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緣在哪裏;二是要對漢傳佛教有信心,對我們曆代祖師有信心。
山人自有妙計
我們漢地居士可憐啊,就可憐在對自己祖師傳下來的寶藏沒有信心,沒有信心的表現就是懶惰。打開經書,看到老祖宗留下來的文集就頭痛,只想揀現成,總是想請哪個法師開示一下,圖個方便。
我這一輩子沒有聽多少開示。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跟著本光法師,不外乎是在公園、茶鋪邊喝茶邊擺龍門陣。閑話幾個小時,緊要處就只有幾句,得到之後,自己在書上去找、去看、去學。賈題韬老先生那幾年講了很多,但並不是聽了就萬事大吉,聽完了還得自己用心才行。學修佛法一定要使自己成爲一個有心人。如果自己不是個有心人,再好的法今天這個耳朵進,明天那個耳朵出,聽法就和去趕集一樣,有什麼用!今天聽說文殊院有個法師講經,都去聽一聽,湊湊熱鬧,聽完了,也就忘了。如果大家抱著這種湊熱鬧、趕功德的心態去聽法,那你就和所聽的法完全不相應。
真正學修佛法,硬是要死下一條心來,實實在在地在法上如實去修,如實去行。真正地去修去行,其實也很簡單,因爲我們的舉心動念就是學修的機關。老老實實地在這個機關上去看、去感受、去體驗,感受到了就對了。
叁祖大師說“良由取舍,所以不如”。明明我們的真如佛性是“圓同太虛,無欠無余”,爲何我們不能安住于此呢?就是因爲“良由取舍,所以不如”,不能穩住真如啊!
話說起來簡單得要命,憎愛也好,違順也好,順逆也好,都是取舍,都是我們這一念妄動。不管你叁藏十二部說得怎麼樣,不論你顯密二教修得如何,只要你這一念沒有調伏下去,那麼所學的全部等于零,你的修行完全是在門外。如果我們能夠把念頭的妄動時時刻刻調理順了,它不再妄動,那麼這一念的光明,照天照地,你也不會再受人瞞了!有些老和尚明心見性了,開悟了以後,哈哈大笑幾聲,冒出一句話:“從今以後再不受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也!”從此再不上當受騙了!再不聽別人東說西說了,自己有主張了,山人自有妙計啊!
學佛的人可敬,但是學佛的人也很可憐。可憐之處就是一天到晚東覓西覓,到處去求灌頂、求加持、求善知識開示。可敬的是他們求道的精神,他們沒有把心思放在功利場上,他們的心是向道的,這個十分可敬。但關鍵之處是,與自己相應的法找到沒有?自己的定位准不准?如果吃到了這個定心丸,自然就心安理得,天下太平了。
誰能跳出如來佛的手心
現在的很多法本都很容易獲得。到文殊院經書流通處,你想請什麼典籍就有什麼典籍,就連《大藏經》的光盤都找得到,請人幫你刻一盤,拿回去就可以看了。各宗各派的東西都有,只要你老老實實地學修,就一定受益。
如果誰有雅興真正把《成唯識論》學通了,那簡直是如虎添翼;再把華嚴宗的十玄門、天臺宗的叁谛圓融、一念叁千實實在在地學懂了,你來賣這副藥,可以說大學裏的教授沒有哪個比你厲害。確實是這樣,《大藏經》就是一座無盡的礦藏,而且是沒有雜質的純礦,不需要你提煉,只要你進去看,進去選。禅宗與你相應,你就請禅宗;喜歡華嚴就把華嚴請出來;喜歡唯識就學唯識。
宋朝以來,學修教理的沒有哪一個時期比得過唐代。宋元以來的天臺宗、華嚴宗都在炒陳飯,把唐代祖師們放在冰箱裏的東西拿出來再熱一下而已。不管是用微波爐、鍋裏添加熱水,還是打個雞蛋炒一下,都是陳飯,談不上什麼發展。真正有發展的還是禅宗。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從南北朝一路新鮮到唐朝,但禅宗成熟以後,印度的東西就不再新鮮了,因爲中國自己的東西已經有滋有味了。
現在,我們的時節因緣又有不同。鴉片戰爭之後,我們面對的是西方哲學、科技、市場經濟等這一套東西。歐洲人不可小視,他們在思維科學上的發展,曾令我們的現代學者瞠目結舌。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不管是洋務運動也好,“五四”新文化運動也好,人們看到西方的學問,簡直歎爲觀止!其論證嚴密,體系嚴謹,效益顯著,是可以富國強兵的武器。我們說佛法無邊,那麼佛法能不能含容西方的學說?我們說佛法是智慧之學,那麼西方的這套東西又如何在佛法中安立起來呢?西方的科學家或者經濟學家,他們的思維程序是怎麼運行的?思維模式又怎麼樣的?他們與中國的思維模式有何區別?到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佛法無邊,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西方的學說理論仍然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要想把西方的東西放在手裏把玩一下,首先我們要明白西方的那一套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東方的這一套又是什麼樣子的?真正的佛法又是什麼樣子的?當然,這是對修行人當中的部分高級知識分子提出的要求。
我經常在佛學院、在佛學會議上說這樣一句話:不能關起門來稱王稱霸。伊斯蘭聖戰主義者說:真主保佑我們的聖戰。結果他們在與西方人的交戰中屢戰屢敗。當年火燒圓明園時,天朝帝國,清朝八旗號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面對入侵者的洋槍火炮,再骁勇的隊伍都束手無策。所以說,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日常生活中如何去修?作爲一個起碼的佛教徒,如何對待自身的問題?作爲擔當佛教重擔的人,如何教化一方?
宣化上人那樣就了不起!要教化基督徒,你必須了解他們的文化、世界觀,才能與之交流溝通,別人也才能從中受益。如果一個人實實在在地在某一個具體的學問上下功夫,抱著“不作則已,要做就做天下第一”的志向,那他的言行才會讓大家誠服。他是憑實力說話,這個實力就是知己知彼。對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都吃得透,不僅吃得透,還要真正做到高明其事。
《漫談《信心銘》 第四講、修行者的時節因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