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九 第十一则 黄檗噇酒糟汉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十九)

  

  第十一则黄檗噇酒糟汉之下

  

  一日檗示众云:“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捩子在。”这个是什么话?牛头法融是四祖大师下旁开一路的。在唐朝初期,在六祖得法之前,已经红透了江南,是很有名的大禅师。今年八月我到南京去,还到了牛头法融的道场牛首山,很灵气。在那个时候,他和五祖齐名,旁开一系的牛头禅法广布江南,他是在六祖大师这个系统之外,在马祖、石头之外,一直延续到中唐时期,前后差不多两百年,非常兴盛,传了五、六代的祖师。为什么黄檗大师说:“牛头融大师,犹未知向上关捩子在。”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看《景德传灯录》,牛头祖师的那篇《心王铭》,是很了不起的,当时是与三祖《信心铭》并驾齐驱的。

  圆悟祖师接着又说:“当时是石头、马祖门下,禅和子浩浩地,说禅说道,他何故却与么道?”在马祖、石头门下,那个时候广开丛林,大江南北,江东江西,有很多参禅的人,大家都在一起谈禅论道。为什么黄檗大师要批评牛头法融大师不知道向上的关捩子呢?这个就是祖师的一贯作风,呵佛骂祖,管你是谁,就要让这些老参们起疑。“所以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恁么行脚,取笑于人。但见八百一千人处便去,不可只图热闹也。可中总似汝如此容易,何处更有今日事也?””把牛头祖师批了一通后,又把来听开示的出家师父给批了一通。你们都是酒囊饭袋,喝得醉醺醺的,这样行脚,只会取笑于人。怎样行脚才不取笑于人呢?

  “八百一千人处”,那肯定是个大丛林,大寺庙,能够容纳千八百人的,那个寺庙肯定建筑好,单房好,伙食好。不象山里住庵的,有上顿没下顿;庵棚未必能够遮风,未必能够避雨,甚至连衣袍都没有一件。大庙里面供养丰厚,不是是皇帝供养,就是地方官府供养,要么就是地方大富长者供养。这么大的道场,这么多的出家众,里面肯定热闹。“不可只图热闹也”,是道场内热闹?还是我们心热闹?我们怎样面对内外的热闹?“可中总似汝如此容易,何处更有今日事也?”我们办道,是不是这么容易呢?黄檗祖师对他这个道场还是充满了骄傲的,能到我这来听开示的,那可走不容易的。你们走了那么多地方,谁敢说大唐国里无禅师这么英雄,这么有气魄的活!

  下面圆悟祖师又来对这个“噇酒糟汉”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唐时爱骂人,作噇酒糟汉。”贪吃贪喝,那个不好听。在唐宋代的时候,四川的僧人、祖师就爱被说成“川藞苴”。黄庭坚给五祖法演画像上这么题道:“谁言川藞苴,具相三十二”看起来很粗糙,没教养,结果他是一尊佛。

  “人多唤作黄檗骂人,具眼者自见他落处大意,垂一钩,钓人问。”我们看在这个公案里,黄檗大师处处是威风八面,八面威风。你说他骂人,他的确在骂人,但具眼的人便知道他落处的大意,他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们老和尚也经常骂人,真的他在骂人吗?他骂人的落处在什么地方?我们就善于在这里面转。那天谈了转身的“转”字,禅宗的转字诀啊,怎样把这个转字觉玩转,你玩转了你的感觉就不一样。所以具眼者自见他落处大意,为什么呢?他就象钓鱼一样的,下一个钩,让下面的鱼上钩,引发别人来提问。

  “于是众中有不惜身命底禅和,便解恁么出众问他道:“只如诸方匡徒领众,又作么生?””毕竟是在黄檗祖师的道场里,具眼人也不少。当时就有一位敢于不惜身命的比丘,无论你老和尚再怎么威风,他也敢出来向你提问,乃至向你发难。他说:“你老人家说大唐国里无禅师,只如诸方匡徒领众——有那么多的老和尚,有那么多的菩萨,在东南西北中各地丛林住山带徒,这个又说明了什么呢?大唐国里倒底是有禅师,还是没禅师呢?”

  “也好一拶,这老汉果然分疏不下,便却漏逗云:“不道无禅,只是无师。”且道意在什么处?”的确,黄檗大师没有用激烈的棒喝来对待这位提问的禅和子,而是采取了随波逐流,退避三舍的办法,接了他一招,未作正面的否定。你说大唐国里无禅师,现在那么多的丛林,那么多道场,你怎么能说没禅师呢?这个话就不好反驳的。所以黄檗大师打了一个“漏逗”,结巴巴地说:“不道是无禅,只是无师。”那么,这个意又在什么处?他是随着提问这个这个禅和子的话锋,又绕了一圈,我们怎么去理解?圆悟祖师在下面就说出了一位禅师所应有的风格:

  “他从上宗旨,有时擒,有时纵;有时杀,有时活;有时放,有时收。”你看刚才黄檗祖师上堂示众,全是杀杀杀,擒擒擒,收收收。但是面对这位问话的禅和子,他用的方法是什么呢?放、活、纵。禅宗里常用的方法就是杀、活、纵、夺。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人境具夺,有时人境具不夺。这个夺与不夺是什么意思?我们把话说穿了,就是是非的问题。一个是肯定,一个是否定。夺是否定,这个东西不对,擒、杀、收这些都是属于否定。而纵活放,就是肯定。尽管祖师立了很多花样,用了很多手段来演示这个事,不外乎就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我们学中观,也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我们人的最根本之处,最复杂之处,最高明之处,还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 一个0,一个1,就象计算机一样运作起来。把这个话说穿了就好办了,不然以后,我们在看禅宗公案的时候,一说到杀活纵夺,你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敢问诸人,“作么生是禅中师?山僧恁么道,已是和头没却了也。诸人鼻孔在什么处?”良久云:“穿却了也!””面对杀活纵夺这样的肯定和否定的种种公案,种种铺张,我们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作么生是禅中师”呢?黄檗大师说:“不是无禅,只是无师。”那么什么是禅中的师呢?这个就要把这个话头提起来。我们参禅的人经常也参念佛的是谁?这样那样的话头也很多。但是我们反过来参一参“作么生是禅中的师?”我们参参这个话头又怎么样?这个也很精彩的。

  所以圆悟祖师又说:“山僧恁么道,已是和头没却了也。”这个叫透露天机,该死,一下你就钻到地下去了,头都没了。“诸人鼻孔在什么处?”禅宗也经常说:“穿却鼻孔”,“摸着鼻孔”,问大地有几人摸着鼻孔啊?只有明心见性的人才能摸着鼻孔。如果你摸不着鼻孔,被别人把你的鼻孔带走了,那你就失去了主人翁的那么一种精神。鼻孔在什么地方呢?停了一会才说:“穿却了也!”大家在这里听课,注意力都在我这里。为什么呢?你们的耳朵现在的功能就是听我说,你们听我说,就被我穿却了。鼻子就被我穿却了,耳朵就被我穿却了。反过来说,你们千万别被拴住啊!在这个知见上,千万别拴住。公案要给大家讲,祖师的这些道理要给大家讲,感觉要大家自己找,但是千万别死在公案里面了。这个就是禅宗的风格,要跟你说,又不要你去记,让你自己自由,不跟着我的语锋跑,不跟着祖师的语锋跑。这个就是禅宗祖师伟大之处。他不需要徒弟跟他一样的,就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希望一代胜一代,一代更比一代强。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一定要把自己的鼻孔抓住,别让别人把自己的鼻孔穿却了也。下面就是雪窦祖师的颂古:

  “凛凛孤风不自夸,端居寰海定龙蛇。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

  圆悟祖师在把这个颂古引出来以后,马上就接着评唱。

  “雪窦此一颂,一似黄檗真赞相似,人却不得作真赞会。”什么叫“真赞?”以前没有照相机,对老和尚的画,对佛祖的画,就找一个写生的来写真,用墨线条把他画下来,就叫真,叫影像,或者叫真像。在丛林里,对自己师父的真像往往要写个赞,赞叹嘛。很多祖师都有赞。包括我们山门的走廊上,历代祖师都配的有赞的。雪窦这个颂就是放在黄檗祖师的像上,作为给他的赞叹。雪窦祖师的这赞叹非常的恰当。但是千万要留意,又“不得作真赞会”。为什么呢?因为“他底句下便有出身处,分明道:“凛凛孤风不自夸。””我们老和尚写诗,前些年写得是八面威风,不可思量啊!他经常用“威风八面”来形容祖师,来形容我们云门的这么一种家风。

  “凛凛孤风不自夸。黄檗恁么示众,且不是争人负我,自逞自夸。若会这个消息,一任七纵八横,有时孤峰顶独立,有时闹市里横身,岂可僻守一隅?”我们要知道禅宗祖师打风打雨,喝佛骂祖,都是威风大得不得了。我们打开古代祖师的语录一看,十个有八个都是这样威风的。他不这样威风,怎么能把他的宗旨建立起来,怎能让大家信服这个无上的法门呢?为什么禅宗的法门称为无上法门?禅是大乘禅,无上禅,肯定是最高最高的这么一个境界。当然,他就要自树威风,但一定不要被当作是“争人负我,自逞自夸”,不是的。现在看看那些做广告的,都是说他的最好,都是自己的最好,自己不夸谁夸?禅宗这样,是让学禅的对自己的法门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师承要有信心,特别是他真参实悟得来的,他更不会怀疑自己这个东西了,更不会怀疑历代祖师的东西了。

  “若会这个消息,一任七纵八横。”明白了其中的消息,你横行也好,纵行也好,无论怎么样都是可以的,随波逐浪也威风嘛!“有时孤峰顶独立,有时闹市里横身。”什么叫孤峰顶独立?妙高峰顶,思想境界完全别人看不见,是与众步“不共”的地带。不共的地带叫妙高峰顶。闹市深处,就是红尘之中,滚滚红尘,与众生打成一片,深深海底行嘛。能上能下,能贵能贱,无处不在。所以,“岂可僻守一隅?”这样,我们就一定要真正的活过来。

  禅宗强调顿,但并不离开圆,不是扁的,是圆顿大教,不是枯的。所以不能“僻守一隅”,因为“愈舍愈不歇,愈寻愈不见,愈担荷愈没溺!在修行的过程之中,很多人都会感受到这三句的亲切处和麻烦处。“愈舍愈不歇”,要“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你真的舍得下吗…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九 第十一则 黄檗噇酒糟汉之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