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把自己的東西,把我所有的東西,統統舍掉而不惜,有沒這個精神?“愈尋愈不見”,要在道上會,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爲什麼呢?因爲這個無上菩提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不可以分別思量見菩提故。所以,你要去尋,無論你怎麼去尋,越尋越不見。“愈擔荷愈沒溺”,我們荷擔如來大業,這個擔子比叁千大千世界還要沈重的多,你把這個精神抖擻起來,那麼我們就沒溺在其中啊。以前有一個偈子:“縱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所以要做到這叁條真是苦啊!
“古人道:“無翼飛天下,有名傳世間。””無翼,反而能飛天下。我們想,什麼能夠無翼飛天下。你有翼的雀鳥、大鵬,它也有它疲乏的時候,沒有翅膀,它就飛不了天下了。什麼是無翼能飛天下?心嘛!我們心念頭一動,可以全宇宙去跑。“有名傳世間”,有名了,不需要你去動腿,動翅膀,自然就會傳遍世間。所以,我們看到無心和有名是怎麼傳播的。
“盡情舍卻佛法、道理、玄妙、奇特,一時放下,卻較些子,自然觸處現成。”前面說的歸結到這裏,就是要把我們所學到的佛法,我們所學到的道理,我們感覺到的玄妙的東西、奇特的東西,統統放下,全部把它丟在一邊。別扛在肩上,別放在心裏,你能夠真正的放下,那你這個人象模象樣,象一個出家人的模樣,那麼你就會“觸處現成”。什麼是菩提?放下了就見菩提,放不下你是見不到菩提的。所以說《道德經》裏面都有這個道理:“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乃至于無爲,無爲而無不爲。”所以,我們說學道、學禅是減法,你減了一分,菩提現一分,你減得幹幹淨淨,菩提就全體現前。所以要把佛法、道理、玄妙、奇特一時放下,要有這個膽量放下,那麼你就與菩提相應,那麼自然就觸處現成。所見、所聞,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全是菩提。這裏就不需要你去轉,不需要你去人辯,煩惱就是菩提了。我們要看到放下的妙處,並善于去用。
“雪窦道:“端居寰海定龍蛇。”是龍是蛇,入門來便驗取,謂之“定龍蛇眼”、“擒虎兕機””。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本事,這可需要金精火眼,我們需要佛法裏談的五眼向上,怎樣從肉眼到天眼,再到慧眼、法眼,直到佛眼,這個一層層的提高,使我們境界、使我們胸襟、使我們的智慧一層層提高。你才有“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的能耐。世間萬法,宇宙萬法,我們所接觸的種種差別相,乃至諸色人等,是龍是蛇,入門便能驗取。你端居方丈,有人來參請你,你怎麼具備這個定乾坤的眼,定龍蛇的眼,擒虎兕的眼。兕就是犀牛。你怎樣去擁有這樣的境界?
“雪窦又道:“定龍蛇兮眼何正,擒虎兕兮機不全。”又道:“大中天子曾輕觸,叁度親遭弄爪牙。”黃檗豈是如今惡腳手,從來如此。”盡管需要定乾坤的眼,擒虎兕的機。那麼判斷是龍是蛇需要眼正,而擒虎捕兕的手段卻不是固定現成的。我們也不能把它作爲一種才幹去翹尾巴,你翹了尾巴,前面的功夫就退了。關鍵是什麼呢?下面又引一個公案出來:
“大中天子曾輕觸,叁度親遭弄爪牙。”黃檗不是現在才開始這麼惡辣腳手的,從來都是如此啊!什麼叫大中呢?大中就是唐宣宗的年號,就象我們說康熙,又是康熙皇帝,又是康熙年號,當年是通過年號來稱謂皇帝的。
“大中天子者,《續鹹通傳》中載,唐憲宗有二子:一曰穆宗,二曰宣宗。宣宗就是大中皇帝,他年十叁的時候,少而敏黠,常愛跏趺坐。穆宗在位時,因早朝罷,大中乃戲登龍床,作揖群臣勢。大臣見而謂之心風,乃奏穆宗,穆宗見而撫歎曰:“我弟乃吾宗英胄也。”穆宗于長慶四年晏駕,有叁子:曰敬宗、文宗、武宗。敬宗繼父位,二年,內臣謀易之。文宗繼位,一十四年。武宗繼位,常喚大中作“癡奴”。一日,武宗恨大中昔日戲登父位,遂打殺,致後苑中,以不潔灌而複蘇,遂潛遁在香嚴閑和尚會下。後剃度爲沙彌,未受具戒。“
我們看這個就引出一個皇上的身世,在唐朝的幾代皇帝中,唐太宗最了不起;唐玄宗也算了不起,但有始無終;中唐時只有唐憲宗還可以,可惜其壽不長,亂服丹藥,在位十五年,正大有作爲時被宦官殺死了,也是有始無終。後面的這些皇帝都不怎麼樣。唐憲宗有兩個兒子,就是穆宗和宣宗。唐宣宗當皇帝也是飽經折騰的。他的哥哥穆宗皇帝,沒有當兩年,就歸西了。大概他的哥哥比他大十多二十歲。穆宗皇帝下面有叁個孩子是跟著跟著當皇帝的。第一個是敬宗皇帝,敬宗皇帝當了二年皇帝,就被太監毒死了。太監又把文宗扶上去,文宗當了十四年的皇帝,又因誅宦官失敗的“甘露之變”郁悶而死,年齡都不大。然後唐武宗又繼位。他們叁兄弟挨個接班。唐武宗也只是五年多,不到六年,第五年滅佛,到第六年就暴死了。因爲這叁個都是青年皇帝,很年輕就駕崩了,這一系就沒有他的傳人了,只有把這個老叔叔請來當皇帝。所以宣宗皇帝在他的叁個侄子先後駕崩以後,才出來當皇帝。
這裏有一個故事,當年穆宗皇帝在位的時候,有一次早朝罷,金銮寶殿沒人了,當時宣宗皇帝十叁歲,調皮好玩,居然爬到金銮寶殿皇上的玉椅上去,作接受群臣的禮拜的這麼一種動作,這個是犯規的。當年,黃檗大師在南泉那當首座,有一次也是上殿,他一下子就跑到大和尚的位子上,就坐上去了。南泉老和尚過來一看,皺著眉頭,也不趕他下來,就問:“長老是什麼年出世的?”黃檗大師說:“威音王以前。”南泉和尚更厲害:“威音王以前還是王老師的兒孫,下去!”黃檗看見占不了南泉老和尚的便宜,只好乖乖的下去,坐在他首座的位子上。所以,規矩不能亂,在廟裏犯了規矩,遷單就算了嘛。你在金銮寶殿上去,你把皇位坐了,那是謀反,不要命了!但是他哥看到他小弟弟不懂事,就免了他,而且還贊歎他:“我弟乃吾宗英胄也。”
穆宗皇帝去世以後,他另外幾個兒子,特別是武宗繼位,對這位皇叔就一直耿耿于懷,唐武帝畢竟心胸狹窄,如果不狹窄,也不會在中國搞出曆史上最殘酷的滅佛運動。那個時候,全國的佛教基本都滅盡了。武宗繼位以後,就抓住他的叔叔以前登龍床的故事收拾他,把他喚作“癡奴”。因爲恨他,派宦官暗中把他打死在宮廷裏。有一個太監是從小就把他帶大的,不忍弄死他,就把他丟在茅坑裏面,就當是他死了。然後,又悄悄從茅坑裏面把他背到外面去,放在香嚴和尚那裏。香嚴和尚在鄧州,河南鄧州,離洛河很近。香嚴和尚看到方便的時候,悄悄把他剃剃度爲沙彌,但以後沒有給他受戒。爲什麼呢?香嚴不久發現他以會後是皇上啊,誰敢去給他受戒呢?
“後與志閑遊方,到廬山,因志閑題瀑布詩雲:“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閑吟此兩句,伫思久之,欲釣他語脈,看如何。大中續雲:“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閑方知不是尋常人,乃黙而識之”香嚴閑和尚就是香嚴智閑禅師,是沩山老和尚的徒弟,跟仰山齊名。不久,香嚴帶著這個沙彌到廬山雲遊。到了廬山,看見一個瀑布——大家都能背的李太白那首“飛流直下叁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香嚴和尚就提了一首詩,但是只提了一半:“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弄了這兩句,就假裝自己寫不完這個詩,江郎才盡了。就讓這個沙彌來續寫,看他是什麼來曆?結果,這個沙彌很快就給續上了:“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你看這個多大的氣勢。這下,香嚴和尚方知不是尋常人,乃默而識之。因爲他是皇子,是皇宮裏呆了叁十來年出來的人,他走出來的氣象,就跟常人大不一樣。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獅子兒有獅子兒的威風嘛!通過這首詩,就透露了他的消息。香嚴和尚當然也是具法眼的,“有定龍蛇的眼”嘛,他就明白了。
“後到鹽官會中,請大中作書記,黃檗在彼作首座。”鹽官是誰?鹽官是馬祖的徒弟,算是黃檗的師叔。唐宣宗是宮裏面出來的沙彌,應該文化很高,比我們現在的博士生都還高,作這個書記是綽綽有余的。“黃檗一日禮佛次,大中見而問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禮拜當何所求?””你說這個沙彌皇上懂不懂佛法呢?他還是懂佛法的,你說他懂不懂禅機呢?他也懂禅機。“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禮拜當何所求?”那你禮拜幹什麼呢?你求什麼呢?黃檗就回答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常禮如是。”的確是爲禮拜而禮拜,雖然我不求什麼,但是我一樣的拜佛拜法拜僧。沙彌馬上就問:“既然你不求了,用禮何爲?”你這個禮拜來禮拜去,那不是多余的?“檗便掌”黃檗哪聽他啰索,立即給他一掌。沙彌皇帝就說:“太粗生”,你怎麼這麼野蠻啊!一點教養都沒有。黃檗說:“這裏是什麼所在,由你說粗說細?”“檗又掌”,又給他一掌。
“大中後繼國位,賜黃檗爲粗行沙門。”這個出家人,這個禅師是了不起,但是行爲粗暴,我這個候補皇上你都敢打,不得了。但是在佛門之中,那個時候比丘打打沙彌是理所應當。當了皇帝要給你立了號,對不起,給你封一個“粗行沙門。” “裴相國在朝,後奏賜斷際禅師。”把裴休請到京城裏面當宰相以後,裴休知道黃檗大師的來曆,才給宣宗皇帝說:“這個人可不要得罪了,這個可是真菩薩啊!你還是給他一個好的封號吧!”所以才封黃檗大師爲“斷際禅師”。“雪窦知他血脈出處,便用得巧。如今還有弄爪牙底麼?便打。”這則公案,我們算是把他啰嗦完了,也是極力渲染禅宗的氛圍,大家聽後有什麼感受呢?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十九 第十一則 黃檗噇酒糟漢之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