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谈《信心铭》 第八讲、祖师禅的崇高境界▪P3

  ..续本文上一页不入此就入彼。是非之心,可以说是人精神的根本属性,生生世世都是如此。

  这个是非之心,并不是我们现在带有贬意的说法。说得好听点,它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命的伟大之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这个是非之心,有了是非之心,人才会运算演算,才有演化,才有种种知识的出现。是非是纯粹的判断,并不只局限于正确与不正确之间。它是人们对外部环境,对事物判断中的最基本、最原始、最纯朴的一种形式。人都有是非的判断,但是非判断过余了,与自己的一己之利结合起来了,就形成了我们大家熟悉的、现代意义上的“是非”。这种说是道非的“是非”就不好了。

  所以,人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本身,就有是非取舍。对,我就取;不对,我就舍。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源泉,就来自思维的这种原动力。如果结合自己的一己之私来做判断,就麻烦了。有了“我”与“非我”的分别,于是“我的”就是对的,“非我的”就是错的。是“我的”,我就要扩大,权力要扩大,财富要更多,欲望越来越强。这些都是人心之动,自然会有二见,有是非,有取舍,有人我。

  赵州老和尚有位师兄叫景岑禅师,有参学者问他:“如何转山河国土归自己?”大家都知道,修道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把我们自身这个小宇宙转变为大宇宙,与天地万法为一,这个是最高境界。如果达到这种境界,你也就成就了。“如何转山河国土归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修行人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和功夫。但是,景岑禅师是怎么回答的呢?景岑禅师说:“你为什么不转自己归山河国土呢?”这个就是矛盾。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化,方法错了,它是想以一己之私占有整个世界。其实“转山河国土归自己”和“转自己归山河国土”是一回事,但出发点不一样,一个是从“我”出发,去征服、去占有,从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另一个是舍弃自己,达到无我的境界,从而与天地万物合二为一。

  不同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当你占有时,别人要反对,你想把天地万物占为己有,天地万物都要造反,都不听你的指挥。这个过程很麻烦,让你痛苦也让别人也痛苦。若是转自己归山河大地,从舍弃自己的角度入手,它本身就是无我,就是奉献,于是,彼此皆大欢喜。同样的目的,方法不同,作用与效果也就不一样。你要占有确实艰难,而舍弃很容易。但现代人的心理恰恰是反的,人们往往觉得占有别人的心安理得,舍弃自己的却难以放下。你让一个人把自己口袋里的钱全都供养诸佛菩萨,把自己这一百多斤全部布施给众生,他是万万舍不得的。

  开悟了的人怎么过日子

  “二见不住”还要“慎莫追寻”。有的人到“二见不住”的时候,也就是“两边三际断”了,但是他放不下,他害怕,总觉得还应该有个什么。是不是还想拥有“常寂光土”、“极乐世界”或是“法报化三身”?很多修行人就在打这个妄想。所以三祖大师说“二见不住,慎莫追寻”。很多人到了这个时候还在追寻。

  几百年来,在禅宗里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开悟的人是修还是不修?”其实,悟后起修不是嘴上说的。你到底悟还是没有悟?如果没有悟,就不要提这个问题,过来人自己知道该怎样做。你既然还未开悟,给你说悟后起修,你听不懂;给你说悟后不修,你也不懂;给你说悟后不修即修,你还是不懂。因为这个问题与你不相干,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简直没有必要。我们只需要守住自己的本份,做到“二见不住,慎莫追寻”就行了。

  当年临济祖师门下的大徒弟三圣和尚去见雪峰祖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透网金鳞以何为食?”透网金鳞,是指从人世的生死牢笼中已获得解脱的人。我们凡夫都像是网里的鱼,被烦恼、七情六欲、六道轮回网住了,但是透过这个网,就成了“一朝脱得罗网去,摇头摆尾不再回。”那就真是脱离苦海了。那么,脱离苦海的人怎样过日子?像我们这样的凡人是以烦恼为食,但是大彻大悟的人以什么为食呢?也就是说他们平常是怎么样过日子的呢?

  祖师们相见时的语言就是这么与众不同。雪峰祖师非常厉害,他不正面回答三圣和尚的话,而是说:“待汝出网来,即向汝道。”如果你是脱网的金鳞我就跟你说,如果你还没有开悟,我就不给你说。三圣和尚是临济禅师的首席弟子,话锋也十分霸道的,他用临济祖师的手段,马上就把话题压住,倒打一钉耙说:“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话头也不识。”亏你是一千五百多位常住的住持,连话头也不识啊,你难道听不懂我说的是什么话吗?这话说得真有点蛮不讲理。雪峰祖师见他这样说,马上谦虚而周到地说:“老僧住持事繁。”哈哈,我这里有一千五百人常住,事情多得很,对不起了,我先干事去了。这话与前边的问话是前后照应,并丝丝入扣。

  雪峰祖师是非常著名的禅师,他早是明心见性的人了,但他每天在做什么呢?“住持事繁。”你看他并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到山里闭关打坐,更没有在方丈寮里享清福。他老人家慈悲住世,每天还不是跟烦恼打交道,跟众生打交道,为接引来来去去的人而操劳。

  所以真正明心见性了以后,还不是在人世间的烦恼里磨过去磨过来的。你说这些是悟后起修,还是悟后不修?都说不上。释迦佛开悟了之后,还不是像《金刚经》开头说的那样:“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他老人家还是要做平常的事情,但是其意义就不一样了。

  从喂鸡中悟出的道理

  我们要注意,“慎莫追寻”就是要我们不摘镜中花,不捞水中月,否则便会现出原形,离破参悟道差十万八千里了。接下来后面一句是“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如果你还在追寻,那就不是“二见不住”,还未达到这样的境界。

  我们看《信心铭》的语句,就是这样一前一后,一反一正,回互极佳,把功夫过程中的种种景象都说透了。它给你说一点,你觉得好像达到了。达到了以后,又好像不是,而它又把这个“不是”点出来。不是,怎么办呢?继续修炼。你达到“二见不住”,他便提醒你“慎莫追寻”。而你一旦追寻就有是非,所以是“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为什么会“纷然失心”呢?早告诉你了嘛,“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啊!所以,哪怕只是一点点是非,如同不成功的癌症手术,只要有一个癌细胞没有切除干净,它就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念头也是一样,只要一念不净,偷心未净,就会旧病复发,这是绝对的。贪心一起,如同滚雪球一般。刚开始做生意时,觉得挣个一、两万就够了。真正挣了两万块钱,就有挣十万八万的想法了。我就有这样的体验。

  当年当知青的时候,没有怎么劳动,农民也没怎么管我,一有时间就跑到海灯法师那里缠着。有段时间,看见其他知青逢年过节回家探亲,都是拎着自己养的鸡和鸡蛋,而我回家却是两手空空,很不好意思,就去买了几只鸡来养。这一养才知道有多麻烦!不但要喂养它们,还要天天把它们守着,怕黄鼠狼光顾,怕别的知青趁你不在时来帮忙享用了,怕这怕那,总之,这下子哪儿也去不成,走不了了,连老师那里也去不成了。你看,一个大活人就这样被几只鸡拴住了。喂了两个月,实在喂不下去,算了,不管养成什么样,全部拿回去孝敬老妈。就是这么一点点妄动,很多麻烦就来了。好在年轻的时候,能见机行事,当断则断,不起什么发财望,把其它很多妄想一捏,从此就在老师那里安顿下来。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我们经常会处于这样的过程之中,一念的妄动马上会产生一系列与之相应的念头,于是,你就会陷于妄念的汪洋大海之中。如果明白了“随照失宗”的微妙,你才不会出现“才有是非,纷然失心”的状况。脑门芯上立着一个警察,是非心一来,马上“须臾返照”,便不会“纷然失心”。如果做不到“须臾返照”,那么肯定就要“纷然失心”,纷纷杂杂的念头就铺天盖地的来了。

  何妨以不了了之

  今天大家在这里学修《信心铭》,只是我们彼此交流一下心得体会,其它没有什么妄念。要想把它说得热闹一些,或者加入一些其它想法,都没有必要。大家就这样平平常常地来,平平常常地去,听了就听了,听进去了就听进去了,没有听进去就没有听进去。我们用不着去跟别人夸耀这件事,也没有必要贬低它、批评它。这样就好。

  然而,人的是非之心在任何事情上,任何角落里都会蹦出来。好事情有是非,不好的事情也有是非;大事有是非,小事也有是非;甚至没有事的时候,人们都可以制造出是非来,惹得横生枝节,横生是非。这就是人心的麻烦之处。如果我们养成不惹麻烦的习惯,培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与方法,如同宝光寺的一副对联所写:“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不了了之,并不是指在该认真的事上不了了之。该做的事还是要坚持做好。但我们思想上、念头上是要经常有“不了了之”的感觉。所谓光明伟大的念头,要让它不了了之;龌龊恶劣的念头,也要让它不了了之。你要想“了之”,想把妄想打下去,越是这样,妄想就越疯狂。所以,最好的还是不了了之。

  赵州语录有句话很有意思。有人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赵州老和尚回答说:“老僧只管看。”哈哈,管你哪个是得者,老僧只管看着就是了。有时候连看都不看。当观众好啊,不要当演员。观众当累了就睡会儿觉,但是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你总不能肚子饿了,该吃饭的时候说“不了了之”吧。关键是要对自己心里的种种妄想“不了了之”。

  有时人打妄想的时候,浑然不觉,理直气壮地以为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得了。其实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事情,都是你自己觉得它不得了而已。所以还是以“不了了之”最好。为什么呢?因为“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紧接着,后面的境界马上就不同了:“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多么妙的语言啊!学禅宗的人早就把这样的语言背熟了,写文章、讲开示也都经常在引用,但到底什么是“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这个就是念头上的功夫。你有没有这样的功夫?我们说禅宗是心地法门,念头功夫绝不是妄语,绝不是为了说出来好听的。一切功夫都是心地法门,都是念头功夫。如果你没有把佛法的修行落实在心地法门上,没有落实在念头上,那么你所学修的佛法全部是空中楼阁,跟你毫不相干。

  

《漫谈《信心铭》 第八讲、祖师禅的崇高境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