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信心铭》
第二讲、心地法门的关键
至道无难小道难
前面讲的都是前提,如果没有前面讲的基础,我们学习《信心铭》往往会落在语句上,就像打水漂一样不沉底。我们必须要养成实在严格的用心功夫,举心动念之际都要有警醒的力量。如同放风筝,一定要有一根线把风筝拴住,否则,线一断风筝就飞了,不知是飘到天涯海角,还是栽个跟斗就下来了。念头功夫可以比作放风筝的这根线,牢牢把控方向,风筝就不会失控。如果我们有一个牢固的念头功夫,时时有这种觉照,心里纷纷芸芸万念往来的时候,就不会失控,就都在我们的照料之中、掌控之中。这样的话,我们修行就容易得力。
我们看三祖大师的《信心铭》,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心?还要信这个心,相信这个心的时候要有信心。这里的“信心”,大家要从多重层次上来理解。“铭”,大家都知道,用来警醒自己、提醒自己,处处关照自己的警言妙语,称之为“铭”。刻在碑上的、写在纸上的铭文都是很要紧的。我们用心时离不开当下一念,所以《信心铭》也可当作《信念铭》。念头的“念”字在中文里是很妙的,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即“现在的心”称之为“念”。也就是现在发起的心,现在观照作用着的心,就称为念。
有了前面的铺垫,我们现在就开始学习《信心铭》的章句。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这八个字很好读。什么是至道?至道者,最根本、最终极、最究竟的道称为至道。至道不是小道,八万四千法门的目的是通向至道。八万四千法门是方便,并不是究竟。那究竟是什么?就是至道,就是涅槃之道、解脱之道。我斗胆说一句,现在的种种世间道、许许多多外道,甚至包括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不是至道!至道是到家了、最根本的、成佛的道,即究竟道、根本道、终极之道!
终极之道——无难!这简直跟我们开了个大玩笑。我们学修任何一种法门都会觉得很难。念阿弥陀佛,念念不停,一心不乱,很难;上师传一个法让你去修,这个月要完成十万次曼扎,下个月要磕十万个长头,身不强力不壮,要想完成,很难;让你供万盏油灯,摸摸口袋没有钱,怎么办?难;知道有法师讲授殊胜之法,需七七四十九天,你没有时间,怎么办?难!
严格地说,至道的确无难,小道很难!任何一个道,只要是小道不是究竟道,它就有内容,有宾主,有能有所,有前有后。它需要一个过程,其主人、对象、时间、内容等都在安排的程序之中运作。就像种庄稼一样,农作物要遵循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样一个过程。任何法都有法的过程、法的内容和法的要求,你必须要走完全程,才能通过一系列的因果关系达到圆满。所以说小道很难。
今天,我交给你一百万,并要求你在一年之内,把这一百万变成一千万。做生意的人都知道,这个任务很难完成。学生读书很努力、很用功,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成绩,读书也难;画画的想超过张大千,可是画了一辈子,没有一幅画能超过他,难不难?书法就那么几笔,点横撇竖钩,但笔下的字就是写不好,要超过王羲之,难!日常生活中的技巧、技术,样样都难。
那么,学修佛法呢?更难!学“阿弥陀佛”,就这几个字,持念也好,观想也好,难不难?难!如果照净空法师讲的如实修学,也很难。因为净空法师集中了各宗各派的精华来讲《大乘无量寿经》,他是从果位上,从他自己完成的过程来讲,让人听着头头是道,但要达到如他一样的修行,实在是太难了。天台宗讲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修起来好难好难;华严宗讲四无碍、十玄门,学起来难、难、难;唯识学那就更难了,百法明门,一百个法要记住都艰难,要串成体系变成自己的东西,更难;学密宗的人,还不说学法,先让你在高原上生活两年,能不能坚持下去,都难说啊!次第法门都难。有次第的法需要时间和精力,要有解决困难的决心,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学佛也一样。
你信得过祖师的话吗
但《信心铭》开篇就说——至道无难!一切法门最终的至道、最究竟解脱、最高的智慧,不难?我们想得点小智慧都难啊,《信心铭》为什么开篇就说“至道无难”呢?这个,我们就要从佛法的根本道理上入手,慢慢来讲了。
真正的至道,真正的究竟道,它是无因无果、无能无所、无前无后、无主观客观、无时间空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禅宗祖师说:一切现成,不用你操心。举心动念都是错,不举心动念也是错!既然没有内容,就不需要你去左思右想嘛,这个一点都不难;垂衣裳而天下治,无为而无不为,这也不难;坐在那里,看太阳朝起晚落,花开花落,眼一睁天地万物现现成成,难不难?一点都不难。至道本来就是不难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都是天意,没什么好操心的。离开你地球照样转,不能说你在这里发一顿脾气,地球就不转了,太阳就不亮了。再有本事的人,他也不可能让太阳不亮,让黑夜不黑,白天不白。
从佛教的根本理论上来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阿毗达磨经》里的这十六个字说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至道无难!一切现成!佛陀都说了嘛,善哉善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还有什么难的?一切现现成成,每个人都有。你不缺,他不缺,我也不缺。正因为它无因果、无内容、无时间、无空间,不需要你去修去为,它就是它,它不需要你去增减,如《心经》里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看,现现成成,还需你做什么呢?所以真的不难啊!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学什么都难呢?注意下面一句——惟嫌拣择!心要动,念头要动,这是人的本能。所谓人心不死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晚上安安静静地睡着了,天地不复存在,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白天无论多么麻烦的事情都放在一边了,天下一切太平,如入涅槃状,好舒服啊!就连李太白都说“但愿长醉不愿醒”。当然,这是梦中说梦的境界,还不是智慧的境界。早晨醒来,眼睛一睁,烦恼是非就来了。不管是欢喜的事情还是不喜欢的事情,只要念头一动,就开始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了,这是肯定的。这是每一个人的现实。既然你落入这个现实之中,又不能自拔,至道就难了。
以分别心求大道,大道也就成了支离破碎的。你不可能有所得,即便有所得也是幻得,虚幻不实的。那么以无分别心去求大道呢?你既无分别心,大道也无需去求,无需去追,无需去拥有嘛。大道本来不可得,你怎么可能把它当成宝贝揣在怀里呢?难道你能对佛法搞私有制?要把产权改造成自己的吗?那是不行的,那是地狱念头。
“至道无难”是《信心铭》的第一句,你信不信得过啊?如果你对这句话信不过,不能与它相应,就无法学习《信心铭》。唯有相信祖师所说“至道无难”,后面的内容你才能很容易地学进去。
人生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
我们之所以不能与“至道”相应的关键,就是“惟嫌拣择”。麻烦就在拣择上,这个拣择,就表现在人的五毒——贪嗔痴慢疑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房十分困难,几代人住一间简易房。后来有了一套两居室,三十平米还带厕所,大家觉得很安逸,真是很满足了。可如今,人们住着一百多平米房子也未必称心如意,还想着能搬进花园式的别墅,那才是人过的日子。人心啊,就是这个样子,有了这个想那个,拥有的并不珍惜,总是向往自己不曾拥有的,就连吃东西都觉得是隔锅香。城里人觉得城里空气污染严重,都想跑到山里住;山里人又想方设法往城里跑。城里人在山里呆久了,不习惯又想回城里;山里人在城市里找不到感觉,又返回山里。有时候,我到寺庙去住也是这样。刚去的几天新鲜,多住几天就想回家了。
人心永远都是这样,两头跑。这是老实话,任何人都是这样。谁敢拍着胸脯说我不是这个样子?说修行我也有三十多年了,都还免不了这些俗气。这就是人心的现实。你不明白这个人心的现实,就不会转烦恼为菩提。祖师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说老实话,这个错位的现实就是菩提,就是般若,人生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的。
什么是本来面目?不要以为自己端坐在那里,百不思、百不想就是本来面目。那是假的,那样是找不到本来面目的。我们都知道,修行好的人不动心。不动心并不等于没有这个心啊!老和尚看到漂亮的、看到有钱的还是欢喜,但他有修行,他不会动心,不会跟着跑,不去追,不去贪。如果说没有这个心,那这个人就是木头雕的,泥巴塑的。圣人与众生区别的关键在于,面对事物是动心还是不动心,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怎么了境的问题。了境不是简单地否认,认为没有这个境。看到杨贵妃了,偏偏说没有杨贵妃,她来了我修白骨观,她就是一堆骨头。这是自欺欺人!
至道无难,即一切现成。长就是长,短就是短,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判断本来就是法尔如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惟嫌拣择,并不是说看到美的不美,看到丑的不丑。惟嫌拣择是指不动心、不起心、不贪心,对美丑平等对待。这就是功夫。所谓平等对待,并不是说把美的变成丑的,把丑的看成美的。
有人说我要修烦恼观、修白骨观,在观想之中把美的变成丑的,丑的变成美的。这是画蛇添足的功夫,用不着!很多炼功夫的人会走入反自然的误区,反而费力不讨好,说不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把自己折腾成神经病。
我这样说比较浅显,对此讲得较深的,还是赵州老和尚的公案。
老僧不在明白里
赵州老和尚看到有人来参学,便对众人说:“至道无难,惟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
《漫谈《信心铭》 第二讲、心地法门的关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