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什麼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又從何而來呢?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你就是盲人瞎馬。一個人生下來眼睛並不是亮的,肯定有一個由迷到悟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有的人來說很漫長,對有的人來說很短暫,甚至是刹那開悟。那麼在刹那開悟之前呢?在這些方面需要我們留心、留意。
在我們說“留心、留意”的時候,你想過沒有,是誰在留心?是誰在留意?這個“留心、留意”本身又說明什麼呢?當我們說“要警醒自己,隨時提起正念”時,恰恰就是這個念頭本身,它比前前後後所展現的種種想法、念頭要重要得多!在此,我提醒各位:就是這一念的發起——當我們提醒自己要留意時,這個留意本身,它比留意的對象,比我們前後所思所想的一切都要命!
我把這個關鍵處給各位點出來了。如果我們經常性地、習慣性地關注自己的念頭,就能慢慢地體會到什麼是覺照力。修密宗的要修明點,什麼是明點?離開了“這個”,哪裏還有明點呢?
叢林中流傳的心要秘籍
今天我們所學的《信心銘》,是非常了不起的學修法本,可以說在《景德傳燈錄》出現之前,《信心銘》就是在叢林之中秘密流傳的一個禅修心要。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當成叁祖以後,一直到五代時期近兩百多年來,師師相授、秘密傳承的一個法要。叁祖傳四祖,四祖傳五祖,傳的是什麼?我們在相關資料上看不到。五祖傳六祖,傳的又是什麼?在六祖《壇經》上也看不到任何信息。曆代祖師代代相傳,到底所傳的心要是什麼?後來,我們在百丈祖師那裏看到了《信心銘》語句的痕迹,又在趙州禅師那裏發現多次的、大量的引用《信心銘》。我們再仔細留心唐五代很多祖師的開示語錄,他們都在用《信心銘》作爲自己行持、修行、開示教化的武器。由此可見《信心銘》在宗門中的重要性。
百丈禅師、趙州古佛、雲門祖師,他們都是最偉大的禅師,是中國佛教的驕傲。如果離開了這些中國禅宗開山立派的祖師,把他們從中國佛教中排除出去,那麼中國佛教就暗淡無光了,中國曆史上也就很難再找出幾位大菩薩了。正是這些祖師支撐起了中國佛教的大局。當然,這是從禅宗立場上來說。如果從華嚴宗、天臺宗、唯識宗的角度講,其祖師也都是了不起的菩薩。他們所展現出來的境界,也並不是我們現在一般人所能夠體會得了的。
如果純粹從精神學的角度、邏輯學的角度,甚至是從現代物理學角度來說,智者大師(天臺宗)、賢首大師(華嚴宗)、玄奘大師(唯識宗)等祖師,他們所展現的思維空間的嚴密與細膩,也都是不可比擬的。愛因斯坦、黑格爾等西方的大思想家未必能超越他們的境界。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學習過中國唐代大師的法本、文獻?看過之後,真的讓人歎爲觀止!中外有不少學者,都說中國人的思維不行、理性不足,但像智者大師、賢首大師、玄奘大師等,他們理性思維所展現的境界,再過一千年,也未必有多少人超得過。要學修祖師們的經論,諸位應該做個明眼人,不能像一般人學習唯識宗、華嚴宗、天臺宗那樣,腦子學爛了都不明白其經論到底說的是什麼?都看不出玄奘大師、智者大師、賢首大師所講之法好在哪裏?一般人最多記住一些名相,就像字典裏的字詞,完全是支離破碎,一塊一塊的,一條一條的,沒有在自己的頭腦裏連成片。
比如一個大活人,如果把他放在解剖室,在解剖刀和顯微鏡下他就是死的。顯微鏡和解剖刀反映的東西是不是真實的呢?是真實的,但它反映的畢竟只是局部,是無生命的東西。只有自己開眼後,把零零碎碎的百千萬億個細胞、叁百六十個骨節融爲一體,連成一片,才是活潑潑的一個生命。現在很多人學習經教往往會走入誤區,把我們自身血肉一體的、如此博大的、活潑的五蘊八識肢解得莫名其妙,最後搞得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很可憐。
以上算是學習《信心銘》的一個開場白。有了這樣一個開場白,有了學習《信心銘》的一些准備,大家再學習就會知道它的重要性。
總有一天你會笑出來
《信心銘》字數不多,也就幾百個字,但它是理論和功夫融爲一體的極佳的法本,可以說是禅宗的心要。我們學習《六祖壇經》要有相當的基礎,嚴格地說,《壇經》很多都是在見地上談,功夫上的東西未必說得多。
初入佛門者學修打坐、觀想、參禅,都需要基本功,學習《信心銘》就能使我們奠定一個極好的學修的基本功。這個基本功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基本功,它是最基礎、最基本的,同時它也是最高明、最深湛的。它是最高和最低的不二,是理論和實踐的不二。有時你看它是理論的,可它又是實踐的;有時你看它是實踐,然而它又是理論的。通篇的上句和下句就像長江的波浪一樣,一浪一浪地接連不斷,渾然難分。你要想把《信心銘》分成篇章段落是很難的,其內容就像水流一樣銜接得非常嚴密。但是,它每一句又自成體系,都可以讓你無論在理上還是行上得到很多的好處,甚至得到很大受用。
我經常開玩笑說,從《信心銘》裏隨便摘一句,把它栽到地裏都能長成菩提樹。它的每一句都有活力,每一句都給人受用。但是,它又是幾十句一氣呵成,使你不能放下。它給予你的不是純粹的知見。它不像永嘉禅師《證道歌》,你能背誦幾句,就可以到處去炫耀一番。拿《信心銘》去炫耀,你未必炫耀得起來。因爲《信心銘》中每一句發出來之後,就會促使你馬上回歸自心,去仔細咀嚼,看如何用它對治自心,如何讓它與自身相應。它處處讓你回歸到本心、本意、本念上,讓你在自己的精神原點上,在自己的真如上用功夫。當然,真如上實際是無功夫可用的,而無功無用,正是大功大用。總之,它時時讓你返樸歸真,滴滴歸宗。
《信心銘》妙就妙在這些地方。如果我們能夠熟悉背誦《信心銘》,一早一晚做功課時,把其它放下,單獨學習《信心銘》,我們就會感到妙趣無窮,意味無窮。有興趣大家可以試一下,早、中、晚打坐時,或是平時散步時,隨便背誦幾句,總有一天你會笑出來。那時你才知道祖師的法真實不虛,才知道原來就是“這個”,本來也沒有多余的話。
別在知見上周遊
爲什麼要用《信心銘》作爲題目呢?“佛即心,心即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學經教也好,學禅宗也好,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但你僅僅把它當作道理,那就不對了,因爲它是實實在在的。今天大家在這裏坐著,是你們自己在這裏坐著,而且你們也相信自己在這裏坐著。一個人,他會懷疑張叁李四,懷疑上懷疑下,懷疑天懷疑地,但他從來不會懷疑他自己。天可毀,地可壞,自己的這個“我”可能不會壞。我誰都信不過,只信得過自己;對任何人的所作所爲都打問號,就是對自己不打問號。
那麼,我們讀《信心銘》時,首先就要對“自己”有感覺。我是誰?我在幹什麼?我爲什麼是我?當我們在認識他人時,我們可以說張叁的鼻子長,嘴巴小;說他個子的高矮,評論他的美醜、窮富、善惡。但是面對自己,你有何高見呢?你又如何評頭論足呢?學佛如果不面對自己,就永遠不知道佛是什麼,甚至連佛字都不會寫。
在座的各位,我們扪心自問過沒有:我到底是誰?打禅七時,我們會在一炷香的時間裏問:“念佛的是誰?”其實,何必參禅坐香,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我們隨時都可以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幹什麼?隨時可以評判評判自己,我從娘胎中出來後都忙了些什麼?我這個忙和別人的忙有什麼區分?我這個“我”和別人的“我”有什麼差別?是同是異?我爲什麼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身香味觸法?爲什麼會有這個社會?會有五濁惡世?爲什麼中國出現“非典”?伊拉克戰爭不止?常聽人說萬法森嚴,萬法森嚴和我有何關系?我又怎麼知道萬法森嚴呢?
佛教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句話大家都快說成口頭禅了。但是,叁界爲什麼唯心?萬法爲什麼唯識?大家認真思考過沒有呢?現在中學生都知道牛頓的叁大定律,高中生都學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你知道牛頓叁大定律、學過相對論,並不等于你就是牛頓、就是愛因斯坦。你能還原他們得出這個結論的思維過程嗎?我們在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時,你能體悟釋迦牟尼佛當年得出這個結論時的精神狀態嗎?顯然不能。那麼,我們現在肚子裏裝的佛教的種種知、種種見就不可靠,就得從頭再來。
從頭來,從哪個地方開始呢?我們在寺廟裏聽法師開示,一說就是“徹法源底”。說得很好,但什麼是法源之底?爲什麼還要徹?說到底還是要明白“我是誰”才行。在叁界中,萬法紛紛芸芸,無窮無盡,不外乎就是唯識、唯心而已。如果我們相信老佛爺的話是真的,不是騙我們的,那我們就要看看我們心是什麼?識是什麼?佛法說“是心是佛,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麼我們就會問:我這個心是佛,但我爲何又不是佛呢?那我們來看看我們的心到底是什麼?如果一問到“心是什麼?”馬上就找到了唯識學裏“集起名心,了別爲識”這樣的術語來對應,那就完了。那是祖師們的結論,是祖師們實修實證的境界。如果我們照本宣科,在邏輯學上、認識論上講“集起明心,了別明識”,那就是教書先生翻字典,沒有用。
我們所說的修行修心,並不是停留在知識層面上的。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下去感覺自己的心、自己的識是什麼?要敢于相信這個感覺,因爲感覺不會騙人。譬如,倒杯熱茶,很燙,你不會馬上喝;鐵燒紅了,你不會用手去摸;遇到老虎獅子,你絕對不敢去惹。這些感覺都是真實的。我們學佛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千萬別在知見上周遊。需不需要知見?需要知見。需不需要知識?需要知識。但知識只是我們的敲門磚,就像中學生考試不會再考小學的內容,大學生寫論文不會再把中學的知識重複一遍。修行也是一樣。修到一定程度,以前學的知識就要放下,進入一層新的境界。
我們在修學時,知識也好…
《漫談《信心銘》 第一講、學習《信心銘》的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