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信心銘》 第一講、學習《信心銘》的基礎▪P3

  ..續本文上一頁,知見也好都是必須的。如果沒有這些知識,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也不可能進入修行。但是,有了這些知識、知見後,要馬上付諸于行動,付諸于實踐。譬如給你一百萬,你把它存在銀行裏不用,這錢就不是你的。如果你拿這筆錢去做生意,賺了錢,發了財,這一百萬才算是你的。你要用這筆錢,否則,它就不是你的。學佛也一樣,學了就要用。過去有些話說得還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帶著問題學,急用先學,活學活用,學用結合,立竿見影。”這些話用在我們學佛上,還是很相應的。

  心地法門與念頭功夫

  佛法要解決“我”的問題,解決自己心的問題。那麼我的心又是怎麼運作的呢?爲什麼肚子裏裝了那麼多善善惡惡?爲什麼有那麼多是是非非?爲什麼人與人打交道有那麼多麻煩?爲什麼別人的命好,我的命不好?爲什麼別人有錢我很窮?這些煩惱從何而來?爲什麼我們一直在迷茫當中沒有明心見性?

  如果我們能認認認真地面對這些問題,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才叫真正與修學相應。如果所學的佛法不對照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放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上,不落實在自己的身語意叁業上,那都是紙上談兵、葉公好龍。學修佛法應該是老老實實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心是怎麼樣的。

  經上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已經說得很到位了。但這個“心生”是怎麼在生?爲什麼我們這個心一生,種種法就生?爲什麼心一滅,種種法就滅了呢?說這句話的時候你信得過嗎?如果信得過,你就得仔細看看這個生滅是怎麼來的。如果我們不善于在心上用功,不善于在念頭上用功,那麼學《信心銘》是學不進去的,也信不進去的。心是什麼?含容萬法的一個東西。心生種種法生,上下五千年,宇宙一百五十億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複雜,世界就有多複雜。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的心簡直就是窮于奔命,忙無歸處。所以我們要善于在心地上用功。但心那麼大,又怎樣用功呢?

  如果仔細體驗心的生滅來去,我們就會發現,所謂心的生滅來去,不外乎是一念的生滅來去。心的內容再多,它還是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地如水浪般來去。所以,我們的心要歸位。我們要明白心的功能、心的作用和心的內容,不要跟著它瞎跑。我們可以用邏輯學的方法來分析它,無休止地分析,分析到一定程度就把它歸納一下,歸納到一定程度再把它確定下來。如果一個人連這點邏輯本能都沒有,或是很差,那就很難認識自心。分析、綜合、判斷是人的基本能力。西方十分強調人的這種能力,而我們可以把這種能力充分地用在學修佛法上。其實佛教中的“因明學”講的就是這個。但是我們不能爲理論而理論,爲學問而學問。我們要在念頭上下功夫,“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你把念頭認識清楚了,也就把心認識清楚了。心太大太大,內容太多太多,反而是念頭比較好認識。心的內容不外乎是一個個念頭拼湊起來、組合起來的嘛。

  念頭又是什麼呢?禅宗裏經常說,念頭功夫就是心地法門,心地法門就是念頭功夫。心地法門,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玄;念頭功夫,這個聽起來讓人感覺貼近些,好像有下手處。念頭功夫又是怎麼來做呢?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念頭。

  我在《心靈鎖鑰》這本書裏舉過一個例子:人是由百千萬億個細胞構成的一個生命體,而我們的心理內容、心理活動,雖然像人體結構一樣非常複雜,但不論它怎樣複雜,它都是由一個個念頭構成的。所謂念頭,可以說是人的精神細胞,是我們精神生命最小的組成部分。細胞有細胞的活力,細胞又具有個體性。精神的個體性如何?如果你明白了精神的個體性,就明白了精神的全體性。所以我們要好好認清一個念頭,仔細揣摩具體念頭是什麼?“喝茶”這個念頭來了我就倒水喝茶;“發財”的念頭來了,就合計著做生意;“遊玩”的念頭來了,馬上跟朋友商量要不要去青城山、峨眉山。類似的念頭太多了,這樣的念頭都是飄浮不定的。

  有沒有亘久不變的念頭呢?念頭來來去去,它總有一個最原始、最根本的念頭。所謂一念生萬念,萬念來源于一念,這一念又是什麼?如果不能在萬念之中落實這一念,那你永遠也找不到這一念。

  此心此念不離當下

  以前,有一位學氣功的朋友在文殊院問我:“我仔細研究了《易經》,對老子的“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以及“太極動則生陽,靜則生陰”等等說法有了新的體會,但爲什麼動則生陽?這個最初感覺我還是沒有找到,還是不懂。”我開玩笑說:“這個,我不能給你說,說了你就成超級大師了。”

  其實,這裏就涉及到念頭問題。思想的閥門一打開,陰陽就有了。念頭一動就分陰陽。如果用禅宗來解釋那就更容易了:當你的心地關閉的時候,天地萬物皆入涅槃;心地一開,有了是非判斷,萬法隨之而生。《心經》大家經常念、經常學,但有誰認真想過《心經》裏面的內容?大家設想一下,“無眼耳鼻舌身意”是什麼狀況?“無色聲香味觸法”又是什麼感覺?眼睛瞎了、耳朵聾了、舌頭割了、皮刮了之後是什麼感覺?《金剛經》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到底是在說什麼?是不是要把眼耳鼻舌身都廢了,把武功廢盡,你才能體會大道?肯定不是。因爲釋迦牟尼佛得道的時候,並沒有把眼耳鼻舌都廢了。那我們就得用心去思考這背後的意思是什麼?如果我們真正用心了,你想一想這個“無眼耳鼻舌身意”或者是“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它們背後的東西是什麼?這個背後的東西實際上很簡單,就看你的功夫能不能做到那個地方去。這正是一念未萌的時候。

  念頭功夫是我們修學的根本。爲什麼這樣說呢?念阿彌陀佛離不開心地,離不開這一念,要念念相應,一念應萬念。修密法也離不開這個心、這個念頭,離開這個心、這個念頭又怎麼去修?學修教下的天臺、華嚴、唯識,學修南傳佛教的阿毗達磨,同樣都離不開此心此念。居家過日子,上街買米買菜離不開此心此念;上班掙錢,與人打交道離不開此心此念;搞藝術創作、科技創新也離不開此心此念。所以說它是萬法之本,萬法之源。人的生命之源也在其中。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了,念頭沒有了,該進火葬場了,那還修個什麼呢?我們的一切本錢都在這此心此念上,而且就在當下一念。所以,此心此念離不開當下。

  禅宗很注意“當下”兩個字,即我們現在正在思考、正在思維、正在運動的這個念頭。這個念一動就成爲過去,這個念還未發起就是未來。大家細細地想一想,實際上這個“當下”一念只是很狹窄的一個門縫,很微小的一個點。但當你說出一個概念,無論它是大是小都是這一念。你說小到“原子”、“粒子”是一念;你說小到“誇克”還是一念;再說大到“宇宙”也是一念。一念有多長呢?說“恐龍時代”是一念,說“宇宙爆炸之前”是一念,說“一億年以後”還是一念。說“大象”是一念,說“螞蟻”也是一念;說“過去”是一念,說“未來”還是一念。所以,這個念頭我們要仔細觀照一下。

  正念是修行的根本點

  這裏我要點明的是,“念頭”和“念頭的內容”是兩回事。在我們心裏來來去去的,實際上只是念頭的內容。

  比如,大家約定了今天上午九點鍾,到這裏聽馮老師說兩句,這是一個念頭;有了這個念頭,早晨起來,心就跑到這裏來了。時間一到,是坐車來還是走路來,這個是念頭;到了這裏,大家互相打個招呼,這個也是念頭;老師上座了,不要再閑聊了,這還是一個念頭。念頭總是漂浮不定,來來去去的,沒有任何一個念頭可以長住于心田。

  如果一個念頭常住于心田而不動,那是不是好事情呢?張叁害得我家破人亡,我對他恨之入骨,總想著有一天要報仇血恨。像這樣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奪妻之恨之類的念頭梗在心裏的人,他們的這些念頭往往是機不離位。還有一些人,一輩子想發財,想出人頭地,十年八年,不管各種念頭來來去去,飄飄浮浮,但這個念頭是生了根的。有些生了根的念頭可能使人成功。比如,一個學生一心想讀大學,而且堅決要考上名牌大學,這個念頭,可能支撐著走過十幾年的苦讀生涯,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學。有些想發財、想當官的人,也是有幾十年始終如一的念頭,最後走向成功。換句話說,這個念頭實際上是他的人生目標,是他人生恒定不變的意志。這也算是念頭。這些念頭嚴格來說不壞。但如果是殺人放火、作奸犯科這些惡念常住心田,那就不是好事情了。這其中有些是屬于業力牽引,根深蒂固的念頭。

  念頭往往和人的業力是不能完全分家的,但大多數是平常來來去去、飄浮不定的念頭。用唯識學的說法,是刹那生滅的一些念頭,是無關緊要的。最關緊要的念頭,是我們學佛的信心!這個念頭也跟自己的業力有關。所謂善根深厚的人,自然信心就足。當然,這也沒有什麼不得了的,也不是根本的東西,它仍然是念頭的內容,只不過它在你身、語、意叁業中滲得比較深。一些念頭,或許是善念或許是惡念,它可以影響你的一生。

  上面說的這些都還是念頭的內容,不是念頭的本身。它只是附著于念頭上的東西,關鍵是我們要把這些東西陶冶淨盡。我們經常講有漏無漏,什麼是無漏的念?哪怕是生了根的念頭,也有把它丟掉的時候呢。

  比如,我恨一個人恨一輩子,可是看到了喜歡的人和事,還是會生歡喜心,仇恨之意就暫時放在了一邊。所以,歡喜和仇恨並不是在你心地中盤踞不動的。那麼,我們心地本身是怎麼回事?禅宗講,要見本來面目,就是要見這個!“這個”怎麼見?它又是什麼?是何模樣?要看“這個”的模樣,就要說很多了,一顆圓光涵萬象啊!《西遊記》裏唐僧談禅時說: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

  

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萬象。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西遊記》這裏是借用宋代張紫陽《悟真篇》裏的一個偈子,說得像模像樣。翻開佛教的經論,中觀是這樣說,唯識、天臺、華嚴還是這麼說。當談到一切智時,絕對是這麼一回事。但話又說回來,千萬不能把它當作一種知識,當成一種知見。知識變成知見是一種深化,但是,要把知見變成我們直接的覺受,這才是修行的目的。

  知見有用得起的時候,也有用不起的時候。有時候你知見明白,卻應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句話:馬列主義的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你的知見是正確的,但你總是用它來批判別人,剖析張叁李四,說得頭頭是道。輪到自己表演的時候,自己的叁業一表現出來,你的知見未必護得住你,未必能讓自己達到無漏的境界。爲什麼呢?知見和修行還沒有融爲一體嘛。但是,當知識升華成見地,有了正知正見,它必然會護持自己,使自己的業識活動沿著正知正見所規定的道路走。當然,人也有正知正見忘失的時候,也有業障現前的時候,關鍵的原因是正知正見還沒有凝成一個點,打成一大片,還沒有形成力量。

  對于“八正道”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正見、正思維、正念,這叁正都是人精神範疇的概念。正見是體系,具有全體性;正思維是部分,是某個層面上的見地;而正念是一點,是最基礎最根本的點。修行要由點到面,由面到全體。

  如果我們的正思維和正見有了正念的護持,那就不會有破綻。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把自己的念頭護持住,正思維就圓滿了,正見也圓滿了,它就無漏了。所以,培養正念是我們修行的關鍵。有了牢固的正念,你的正思維就牢固;有了牢固的正思維,你的正見也就牢固了。有了這些基本功夫,我們再學習《信心銘》就有下手處了。

  

《漫談《信心銘》 第一講、學習《信心銘》的基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