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十二 第六則 日日是好日之上▪P3

  ..續本文上一頁人尊宿,皆受內人問詢說法,唯師一人不言,亦無人親近。”有一次,這個南漢皇帝把雲門祖師從韶關接到廣州宮廷過夏,同時還诏請了好幾位大德同時度夏,而且是禦宴款待。當時在廣州城裏邊的高僧大德也都在其中,南華寺、光孝寺的方丈也肯定一起請去了。雲門寺那個時候還沒有建好,雲門祖師那時候也較年輕。到宮廷裏,那些達官貴人、大富長者還沒有把雲門祖師看清楚,很多人都跑到那幾位老和尚那兒去問法,去請開示,沒有誰到雲門祖師這兒來禮拜。雲門祖師也不多說,也不吭聲——“唯師一人不言,亦無人親近。”你看多可憐,沒人這親近,不識真佛啊。

  “有一值殿使,書一偈,貼在碧玉殿上,雲:“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門宜默不宜喧,萬般巧說爭如實,輸卻雲門總不言。””什麼叫“值殿使”?當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他這個官職就是值殿使,有點像大內總管,皇宮的衛戍司令這麼一個官,就叫做值殿使,他就寫了一個偈子貼在皇帝的碧玉殿上。

  “大智修行始是禅”,修行的人是大智慧的人,只有大智慧的人才會如實修行,大智慧的人修行必然是在禅上的修行。修行修到禅的份上,那麼“禅門宜默不宜喧”,不是那麼吵吵鬧鬧的,不是象教下法師那樣的登臺說法、升座說法,搞得好熱鬧,搞熱鬧的往往不是“禅”。像我們老和尚,平常有幾個時候在升座說法,弄得多熱鬧的?最多被常住禮請,打禅七的時候講幾句開示,這也是他的責任,不得不講。所以“禅門宜默不宜喧”,並不是在外面弄風光,搞熱鬧。

  “萬般巧說爭如實”,大家學中觀,都知道“凡有言說,皆爲戲論”。不論你怎麼說,都是戲論。爲什麼呢,說歸說,行歸行,所以祖師們說:“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行比說好。 所以說“萬般巧說爭如實”,巧舌如簧未必就做實了境界。因爲大多的說是在比量上說,很少有人在現量上說,所以“輸卻雲門總不言”。那麼多法師,那麼多禅師,在皇上面前,在達官貴人面前這麼熱鬧,但是統統輸給了雲門祖師坐在那兒不吭聲。下面就正式介紹雲門祖師的禅風,也是雲門宗的綱要:

  “雲門尋常愛說叁字禅:顧、鑒、咦。”雲門宗的這叁個字,能體會到什麼樣的禅意呢?“顧”是怎麼回事兒?當時宋朝的時候有個宰相富弼,聽說安徽投子山有一位叫修颙的禅師上堂說法,他進去以後坐在那兒,老和尚語言還沒有說,就用眼睛從左到右慢暖這麼一掃,一個回顧,他一下就有所悟。這就叫什麼呢?這就叫“象王回顧”。我們看大象回頭,那眼神多莊重,多甯靜,多威風啊!咱們老和尚也經常用“顧”這麼一個動作,來接引大家。平常的時候他一動不動,柱著拐棍,眼睛直視前方,如入定似的,眼睛看到很遠很遠。身邊的人看見老和尚這樣,不敢吭聲,不敢吱聲,他們的心也可以定下來,這就是“顧”的功效。

  當然,我們經常在動靜之中,如在這禅堂裏打坐,很難用“顧”的這麼一個動作。行、坐的時候,經行之中,或者與人交流之中,在禅機的往來之中,有的時候用“顧”很有威力。當別人滔滔不絕地在陳述他的種種見解時,你可以一聲不吭,靜靜地把他盯住,很和善地把他盯住,或很威風地把他盯住,就是不說話,這裏妙不可言啊。大家都知道言多必失,言多必詐,有的人誇誇其談,言不及義,那個沒用的。有的時候一個眼神,特別是飽經風霜的人,特別是有威勢的人,他眼睛裏透出的一種力量,那就比語言管用多了。

  在道上的人,特別是祖師,他們的眼神給人的感覺那就不一樣。大家可以好好的體會老和尚的眼神,笑的時候,威風的時候,臨事的時候。有時他在空中看,你感覺得到這個眼神是怎麼回事嗎?有時候面對面,老和尚的眼神一來,很多人招架不住,不敢與老和尚對視,因爲老和尚“顧”的力量太大了。

  第二個是“鑒”。 “鑒”是什麼呢?鏡子嘛,鏡子就是“鑒”,明鑒秋毫。這個“鑒”也有反省的意思。比如雲門祖師,你在向他提問的時候,他先看你一眼——“顧”,然後說“鑒”。 “鑒”也是雲門禅的一字關。你能反省嗎?你看得見嗎?你的心有鏡子的功能嗎? “鑒”之後還有“咦”,反問語。對你的這個種種的說法,你的來曆,你的見解,輕輕的一聲“咦!”這裏邊兒又透出了什麼呢?實際上什麼都沒有說。

  “顧、鑒、咦”可以讓你處于思維沒法運行的這麼一狀態之中。一個動作,一聲輕歎,或者一個眼神,你想裏邊兒有什麼東西?你的思維,你的疑問,能夠在這叁個字裏能夠運行嗎?

  所以圓悟祖師又說“雲門尋常愛說叁字禅:顧、鑒、咦。又說一字禅——僧問:殺父殺母,佛前忏悔;殺佛殺祖,向什麼處忏悔?門雲:“露。””當然這些語言只有禅宗裏才有的。“殺父殺母”,在中國古代叫做十惡不赦。中國古代社會以孝治天下,“孝”爲忠之本,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門。你殺別人都可以理解,如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等。自己父母都敢殺的人,簡直就罪惡滔天,的確要下十八層地獄,那是壞人中最壞最壞的。像這樣的罪,還可以在佛前忏悔。若“殺佛殺祖”,那麼向什麼地方忏悔啊?所以這些問題提得很尖銳。

  前天不是提到了曹山祖師的公案嗎?“堂上按劍者誰?” “曹山。”“擬殺何人?”“一切總殺。”“忽遇父母來奈何?”曹山說:“其奈我何?”又問:“爲什麼不殺?”他卻說:“無下手處。”所以這個“殺父殺母,殺佛殺祖”實際上是指什麼呢?是指我們的煩惱心。一方面是煩惱心你怎麼料理?一個是 “所知障”、“知見障”你怎麼料理?面對這樣的問題,雲門祖師回答一個“露”,先放在這裏,不能說,不可說。

  “又問:“如何是正法眼藏?”門雲:“普”。”老佛爺在靈山拈花,迦葉尊者微笑,老佛爺說,我有正法眼藏,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囑咐摩诃迦葉。什麼是正法眼藏?雲門祖師回答:“普”,怎麼理解呢?如果要寫論文,叁藏十二部你怎麼一個字就把它概括了?大家要知道,這裏就是雲門祖師的厲害。爲什麼要用一字禅?圓悟祖師在下邊兒說了,“直是不容擬議。”我們平常人的心,要麼就在“言語道”上,就在比量之中,思維之中;要麼就在“心行處”上,在煩惱之中。“言語道”是“第六識”的實際,它的運作軌。“心行處”是“第七識”的東西,咱們的七情六欲,是心行處。咱們的是是非非,這個是“第六識”的“言語道”,“言語道”必須在邏輯程序之中運行,給你一個前提,大前提,小前提,然後作出判斷。就像一個數學公式一樣的,數學也有邏輯數學,叫數學邏輯。

  我們理性的運行,要這樣證明,那樣證明,都是在邏輯的河道中流淌。但是我們的心,能藏、所藏的東西蓋天蓋地,無量無邊。在阿賴耶識裏是一切種,一切種——什麼都有,什麼都裝在裏邊兒了。我們要對一個事情進行認識,比如說我們要看這兒有多少人,我一眼就看見了,但是具體有多少人呢?就得一個一個地數。有多少排,橫的一排有多少人,豎的有多少排,然後打個總結。它需要在時間空間中運行,你才能夠見這小小的全體。所以這個就是比量,乃至于現量的麻煩。供桌上有尊佛,現在只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後面,要看到後面你應得走過來,圍著這尊佛像繞一圈,你才能夠把這尊佛的全體看見。叁藏十二部,你得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一部經一部經地看,但這個是“真如”嗎?這個是“菩提”嗎?

  所以要萬法歸一,萬念歸一,把你所有的,複雜的,綿密的,一切一切的濃縮在一個字裏邊兒,這個字是什麼?也可以說是一個“心”字,也可以說是一個“念”字。就這麼一個念頭,一念涵蓋了叁千大千世界,一念涵蓋了無量大千世界。我們怎樣站在雲門祖師的一字禅之中得轉身,能夠見到法界全體,能夠見到真如的全體?就在一字禅之中,能夠“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裏雲門祖師的功德的確不可思議啊。“涵蓋乾坤,截斷衆流,隨波逐浪”,這雲門叁句,可以說概括了一切禅法。不管是臨濟的,沩仰的,法眼的,曹洞的都可以通過雲門叁句把它概括。但是這個叁句又在一句之中,一句又濃縮在一個字之中,這個就是咱們雲門祖師不可思議的功德。當然下邊兒又說了:

  “到平鋪處,又卻罵人。若下一句語,如鐵橛子相似。”愛罵人也是雲門家風,雲門祖師上堂的時候,看見下邊的比丘拿著筆在記錄,記錄他說的東西,他馬上拍著桌子罵人:記什麼,把它扔掉,燒掉,你們以後要販賣我啊?把我說的這些文字拿去賣錢嗎?他不許人記載的。發起脾氣來跟咱們老和尚一樣的,平時愛罵人哪。 “罵人”是什麼意思?獅子吼嘛。別看罵人,這個佛教裏邊兒,特別是禅宗的叢林裏,罵人是能罵出威風來的。我當年小的時候跟海燈法師在一塊兒,天天被罵,稍微有一點不對就罵得你狗血淋頭,罵得你發抖,嚴得不得了。

  “若下一句語,如鐵橛子相似。”你看“殺父殺母,佛前忏悔;殺佛殺祖,向什麼處忏悔?門雲:露。又問:如何是正法眼藏?門雲:普”。是不是像“鐵橛子”啊?!“又問如何是佛?門雲:幹屎橛。”這些語句你嚼得動嗎?你的第六識能夠在裏邊兒運行嗎?第六識在裏邊兒是寸步難行啊。那個時候就像在籠子裏邊兒關著的獅子一樣的,把嘴巴給封了,腳把它捆上,前面放一只大活羊,一頭大牛,讓你無下口處。把獅子的爪牙束縛住,叫來牛羊,你沒有下手處,心裏憋得急,你有什麼辦法?饑餓的人給你一個鐵饅頭,你想吃啊,好,這個鐵饅頭你能嚼嗎,你嚼得動嗎?你嚼不動,沒辦法。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精神,在思維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可能頭頂一聲炸雷,也許你就能夠明心見性——這可是禅宗祖師的絕活。不論是“棒”,不論是“喝”,不論是“一字禅”,乃至一路參話頭,臨濟宗的“逼拶”,它都是要把你弄到山窮水盡處,把你的思維逼到無路可走,無路可行,這樣才能督促你明心見性。祖師的手段被稱之爲“惡辣鉗錘”。

  雲門祖師門下見道的有一百多人,在這一百多號人之中,最傑出的有四位:“後出四哲,乃洞山初、智門寬、德山密、香林遠,皆爲大宗師。”都是在北宋初期一等一的大宗師,禅宗的巨匠。“香林十八年爲侍者,凡接他,只叫遠侍者。”這裏有兩個成功的案例,第一位是六祖大師的學生、南陽慧忠國師接他的侍者——“國師叁喚侍者”,耽源侍者,後來成了仰山祖師的剃度師父。第二位就是雲門祖師接香林祖師。香林澄遠也是我們四川人,侍候雲門祖師十八年,一直給雲門祖師當侍者。雲門祖師有事無事就叫他:“遠侍者”,香林澄遠就說:“喏”,雲門祖師就不吭聲了。就這樣叫了他十八年,終于香林澄遠就大徹大悟。

  “凡接他,只叫遠侍者,遠雲:喏。門雲:是什麼?如是十八年,一日方悟。”悟了以後雲門祖師說:“我今後更不叫汝”,我以後再也不叫你了,你可以畢業了。雲門祖師圓寂以後,香林澄遠祖師才回到四川,在都江堰那個地方開法接衆,把我們雲門宗的法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主要是香林澄遠這一支,香林澄遠這一脈把雲門宗的禅法傳得最長最遠。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十二 第六則 日日是好日之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