行处怎么变,它都是心的产物。真如自性一动,也就是此心一动,问题就出来了。就像我们想证明某个理论是正确的,可以找一万个理由证明它正确;如果要说某个理论是错误的,也可以找一万个理由证明它不正确。

  佛法三藏十二部,不管它的理怎么说,法如何示现,其目的都是要使我们滴滴归宗,彻法源底,并在彻底处、在究竟处安身立命。三藏十二部就是指月的标识,通过这个标识的指引,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许多修学佛法的人,把指月标识当成了月亮,不知道我们是要通过方法达到目的,而不能把方法本身当成了目的。这是很多学佛人的可悲处,所以在修行中,我们要明白这个因果关系。

  语言思维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只有把它的根本属性看穿看破看透,才不会执着于语言和思维,才不会执着于种种法,包括种种妙法。很多人觉得某个法妙得不得了,天天陷在里面出不来,所以,三祖大师在这里指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这些言、虑,都是真如派生出来的相。心生种种法生,人们往往不能在心上反观自照,看心究竟是什么,却总是去把玩心所生的种种东西。我们看南辕北辙、刻舟求剑、瞎子摸象等等成语,都是形象地描述人们的这种思维状况。所以我们要明白,言语和思维可以是载道之器,也可以使我们越走越远,迷不知归,像歧途亡羊一样走入误区。

  反过来说,“绝言绝虑,无处不通”。绝言绝虑,是“言语道断”的另一种说法。云门宗的祖师接引人的根本法则,即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这是对破初参、透重关、砸牢关三个阶段的形象比喻。云门三句的核心就是“截断众流”,截断众流,也就是这里的绝言绝虑。

  学佛的人往往需要找善知识,或是与道友之间相互交流,但是,这都是过程之中的事。对于修行来说,你可能处于小学状态,也可能是中学状态,也可能是研究生、博士生的级别,但这种种…

《漫谈《信心铭》 第七讲、在生死海中超越生死迷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