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见。什么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又从何而来呢?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你就是盲人瞎马。一个人生下来眼睛并不是亮的,肯定有一个由迷到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有的人来说很漫长,对有的人来说很短暂,甚至是刹那开悟。那么在刹那开悟之前呢?在这些方面需要我们留心、留意。
在我们说“留心、留意”的时候,你想过没有,是谁在留心?是谁在留意?这个“留心、留意”本身又说明什么呢?当我们说“要警醒自己,随时提起正念”时,恰恰就是这个念头本身,它比前前后后所展现的种种想法、念头要重要得多!在此,我提醒各位:就是这一念的发起——当我们提醒自己要留意时,这个留意本身,它比留意的对象,比我们前后所思所想的一切都要命!
我把这个关键处给各位点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性地、习惯性地关注自己的念头,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什么是觉照力。修密宗的要修明点,什么是明点?离开了“这个”,哪里还有明点呢?
丛林中流传的心要秘籍
今天我们所学的《信心铭》,是非常了不起的学修法本,可以说在《景德传灯录》出现之前,《信心铭》就是在丛林之中秘密流传的一个禅修心要。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三祖以后,一直到五代时期近两百多年来,师师相授、秘密传承的一个法要。三祖传四祖,四祖传五祖,传的是什么?我们在相关资料上看不到。五祖传六祖,传的又是什么?在六祖《坛经》上也看不到任何信息。历代祖师代代相传,到底所传的心要是什么?后来,我们在百丈祖师那里看到了《信心铭》语句的痕迹,又在赵州禅师那里发现多次的、大量的引用《信心铭》。我们再仔细留心唐五代很多祖师的开示语录,他们都在用《信心铭》作为自己行持、修行、开示教化的武器。由此可见《信心铭》在宗门中的重要性。
百丈禅师、赵州古佛、云门祖师,他们都是最伟大的禅师,是中国佛教的骄傲。如果离开了这些中国禅宗开山立派的祖师,把他们从中国佛教中排除出去,那么中国佛教就暗淡无光了,中国历史上也就很难再找出几位大菩萨了。正是这些祖师支撑起了中国佛教的大局。当然,这是从禅宗立场上来说。如果从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的角度讲,其祖师也都是了不起的菩萨。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境界,也并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能够体会得了的。
如果纯粹从精神学的角度、逻辑学的角度,甚至是从现代物理学角度来说,智者大师(天台宗)、贤首大师(华严宗)、玄奘大师(唯识宗)等祖师,他们所展现的思维空间的严密与细腻,也都是不可比拟的。爱因斯坦、黑格尔等西方的大思想家未必能超越他们的境界。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学习过中国唐代大师的法本、文献?看过之后,真的让人叹为观止!中外有不少学者,都说中国人的思维不行、理性不足,但像智者大师、贤首大师、玄奘大师等,他们理性思维所展现的境界,再过一千年,也未必有多少人超得过。要学修祖师们的经论,诸位应该做个明眼人,不能像一般人学习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那样,脑子学烂了都不明白其经论到底说的是什么?都看不出玄奘大师、智者大师、贤首大师所讲之法好在哪里?一般人最多记住一些名相,就像字典里的字词,完全是支离破碎,一块一块的,一条一条的,没有在自己的头脑里连成片。
比如一个大活人,如果把他放在解剖室,在解剖刀和显微镜下他就是死的。显微镜和解剖刀反映的东西是不是真实的呢?是真实的,但它反映的毕竟只是局部,是无生命的东西。只有自己开眼后,把零零碎碎的百千万亿个细胞、三百六十个骨节融为一体,连成一片,才是活泼泼的一个生命。现在很多人学习经教往往会走入误区,把我们自身血肉一体的、如此博大的、活泼的五蕴八识肢解得莫名其妙,最后搞得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很可怜。
以上算是学习《信心铭》的一个开场白。有了这样一个开场白,有了学习《信心铭》的一些准备,大家再学习就会知道它的重要性。
总有一天你会笑出来
《信心铭》字数不多,也就几百个字,但它是理论和功夫融为一体的极佳的法本,可以说是禅宗的心要。我们学习《六祖坛经》要有相当的基础,严格地说,《坛经》很多都是在见地上谈,功夫上的东西未必说得多。
初入佛门者学修打坐、观想、参禅,都需要基本功,学习《信心铭》就能使我们奠定一个极好的学修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基本功,它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同时它也是最高明、最深湛的。它是最高和最低的不二,是理论和实践的不二。有时你看它是理论的,可它又是实践的;有时你看它是实践,然而它又是理论的。通篇的上句和下句就像长江的波浪一样,一浪一浪地接连不断,浑然难分。你要想把《信心铭》分成篇章段落是很难的,其内容就像水流一样衔接得非常严密。但是,它每一句又自成体系,都可以让你无论在理上还是行上得到很多的好处,甚至得到很大受用。
我经常开玩笑说,从《信心铭》里随便摘一句,把它栽到地里都能长成菩提树。它的每一句都有活力,每一句都给人受用。但是,它又是几十句一气呵成,使你不能放下。它给予你的不是纯粹的知见。它不像永嘉禅师《证道歌》,你能背诵几句,就可以到处去炫耀一番。拿《信心铭》去炫耀,你未必炫耀得起来。因为《信心铭》中每一句发出来之后,就会促使你马上回归自心,去仔细咀嚼,看如何用它对治自心,如何让它与自身相应。它处处让你回归到本心、本意、本念上,让你在自己的精神原点上,在自己的真如上用功夫。当然,真如上实际是无功夫可用的,而无功无用,正是大功大用。总之,它时时让你返朴归真,滴滴归宗。
《信心铭》妙就妙在这些地方。如果我们能够熟悉背诵《信心铭》,一早一晚做功课时,把其它放下,单独学习《信心铭》,我们就会感到妙趣无穷,意味无穷。有兴趣大家可以试一下,早、中、晚打坐时,或是平时散步时,随便背诵几句,总有一天你会笑出来。那时你才知道祖师的法真实不虚,才知道原来就是“这个”,本来也没有多余的话。
别在知见上周游
为什么要用《信心铭》作为题目呢?“佛即心,心即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学经教也好,学禅宗也好,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你仅仅把它当作道理,那就不对了,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今天大家在这里坐着,是你们自己在这里坐着,而且你们也相信自己在这里坐着。一个人,他会怀疑张三李四,怀疑上怀疑下,怀疑天怀疑地,但他从来不会怀疑他自己。天可毁,地可坏,自己的这个“我”可能不会坏。我谁都信不过,只信得过自己;对任何人的所作所为都打问号,就是对自己不打问号。
那么,我们读《信心铭》时,首先就要对“自己”有感觉。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是我?当我们在认识他人时,我们可以说张三的鼻子长,嘴巴小;说他个子的高矮,评论他的美丑、穷富、善恶。但是面对自己,你有何高见呢?你又如何评头论足呢?学佛如果不面对自己,就永远不知道佛是什么,甚至连佛字都不会写。
在座的各位,我们扪心自问过没有:我到底是谁?打禅七时,我们会在一炷香的时间里问:“念佛的是谁?”其实,何必参禅坐香,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我们随时都可以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干什么?随时可以评判评判自己,我从娘胎中出来后都忙了些什么?我这个忙和别人的忙有什么区分?我这个“我”和别人的“我”有什么差别?是同是异?我为什么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身香味触法?为什么会有这个社会?会有五浊恶世?为什么中国出现“非典”?伊拉克战争不止?常听人说万法森严,万法森严和我有何关系?我又怎么知道万法森严呢?
佛教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句话大家都快说成口头禅了。但是,三界为什么唯心?万法为什么唯识?大家认真思考过没有呢?现在中学生都知道牛顿的三大定律,高中生都学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你知道牛顿三大定律、学过相对论,并不等于你就是牛顿、就是爱因斯坦。你能还原他们得出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吗?我们在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时,你能体悟释迦牟尼佛当年得出这个结论时的精神状态吗?显然不能。那么,我们现在肚子里装的佛教的种种知、种种见就不可靠,就得从头再来。
从头来,从哪个地方开始呢?我们在寺庙里听法师开示,一说就是“彻法源底”。说得很好,但什么是法源之底?为什么还要彻?说到底还是要明白“我是谁”才行。在三界中,万法纷纷芸芸,无穷无尽,不外乎就是唯识、唯心而已。如果我们相信老佛爷的话是真的,不是骗我们的,那我们就要看看我们心是什么?识是什么?佛法说“是心是佛,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么我们就会问:我这个心是佛,但我为何又不是佛呢?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心到底是什么?如果一问到“心是什么?”马上就找到了唯识学里“集起名心,了别为识”这样的术语来对应,那就完了。那是祖师们的结论,是祖师们实修实证的境界。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在逻辑学上、认识论上讲“集起明心,了别明识”,那就是教书先生翻字典,没有用。
我们所说的修行修心,并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下去感觉自己的心、自己的识是什么?要敢于相信这个感觉,因为感觉不会骗人。譬如,倒杯热茶,很烫,你不会马上喝;铁烧红了,你不会用手去摸;遇到老虎狮子,你绝对不敢去惹。这些感觉都是真实的。我们学佛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千万别在知见上周游。需不需要知见?需要知见。需不需要知识?需要知识。但知识只是我们的敲门砖,就像中学生考试不会再考小学的内容,大学生写论文不会再把中学的知识重复一遍。修行也是一样。修到一定程度,以前学的知识就要放下,进入一层新的境界。
我们在修学时,知识也好…
《漫谈《信心铭》 第一讲、学习《信心铭》的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