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你下筆處,我們的腦袋沒法在上面運行,你怎麼寫?若我現在說:各位,今天給大家出一道作業,明天給我交份答案來,大家能完成這個任務嗎?爲什麼呢?題目是什麼都沒有說,你怎麼交答案?對不對。就是不出題目,但你得交個答案。怎麼辦?那得憋死人的。有的人一分錢沒有,今天非得給我一百萬,如果沒有一百萬,我用刀子弄死你。明明你知道別人沒有一分錢,但是要別人拿一百萬出來,拿不出錢來就要喪失生命。那就想一想,這是什麼樣的狀態?如果真正有一天遇見了這樣的渾事,你會怎麼料理?參禅就是這樣,參禅就要把自個兒逼到這麼一個絕路上,你才知道什麼叫做回頭是岸。所以“且道向意根下摸索得麼?”這個不是我們通過思維,通過我們的聰明可以找到答案的。所以“此兩句一時道盡了也。”
“雪窦第叁句,卻通一線道,略露些風規,早是落草。”什麼是“第叁句”呢?就是“曹溪鏡裏絕塵埃”。這句透露出來,大家很方便的就想到《六祖壇經》,想到六祖大師的那個偈子,就像開後門一樣的,給大家提供一點方便。“第四句,直下更是落草。若向言上生言,句上生句,意上生意,作解作會,不唯帶累老僧,亦乃辜負雪窦。”這個“打鼓看來君不見”,怎樣去理解這一句話?如何是“言上生言,句上生句,意上生意,作解作會”?
以前就有這樣的笑話嘛,我知道佛學院不少同學能背詩,唐人寫了一首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是孟浩然的詩,要說有禅味也可以。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就批評這是剝削階級的詩。爲什麼呢?“春眠不覺曉”,貧下中農都在田裏大忙春耕春種,你卻在睡大覺,像什麼話。“處處聞啼鳥”,你不下去幹活,你不和工農群衆打成一片,你遊山玩水,聽鳥叫,你這個人資産階級思想太重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你有沒有去想想窮人有沒有飯吃,有沒有衣穿,受不受寒,受不受凍,你還在這兒看花落知多少,簡直該死!這個就是憑意解會。
對一個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狀態下,可以從這方面去理解,也可以從那個方面去理解。有人能通過這一首詩畫一幅很好的畫,有的人說這首詩是一首禅詩,可以令我們開悟。但是有的人可以從階級鬥爭的角度上,說這個是地主階級、資産階級腐朽沒落意識的這麼一個狀態。很多同學們太年輕了,不了解當年“文化大革命”時的那一種殘酷。
所以,如果“言上生言,句上生句,意上生意,作解作會,不唯帶累老僧,亦乃辜負雪窦。古人句雖如此,意不如此,終不作道理系縛人。”因爲祖師的語句,祖師的開示,是解粘去縛的,它是爲了把我們身上的鎖鏈、繩索給我們解掉,讓我們得解脫,並不會在法上再把大家重新捆綁起來。所以禅宗的法是活的,一定不會把人拴死,它處處讓你轉身,處處讓你向上,而不會拿一個道理來把大家拴住。
“多少人道,靜心便是鏡——且喜沒交涉!”“靜心便是鏡”,最高的境界就是神秀大師的那句話嘛,“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個就是最高境界。你再重複“靜心便是鏡”那是解會上來的,是拾人牙慧。別人嘴裏的,得這麼一句半句,當成自己的家當。如同把別人的存折,百萬存款,當作自己的存款,哪有這麼好的事兒呢!所以圓悟祖師就說“且喜沒交涉!”又說:“只管作計較道理,有什麼了期?這個是本分說話,山僧不敢不依本分。”本分話就無下嘴處,就無評論處,連圓悟祖師這樣的大手筆他都不敢不依本分。
““牛頭沒,馬頭回”,雪窦分明說了也,自是人不見。”爲什麼不見?我們念頭來來去去的,我們自己哪看得見?我們的念頭把我們支得團團轉,我們自己卻不知道。一會兒歡喜了,一會兒發脾氣了,一會兒煩惱來了,一會兒想東了,一會兒想西了,全是念頭在我們肚子裏頭作怪、鬧事。但我們就不知道,還以爲我就是這樣——成了念頭的奴才還不知。所以真正的明眼人一定要降伏念頭,“降伏其心”。
“所以雪窦如此郎當,頌道:“打鼓看來君不見。””寺廟裏經常是這樣,叁藏十二部都是“打鼓看來”。你們來看啊,這裏是解脫法門;你們來看啊,這裏不得了啊,無邊的佛法,無量的妙意,可以得大解脫,可以得大自在。盡管天天在說,天天在唱,但是就是沒人料理。我們想一想,雲門寺這麼多年來,年年打禅七,大家有什麼樣的感覺呢?有感覺的人是有感覺,沒感覺的人就沒感覺。對沒感覺的人來說,就是“打鼓看來君不見”。跟你說這兒有一大堆寶貝,快過來拿呀。“你騙我,這兒哪有寶貝?”所以老佛爺給我們留下億萬家當、無盡寶藏,可是我們就是不去用,而且不相信老佛爺給我們留下了億萬家當、無盡寶藏,大家都拒絕這個事兒 ,你騙我,有什麼?沒有。所以我們看到這裏邊兒“打鼓看來君不見”,的確是令人心酸。
“癡人!還見麼?更向爾道:“百花春至爲誰開?”可謂豁天戶牖,與爾一時八字打開了也。” 這裏又透露了一道風光,大家都知道靈雲志勤因桃花而悟道的詩:“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信不疑”。我們雲門寺山清水秀,有四時花果,但是我們能夠“見道”嗎?“及乎春來,幽谷野澗,乃至無人處,百花競發,爾且道更爲誰開?”天天都有諸佛說法,我們聽得見嗎?想當年,洞山祖師聽到南陽慧忠國師的公案——“無情說法公案”:
有人問忠國師,“無情能不能夠說法?”國師說:“無情能說法。”“真的能說法嗎?我怎麼聽不見?”國師說:“你聽不見是你的事,不妨礙無情在說無上大法嘛。”我們看見這個山山水水,包括我們早晚相見,上殿過堂,擺閑龍門陣,做無聊事,都是在說無上大法。如果我們把心放在這個事情上,哪怕是一件無聊的事兒,都可以激發我們的悟境,使我們能明心見性,當下開悟。但是如果你心不在這個地方,你怎麼開悟呢?所以說春夏秋冬都在講說無上大法。會得一笑了之,方能心閑無事,日日是好日啊。下面這則公案正是雲門祖師的“日日是好日”。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十一 第五則 雪峰粟粒之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