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尊宿,皆受内人问询说法,唯师一人不言,亦无人亲近。”有一次,这个南汉皇帝把云门祖师从韶关接到广州宫廷过夏,同时还诏请了好几位大德同时度夏,而且是御宴款待。当时在广州城里边的高僧大德也都在其中,南华寺、光孝寺的方丈也肯定一起请去了。云门寺那个时候还没有建好,云门祖师那时候也较年轻。到宫廷里,那些达官贵人、大富长者还没有把云门祖师看清楚,很多人都跑到那几位老和尚那儿去问法,去请开示,没有谁到云门祖师这儿来礼拜。云门祖师也不多说,也不吭声——“唯师一人不言,亦无人亲近。”你看多可怜,没人这亲近,不识真佛啊。
“有一值殿使,书一偈,贴在碧玉殿上,云:“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云门总不言。””什么叫“值殿使”?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他这个官职就是值殿使,有点像大内总管,皇宫的卫戍司令这么一个官,就叫做值殿使,他就写了一个偈子贴在皇帝的碧玉殿上。
“大智修行始是禅”,修行的人是大智慧的人,只有大智慧的人才会如实修行,大智慧的人修行必然是在禅上的修行。修行修到禅的份上,那么“禅门宜默不宜喧”,不是那么吵吵闹闹的,不是象教下法师那样的登台说法、升座说法,搞得好热闹,搞热闹的往往不是“禅”。像我们老和尚,平常有几个时候在升座说法,弄得多热闹的?最多被常住礼请,打禅七的时候讲几句开示,这也是他的责任,不得不讲。所以“禅门宜默不宜喧”,并不是在外面弄风光,搞热闹。
“万般巧说争如实”,大家学中观,都知道“凡有言说,皆为戏论”。不论你怎么说,都是戏论。为什么呢,说归说,行归行,所以祖师们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行比说好。 所以说“万般巧说争如实”,巧舌如簧未必就做实了境界。因为大多的说是在比量上说,很少有人在现量上说,所以“输却云门总不言”。那么多法师,那么多禅师,在皇上面前,在达官贵人面前这么热闹,但是统统输给了云门祖师坐在那儿不吭声。下面就正式介绍云门祖师的禅风,也是云门宗的纲要:
“云门寻常爱说三字禅:顾、鉴、咦。”云门宗的这三个字,能体会到什么样的禅意呢?“顾”是怎么回事儿?当时宋朝的时候有个宰相富弼,听说安徽投子山有一位叫修颙的禅师上堂说法,他进去以后坐在那儿,老和尚语言还没有说,就用眼睛从左到右慢暖这么一扫,一个回顾,他一下就有所悟。这就叫什么呢?这就叫“象王回顾”。我们看大象回头,那眼神多庄重,多宁静,多威风啊!咱们老和尚也经常用“顾”这么一个动作,来接引大家。平常的时候他一动不动,柱着拐棍,眼睛直视前方,如入定似的,眼睛看到很远很远。身边的人看见老和尚这样,不敢吭声,不敢吱声,他们的心也可以定下来,这就是“顾”的功效。
当然,我们经常在动静之中,如在这禅堂里打坐,很难用“顾”的这么一个动作。行、坐的时候,经行之中,或者与人交流之中,在禅机的往来之中,有的时候用“顾”很有威力。当别人滔滔不绝地在陈述他的种种见解时,你可以一声不吭,静静地把他盯住,很和善地把他盯住,或很威风地把他盯住,就是不说话,这里妙不可言啊。大家都知道言多必失,言多必诈,有的人夸夸其谈,言不及义,那个没用的。有的时候一个眼神,特别是饱经风霜的人,特别是有威势的人,他眼睛里透出的一种力量,那就比语言管用多了。
在道上的人,特别是祖师,他们的眼神给人的感觉那就不一样。大家可以好好的体会老和尚的眼神,笑的时候,威风的时候,临事的时候。有时他在空中看,你感觉得到这个眼神是怎么回事吗?有时候面对面,老和尚的眼神一来,很多人招架不住,不敢与老和尚对视,因为老和尚“顾”的力量太大了。
第二个是“鉴”。 “鉴”是什么呢?镜子嘛,镜子就是“鉴”,明鉴秋毫。这个“鉴”也有反省的意思。比如云门祖师,你在向他提问的时候,他先看你一眼——“顾”,然后说“鉴”。 “鉴”也是云门禅的一字关。你能反省吗?你看得见吗?你的心有镜子的功能吗? “鉴”之后还有“咦”,反问语。对你的这个种种的说法,你的来历,你的见解,轻轻的一声“咦!”这里边儿又透出了什么呢?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说。
“顾、鉴、咦”可以让你处于思维没法运行的这么一状态之中。一个动作,一声轻叹,或者一个眼神,你想里边儿有什么东西?你的思维,你的疑问,能够在这三个字里能够运行吗?
所以圆悟祖师又说“云门寻常爱说三字禅:顾、鉴、咦。又说一字禅——僧问: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什么处忏悔?门云:“露。””当然这些语言只有禅宗里才有的。“杀父杀母”,在中国古代叫做十恶不赦。中国古代社会以孝治天下,“孝”为忠之本,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你杀别人都可以理解,如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等。自己父母都敢杀的人,简直就罪恶滔天,的确要下十八层地狱,那是坏人中最坏最坏的。像这样的罪,还可以在佛前忏悔。若“杀佛杀祖”,那么向什么地方忏悔啊?所以这些问题提得很尖锐。
前天不是提到了曹山祖师的公案吗?“堂上按剑者谁?” “曹山。”“拟杀何人?”“一切总杀。”“忽遇父母来奈何?”曹山说:“其奈我何?”又问:“为什么不杀?”他却说:“无下手处。”所以这个“杀父杀母,杀佛杀祖”实际上是指什么呢?是指我们的烦恼心。一方面是烦恼心你怎么料理?一个是 “所知障”、“知见障”你怎么料理?面对这样的问题,云门祖师回答一个“露”,先放在这里,不能说,不可说。
“又问:“如何是正法眼藏?”门云:“普”。”老佛爷在灵山拈花,迦叶尊者微笑,老佛爷说,我有正法眼藏,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诃迦叶。什么是正法眼藏?云门祖师回答:“普”,怎么理解呢?如果要写论文,三藏十二部你怎么一个字就把它概括了?大家要知道,这里就是云门祖师的厉害。为什么要用一字禅?圆悟祖师在下边儿说了,“直是不容拟议。”我们平常人的心,要么就在“言语道”上,就在比量之中,思维之中;要么就在“心行处”上,在烦恼之中。“言语道”是“第六识”的实际,它的运作轨。“心行处”是“第七识”的东西,咱们的七情六欲,是心行处。咱们的是是非非,这个是“第六识”的“言语道”,“言语道”必须在逻辑程序之中运行,给你一个前提,大前提,小前提,然后作出判断。就像一个数学公式一样的,数学也有逻辑数学,叫数学逻辑。
我们理性的运行,要这样证明,那样证明,都是在逻辑的河道中流淌。但是我们的心,能藏、所藏的东西盖天盖地,无量无边。在阿赖耶识里是一切种,一切种——什么都有,什么都装在里边儿了。我们要对一个事情进行认识,比如说我们要看这儿有多少人,我一眼就看见了,但是具体有多少人呢?就得一个一个地数。有多少排,横的一排有多少人,竖的有多少排,然后打个总结。它需要在时间空间中运行,你才能够见这小小的全体。所以这个就是比量,乃至于现量的麻烦。供桌上有尊佛,现在只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后面,要看到后面你应得走过来,围着这尊佛像绕一圈,你才能够把这尊佛的全体看见。三藏十二部,你得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部经一部经地看,但这个是“真如”吗?这个是“菩提”吗?
所以要万法归一,万念归一,把你所有的,复杂的,绵密的,一切一切的浓缩在一个字里边儿,这个字是什么?也可以说是一个“心”字,也可以说是一个“念”字。就这么一个念头,一念涵盖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念涵盖了无量大千世界。我们怎样站在云门祖师的一字禅之中得转身,能够见到法界全体,能够见到真如的全体?就在一字禅之中,能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里云门祖师的功德的确不可思议啊。“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这云门三句,可以说概括了一切禅法。不管是临济的,沩仰的,法眼的,曹洞的都可以通过云门三句把它概括。但是这个三句又在一句之中,一句又浓缩在一个字之中,这个就是咱们云门祖师不可思议的功德。当然下边儿又说了:
“到平铺处,又却骂人。若下一句语,如铁橛子相似。”爱骂人也是云门家风,云门祖师上堂的时候,看见下边的比丘拿着笔在记录,记录他说的东西,他马上拍着桌子骂人:记什么,把它扔掉,烧掉,你们以后要贩卖我啊?把我说的这些文字拿去卖钱吗?他不许人记载的。发起脾气来跟咱们老和尚一样的,平时爱骂人哪。 “骂人”是什么意思?狮子吼嘛。别看骂人,这个佛教里边儿,特别是禅宗的丛林里,骂人是能骂出威风来的。我当年小的时候跟海灯法师在一块儿,天天被骂,稍微有一点不对就骂得你狗血淋头,骂得你发抖,严得不得了。
“若下一句语,如铁橛子相似。”你看“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什么处忏悔?门云:露。又问:如何是正法眼藏?门云:普”。是不是像“铁橛子”啊?!“又问如何是佛?门云:干屎橛。”这些语句你嚼得动吗?你的第六识能够在里边儿运行吗?第六识在里边儿是寸步难行啊。那个时候就像在笼子里边儿关着的狮子一样的,把嘴巴给封了,脚把它捆上,前面放一只大活羊,一头大牛,让你无下口处。把狮子的爪牙束缚住,叫来牛羊,你没有下手处,心里憋得急,你有什么办法?饥饿的人给你一个铁馒头,你想吃啊,好,这个铁馒头你能嚼吗,你嚼得动吗?你嚼不动,没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精神,在思维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可能头顶一声炸雷,也许你就能够明心见性——这可是禅宗祖师的绝活。不论是“棒”,不论是“喝”,不论是“一字禅”,乃至一路参话头,临济宗的“逼拶”,它都是要把你弄到山穷水尽处,把你的思维逼到无路可走,无路可行,这样才能督促你明心见性。祖师的手段被称之为“恶辣钳锤”。
云门祖师门下见道的有一百多人,在这一百多号人之中,最杰出的有四位:“后出四哲,乃洞山初、智门宽、德山密、香林远,皆为大宗师。”都是在北宋初期一等一的大宗师,禅宗的巨匠。“香林十八年为侍者,凡接他,只叫远侍者。”这里有两个成功的案例,第一位是六祖大师的学生、南阳慧忠国师接他的侍者——“国师三唤侍者”,耽源侍者,后来成了仰山祖师的剃度师父。第二位就是云门祖师接香林祖师。香林澄远也是我们四川人,侍候云门祖师十八年,一直给云门祖师当侍者。云门祖师有事无事就叫他:“远侍者”,香林澄远就说:“喏”,云门祖师就不吭声了。就这样叫了他十八年,终于香林澄远就大彻大悟。
“凡接他,只叫远侍者,远云:喏。门云:是什么?如是十八年,一日方悟。”悟了以后云门祖师说:“我今后更不叫汝”,我以后再也不叫你了,你可以毕业了。云门祖师圆寂以后,香林澄远祖师才回到四川,在都江堰那个地方开法接众,把我们云门宗的法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主要是香林澄远这一支,香林澄远这一脉把云门宗的禅法传得最长最远。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二 第六则 日日是好日之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