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赵州老和尚先引用了《信心铭》的头两句,然后又说什么是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语言是什么意思?心之动,有声的心理活动便是语言,无声的心理活动是思维。思维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应该是明明白白的。比如,我们读“信心铭”这三个字,首先我们认识这三个字,说出来一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再比如,我在表达“这个房子漂亮”的时候,说明这个房子的确漂亮,我心里明明白白地知道这套房子比我住的那套房子好。我们在阐述理论时,通过语言来表达美丑、是非、得失等等的时候,一旦说出来,它就是明白的。一个人,必须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才能对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客观的描述。就像老师课堂提问,举手准备发言的大都是明白人,是对问题的答案心中有数的人。当然也有个别什么都不明白,滥竽充数的。我们在社会活动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乃至大家学修佛法,坐而论道,谈心得谈体会的时候,都是把自己所明白的东西表达出来。
语言不外乎是一种交流,即与人交流你所拥有的东西。情感的交流、事相的交流,无论哪一种,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才有语言是明白”,如果你对一件事不明白,一般是不会乱说,也不会多说。自己心里有怀疑的事,你也不敢说。自己都不明白,又能说出什么呢?所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你对这个东西有所认识,你才会通过语言发挥高见。
“才有语言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赵州老和尚在这里转了个弯——我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啊,我除外,是你们这些人还“护惜也无”。护惜什么呢?护惜语言,特别是高明的语言。有认识有见地,正是得意的时候,受供养的时候,受人爱戴拥护的时候,哪个不想通过语言来表现自己?不想在大众之中突出自己、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如果让一个人把自己的知识、见解、经验全部抛弃了,很难。很少有人舍得把自己的名誉、地位、高妙的东西舍掉。半罐水都要响叮当,更何况都快要满得溢出来的一罐水呢?所以赵州老和尚说,你们这些人“还护惜也无?”他说“老僧不在明白里”,你们觉得可不可惜呢?你们敢不敢进入这个“不明白”的地带,把你们清晰的、理智的种种东西放下呢?
这时,马上有个小和尚针锋相对地问老和尚:“既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什么?”用现代逻辑学来说,老和尚的话是句悖论,也就是所谓的二律背反。小和尚抓住他的语病,你既然什么都不明白,那还说什么护惜不护惜、可惜不可惜的话呢?老和尚回答得也很简单:“我亦不知啊!”这句话一出口,小和尚马上又把老和尚的话柄抓住,说:“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你都不知了,却还知道自己不在明白里;你既然说自己不在明白里,那就说明你知道自己不在明白里嘛。你知道自己在不在明白里,又怎么能说“我亦不知”呢?这明明是有知啊!你看,这个小和尚很厉害,头脑清醒,明察秋毫,逻辑严密,撵得老和尚是逃无可逃,遁无可遁。可赵州和尚是个老牛筋,不管他怎么缠,只说了一句:“问事即得,礼拜了退。”一挥手,便把问话的小和尚打发了。
这个公案说明什么问题呢?“至道无难,惟嫌拣择”这八个字,经赵州老和尚的公案这么一演,就不仅仅是我刚才讲的那些道理了,里面的禅趣就出来了。我刚才所讲是从常规心理学、佛教一般的常识和人的基本感受等方面对这八个字进行阐述。但我们通过禅宗公案,特别是赵州老和尚的这个公案来看,这八个字里面的禅机就很深很妙了。禅宗所谓的“杀人刀,活人剑”就全都在里面了。
在赵州老和尚与小和尚的一问一答中,小和尚显得头脑清晰,伶牙俐齿,他揪住老和尚的狐狸尾巴不放,好像抓住了老和尚的破绽。而恰恰是这个“抓住了老和尚的破绽”暴露出小和尚的破绽。赵州老和尚是诱敌深入,故露破绽,然后来个回马枪,“啪”的一声,要你的命。这些公案我们要仔细地去品,去咀嚼,去参。
反正都是你的错
平常我们所说的学修佛法,修行佛法,并不是禅宗所说的参。学禅宗是参禅悟道。什么是参?参是禅宗特有的一种学修方法,和常规教下的学修方法不同。密宗里的大手印和大圆满法有禅宗的味道,有参的味道。
打铁要在铁砧上打,炼铁要在高炉里炼。做什么工作就要进入什么样的工作程序和工作状态,否则就完不成这项工作。同样,参禅就必须进入参的状态,即非用心非不用心的状态。它不是让你在理路上走,不是让你坐啊,观想啊,也不是修四禅八定,修善积福。
在《坛经》中,韦刺史曾问六祖:“黄梅付嘱,如何指授?”六祖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他说五祖大师只是与我讨论明心见性的事情,不论禅定解脱。连禅定和解脱的话都不说,完全超越了六度八正道,超越了八万四千法门常规的学修方法。它不是这种种学修的常法,但又不离这种种法。熟悉禅宗的人都会注意到,禅宗的语言往往处于“不是又不离”的状态中。你说不是,它又丝丝如扣,它又不离。为什么呢?因为怕你心生执着。你说它在是与不是之间,也不是。这话听起来有点油头滑脑的,但禅宗决不是油头滑脑的东西,它是实实在在的一种修证。
念佛、观想、修六度、修四禅八定等,都是次第法门。三祖大师说“至道无难”,而这些次第法修起来很难。修布施波罗密,让你天天去布施,这对现代人来说有点难。我现在就想要点布施,哪个愿意给我?现在真正愿意布施而无所求的人很少。持戒也困难,不但饮酒抽烟难戒,心里犯戒的时候更多。精进修持就更谈不上了,懒觉要睡,书不想读,事不想做,这怎么能行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还是至道无难!大家要仔细揣摩这四个字。我们平常吊二郎当、散散慢慢不精进的时候,不布施的时候,不持戒的时候,打瞌睡不做事的时候,你都要好好回向“至道无难”这四个字。平时我们做任何事都在拣择之中,持戒的时候在拣择,精进的时候还是在拣择,做善事时要拣择,做恶事时也要拣择。惟嫌拣择,大家用心琢磨这四个字,用得非常妙——你说不拣择吧,是错;你说要拣择吗,还是错。
当年,赵州老和尚参南泉祖师,问:“如何是道?”祖师答:“平常心是道。”赵州和尚问:“还可拟向否?”平常心是道,那什么是平常心呢?我们能把握它、了解它、认识它吗?南泉祖师回答说:“拟向即乖。”你要想把握它那就错了。你不要去把握它,也不要去控制它。赵州和尚又问:“不拟争知是道?”你不去认识它、掌握它,也不去实践它,又怎么知道它是道呢?
这是我们在一般认识论上普遍会遇到的问题。你说这个事情是对的,我一定要去验证验证到底对不对。人们都说吃了螃蟹要死人,有人就敢去尝一尝,螃蟹吃了到底会不会死人,就要证实一下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而南泉祖师说对此的回答是:“道不属于知,不属于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大道不属于认识对象,但也不是不要意识。总之,知与不知,都不是道,你怎么都摸不到它的边。
学会照镜子
前年,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有人提问说:《楞严经》所言“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该如何理解?当时有很多人给出了答案,但提问的人一直不是很满意,理论上的解释,书上早就看过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来回答。
我问提问的人:“请问师兄,你有没有自己的照片?”提问的人先是愣了一下,答:“有。”我又问:“你看过自己的照片吗?”答:“看过。”我接着问:“这张照片是不是你呢?”提问的人不作声了。我接着又对众人说:“大家都照过镜子,镜子里的人是不是你?见见之时,说的就是“这个”,这个不用解释,大家用心去感觉感觉就知道了。”话一落音,下面掌声不断。但喝彩以后,当时在座的人到底有没有感觉,我就不知道了。
当天晚上,那个提问的人又来问:“冯老师,你说的那个话我有点感觉,但这个感觉有点恍恍惚惚的,你再给我说一下。”我说:“这个感觉是实实在在的。恍恍惚惚就不对了。你拿着镜子照,里面的人不是张三不是李四,绝对是你嘛。但那个真的是你吗?肯定又不是你!”大家一定要在这里找感觉啊。
我们学修佛法,天天观想,天天持咒,那个是不是你?是不是真如?大家好好想一下,这就叫参。要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参进去。如果不通过真参实证,只在比量之中,在推理过程中,永远都是从知识到知识,从见地到见地,落不到实处。常言道“说食不饱,数他人珍宝”。你不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自己到底是什么还是不知道。必须要把“这个”东西落堂,就像以前本光法师教我们说的那样:“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不管炒股也好,做生意也好,要把钱揣在口袋里了才算是。画饼充饥不行,修行必须要落在实处,落在自己身上。
至道无难,关键是要知道这是你自己的事情。“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认识别人很难,但自己认识自己,不隔分毫啊,怎么就不能认识呢?自己认识自己,不需要知识,不需要文化;自己感觉自己,你念头一动,难道自己不知道?起了邪念,自己能不知道吗?善心一动,有了慈悲心,自己也不知道吗?关键是如何在自己念头的来去之中,在念头的生灭之中找到自己那个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垢不净的东西。这个大家要好好去找,好好去体会。
真如自性不生不灭,既然如此,你就不必主动去生,也不要主动去灭。今天,慈悲心来了,十分欢喜,觉得自己这个念头很了不起。此念一生就完了。若是今天起了邪念,打了妄想,你想去灭掉它,赶跑它,也完了。好事情不要去生,坏事也不要去灭。同样,坏事情不要去生,好事也不要去灭。要这样真正做到不生不灭,你才能体会什么是我们的本来…
《漫谈《信心铭》 第二讲、心地法门的关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