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状态都还是在“有学位”之中,在因位之中,并没有进入“无学位”,还没有进入果位。想通过学理来解决问题,那只是从有相到有相,不可能达到“绝言绝虑”的境界。比如说,我们一直在向前走,前面地平线把我们的目光限制,地平线后面的东西就看不见了。我们要继续向前走,要超越地平线,但是,总有一条地平线永不消失地横亘在我们面前。
我们的思维、修行、如来禅等的种种境界、种种功夫,就像在地上行走,虽然一直在前进,但前面始终有一条不能超越的地平线。要想超越它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跳出地球吸引力,飞上天去。从高处看地平线变成一个小点,它就不能再障碍你了。所以说做到了“绝言绝虑”,才能真正地做到“无处不通。”
祖师们的擒龙手段
我在云门寺时,有几位法师问我,禅宗到底有何好处?接人接机的优势在哪里?我说禅宗的好处就是简洁明快,不给你说很多,也不教你什么,而是让你当下了结,当时我就举了个公案来说明。
五洩灵默禅师在江西马祖那里修行十年,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想要出去参学。马祖问他到哪里去?当时有禅宗有“江西马祖,湖南石头”之说,于是灵默禅师回答,到湖南石头那里去。马祖提醒他说:石头路滑啊。灵默禅师满不在乎地说:管他的,我是竿木随身,逢场作戏。我在你老人家这里得了高妙的法,悟境也算高明,还怕什么呢?灵默禅师就跑到湖南南岳见到了石头和尚。石头和尚在石头上建了一个庵,每天从早到晚踞石而坐,所以人称石头和尚。
灵默禅师看到石头和尚,便绕着石头草庵转了三圈,把锡杖一卓,对石头和尚说:“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和尚,我今天来参,如果你一句话把我的心抓得住,能让我开眼,我就留下来服侍你、在你这里学修。如果一言抓不住、打不通我,那我就另寻高明。要知道,一个禅师能不能很快把弟子接引上路,这是考功夫的。你是明眼人,你就可以给人带路。如果你自己的眼睛都看不清路,那不是盲人骑瞎马吗?大家的性命就都跟着你蹉跎了。
石头和尚听到灵默禅师这么说,头也不抬,闭目无声,不理睬他。灵默禅师等了半天,心里掂量这石头和尚到底有什么本事?石头和尚知道灵默禅师是个法器,但对他就是不理不睬。可惜,灵默禅师不能领会石头和尚的意旨,便起身告辞,抬脚就往外走。灵默禅师刚走几步,突然石头和尚在背后大声招呼道:“阇黎!”灵默禅师刚一回头,石头和尚就说:“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灵默禅师一个激灵,言下大悟!于是他把手中行脚用的拄杖折为两截,决定从此罢参,留在石头和尚的道场里,一住又是十多年。
通过这个公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一言能够破关?一语能够中的?破关的时候到底是有言还是无言?是绝言还是绝虑?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有何关系?为什么很多参禅者问“如何是佛?”祖师们的语言却往往是如“干屎橛”、“麻三斤”、“庭前柏树子”之类的话呢?学佛的人辛辛苦苦出家,听到对佛如此不恭敬的话,会怎么想?但恰恰这样的语言,便能截断众流!还有的参学者,问“如何是佛”时,不是遇到德山和尚当头一棒,就是遭到临济和尚的大声叱喝。大家想一想,如果自己在现场,当下会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想到佛的三十二相是如何圆满、如何光明?会不会想到佛的三藏十二部、中观的非有非空、唯识宗的八识次第、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华严宗的十玄门等等理论?你满肚子里这些热闹的东西,一旦遇到祖师们的棒喝,会一下子跑到九宵云外去了!
所以,祖师们经常会使用这种擒龙手段,让你把自己身上的包袱甩出来,当下言语道断,截断众流,使你思维中的种种分别、种种意念,突然“啪”的一声,立即暂停。这对有些人来说,不容易啊!就像快速行驶的列车,突然按了刹车,肯定会翻车。如果一个理性思维、分辨思维特别强的人,忽遇“棒喝截流”,会是什么情景?这就是禅宗里面经常说的,如同电光石火一般瞬间的事情,很难把握!你想让天上的闪电定格,想把石火的火花在我们的意念之中看得清楚明白,这不是绝对不可能,起码非常非常难啊!也许你还没有回过神来,那个东西就不在了。
但是,如果在这刹那之间,你能够回光返照,你便会知道“言语道断”的背后是什么,“心行处灭”的背后是什么。说穿了,这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明见真如本体!这个程序必须经过“绝言绝虑”才能完成。破参必须经过这一关,否则你永远不能破参,永远会在意识流中,在分别思维之中,不可能品尝到真如的法味。哪怕你勤修三学,你都还是执着在相对的知见比量中,而不会得到现量的感受。
香严禅师是百丈门下的弟子,他虽然博通经典,但始终没有契悟禅道。百丈死后,他便到百丈的大弟子沩山灵佑处参学。沩山问他:“听说你聪明伶俐,在先师百丈那里,常常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不过你用这种方法学禅,还是依赖理智与概念的把握,不算数。如何是本来面目?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没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说给我听听?”但沩山禅师要求他不能用祖师的话,也不准用佛经上的话,更不能用师兄道友的话,而是要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香严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只要脑子一动,冒出来的不是经书上写的就是祖师说的,没有哪一句是自己的。他深感画饼毕竟不能充饥,于是恳求沩山为其说破。沩山说:“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说,将来你一定会骂我。就算我说了,我所说的还是我的,绝对不会变成你的。”香严一气之下,发誓说:“这辈子我再也不学佛法了,还不如做个到处化缘乞食的和尚。”于是,他一把火把所有的书烧了,到处云游去了。
后来,他在慧忠国师塔院处搭庵而住,自耕自食。一次,正在除草时,偶然抛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清脆 “砰”的一声响,香严禅师豁然大悟!于是他回到住处,沐浴焚香,朝着沩山的方向跪拜:“师父大慈大悲,你对我的恩情胜过父母啊!如果你当时为我说破,哪有今天的顿悟呢!”于是写下一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书法与佛法
古代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是两个写书法的人。师弟完全按照古人的章法写,写得比王羲之还王羲之。师兄则不师古法,完全自由发挥。有一天,师兄说师弟:“哎呀,你看看这些字,哪一笔是你自己的呢?”而师弟反过来说师兄说:“你的字哪一笔像古人呢?完全不成体统。”所以,跟练书法一样,学佛法不能没有古人传承,但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创新。
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的言教,你胡思乱想就是魔说,修行必须要有严密的理论作为支撑。没有正确的佛法理论作为我们修行的规范,就是盲修瞎炼,会走上邪路。理论需要严密完整,尽善尽美,这是对佛法理论的要求,所以才有三藏十二部,才有那么多菩萨造论,那么多祖师立法。但修行又需要简洁明快。沩山祖师说:“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句,如同魔说。”大家都知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道理,真正得到了、学会了,也就那么一两下的功夫。那么,这之前该不该下功夫学经论?次第法门还修不修?我们说,该做的都还是要做到家才行。但等你得到了,你就会觉得以前用功是多余的。
修行要简洁明快,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但理论多了又会成为修行的理障、所知障。这是佛法修学中的一个大问题。不落此就落彼,不落入所知障,就落入盲修瞎炼。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这里学习《信心铭》,以《信心铭》做为指导来学修,肯定会得大利益;《坛经》是极好的法本,按照六祖的《坛经》来修,肯定也会得大利益。实际上,祖师们是一个鼻孔出气,他们所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信心铭》是把佛法的理论浓缩了,简化了。我们要信《信心铭》,你真信了《信心铭》,也就信了自己的心。另外,我也多次强调,《信心铭》是让你在功夫上入手,它在理论上指导我们,又不完全停留在理论上。它所宣说的理论能马上让你进入,让你能够修,能够证,能够得受用。
今天我们详细谈了“绝言绝虑”。平时我们的举心动念自己很难掌握,不是这儿打妄想,就是那儿打妄想,“按下葫芦浮起瓢”,心里总是不清净,品尝不到“绝言绝虑”、“言语道断”的真如法味。祖师们老婆心切,用了种种办法,或棒或喝,或像高明的医生出点怪招儿给人治病一样,经常使用不近情理的方法使人开悟。我们看《五灯会元》时,就会发现里面的公案大都是怪怪的。如果不了解“截断众流”的功用,就不会明白祖师们的用意。
临济三顿棒
当年临济义玄在黄檗大师门下参学。平时他除了修行念经、上殿礼佛,从来不提问题。寺里的首座睦州和尚看出临济禀赋好,忠厚老实,是大智若愚者,于是问他:“你来多久啦?”他说:“三年”。“那你问过师父什么问题没有?”“没有,我不晓得问什么?怎么问?”“那你何不问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临济受到鼓励便去问:“如何是佛?”话音没落,黄檗大师劈头就给他一顿棒揍。过了几天他又去问,连问三次,连挨了三次揍。大家想想,问佛法为什么会挨打?
我们平时看公案,很多时候就这么稀里糊涂看过去了,不知道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下。如果你对佛法有一种非常的追求,有一种迫切希望解脱的感觉,学修又十分精进,因缘到了,老和尚就要用这种方法来收拾你了。不然,装一肚皮佛法,你永远不会清净下来。何况一肚皮的佛法,实际上一句佛法都没有,因为那都是人家的,不是你自己的,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
《漫谈《信心铭》 第七讲、在生死海中超越生死迷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