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谈《信心铭》 第四讲、修行者的时节因缘▪P3

  ..续本文上一页因缘在哪里;二是要对汉传佛教有信心,对我们历代祖师有信心。

  山人自有妙计

  

  我们汉地居士可怜啊,就可怜在对自己祖师传下来的宝藏没有信心,没有信心的表现就是懒惰。打开经书,看到老祖宗留下来的文集就头痛,只想拣现成,总是想请哪个法师开示一下,图个方便。

  我这一辈子没有听多少开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跟着本光法师,不外乎是在公园、茶铺边喝茶边摆龙门阵。闲话几个小时,紧要处就只有几句,得到之后,自己在书上去找、去看、去学。贾题韬老先生那几年讲了很多,但并不是听了就万事大吉,听完了还得自己用心才行。学修佛法一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心人。如果自己不是个有心人,再好的法今天这个耳朵进,明天那个耳朵出,听法就和去赶集一样,有什么用!今天听说文殊院有个法师讲经,都去听一听,凑凑热闹,听完了,也就忘了。如果大家抱着这种凑热闹、赶功德的心态去听法,那你就和所听的法完全不相应。

  真正学修佛法,硬是要死下一条心来,实实在在地在法上如实去修,如实去行。真正地去修去行,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我们的举心动念就是学修的机关。老老实实地在这个机关上去看、去感受、去体验,感受到了就对了。

  三祖大师说“良由取舍,所以不如”。明明我们的真如佛性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为何我们不能安住于此呢?就是因为“良由取舍,所以不如”,不能稳住真如啊!

  话说起来简单得要命,憎爱也好,违顺也好,顺逆也好,都是取舍,都是我们这一念妄动。不管你三藏十二部说得怎么样,不论你显密二教修得如何,只要你这一念没有调伏下去,那么所学的全部等于零,你的修行完全是在门外。如果我们能够把念头的妄动时时刻刻调理顺了,它不再妄动,那么这一念的光明,照天照地,你也不会再受人瞒了!有些老和尚明心见性了,开悟了以后,哈哈大笑几声,冒出一句话:“从今以后再不受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也!”从此再不上当受骗了!再不听别人东说西说了,自己有主张了,山人自有妙计啊!

  学佛的人可敬,但是学佛的人也很可怜。可怜之处就是一天到晚东觅西觅,到处去求灌顶、求加持、求善知识开示。可敬的是他们求道的精神,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功利场上,他们的心是向道的,这个十分可敬。但关键之处是,与自己相应的法找到没有?自己的定位准不准?如果吃到了这个定心丸,自然就心安理得,天下太平了。

  谁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

  现在的很多法本都很容易获得。到文殊院经书流通处,你想请什么典籍就有什么典籍,就连《大藏经》的光盘都找得到,请人帮你刻一盘,拿回去就可以看了。各宗各派的东西都有,只要你老老实实地学修,就一定受益。

  如果谁有雅兴真正把《成唯识论》学通了,那简直是如虎添翼;再把华严宗的十玄门、天台宗的三谛圆融、一念三千实实在在地学懂了,你来卖这副药,可以说大学里的教授没有哪个比你厉害。确实是这样,《大藏经》就是一座无尽的矿藏,而且是没有杂质的纯矿,不需要你提炼,只要你进去看,进去选。禅宗与你相应,你就请禅宗;喜欢华严就把华严请出来;喜欢唯识就学唯识。

  宋朝以来,学修教理的没有哪一个时期比得过唐代。宋元以来的天台宗、华严宗都在炒陈饭,把唐代祖师们放在冰箱里的东西拿出来再热一下而已。不管是用微波炉、锅里添加热水,还是打个鸡蛋炒一下,都是陈饭,谈不上什么发展。真正有发展的还是禅宗。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从南北朝一路新鲜到唐朝,但禅宗成熟以后,印度的东西就不再新鲜了,因为中国自己的东西已经有滋有味了。

  现在,我们的时节因缘又有不同。鸦片战争之后,我们面对的是西方哲学、科技、市场经济等这一套东西。欧洲人不可小视,他们在思维科学上的发展,曾令我们的现代学者瞠目结舌。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不管是洋务运动也好,“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好,人们看到西方的学问,简直叹为观止!其论证严密,体系严谨,效益显著,是可以富国强兵的武器。我们说佛法无边,那么佛法能不能含容西方的学说?我们说佛法是智慧之学,那么西方的这套东西又如何在佛法中安立起来呢?西方的科学家或者经济学家,他们的思维程序是怎么运行的?思维模式又怎么样的?他们与中国的思维模式有何区别?到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佛法无边,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西方的学说理论仍然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要想把西方的东西放在手里把玩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西方的那一套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东方的这一套又是什么样子的?真正的佛法又是什么样子的?当然,这是对修行人当中的部分高级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

  我经常在佛学院、在佛学会议上说这样一句话:不能关起门来称王称霸。伊斯兰圣战主义者说:真主保佑我们的圣战。结果他们在与西方人的交战中屡战屡败。当年火烧圆明园时,天朝帝国,清朝八旗号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面对入侵者的洋枪火炮,再骁勇的队伍都束手无策。所以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如何去修?作为一个起码的佛教徒,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作为担当佛教重担的人,如何教化一方?

  宣化上人那样就了不起!要教化基督徒,你必须了解他们的文化、世界观,才能与之交流沟通,别人也才能从中受益。如果一个人实实在在地在某一个具体的学问上下功夫,抱着“不作则已,要做就做天下第一”的志向,那他的言行才会让大家诚服。他是凭实力说话,这个实力就是知己知彼。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都吃得透,不仅吃得透,还要真正做到高明其事。

  

《漫谈《信心铭》 第四讲、修行者的时节因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