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谈《信心铭》 第八讲、祖师禅的崇高境界▪P2

  ..续本文上一页做了。但是,如果我们念头的分别一起,是非心一起,人我心一起,原本是有序的就乱套了。疑心一起,麻烦就来了。大家修行这么多年了,对“皆由妄见”应该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关键是在有妄见的情况下,大家要知道息妄,要打住妄想。但打住妄见之后,还有个什么?这是很多学佛人所迷惘不解的。

  实际上,三祖大师在《信心铭》中已说清楚了,“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八个字是《信心铭》的命脉啊!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经常在寺庙里听一些修行人,特别是老修行者在讲开示时,最爱引用的就是这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我们对善知识的这两句开示,到底该如何理解呢?大多数人都嘴上说说,嗯,是这样的。但他不去真修真行。还有一些人认为息妄是对的,但息妄是为了求真。他不相信息妄便是真,总觉得息妄的背后,还另外有一个真。他总认为不求真,息妄有什么用?不求菩提,断烦恼有什么用?这样,他就总会使自己处在颠倒之中,不敢相信烦恼一息,菩提就出来了;众生见一消除,佛菩萨就站在自己面前了。人们总是有这样一种误解。实际上,在《信心铭》里面,“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息见就是证真!我们一定要坚信这一条。

  息什么见?息妄见。什么是妄见?烦恼是妄见,包括理障、所知障都是妄见。平时我们打妄想,这个念头来那念头去。你说要把“贪嗔痴慢”等种种妄想,全部“息”掉,对此大家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是,如果让一个学佛的人把“戒定慧”等种种见地、种种佛法、上师所传的无上妙法“息”了,那就等于是把他学佛的命根子拔了!他怎么舍得?但他恰恰不知道,如果执著于自己所学的八万四千法门,那还是妄见!

  《金刚经》里说得很清楚:“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学修佛法,就像乘船过河。过了河,到了彼岸,你还坐在船上,舍不得下来或是把船背上岸,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愚蠢的事。上了岸之后,大白牛车来接你了,该坐牛车了,再不会坐船了。实际上佛经里面早就把这些要点说到了,任何一部经都把要害点到了。

  但一般学佛的人,他就是放不下,总觉得佛法好啊!好啊!烦恼妄想他还容易放下,因为这是恶的东西;恰恰是佛法,是善的东西他放不下。这并不是说现在我们就把什么都放下了。大家刚刚学,资粮都没有,连佛法僧三宝是什么都不清楚,四圣谛三法印也不知道,十二缘起也不知道,什么经都没有读过,什么都一知半解。这个时候还不能放弃,不但不能放弃,还要多灌输一些才好。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信心铭》语言的妙处就像长江的波浪一样,后浪推前浪,环环相扣。

  我们接着往下看,“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里说“前空转变”就有问题了。既然都空了,还会转变吗?怎样理解呢?其实,空不会变,有也不会变,并不是说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天地万物就变了。

  我在佛学院上课时,有时开玩笑问:“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们听得进去不?”众人回答:“听得进去。”我问:“咬得死不?”答:“咬得死,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绝对是正确的。”于是,我接着问:“那么是你妈生你,还是你生你妈?”

  既然“三界唯心”,那么我就可以说我妈是我生的,我不是我妈生的。这样说对吗?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所为、日本帝国主义所行,都是你心所生的吗?那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底是希特勒发动的呢,还是你发动的呢?所以啊,这些话不只是图说着热闹,“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要经过严格的磨炼,才有真功夫。下面说个公案给大家。

  法眼禅师去参罗汉桂琛禅师,遇到大雪,就在罗汉庵挂单,并与几位师兄讨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罗汉和尚问法眼:“是不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法眼答:“是啊。”罗汉和尚指着庵前一片石问:“它是心生的吗?”法眼答道:“当然是心生的”。罗汉大笑说:“师兄啊,你有什么本事把这石头放在你心里头啊?”这下,法眼和尚傻眼了,回答不出来。后来,他就守着罗汉和尚请教到底什么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罗汉和尚不理他,等到有一天法眼和尚问急了,罗汉和尚开口了:“哎呀,说不说都一样,一切现成。”法眼禅师当下大彻大悟,后来成为法眼宗的开山祖师。

  所以,“唯心”、“唯识”并不是嘴巴上说的,也并非是心里想的,当然也离不开嘴巴说心里想。关键是我们要找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感觉。空、有都是人心里耍的魔术,所以这里才有“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曹宗洞的一位祖师云居和尚,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麻烦。有位参学者问他:“老和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对不对?”他回答:“对啊,佛经这样说,祖师也这样说。”参学者接着说,那我就打一个妄想,想一坨金子放在我面前,它能马上现前吗?云居和尚没有答话,转身走了。这个问题并不是诸位在理论就可以驳倒的。你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为什么我想的金子没有出现呢?

  云门祖师对付这样的参学者有个好办法,就是不等他开口要金子,话没说完,先给他一棒,把他脑袋打开花,就搞定了。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很多事情都是落在分别思维之中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我们的分别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它是实修实证的东西。没有实修实证,“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就是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

  这些都是“前空转变,皆由妄见”啊!你说空说有,最根本处都是妄见啊。正如中观所说,凡有言说皆是戏论,说佛说祖都是妄见,天堂地狱都是妄见。为什么?你是自己在想当然地说,并不是在现量中自见真如。

  要看功夫落不落堂

  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信心铭》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用去求真,不用去修这个法、证那个法,只要能把我们的妄想打落,只要能把“须臾返照”的功夫落堂,那就对了。还求什么真呢?因为“须臾返照”本身就是真,还哪里去找真?

  2003年,受命于净慧老和尚,我写了一篇关于虚云老和尚的文章,刊登在《中国禅学》第二期。当时为了完成这篇文章,我重新读了虚云老和尚的年谱法汇,才发现他老人家的开示中多次提到了“功夫落堂”。于是我的文章就从这四个字入手,在功夫上谈,对此也颇有感觉。平时学修佛法,不管你学什么宗,都要看功夫落不落堂。学禅宗的参话头,话头落不落堂,这是你能否破参的关键。

  《易经》讲“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实际上虚云老和尚说的“落堂”,就是《易经》里的“精义入神”。它要求把我们的身心意,要凝成一点,牢不可破。精义入神,就是说功夫一定要落堂,念头一定要落堂。如果没有刻苦的、放下一切的毅力和决心,不在法上死去活来一番,那么一切都是轻飘飘的,如天上的云,风一吹就过去,一会又飘过来了,就谈不上什么功夫。功夫没有用上去,你的佛法修行怎么能真正进入?

  佛法修行是老实人做老实事。只有最老实的人,才能吃得这个苦。真参实悟是极苦的事情,而且是最没滋没味的事情。就像参话头,多少年一个话头在心里头咬过来咬过去,一点都不好玩,哪里像看《华严经》、《法华经》那么舒服,见地提高了,理论丰富了,能说会道了,讲起来天花乱坠。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光景,功夫不在光景上。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地“精义入神”,没有在“八卦炉”中把自己烧熟炼透,那我们修行都是轻飘飘的。没有辛劳的因,就结不了圆满的果。尽管禅宗讲非因非果,但是作为悟道证道的资粮,还是要有一番踏实的功夫才行。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比登天还难;从另一方面讲,要做到这一点又极其容易。像马祖说“饥来弄饭困来眠”,乃至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你看,禅宗就是在日常的穿衣吃饭、运水搬柴等动静之中,解决大问题。学佛的人往往把佛法神话了,总觉得学了佛法之后,就会有什么神奇妙用,就会有什么不得了、了不得的感觉,有什么神通功夫,等等。很多人被这些东西蒙住了,不能在平常处建立。一切神通都是缘起。当然,修定修到某种程度,加之某种缘起,也可能有神通。但是,这些都如梦如幻的游戏而已。

  游戏三昧不是没有的,但它毕竟不是根本。根本之处就在于“唯须息见”,如此一番则其真自现。我们每天打着灯笼,走十万八千里去求个什么法,是求不到的。而当你知道追求不到的时候,回过神来,噢,原来“这个”才是真!所以古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转自己归山河国土

  大家要留心啊,《信心铭》是透露天机的!它把我们种种虚妄不实的见地统统粉碎了。所以,我们对《信心铭》一方面要信得过;另一方面,要如实修行,要有一个刻苦、踏实的“息见”的过程。你能够息见,你便不会随念头来来去去,不被它牵引,就能自由作主,自由支配念头。

  历代有成就的大师,对自己的念头都有自主性。如文学家写小说,笔下挥洒自如,语言文字能任他自由调遣。任何科学成果不外乎是念头的堆砌、概念的组合。但为什么科学家能够把概念完美地组合,获得伟大的科学成果?而你为什么不可以呢?那是因为他在这方面的念头得自在了,境界也就不同了。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息见,本身就得自在,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息见,究竟息在哪里呢?就息在后面这一句上:“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我们的“见”有个根本属性,就是它反反复复都会落在“二”字上来。这个见它不落是就落非,不落凡就落圣,不是高就是低,不是美就是丑。无论你怎样举心动念,这个见都是落在“二”中。你说我就不落二见,但是,这还是“二”见啊,因为你还有个落与不落的选择嘛。人的思维永远都在“二”之中,…

《漫谈《信心铭》 第八讲、祖师禅的崇高境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