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十 第五則 雪峰粟粒之上▪P2

  ..續本文上一頁了叁千大千世界,但卻沒有跨出普賢菩薩的一個毫毛孔。我們怎麼去理解這個事呢?在維摩居士那方丈大的屋裏面,請了十方諸佛,無量菩薩,在香積世界請了最高明的廚師做齋,每一位佛都是高廣大床,悉皆供養,七大桌、八大桌的,無量世界的都來了,都在維摩居士的這麼間小房間裏面,大開宴席。房子又沒變大,小小的一個房間把叁千大千世界都裝下了。但每一個佛的座位,每一個菩薩的座位又沒有變小,都有無量廣闊的空間,供他們大家在一起就餐,談玄論道、普施法雨。

  這則故事作爲哲學思辯,大家也能理解。但在實際上你怎麼去弄?我們這間會議室也大,能夠坐二、叁百人。那坐十萬人,坐一百萬人,把全中國的人放在這房子裏面坐,你有沒有這個神通?所以,我們看這樣的話,不能用常規的思維去理解,如果這樣去理解,就如大沩喆所說的 “我更與爾諸人,土上加泥”——丙丁童子來救火啊!大沩喆也是殺人不眨眼,什麼殺人不眨眼呢?“看!看!雪峰向諸人面前放屙,爲什麼屎臭,你們也不知?”這也是殺人不眨眼,雪峰殺人不眨眼,這大沩喆也是殺人不眨眼呢。下面再重複一下。

  “雪峰示衆雲:“盡大地攝來如粟米粒大。”古人接物利生,有奇特處,只是不妨辛勤。”爲什麼呢?雪峰祖師是叁上投子,九到洞山。十多歲出家,四十多歲才開悟的。叁上投子,投子山在安徽;九到洞山,洞山是在江西。而且雪峰本人是到過北京,到過河北,到過浙江,最後住福建,輾轉萬裏啊!

  “置漆桶木杓,到處作飯頭,也只爲透脫此事。”到處去作飯頭,爲寺廟常住弄飯、供養常住,“也只爲透脫此事”,透脫什麼事呢?透脫明心向上這個事,要使自己破參。“及至洞山作飯頭,一日,洞山問雪峰:“作什麼?”峰雲:“淘米。”山雲:“淘沙去米?淘米去沙?””我們想想,這個是什麼意思?你淘米,是把米裏的沙去掉,還是把沙裏的米去掉?“峰雲:“沙米一齊去。”山雲:“大衆吃什麼?”峰便覆盆。”雪峰便把這個米盆“啪”翻過來覆上。洞山就贊歎了:““子緣在德山。”指令見之。”,我不留你了,到德山老和尚那去吧,你因緣在他那裏。他最近被請出來近開法了,接引衆生了。

  什麼叫沙?什麼叫米?我們可以打葛藤嘛,凡就是沙,聖就是米;煩惱就是沙,菩提就是米嘛。但是,雪峰在參的時候,到處當飯頭,也是聽到了很多禅機,自己也知道了一些禅機,也知道不著凡不著聖,煩惱不要,菩提也不要,所以沙米一齊去。“大衆吃什麼呢?”把盆子一倒扣過來,喝西北風,大家都成空空道人?這個手段就不是洞山曹洞宗的風格了,有點德山的風格了。所以,洞山祖師看見他這樣的風格一出現,他說:“據子緣在德山。”到德山老和尚那裏去吧。

  “才到,便問:“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德山打一棒雲:“道什麼?”因此有省。”實際上也並不是這麼簡單,你看,剛到德山就問:“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實際上是到德山二、叁年以後才問這個話的。他是看了這個師兄悟了,那個師兄又悟了,心裏面酸溜溜的,憋不下那口氣,最後實在忍不住了,自己已經覺得太沒臉面了,才向德山老和尚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從上宗乘中啊,學人還有分也無?”明心見性,破參這個事,作爲我們當徒弟的,跑了這大半個中國,跑了上萬裏的路,到底有沒有份?有沒有這個資格?當時,德山老和尚敲他一棒:“說啥?”就退下了。第二天,他又去請益,到德山老和尚那裏哭請,求老和尚開示。德山才說:“吾宗無語言,實無一法與人!”作爲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是沒有語言給人,沒有法與人,而且是老老實實給你說,交底給你說,沒法給你啊。這個時候,雪峰終于有省。破初參了。

  “後在鳌山阻雪,謂岩頭雲:“我當時在德山棒下,如桶底脫相似。”岩頭喝雲:“爾不見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須是自己胸中流出,蓋天蓋地,方有少分相應。”雪峰忽然大悟,禮拜雲:“師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圓悟祖師在這個評唱中,把這個因緣濃縮了一下。本來這則公案很細,我們也不詳說,因爲也沒有時間。你們有《五燈會元》,有《雪峰語錄》的,可以自己去看。爲什麼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你還老是躺在師父的關懷下,師父的護持下,是德山一棒使你桶底脫落的。但是,你老是放不下,還把這個扛在肩上不行!所以岩頭和尚這話就很厲害:“須是從自己胸中流出,蓋天蓋地,方有少分相應。”般若是活的,不是死的,必須一一把其他的放下,要讓自己的胸中透明,就象六祖大師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從自己心中流下來並蓋天蓋地,方有少分相應。這就把雪峰破初參的那種負擔打落,這一下就破牢關了,破了牢關,才能稱之爲大徹大悟。雪峰于是“禮拜雲:“師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如今人只管道,古人特地做作,教後人依規矩——若恁麼,正是謗他古人,謂之出佛身血。”後來的人當然說長說短的人都有,他自己不明白公案的底蘊,就說他們在演戲嘛,教後人依規矩嘛。還有其它很多話,有好聽的,也有不好聽的。圓悟祖師說:這樣來看這些公案的話,就是謗他古人,就謗這些祖師,謗祖師的罪過就同出佛身的血一樣,都是不通忏悔,而且是要下地獄的。

  “古人不似如今人苟且,豈以一言半句,以當平生?”古代的人的確不象今天的人那麼苟且,這麼啰嗦,這麼不求究竟,這麼得過且過。的確我們現在很多人,躺在一份衣祿上不思進取,非常的無聊。有些一句半句,好象自己這一輩子也就夠用了,那怎麼行呢?“若扶豎宗教,續佛慧命,所以吐一言半句,自然坐斷天下人舌頭,無爾著意路、作情解、涉道理處。”所以,真正殺人不眨眼的祖師,真正是扶豎宗教,續佛慧命的,吐一言半句都精彩。你看禅宗的精彩,在印度是沒有的。六祖大師的《壇經》,包括馬祖那一套,特別機鋒棒喝,以前印度佛教沒有這一套東西,這個就是我們中國祖師的光輝。這樣才能豎扶宗教,續佛慧命,爲什麼呢?

  百丈老和尚說過:“見過于師,方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許弟子有超師之義,如果學生的本事跟老師持平,那麼這個老師的本事就減一半,爲什麼呢?一代應比一代強才行啊!如果一代一代老是原地不動,就象現在西方經濟學似的,那個經濟增長率等于零,那就沒用了。今年一百個億,明年還是一百個億,後年還是一百個億,那你的經濟就停止,那個要崩潰的,你必須要有可持續的增長。作爲下一代人,一定要一代勝一代。師父選徒弟,一定要選這個徒弟能超過師父的,才能光大師門,才能香火永繼。所以,我們看這樣的人,他吐一言半句,那就驚天動地,可以上碑,可以上書,可以入藏。這樣的一言半句,自然能坐斷天下人舌頭啊!大家心服口服,大家頂禮膜拜,大家都焚香贊歎,天女散花。

  “無爾著意路、作情解、涉道理處。”禅宗的語言就是要有這樣的本事,使我們的思維意識之路不能開展,我們的情解不能運行,我們的道理無法去說。如何是佛?幹屎橛。如何是佛?麻叁斤。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胡餅!象這樣的話,他就是“無爾著意路、作情解、涉道理處。”幹屎橛,古代的人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便紙,都是用竹片、瓦片用解便的工具,這叫幹屎橛。你想想,如何是佛?這麼一個汙穢的東西,它是佛啊?你不是想下地獄啊!但是,你要去想,佛和這個幹屎橛,佛和麻叁斤,佛和庭前柏樹子,有什麼關系?你這個腦袋永遠都想不過來,你要去證明庭前柏樹子是佛,你怎麼去證明?你沒法證明的。所以,在這個時候,才會使人言語道斷;在這個時候,正是截斷衆流。祖師他就是要用這樣的功夫,使大家進入一個非常的地帶,把我們平常習慣、生生世世所習慣的言語道,心行處,一下給你斬斷。

  “看他此個示衆,蓋爲他曾見作家來,所以有作家鉗錘。”雪峰祖師叁上投子,九上洞山,最後開悟于德山。見了那麼多的英雄豪傑,見了那麼多的傑出祖師,所以,他自然有作家的鉗錘。所以“凡出一言半句,不是心機意識思量鬼窟裏面作活計,直是超群拔萃,坐斷古今,不容擬議。他家用處,盡是如此。”我們看,雪峰祖師是這樣,雲門祖師也是這樣,雪峰的老師德山老和尚還是這樣。要知道,禅宗的風格和教下不一樣,教下跟你講道理。中觀有中觀的理,唯識有唯識宗的理,天臺有天臺家的理,華嚴有華嚴宗的理,就是天天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淨土宗,還是要跟你說道理,不然淨空法師說那麼多幹嘛!

  只有禅宗不說道理,你跟我們老和尚說道理,你看老和尚什麼時候跟人講道理?他就是要坐斷天下人舌頭。我們平常看見老和尚的棒子,聽到老和尚的吼聲,不知道這個老和尚又怎麼了?既畏懼、又尊敬、又害怕他。老和尚處處在給我們演示禅宗的無上大法,這個就是雲門一脈傳承下來的獨到家法,這個是雲門宗的絕世武功。現在,老和尚玩得這麼絕,玩得這麼熟,我們會意嗎?所以,我們看圓悟祖師這段評唱,一方面是在贊歎雪峰祖師。同時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看今天,還有誰是能坐斷天下人舌頭的?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十 第五則 雪峰粟粒之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