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信心銘》
第二講、心地法門的關鍵
至道無難小道難
前面講的都是前提,如果沒有前面講的基礎,我們學習《信心銘》往往會落在語句上,就像打水漂一樣不沈底。我們必須要養成實在嚴格的用心功夫,舉心動念之際都要有警醒的力量。如同放風筝,一定要有一根線把風筝拴住,否則,線一斷風筝就飛了,不知是飄到天涯海角,還是栽個跟鬥就下來了。念頭功夫可以比作放風筝的這根線,牢牢把控方向,風筝就不會失控。如果我們有一個牢固的念頭功夫,時時有這種覺照,心裏紛紛芸芸萬念往來的時候,就不會失控,就都在我們的照料之中、掌控之中。這樣的話,我們修行就容易得力。
我們看叁祖大師的《信心銘》,首先就要明白什麼是心?還要信這個心,相信這個心的時候要有信心。這裏的“信心”,大家要從多重層次上來理解。“銘”,大家都知道,用來警醒自己、提醒自己,處處關照自己的警言妙語,稱之爲“銘”。刻在碑上的、寫在紙上的銘文都是很要緊的。我們用心時離不開當下一念,所以《信心銘》也可當作《信念銘》。念頭的“念”字在中文裏是很妙的,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即“現在的心”稱之爲“念”。也就是現在發起的心,現在觀照作用著的心,就稱爲念。
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們現在就開始學習《信心銘》的章句。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這八個字很好讀。什麼是至道?至道者,最根本、最終極、最究竟的道稱爲至道。至道不是小道,八萬四千法門的目的是通向至道。八萬四千法門是方便,並不是究竟。那究竟是什麼?就是至道,就是涅槃之道、解脫之道。我鬥膽說一句,現在的種種世間道、許許多多外道,甚至包括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都不是至道!至道是到家了、最根本的、成佛的道,即究竟道、根本道、終極之道!
終極之道——無難!這簡直跟我們開了個大玩笑。我們學修任何一種法門都會覺得很難。念阿彌陀佛,念念不停,一心不亂,很難;上師傳一個法讓你去修,這個月要完成十萬次曼紮,下個月要磕十萬個長頭,身不強力不壯,要想完成,很難;讓你供萬盞油燈,摸摸口袋沒有錢,怎麼辦?難;知道有法師講授殊勝之法,需七七四十九天,你沒有時間,怎麼辦?難!
嚴格地說,至道的確無難,小道很難!任何一個道,只要是小道不是究竟道,它就有內容,有賓主,有能有所,有前有後。它需要一個過程,其主人、對象、時間、內容等都在安排的程序之中運作。就像種莊稼一樣,農作物要遵循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樣一個過程。任何法都有法的過程、法的內容和法的要求,你必須要走完全程,才能通過一系列的因果關系達到圓滿。所以說小道很難。
今天,我交給你一百萬,並要求你在一年之內,把這一百萬變成一千萬。做生意的人都知道,這個任務很難完成。學生讀書很努力、很用功,還是達不到理想的成績,讀書也難;畫畫的想超過張大千,可是畫了一輩子,沒有一幅畫能超過他,難不難?書法就那麼幾筆,點橫撇豎鈎,但筆下的字就是寫不好,要超過王羲之,難!日常生活中的技巧、技術,樣樣都難。
那麼,學修佛法呢?更難!學“阿彌陀佛”,就這幾個字,持念也好,觀想也好,難不難?難!如果照淨空法師講的如實修學,也很難。因爲淨空法師集中了各宗各派的精華來講《大乘無量壽經》,他是從果位上,從他自己完成的過程來講,讓人聽著頭頭是道,但要達到如他一樣的修行,實在是太難了。天臺宗講一念叁千,叁谛圓融,修起來好難好難;華嚴宗講四無礙、十玄門,學起來難、難、難;唯識學那就更難了,百法明門,一百個法要記住都艱難,要串成體系變成自己的東西,更難;學密宗的人,還不說學法,先讓你在高原上生活兩年,能不能堅持下去,都難說啊!次第法門都難。有次第的法需要時間和精力,要有解決困難的決心,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免費的午餐。做任何事情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學佛也一樣。
你信得過祖師的話嗎
但《信心銘》開篇就說——至道無難!一切法門最終的至道、最究竟解脫、最高的智慧,不難?我們想得點小智慧都難啊,《信心銘》爲什麼開篇就說“至道無難”呢?這個,我們就要從佛法的根本道理上入手,慢慢來講了。
真正的至道,真正的究竟道,它是無因無果、無能無所、無前無後、無主觀客觀、無時間空間、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禅宗祖師說:一切現成,不用你操心。舉心動念都是錯,不舉心動念也是錯!既然沒有內容,就不需要你去左思右想嘛,這個一點都不難;垂衣裳而天下治,無爲而無不爲,這也不難;坐在那裏,看太陽朝起晚落,花開花落,眼一睜天地萬物現現成成,難不難?一點都不難。至道本來就是不難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都是天意,沒什麼好操心的。離開你地球照樣轉,不能說你在這裏發一頓脾氣,地球就不轉了,太陽就不亮了。再有本事的人,他也不可能讓太陽不亮,讓黑夜不黑,白天不白。
從佛教的根本理論上來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阿毗達磨經》裏的這十六個字說的是什麼?也就是說至道無難!一切現成!佛陀都說了嘛,善哉善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還有什麼難的?一切現現成成,每個人都有。你不缺,他不缺,我也不缺。正因爲它無因果、無內容、無時間、無空間,不需要你去修去爲,它就是它,它不需要你去增減,如《心經》裏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看,現現成成,還需你做什麼呢?所以真的不難啊!
爲什麼我們會覺得學什麼都難呢?注意下面一句——惟嫌揀擇!心要動,念頭要動,這是人的本能。所謂人心不死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晚上安安靜靜地睡著了,天地不複存在,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白天無論多麼麻煩的事情都放在一邊了,天下一切太平,如入涅槃狀,好舒服啊!就連李太白都說“但願長醉不願醒”。當然,這是夢中說夢的境界,還不是智慧的境界。早晨醒來,眼睛一睜,煩惱是非就來了。不管是歡喜的事情還是不喜歡的事情,只要念頭一動,就開始住色生心、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了,這是肯定的。這是每一個人的現實。既然你落入這個現實之中,又不能自拔,至道就難了。
以分別心求大道,大道也就成了支離破碎的。你不可能有所得,即便有所得也是幻得,虛幻不實的。那麼以無分別心去求大道呢?你既無分別心,大道也無需去求,無需去追,無需去擁有嘛。大道本來不可得,你怎麼可能把它當成寶貝揣在懷裏呢?難道你能對佛法搞私有製?要把産權改造成自己的嗎?那是不行的,那是地獄念頭。
“至道無難”是《信心銘》的第一句,你信不信得過啊?如果你對這句話信不過,不能與它相應,就無法學習《信心銘》。唯有相信祖師所說“至道無難”,後面的內容你才能很容易地學進去。
人生的本來面目就是這樣
我們之所以不能與“至道”相應的關鍵,就是“惟嫌揀擇”。麻煩就在揀擇上,這個揀擇,就表現在人的五毒——貪嗔癡慢疑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住房十分困難,幾代人住一間簡易房。後來有了一套兩居室,叁十平米還帶廁所,大家覺得很安逸,真是很滿足了。可如今,人們住著一百多平米房子也未必稱心如意,還想著能搬進花園式的別墅,那才是人過的日子。人心啊,就是這個樣子,有了這個想那個,擁有的並不珍惜,總是向往自己不曾擁有的,就連吃東西都覺得是隔鍋香。城裏人覺得城裏空氣汙染嚴重,都想跑到山裏住;山裏人又想方設法往城裏跑。城裏人在山裏呆久了,不習慣又想回城裏;山裏人在城市裏找不到感覺,又返回山裏。有時候,我到寺廟去住也是這樣。剛去的幾天新鮮,多住幾天就想回家了。
人心永遠都是這樣,兩頭跑。這是老實話,任何人都是這樣。誰敢拍著胸脯說我不是這個樣子?說修行我也有叁十多年了,都還免不了這些俗氣。這就是人心的現實。你不明白這個人心的現實,就不會轉煩惱爲菩提。祖師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說老實話,這個錯位的現實就是菩提,就是般若,人生的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樣子的。
什麼是本來面目?不要以爲自己端坐在那裏,百不思、百不想就是本來面目。那是假的,那樣是找不到本來面目的。我們都知道,修行好的人不動心。不動心並不等于沒有這個心啊!老和尚看到漂亮的、看到有錢的還是歡喜,但他有修行,他不會動心,不會跟著跑,不去追,不去貪。如果說沒有這個心,那這個人就是木頭雕的,泥巴塑的。聖人與衆生區別的關鍵在于,面對事物是動心還是不動心,用佛教的話說,就是怎麼了境的問題。了境不是簡單地否認,認爲沒有這個境。看到楊貴妃了,偏偏說沒有楊貴妃,她來了我修白骨觀,她就是一堆骨頭。這是自欺欺人!
至道無難,即一切現成。長就是長,短就是短,美就是美,醜就是醜,判斷本來就是法爾如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東西。惟嫌揀擇,並不是說看到美的不美,看到醜的不醜。惟嫌揀擇是指不動心、不起心、不貪心,對美醜平等對待。這就是功夫。所謂平等對待,並不是說把美的變成醜的,把醜的看成美的。
有人說我要修煩惱觀、修白骨觀,在觀想之中把美的變成醜的,醜的變成美的。這是畫蛇添足的功夫,用不著!很多煉功夫的人會走入反自然的誤區,反而費力不討好,說不定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最後把自己折騰成神經病。
我這樣說比較淺顯,對此講得較深的,還是趙州老和尚的公案。
老僧不在明白裏
趙州老和尚看到有人來參學,便對衆人說:“至道無難,惟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
《漫談《信心銘》 第二講、心地法門的關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