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二 第六则 日日是好日之上▪P2

  ..续本文上一页但他也没有脱下僧装,在家里一样的接待四方参学的人。

  三年以后,“睦州指往雪峰处去,至彼,出众便问:“如何是佛?”峰云:“莫寐语。”云门便礼拜,一住三年。”在《云门祖师广录》里,这则公案更精彩。云门祖师到了雪峰庄,先住在下边,看见有一个出家师父正准备上山,他先不上山,他让那位僧人带一则话给堂上大和尚。带什么话呢?他说:“明天你上山进了庙,见到雪峰老和尚上堂的时候,你就站出来,双手叉腰,说:“老和尚,你为什么不把脖子上的枷锁放下?””这位师父第二天上了山,进到庙里,就把云门祖师教他的这个话当着雪峰祖师说了。

  当时雪峰祖师吃了一惊,马上从法座上跳下来,抓住他说:“道!道!”那僧一下慌了神儿了,他只知道云门祖师教的那一句,不知道后边的变化,只有一招,没有第二招、第三招。雪峰祖师一下把他推在一边,“这句话不是你的,是谁教你这样说的?”那个人说:“就是我说的嘛。”雪峰祖师说:“你还敢嘴硬,明明不是你的,你还敢来骗我。僧值师拿绳索来,把他捆了。”这个人就吓软了,招供了:“的确不是我的,是山下一个后生教我这么说的。”雪峰祖师说“大家打鼓,迎接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上山。”你看,这个就是雪峰祖师的眼光,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至彼,出众便问:“如何是佛?”峰云:“莫寐语。”云门便礼拜,一住三年。”《灯录》的记载与这里有点差别,《灯录》的记载是,当时雪峰问云门:你是什么因缘到这儿来的?云门祖师马上礼拜。这个就叫规矩,这个就是应机。因为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说话的份儿,云门祖师见雪峰祖师,他的话头一天就托人带上去了,雪峰祖师也说了这是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还需要说话吗?他就不需要说话了。

  “一住三年,雪峰一日问:“子见处如何?”门云:“某甲见处,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谁敢这样说话?雪峰祖师问他:你的见地到底怎么样?你如实道来。平常人可能会说:我很差劲啊,我还在因位之中啊,我还要继续学一学,继续修,跟着师父学,跟着师父修,基本上会这样说话。但是云门祖师就敢说:我的见处,从佛祖以来,与历代祖师,历代佛菩萨没有一点差别。这就是王者气,这就是天子气。当然,很多外面的人来都说,云门寺的师父们一个个都是泥少石头多,硬得不得了。

  云门寺的确是藏龙卧虎的,很多师父都很厉害。为什么呢?外面的人没有云门寺常住的福分,哪见过老和尚这么一种风格和多年言传身教的影响。老和尚虽然没有经常开堂说法,毕竟禅七还打过多次,老和尚的棒子在云门寺多年来一直敲打着的。所以云门寺的师父们也受到老和尚的作风的影响,骨子里面也有云门山的这么一个气。这种气在其它地方确就少得多。下面又说:

  “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又云:“我首座牧牛也。”复云:“我首座行脚也。”忽一日令撞钟:“三门前接首座!”众皆讶之,云门果至,便请入首座寮,解包。”要知道,咱们云门祖师可真的有来历,为什么有来历?第一个,他见道的师父是睦州老和尚,而且在睦州老和尚那儿学了三年,亲承指教;第二位师父雪峰祖师,是德山老和尚这一脉传下来的。第三位师父是灵树祖师。

  灵树和尚何许人也?灵树是大安和尚的徒弟。大安和尚何许人也?大安和尚是百丈祖师的徒弟。沩山老和尚建沩山,呆了五年没有人来,百丈祖师才派大安带了十多位百丈山的人到沩山去,帮助沩山教化。有了这么十几位生力军,沩山那个地方才开田接众,才建成寺庙,才把沩山的道场真正的建立起来。沩山圆寂以后,大安是沩山的第二任住持。等他住持期满以后,他又跑到了福建,在福建住下。他的徒弟在广东有灵树和尚,在四川有“神照大师”,是被蜀王封为“神照大师”的,也非常了不起。云门祖师在灵树这儿住了八年,住了时间是最长的。所以黄檗临济这边的禅法他熟,德山雪峰这边的禅法他也熟,百丈沩山这边的禅法云门祖师也熟。如果要用现在接法的程序来说,可以说临济,德山,乃至于沩仰的禅法,云门祖师都有了,他是集诸方之所长啊!

  灵树很了得,“灵树号“知圣禅师”,过去未来事皆预知。”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三位这样的人物,第一就是东晋的佛图澄,是西域过来的,他神通广大,预知告凶。那后面这位,就是咱们知道的济公活佛,但济公活佛神话的成份、民间传说的成份多,《高僧传》和《灯录》里并没有他神通的记载。灵树老和尚有神通,《高僧传》里是有记载的,《灯录》里也是记载的,他的确是能知过去未来,不然他不会受到南汉王的礼敬,把他奉为神明而加以供养。在这里,云门祖师出生、牧牛——开悟及保任、行脚这一切,似乎都在灵树大师神通的关注中,也不知他们过去有什么样的因缘。

  有一次,“广主刘王将兴兵。”兴兵干什么呢?那个时候,两广的桂林、柳州一带,被湖南的军阀占据着。这是岭南天然屏障,不能被北方的侵入,他没有安全感。他要去把那个地方收回来,保持岭南的一种完整,完整他才安全。也可能是今天越南的北部——当时的静海节度使分裂出去了。但南汉王不知道这一仗打下去是吉是凶?于是亲自从广州跑到韶关,见了灵树老和尚,“请师决臧否。”到底行不行,请老和尚给我打打卦,给我开示开示。

  “灵树已先知,怡然坐化。”遇到打仗杀人这个事儿,老和尚怎么给你出主意呢?本来他也八、九十岁了,没兴趣活了,对不对?他知道,前几天就知道了这个南汉皇帝要来找他这个麻烦,就在皇上到山门口的时候,他就已经坐化而去。当然南汉皇帝就大发雷霆,就问:“和尚何时得疾?”因为老和尚是他亲自供养的,他早就打了招呼给常住,“老和尚身体的健康你们随时要给我打报告,我亲自供养的老和尚有什么感冒、发烧、发冷,有什么不舒服,你们就要飞鸽传书,我好派我的御医去侍候。缺什么,你尽管向我要。老和尚病了你们都敢隐瞒,不向我报告,这了得!”

  “侍者对曰:“师不曾有疾,适封一合子,令俟王来呈之。””侍者就跟皇上说,老和尚没有得病啊,早上还是好好的,刚才就封了一个盒子,说大王要来了,大王来了就把这个盒子交给皇上。哪知道我们在三门外面恭候大王的时候,老和尚就走了。你看这个神不神奇?“广主开合,得一帖子,云:“人天眼目,堂中首座。””大家想一想,云门祖师出山,灵树和尚捧场。灵树老和尚不仅自己给云门祖师捧场,他还要把南汉的皇帝拉来给云门祖师捧场。

  “广主悟旨,遂寝兵;请云门出世,住灵树,后来方住云门。”当然这个南汉皇帝看见了灵树老和尚的帖子,知道灵树大师是以死来让他请云门祖师当方丈,不是让他兴兵讨伐。于是乎就把这次战争计划撤销了,组织了云门祖师的升座仪式,恭恭敬敬地把云门祖师请出来,出世住灵树。

  灵树在什么地方?大概在韶关的这么一片地方。虚云老和尚当年到韶关来的时候,遍问灵树道场,但是,都不得消息,也是一个遗憾。虚云老和尚是专门重修祖庭的,但是,韶关这么大,灵树道场到底在什么地方?直到今天我们终于知道了消息,经中山大学和韶关有关专家的周详考察后,确定在丹霞山南面的韶石景区内。但云门祖师在灵树住了几年,感觉到灵树道场在南北交通线附近,感觉到吵了一点,就迁到如今乳源的这个地方的云门山下。这里离韶关,以前的小路还是有一百多里,现在的公路大概有四十多公里,公路修通了就没有那么长了。

  “师开堂说法,有鞠常侍致问:“灵树果子熟也未?””这也说明韶关地方不简单,自从六祖大师在南华寺开法以来,历代禅风很盛。同时灵树祖师在韶州也是住了几十年。你看,这里边儿的官僚也会参禅,而且问的是:“灵树果子熟也未”,这个就有点要命啊。就譬如来了一位领导,韶关市的一位领导,来我们这儿问我们法师:“你开悟了没有?”灵树果子熟了没有?你对前一代老和尚的法你是不是玩转了?你是不是得道了?就这个话嘛,只是问得委婉一点而已。面对这样的问话,怎么回答?你能回答“我悟了”吗?那可是大妄语。

  所以有人问六祖大师:“达摩袈裟什么人得?”六祖就回答:“会佛法的人得。”“那您老人家得到达摩袈裟了,您是会佛法的人啊?”六祖回答:“我不会佛法。”你也不能说我没有悟,因为说“悟”也错,说“不悟”也错。

  云门祖师反问他一句:“什么年中得信道生?”请问这位长官,您是什么年代相信的“道”?相信有佛法,相信有佛法僧三宝的呢?当然这些语言扔出去,这些地方官员、士大夫是接不上话头的。“复引刘王昔为卖香客等因缘”,这个我就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了,估计以前有这样的传说,因为在《云门语录》里,在我们“南汉碑”里边儿,没有看到这样的记载。但是在《碧岩录》里边儿透露这样一个消息,说云门祖师在跟这个鞠常侍讲述了南汉的皇帝前辈子是卖香客,广植福报,广种善缘,现在才在两广地方当了一个小皇帝。包括以前一些小说,如《三言》中说,浙江的吴越王钱镠前世,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也是广结善缘,供佛供僧,有了功德了,有了因缘了,终于当上皇帝了,当然只是在浙江当了一个皇帝,小小浙江的一个皇帝。

  “刘王后谥灵树为知圣禅师。灵树生生不失通,云门凡三生为王,所以失能。”这里我们也不知道里面的因缘,为什么呢?圆悟祖师凭什么知道灵树祖师是生生世世都有神通,而这个神通不丢失?可能在那个时候留下有很多人这样的传闻:灵树祖师神通广大,而且百灵百验。那么云门祖师为什么就不示现神通了呢?有人就说,云门祖师他曾经三世为王,当了三代的的皇帝,所以神通就消失了。这也是云门有“天子气”,云门是“天子禅”的这个说法的源头,也有这样的舆论基础。

  “一日,刘王诏师入内过夏,共数…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二 第六则 日日是好日之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