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谈《信心铭》 第八讲、祖师禅的崇高境界

  

漫谈《信心铭》

  

第八讲、祖师禅的崇高境界

  祖师禅与如来禅

  老子《道德经》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跟这里说的“归根得旨”是一样的。归根才能得旨。如果我们的思维、思虑不能停息下来,体味不到思维停息下来的感觉,那么我们就总会跟着念头跑,不是此念就是彼念,不是善念就是恶念,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得就是失。如果老是缠在思维的罗网之中,生生世世都不得解脱。

  那么,“归根得旨”的方法是什么呢?方法就是觉照,要把自己的觉照力陶冶出来,沉淀下来。觉照力是实实在在的功夫,但在觉照的过程中,稍有不慎,稍微把握不稳,就会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以至于“随照失宗”。

  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或者在观想的时候,经常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哪怕诵经时想一气呵成不起妄念,可诵着诵着,还是管不住自己要走入歧途。我们做个实验,有哪个人能在诵《金刚经》或是《地藏经》的时候做到一念贯注,不起与所诵经文不相干的念头?别人不说,反正我做不到。我问过很多人,也都说做不到,这是老实话。因为这其中有“随照失宗”这样一种麻烦在作用。没有通过严格修定的人,要想做到精神的真正贯注、持续地贯注,是很艰难的。所以,我们在平常的学修当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定力。

  前两年,我在柏林禅寺讲《坛经》,当时净慧法师让我讲讲祖师禅和如来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祖师禅是如来禅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来禅里包括了祖师禅,祖师禅是如来禅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并不是说祖师禅就在金字塔的塔尖上,不是这样。如果这样看,就把祖师禅看歪看邪了。因为在如来禅的任何环节之中,都会引伸出祖师禅来,就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它本来是定学里的一句话,后来就成了祖师禅的名言。

  为什么说在如来禅的任何环境、任何次第之中,都可以引伸出祖师禅呢?这里的关键,是我们禅宗祖师所提出来的“向上提持”。其实不管是修密修净,如果我们把心放在明心见性上,能时时处处提持向上的一念,那么一切法都可以引发祖师禅。

  让你品尝入定的甜头

  人思维的惰性太强太强,生生世世的业障、惰性、习性难以把控。为了克服“随照失宗”的弊端,就需要一段时间来养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定力、静气,心里火爆爆、乱哄哄的,怎样学法?有些人思维太强烈了,见解太多了,佛法见地太丰富了,总会找些文过饰非的理由遮掩自己的错误。说白了,这些都是因为自己的定力不够。所以,应该在学修的时候老老实实地养静气,习定力。定力本身是见地上的护持,如果没有如实的见地,就不会有如实的定力。

  说得更直白一些,定力就是定见。比如说,我承认这个事情,相信这个事情,随便别人怎么说,我都不移不动。别人说吃了狗屎能成仙,我想谁都不会动心,因为我们对狗屎是个什么东西,有自己的定见。还有“水中月,镜中花”,电视里出现一个大美女,谁都不会痴心地把手伸到电视里去牵美人的手,没人打这样的妄想。所以,养定并不是一件复杂、难以做到的事情,不是非要你坐在蒲团上眼观鼻、鼻观心。养定,实际上是人们正确知见的一种确定,有了这个定,心里就不会去乱想,在一定的因缘内,就可安住下来,心思就会平静下来。

  佛都说了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想那么多干什么?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坐在这里,不让乱七八糟的事情牵着鼻子走呢?人往往是这样,今天一个道理,明天一个问题,念头不断。其实佛说得很清楚嘛,一切念头都是梦幻泡影,生生灭灭地不用去管它。久而久之习惯了,蹦蹦跳跳的念头对你就没有多大诱惑力,你就不会再贪著它,心也就平静下来了。一平静下来,就很容易进入定境。

  定境并不是昏沉的,也不是百不思百不想,它是清清明明的,就像这个房间里没有灯,我们马上点盏灯,光明就出来了。用佛教的话来说即是:寂而照,照而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盏灯它不会、也不可能自吹自擂说:“今天我大放光明了!”它只是照,而且照到美的,美的就现前;照到丑的,丑的就现前,然而它却不会因为美丑而动心。太阳出来照在孔雀身上,它不会因为孔雀美丽而多照它一会儿,也不会因为看见蜈蚣丑陋,就干脆不照它了。

  我们在进入一种定境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说没有念头,说不定念头更多更热闹。只不过,来来去去的念头与你不相干。你能做到好念头来了不起欢喜心,坏念头来了不起恐惧心,任它自生自灭,来来去去,总之不动心就是了。如此这般一番,你便会慢慢地品尝到入定的甜头,体会到了那种身心的欢悦。你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梦幻泡影、什么是根尘、什么是空有,你才会产生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感受。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不会“随照失宗”。

  在这个基础上,把念头再向上一提,就会破参。但这还不等于见到本来面目,见到真如自性。只不过这个时候你已经有本钱了,可以继续参了,直到把我们的“历历孤明”参破参透。

  一念觉性即是菩提

  修密法的要修明点,何谓明点?一念专注本身就是明点,修明点就是修定。有的人说打坐时看见光明了,那是打妄想。我们的注意力本身就是光明。任何事物只要进入我们的注意力之中,也就进入到我们的光明照了之中。任何事物只要处在我们注意力的觉照之下,就清楚明白了。但清楚明白的是对象,不是光明本身。

  那光明本身是什么?大家好好参一参。我们修光明,就是修“这个”,护“这个”,守“这个”。到了不修不护不守的时候,你就自由自在了。还到哪里去找另外一个光明呢?像观大日如来、观太阳等修法,作为一种过程和手段可以,但它毕竟是过程,千万不可贪著。有些人打坐见了光,欢喜得不得了,觉得自己修行有长进了;如果见不到光,他就会懊恼,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信心。他却不知道这些都是念头,都是景象。

  “随照失宗”只有四个字,却把修学之中微细的毛病点出来了。如果经常用这四个字警惕自己的觉照力,用在我们的念头功夫里,我们就会“须臾返照,胜却前空”,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会再“随照失宗”。即使偶尔落入“随照失宗”,也可以马上回头,立刻转身返照,把本份守住,做到归体、归宗,而且自己转身时很快,不用淘神费力。有些人为一些如分房子、长工资的事情生气、发脾气,一个念头憋在心里几个月,十分恼火。平时来来去去的念头,它不会把你牵动。能牵动你的,都是与你利害相关的念头。它把你牢牢地控制了,这就是利害是非。常言道:事不关己,关己则乱。

  怎样把我们的心放平?这个功夫不是说说而已,要试试才知道。你贪嗔痴种种烦恼还有没有?只有事实才能说明问题。到了三业现前的时候,才看得出你有没有功夫。我们在修行上一定要有这个能耐,在“随照失宗”时能“须臾返照”,而“须臾返照”本身就是“胜却前空”。大家都知道“无须求真,但须息妄”,“不怕念头起,只怕觉心迟”的道理。哪里去找菩提?一念觉即是菩提!我们能知能觉,用禅宗的话说,是我们知道转身,在念头上能回头。这个能耐绝对超过你天天观空、说空、论空。我今天又住空了,一念不生,万法寂灭了,好安逸!——错!这只是一种景象而已,它没有什么了不起。睡着了,不做梦也是万法皆空,失念也是住空嘛!

  其实,人住空的时候也是很多的,只不过自己不知道。因为知道的时候你也就没有住于空了。你自己住空时,它没有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也没有给你带来多大的坏处。因为我们的生命或者说是精神自身,它有休息的时候。体乏了,疲倦了,就会处于这种状态。“魂不守舍”的时候就有点这种味道。失神、失念的状态都是相对住空,这并不是值得骄傲之处。

  值得我们骄傲的是“须臾返照”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哪一点不对时,或者发现自己又在打妄想了,这种感觉本身就是“须臾返照”。这个能力,这个警醒之心,就是我们的觉照本身。这是最了不起的,是成佛的资粮、见道的本钱。离开了这个,哪里还有更好的法?离开这个,一切法都是死法!如果我们这种觉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一天24小时不离不异,让它在我们的心中不生不灭,使自己永远不犯错误,永远明明白白,那才是真正的欢喜。

  须臾返照,看起来轻飘飘的一句话,但它有极大的功用!一个人要通过好多年的苦修苦炼,才能把这个功夫沉积下来。功夫纯熟了,你才不会再跟着念头跑。这是学佛的人必须养成的基本功夫,同时它也是最高的功夫。它不是太繁杂,没有太多的热闹。它就是我们的一念觉性,一念觉性即是一念菩提。这是最可贵的。

  我们看看廓庵禅师所绘的禅宗《十牛图》,牧牛的目的,就是把它驯教得纯和而不顽野。性情调顺了,真如之性就圆融纯熟了。

  妄见息灭之后

  须臾返照,胜却空前。前空转变,皆由妄见”。在这里,空是可以有所转变的,但能变的空,会让人心里觉得不踏实。空本身是能变的,正因为万物万法体性本空,才有万物万法的流转不息。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这里的妄见,也可以读作妄现。在我们自己的身、语、意还没有彻底了悟之前,也就是说我们的命根还未断,还没有达到彻法源底,还有那么一丝命根不断时,就像我在前面打过的比方,妄见,就会像手术之后没有被彻底割除的癌细胞一样,还会复发。

  只要我们的心意识有所活动,原本没有的妄想执着就会无中生有了。你在床上睡着了,睡得打鼾,那时候到哪里去找妄见呢?早上起来眼一睁,很多事情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第一件事情做什么?是先洗漱还是打开天然气烧水做饭?很多事都是顺着人的本能,或者是工作、生活的需要,很自然地开始去…

《漫谈《信心铭》 第八讲、祖师禅的崇高境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