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五 第二則 趙州至道無難之上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獻給佛源老和尚(五)

  第二則 趙州至道無難之上

  這則公案與上面對這個公案的評唱,可以說是一環扣一環,非常的緊密,爲什麼?這裏說了,不落心機意識情想。不落這些東西,趙州這則公案也就是讓我們用功的時候,不要落在心機意識情想裏面。不要去分別計較。

  先看垂示:“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時黑。”我們有沒有這個感覺,乾坤很小啊!爲什麼乾坤小?用雪峰祖師的話:“把世界、虛空抓過來,搓搓搓,揉揉揉,揉得小粟米那麼大一點,放在大家面前,大家還看得見嗎?認得這個是什麼嗎?”雲門寺方丈寮裏面有這一幅對聯:“兩手將山河大地捏扁搓圓,搗碎了遍灑虛空,渾無色相。一棒把千古業魔打死救活,喚醒來放入微塵,共作道場。”砸碎了,捏捏揉揉,多自在啊!

  說乾坤無量,整個宇宙無量無邊,但是,宇宙無量無邊還是我們一個念頭嘛。我們心裏面無窮無盡的念頭,宇宙這個念頭、乾坤這個念頭算什麼一個東西?大家想一想,既然宇宙、乾坤都是那麼一點點,那麼日月星辰還有嗎?沒有了,就一時黑了,分別心不起了。我們經常會處于這種狀態下,無量的過去歸于寂,無量的未來處于寂,只有現在這窄窄的一條縫,或小小的一點,只有它在鬧,能把它也歸于寂,豈不天下太平!

   “直饒棒如雨點,喝似雷奔,也未當得向上宗乘中事。”在禅宗裏面,明心見性是目的,而棒喝只是手段。沒有契入心性,證得菩提,那種種手段只是擺設而已。在禅法普行的唐宋時代,很多人都會玩棒喝,但並未明心見性,所以圓悟祖師會作如是之說。另外,無明和菩提它是“這個”的兩面。你看這個是無明,恰恰就是菩提;你看這個是菩提,恰恰就是無明。我最近在成都說:“有的人經常犯愚癡,我在講莊子的《齊物論》:大知閑閑,小知間間。老子《道德經》裏說:大智若愚。真正聰明的人,你看他傻乎乎的。“面帶豬相,心裏瞭亮”,越是傻乎乎的人,他是很聰明的人。有的人很聰明,你看他眼睛滴溜溜的轉,嘴上也是巧舌如簧,就是在他買弄他聰明的時候,就是他愚癡現形的時候,往往是這樣,一點沒有錯。那麼怎樣把這個聰明和愚癡分清楚,看得明白。所以,祖師要“棒”、要“喝”。“直饒棒如雨點,喝似雷奔啊!也未當得向上宗乘中事。”因爲這是閑家當,因爲這個是手段,手段和目的未必合拍。我們想一想,同樣的學校裏面,同樣的老師教,大家一樣的上課,有的人得了100分,有的得了0分,爲什麼呢?他們的根器和資糧不一樣,何況面對著無上的宗乘之中事。

  “設使叁世諸佛只可自知,曆代祖師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注不及,明眼衲僧自救不了。”這裏對禅是大加贊歎,是非常非常尊貴的。如果不把那個尊貴性看到,不然今天一個活佛來了,明天一個上師來了。今天要給你傳個什麼咒,明天要給你傳個什麼法。大家就急乎乎的跑去受灌頂了,這個去禮拜,那個去供養的,自己就沒用了。要知道我們禅宗裏面,象圓悟祖師說的,不管你怎麼樣,都要知道有向上的這麼一個宗乘中事。在這個地方,設使叁世諸佛,也只許他自知,曆代祖師要全提是提不起來;藏經樓裏面所有的經律論叁藏都把它說不清、道不明的——诠注不及嘛;明眼衲僧,當然是指開悟的,明心見性的,對不住,你還是自救不了。我們看到很多明眼衲僧都是“自救不了的”。大慧宗杲冒犯了秦桧,一樣的充軍,把袈裟給剝了,穿俗家人的衣服,充軍到衡陽,最後又貶到梅州。憨山大師觸怒了萬曆皇帝,也是發配到雷州。紫柏大師爲了救憨山大師,直接上書給皇上,結果被錦衣衛去升死在監獄裏面。虛雲老和尚在雲門事變的時候,大家說他老人家神通廣大,一樣的打的遍體鱗傷啊。

  前幾天,雲門寺出去的一位師父打電話給我,“馮老師,你在雲門寺,一定要請老和尚演法啊!請他講《地藏經》啊!”我說:“爲什麼要請老和尚講《地藏經》?”“他是地藏王菩薩嘛!”我說:“你聽誰說老和尚是地藏王菩薩?”“很多人都說他是地藏王菩薩。”我說:“我怎麼不知道老和尚是地藏王菩薩呢?”他就說:“那你說老和尚在哪裏?地藏王菩薩在哪裏。” 我說:“地藏王菩薩是在地獄裏。”他說:“你胡說!地藏王菩薩怎麼在地獄裏面呢?”我說:“地藏王菩薩他自己說的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薩不會騙衆生,到天上極樂世界去享福啊!對不對。”他說了半天說不清楚,“算了,不跟你說了。不過,你一定要請老和尚開示。”我說:“我跟老和尚在一塊最多聊點家常,在一塊經常是無話可說的。”老和尚見了很多很多的人,包括身邊的侍者、包括明向大和尚,除了談點工作,沒有多話,沒有多語,沒什麼可說的,無話可說,真正叫無話可說。就在這無話可說裏面,我們就要通消息,就要看到無話可說後面還有東西在裏面,還有秘密在裏面。當然,這個秘密也不是秘密。所以,我們要自具法眼,能看到這個後面的因果,要看到這個裏面的無上的佛法,無上的禅機。

  “到這裏,作麼生請益?”到了這個地方,我們如何向老和尚、老菩薩請開示呢?“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禅字,滿面慚惶!”爲什麼趙州老和尚說:“佛之一字,永不喜聞,念佛一聲,漱口叁天?”爲什麼說這樣的話,他是看見這些學佛的一肚皮的經論、一肚皮的佛法,還是陷在“佛所說法”的圈子裏面原地踏步,還沒有跳出來進入“即非佛法”的地帶。你如果知道了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禅”字,滿面慚惶。那麼,你就出來了,你就從“佛所說法”到了“即非佛法”,然後,你才知道“是名佛法”。那個時候,念個“佛”字、念個“禅”字,理所當然口吐金蓮,眉生毫光,多光輝啊!所以,我們要看這個次第,要把這個感覺翻過來複過去的看,一定不要讓自己拖泥帶水,一定不要讓自己滿面慚惶。

  “久參上士不待言之,後學初機直須究取。”對久參、老參上座,我們一說,大家相視一笑,心心相印。象虛雲老和尚到雲南騰一沖,看到那個老比丘在修路,他就去打招呼。但那個老比丘根本不理他,只管自己運土修路。虛雲老和尚說:“哎,這人太怪!”你修路,我也陪著你修路;你打坐,我也陪你打坐;你弄飯,我也陪你弄飯。你把飯弄熟了,我就拿碗弄一點,大家吃。幹了半年,那人才問他:“你這位師父不錯啊,哪裏來的?”“我是高旻寺來的。”“我也在高旻寺來的。”“你是哪年去的”“我是那年去的”“哎喲!我也是那年去的”“你在那個寮房?”“哦!我也是那個寮房。”一起住了多久?一起住了叁年,居然互相不相識。這個就是道者的用心處。所以,“久參上士自不待言”,是用不著多說話的。但是,“後學初機直須究取”——我們後學的人就要恭請善知識開示,還是需要心意識參,到了心意識參畢業了以後,我們就要離心意識參了。所以,我們說參禅打坐、學經學教還是有次第,有基礎的。就象我們社會上的學校,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博士生,最後自己當老師,這個過程要完成的,不完成就不圓滿。但是,這裏的風光和我們的目的一定不能忘記。我們到廟裏面來幹什麼?我們到禅宗祖庭來幹什麼?所以,我們的定位就是破參,就是明心見性,決不能把這個放松,不能把這個忘記。

  

  

  第二則公案的垂示先給大家做了一點交待,現在就看正文。

  舉趙州示衆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裏,是汝還護惜也無?”時有僧問:“既不在明白裏,護惜個什麼?”州雲:“我亦不知。”僧雲:“和尚既不知,爲什麼卻道不在明白裏?”州雲:“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這則公案難度很大,非常的精彩,我們在這裏好好地感覺一下整個公案的緣起,公案裏面的波瀾。這裏是波濤洶湧,機關密布,殺氣騰騰。怎樣在機鋒往來之中,看到禅的精彩,看到趙州老和尚其中高妙,這則公案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佛學院的同學都知道,因爲你們學了《信心銘》,趙州老和尚在他的語錄裏面大概有七八處都提到了《信心銘》的語句,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句,起碼就有叁處或四處用做他的禅機的提持。“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我以前講《信心銘》的時候提到過,至道不難,小道難,學門手藝很艱難,現在要考一個駕駛員的駕駛證,都要過五關斬六將,艱難得很。高中畢業考大學,你看要考清華、北大,要考複旦這些難不難?很難,要做成一件事很難。但是至道無難。爲什麼至道無難,而人們、衆生又難以進入大道呢?原因就是後面四個字——“唯嫌揀擇”。老佛爺也說過,曆代祖師也說過,佛法現現成成,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我們本來就是佛,在妙法蓮華經裏面、在華嚴經裏面、在圓覺經裏面都談到這樣的道理,爲什麼我們不能成佛呢?就是因“揀擇”二個字把我們隔在一邊了。

  作爲一個人而言,我們是大自然的産物,我們天然的與宇宙自然是一體的,所謂天人合一嘛。我們的萬緣具足,一切緣分都具足。你想,沒有父母有我們嗎?沒有地球有我們嗎?沒有太陽我們怎麼過日子?沒有空氣我們怎麼呼吸?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眼耳鼻舌意,沒有色身香味觸法,哪有我們現在的種種感覺?這些都是一切具足,一切現成的。但是爲什麼不能成佛呢?就是“揀擇”二字上,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我執。因爲這個“我”的存在,就把這個本來渾然一體的東西一分爲二。用唯識學的話來說,本來這個阿賴耶識大家都具有,山河大地和我們的根塵識渾然一體,但是,“我”這個感覺一起來,就把世界分成了我和非我,我和非我就是見分和相分,見分裏面又還得分爲自證分和證自證分,那個多麻煩。就是這個“我”的念頭一動,你就從淨土落到了凡塵。這個念頭一動就是揀擇。

  …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五 第二則 趙州至道無難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