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把自己的东西,把我所有的东西,统统舍掉而不惜,有没这个精神?“愈寻愈不见”,要在道上会,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无上菩提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以分别思量见菩提故。所以,你要去寻,无论你怎么去寻,越寻越不见。“愈担荷愈没溺”,我们荷担如来大业,这个担子比三千大千世界还要沉重的多,你把这个精神抖擞起来,那么我们就没溺在其中啊。以前有一个偈子:“纵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所以要做到这三条真是苦啊!
“古人道:“无翼飞天下,有名传世间。””无翼,反而能飞天下。我们想,什么能够无翼飞天下。你有翼的雀鸟、大鹏,它也有它疲乏的时候,没有翅膀,它就飞不了天下了。什么是无翼能飞天下?心嘛!我们心念头一动,可以全宇宙去跑。“有名传世间”,有名了,不需要你去动腿,动翅膀,自然就会传遍世间。所以,我们看到无心和有名是怎么传播的。
“尽情舍却佛法、道理、玄妙、奇特,一时放下,却较些子,自然触处现成。”前面说的归结到这里,就是要把我们所学到的佛法,我们所学到的道理,我们感觉到的玄妙的东西、奇特的东西,统统放下,全部把它丢在一边。别扛在肩上,别放在心里,你能够真正的放下,那你这个人象模象样,象一个出家人的模样,那么你就会“触处现成”。什么是菩提?放下了就见菩提,放不下你是见不到菩提的。所以说《道德经》里面都有这个道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我们说学道、学禅是减法,你减了一分,菩提现一分,你减得干干净净,菩提就全体现前。所以要把佛法、道理、玄妙、奇特一时放下,要有这个胆量放下,那么你就与菩提相应,那么自然就触处现成。所见、所闻,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全是菩提。这里就不需要你去转,不需要你去人辯,烦恼就是菩提了。我们要看到放下的妙处,并善于去用。
“雪窦道:“端居寰海定龙蛇。”是龙是蛇,入门来便验取,谓之“定龙蛇眼”、“擒虎兕机””。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本事,这可需要金精火眼,我们需要佛法里谈的五眼向上,怎样从肉眼到天眼,再到慧眼、法眼,直到佛眼,这个一层层的提高,使我们境界、使我们胸襟、使我们的智慧一层层提高。你才有“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的能耐。世间万法,宇宙万法,我们所接触的种种差别相,乃至诸色人等,是龙是蛇,入门便能验取。你端居方丈,有人来参请你,你怎么具备这个定乾坤的眼,定龙蛇的眼,擒虎兕的眼。兕就是犀牛。你怎样去拥有这样的境界?
“雪窦又道:“定龙蛇兮眼何正,擒虎兕兮机不全。”又道:“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黄檗岂是如今恶脚手,从来如此。”尽管需要定乾坤的眼,擒虎兕的机。那么判断是龙是蛇需要眼正,而擒虎捕兕的手段却不是固定现成的。我们也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才干去翘尾巴,你翘了尾巴,前面的功夫就退了。关键是什么呢?下面又引一个公案出来:
“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黄檗不是现在才开始这么恶辣脚手的,从来都是如此啊!什么叫大中呢?大中就是唐宣宗的年号,就象我们说康熙,又是康熙皇帝,又是康熙年号,当年是通过年号来称谓皇帝的。
“大中天子者,《续咸通传》中载,唐宪宗有二子:一曰穆宗,二曰宣宗。宣宗就是大中皇帝,他年十三的时候,少而敏黠,常爱跏趺坐。穆宗在位时,因早朝罢,大中乃戏登龙床,作揖群臣势。大臣见而谓之心风,乃奏穆宗,穆宗见而抚叹曰:“我弟乃吾宗英胄也。”穆宗于长庆四年晏驾,有三子:曰敬宗、文宗、武宗。敬宗继父位,二年,内臣谋易之。文宗继位,一十四年。武宗继位,常唤大中作“痴奴”。一日,武宗恨大中昔日戏登父位,遂打杀,致后苑中,以不洁灌而复苏,遂潜遁在香严闲和尚会下。后剃度为沙弥,未受具戒。“
我们看这个就引出一个皇上的身世,在唐朝的几代皇帝中,唐太宗最了不起;唐玄宗也算了不起,但有始无终;中唐时只有唐宪宗还可以,可惜其寿不长,乱服丹药,在位十五年,正大有作为时被宦官杀死了,也是有始无终。后面的这些皇帝都不怎么样。唐宪宗有两个儿子,就是穆宗和宣宗。唐宣宗当皇帝也是饱经折腾的。他的哥哥穆宗皇帝,没有当两年,就归西了。大概他的哥哥比他大十多二十岁。穆宗皇帝下面有三个孩子是跟着跟着当皇帝的。第一个是敬宗皇帝,敬宗皇帝当了二年皇帝,就被太监毒死了。太监又把文宗扶上去,文宗当了十四年的皇帝,又因诛宦官失败的“甘露之变”郁闷而死,年龄都不大。然后唐武宗又继位。他们三兄弟挨个接班。唐武宗也只是五年多,不到六年,第五年灭佛,到第六年就暴死了。因为这三个都是青年皇帝,很年轻就驾崩了,这一系就没有他的传人了,只有把这个老叔叔请来当皇帝。所以宣宗皇帝在他的三个侄子先后驾崩以后,才出来当皇帝。
这里有一个故事,当年穆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有一次早朝罢,金銮宝殿没人了,当时宣宗皇帝十三岁,调皮好玩,居然爬到金銮宝殿皇上的玉椅上去,作接受群臣的礼拜的这么一种动作,这个是犯规的。当年,黄檗大师在南泉那当首座,有一次也是上殿,他一下子就跑到大和尚的位子上,就坐上去了。南泉老和尚过来一看,皱着眉头,也不赶他下来,就问:“长老是什么年出世的?”黄檗大师说:“威音王以前。”南泉和尚更厉害:“威音王以前还是王老师的儿孙,下去!”黄檗看见占不了南泉老和尚的便宜,只好乖乖的下去,坐在他首座的位子上。所以,规矩不能乱,在庙里犯了规矩,迁单就算了嘛。你在金銮宝殿上去,你把皇位坐了,那是谋反,不要命了!但是他哥看到他小弟弟不懂事,就免了他,而且还赞叹他:“我弟乃吾宗英胄也。”
穆宗皇帝去世以后,他另外几个儿子,特别是武宗继位,对这位皇叔就一直耿耿于怀,唐武帝毕竟心胸狭窄,如果不狭窄,也不会在中国搞出历史上最残酷的灭佛运动。那个时候,全国的佛教基本都灭尽了。武宗继位以后,就抓住他的叔叔以前登龙床的故事收拾他,把他唤作“痴奴”。因为恨他,派宦官暗中把他打死在宫廷里。有一个太监是从小就把他带大的,不忍弄死他,就把他丢在茅坑里面,就当是他死了。然后,又悄悄从茅坑里面把他背到外面去,放在香严和尚那里。香严和尚在邓州,河南邓州,离洛河很近。香严和尚看到方便的时候,悄悄把他剃剃度为沙弥,但以后没有给他受戒。为什么呢?香严不久发现他以会后是皇上啊,谁敢去给他受戒呢?
“后与志闲游方,到庐山,因志闲题瀑布诗云:“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闲吟此两句,伫思久之,欲钓他语脉,看如何。大中续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闲方知不是寻常人,乃黙而识之”香严闲和尚就是香严智闲禅师,是沩山老和尚的徒弟,跟仰山齐名。不久,香严带着这个沙弥到庐山云游。到了庐山,看见一个瀑布——大家都能背的李太白那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香严和尚就提了一首诗,但是只提了一半:“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弄了这两句,就假装自己写不完这个诗,江郎才尽了。就让这个沙弥来续写,看他是什么来历?结果,这个沙弥很快就给续上了:“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你看这个多大的气势。这下,香严和尚方知不是寻常人,乃默而识之。因为他是皇子,是皇宫里呆了三十来年出来的人,他走出来的气象,就跟常人大不一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狮子儿有狮子儿的威风嘛!通过这首诗,就透露了他的消息。香严和尚当然也是具法眼的,“有定龙蛇的眼”嘛,他就明白了。
“后到盐官会中,请大中作书记,黄檗在彼作首座。”盐官是谁?盐官是马祖的徒弟,算是黄檗的师叔。唐宣宗是宫里面出来的沙弥,应该文化很高,比我们现在的博士生都还高,作这个书记是绰绰有余的。“黄檗一日礼佛次,大中见而问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礼拜当何所求?””你说这个沙弥皇上懂不懂佛法呢?他还是懂佛法的,你说他懂不懂禅机呢?他也懂禅机。“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礼拜当何所求?”那你礼拜干什么呢?你求什么呢?黄檗就回答说:“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常礼如是。”的确是为礼拜而礼拜,虽然我不求什么,但是我一样的拜佛拜法拜僧。沙弥马上就问:“既然你不求了,用礼何为?”你这个礼拜来礼拜去,那不是多余的?“檗便掌”黄檗哪听他啰索,立即给他一掌。沙弥皇帝就说:“太粗生”,你怎么这么野蛮啊!一点教养都没有。黄檗说:“这里是什么所在,由你说粗说细?”“檗又掌”,又给他一掌。
“大中后继国位,赐黄檗为粗行沙门。”这个出家人,这个禅师是了不起,但是行为粗暴,我这个候补皇上你都敢打,不得了。但是在佛门之中,那个时候比丘打打沙弥是理所应当。当了皇帝要给你立了号,对不起,给你封一个“粗行沙门。” “裴相国在朝,后奏赐断际禅师。”把裴休请到京城里面当宰相以后,裴休知道黄檗大师的来历,才给宣宗皇帝说:“这个人可不要得罪了,这个可是真菩萨啊!你还是给他一个好的封号吧!”所以才封黄檗大师为“断际禅师”。“雪窦知他血脉出处,便用得巧。如今还有弄爪牙底么?便打。”这则公案,我们算是把他啰嗦完了,也是极力渲染禅宗的氛围,大家听后有什么感受呢?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九 第十一则 黄檗噇酒糟汉之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