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十九 第十一則 黃檗噇酒糟漢之下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獻給佛源老和尚(十九)

  

  第十一則黃檗噇酒糟漢之下

  

  一日檗示衆雲:“牛頭融大師,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捩子在。”這個是什麼話?牛頭法融是四祖大師下旁開一路的。在唐朝初期,在六祖得法之前,已經紅透了江南,是很有名的大禅師。今年八月我到南京去,還到了牛頭法融的道場牛首山,很靈氣。在那個時候,他和五祖齊名,旁開一系的牛頭禅法廣布江南,他是在六祖大師這個系統之外,在馬祖、石頭之外,一直延續到中唐時期,前後差不多兩百年,非常興盛,傳了五、六代的祖師。爲什麼黃檗大師說:“牛頭融大師,猶未知向上關捩子在。”這倒底是怎麼回事?如果我們看《景德傳燈錄》,牛頭祖師的那篇《心王銘》,是很了不起的,當時是與叁祖《信心銘》並駕齊驅的。

  圓悟祖師接著又說:“當時是石頭、馬祖門下,禅和子浩浩地,說禅說道,他何故卻與麼道?”在馬祖、石頭門下,那個時候廣開叢林,大江南北,江東江西,有很多參禅的人,大家都在一起談禅論道。爲什麼黃檗大師要批評牛頭法融大師不知道向上的關捩子呢?這個就是祖師的一貫作風,呵佛罵祖,管你是誰,就要讓這些老參們起疑。“所以示衆雲:“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恁麼行腳,取笑于人。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不可只圖熱鬧也。可中總似汝如此容易,何處更有今日事也?””把牛頭祖師批了一通後,又把來聽開示的出家師父給批了一通。你們都是酒囊飯袋,喝得醉醺醺的,這樣行腳,只會取笑于人。怎樣行腳才不取笑于人呢?

  “八百一千人處”,那肯定是個大叢林,大寺廟,能夠容納千八百人的,那個寺廟肯定建築好,單房好,夥食好。不象山裏住庵的,有上頓沒下頓;庵棚未必能夠遮風,未必能夠避雨,甚至連衣袍都沒有一件。大廟裏面供養豐厚,不是是皇帝供養,就是地方官府供養,要麼就是地方大富長者供養。這麼大的道場,這麼多的出家衆,裏面肯定熱鬧。“不可只圖熱鬧也”,是道場內熱鬧?還是我們心熱鬧?我們怎樣面對內外的熱鬧?“可中總似汝如此容易,何處更有今日事也?”我們辦道,是不是這麼容易呢?黃檗祖師對他這個道場還是充滿了驕傲的,能到我這來聽開示的,那可走不容易的。你們走了那麼多地方,誰敢說大唐國裏無禅師這麼英雄,這麼有氣魄的活!

  下面圓悟祖師又來對這個“噇酒糟漢”做了一個簡單的解釋,“唐時愛罵人,作噇酒糟漢。”貪吃貪喝,那個不好聽。在唐宋代的時候,四川的僧人、祖師就愛被說成“川藞苴”。黃庭堅給五祖法演畫像上這麼題道:“誰言川藞苴,具相叁十二”看起來很粗糙,沒教養,結果他是一尊佛。

  “人多喚作黃檗罵人,具眼者自見他落處大意,垂一鈎,釣人問。”我們看在這個公案裏,黃檗大師處處是威風八面,八面威風。你說他罵人,他的確在罵人,但具眼的人便知道他落處的大意,他爲什麼會這樣說?我們老和尚也經常罵人,真的他在罵人嗎?他罵人的落處在什麼地方?我們就善于在這裏面轉。那天談了轉身的“轉”字,禅宗的轉字訣啊,怎樣把這個轉字覺玩轉,你玩轉了你的感覺就不一樣。所以具眼者自見他落處大意,爲什麼呢?他就象釣魚一樣的,下一個鈎,讓下面的魚上鈎,引發別人來提問。

  “于是衆中有不惜身命底禅和,便解恁麼出衆問他道:“只如諸方匡徒領衆,又作麼生?””畢竟是在黃檗祖師的道場裏,具眼人也不少。當時就有一位敢于不惜身命的比丘,無論你老和尚再怎麼威風,他也敢出來向你提問,乃至向你發難。他說:“你老人家說大唐國裏無禅師,只如諸方匡徒領衆——有那麼多的老和尚,有那麼多的菩薩,在東南西北中各地叢林住山帶徒,這個又說明了什麼呢?大唐國裏倒底是有禅師,還是沒禅師呢?”

  “也好一拶,這老漢果然分疏不下,便卻漏逗雲:“不道無禅,只是無師。”且道意在什麼處?”的確,黃檗大師沒有用激烈的棒喝來對待這位提問的禅和子,而是采取了隨波逐流,退避叁舍的辦法,接了他一招,未作正面的否定。你說大唐國裏無禅師,現在那麼多的叢林,那麼多道場,你怎麼能說沒禅師呢?這個話就不好反駁的。所以黃檗大師打了一個“漏逗”,結巴巴地說:“不道是無禅,只是無師。”那麼,這個意又在什麼處?他是隨著提問這個這個禅和子的話鋒,又繞了一圈,我們怎麼去理解?圓悟祖師在下面就說出了一位禅師所應有的風格:

  “他從上宗旨,有時擒,有時縱;有時殺,有時活;有時放,有時收。”你看剛才黃檗祖師上堂示衆,全是殺殺殺,擒擒擒,收收收。但是面對這位問話的禅和子,他用的方法是什麼呢?放、活、縱。禅宗裏常用的方法就是殺、活、縱、奪。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人境具奪,有時人境具不奪。這個奪與不奪是什麼意思?我們把話說穿了,就是是非的問題。一個是肯定,一個是否定。奪是否定,這個東西不對,擒、殺、收這些都是屬于否定。而縱活放,就是肯定。盡管祖師立了很多花樣,用了很多手段來演示這個事,不外乎就是一個肯定,一個否定。我們學中觀,也是一個肯定,一個否定。我們人的最根本之處,最複雜之處,最高明之處,還是一個肯定,一個否定。 一個0,一個1,就象計算機一樣運作起來。把這個話說穿了就好辦了,不然以後,我們在看禅宗公案的時候,一說到殺活縱奪,你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

  “敢問諸人,“作麼生是禅中師?山僧恁麼道,已是和頭沒卻了也。諸人鼻孔在什麼處?”良久雲:“穿卻了也!””面對殺活縱奪這樣的肯定和否定的種種公案,種種鋪張,我們面對這些複雜的局面,“作麼生是禅中師”呢?黃檗大師說:“不是無禅,只是無師。”那麼什麼是禅中的師呢?這個就要把這個話頭提起來。我們參禅的人經常也參念佛的是誰?這樣那樣的話頭也很多。但是我們反過來參一參“作麼生是禅中的師?”我們參參這個話頭又怎麼樣?這個也很精彩的。

  所以圓悟祖師又說:“山僧恁麼道,已是和頭沒卻了也。”這個叫透露天機,該死,一下你就鑽到地下去了,頭都沒了。“諸人鼻孔在什麼處?”禅宗也經常說:“穿卻鼻孔”,“摸著鼻孔”,問大地有幾人摸著鼻孔啊?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能摸著鼻孔。如果你摸不著鼻孔,被別人把你的鼻孔帶走了,那你就失去了主人翁的那麼一種精神。鼻孔在什麼地方呢?停了一會才說:“穿卻了也!”大家在這裏聽課,注意力都在我這裏。爲什麼呢?你們的耳朵現在的功能就是聽我說,你們聽我說,就被我穿卻了。鼻子就被我穿卻了,耳朵就被我穿卻了。反過來說,你們千萬別被拴住啊!在這個知見上,千萬別拴住。公案要給大家講,祖師的這些道理要給大家講,感覺要大家自己找,但是千萬別死在公案裏面了。這個就是禅宗的風格,要跟你說,又不要你去記,讓你自己自由,不跟著我的語鋒跑,不跟著祖師的語鋒跑。這個就是禅宗祖師偉大之處。他不需要徒弟跟他一樣的,就如自己的父母一樣,希望一代勝一代,一代更比一代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一定要把自己的鼻孔抓住,別讓別人把自己的鼻孔穿卻了也。下面就是雪窦祖師的頌古:

  “凜凜孤風不自誇,端居寰海定龍蛇。大中天子曾輕觸,叁度親遭弄爪牙。”

  圓悟祖師在把這個頌古引出來以後,馬上就接著評唱。

  “雪窦此一頌,一似黃檗真贊相似,人卻不得作真贊會。”什麼叫“真贊?”以前沒有照相機,對老和尚的畫,對佛祖的畫,就找一個寫生的來寫真,用墨線條把他畫下來,就叫真,叫影像,或者叫真像。在叢林裏,對自己師父的真像往往要寫個贊,贊歎嘛。很多祖師都有贊。包括我們山門的走廊上,曆代祖師都配的有贊的。雪窦這個頌就是放在黃檗祖師的像上,作爲給他的贊歎。雪窦祖師的這贊歎非常的恰當。但是千萬要留意,又“不得作真贊會”。爲什麼呢?因爲“他底句下便有出身處,分明道:“凜凜孤風不自誇。””我們老和尚寫詩,前些年寫得是八面威風,不可思量啊!他經常用“威風八面”來形容祖師,來形容我們雲門的這麼一種家風。

  “凜凜孤風不自誇。黃檗恁麼示衆,且不是爭人負我,自逞自誇。若會這個消息,一任七縱八橫,有時孤峰頂獨立,有時鬧市裏橫身,豈可僻守一隅?”我們要知道禅宗祖師打風打雨,喝佛罵祖,都是威風大得不得了。我們打開古代祖師的語錄一看,十個有八個都是這樣威風的。他不這樣威風,怎麼能把他的宗旨建立起來,怎能讓大家信服這個無上的法門呢?爲什麼禅宗的法門稱爲無上法門?禅是大乘禅,無上禅,肯定是最高最高的這麼一個境界。當然,他就要自樹威風,但一定不要被當作是“爭人負我,自逞自誇”,不是的。現在看看那些做廣告的,都是說他的最好,都是自己的最好,自己不誇誰誇?禅宗這樣,是讓學禅的對自己的法門要有信心,對自己的師承要有信心,特別是他真參實悟得來的,他更不會懷疑自己這個東西了,更不會懷疑曆代祖師的東西了。

  “若會這個消息,一任七縱八橫。”明白了其中的消息,你橫行也好,縱行也好,無論怎麼樣都是可以的,隨波逐浪也威風嘛!“有時孤峰頂獨立,有時鬧市裏橫身。”什麼叫孤峰頂獨立?妙高峰頂,思想境界完全別人看不見,是與衆步“不共”的地帶。不共的地帶叫妙高峰頂。鬧市深處,就是紅塵之中,滾滾紅塵,與衆生打成一片,深深海底行嘛。能上能下,能貴能賤,無處不在。所以,“豈可僻守一隅?”這樣,我們就一定要真正的活過來。

  禅宗強調頓,但並不離開圓,不是扁的,是圓頓大教,不是枯的。所以不能“僻守一隅”,因爲“愈舍愈不歇,愈尋愈不見,愈擔荷愈沒溺!在修行的過程之中,很多人都會感受到這叁句的親切處和麻煩處。“愈舍愈不歇”,要“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你真的舍得下嗎…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十九 第十一則 黃檗噇酒糟漢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