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嗨,老和尚,你的禅不行,我在江北青林和尚那兒得了一句,我感覺到我開悟了、開眼了。”法眼祖師就問他:“你是怎麼開悟的呢?”首座就說:“青林和尚開示說“丙丁童子來求火”,我就開悟了。”法眼祖師問:“你怎麼開悟的呢?”他說:“南方丙丁火,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中央戊己土,丙丁童子本身就是火,還來求火,頭上安頭嘛,所以我覺得我悟了。”法眼祖師說:“不是,不是,根本沒有見道。”首座和尚說:“哎呀,我不是您老人家的徒弟,您就不許可我。”他就發脾氣,渡江到其他廟裏面去。結果,渡到一半,一想:哎呀!他是攝受千人的善知識,他不會哄我吧?算了,我還是回去,老實請教。他又回去。法眼祖師說:“好,你回來就有救,你來問我。”首座就問:“如何是佛?”法眼祖師說:“丙丁童子來求火。”就這麼一句話,惟則首座大徹大悟。這是不是重語反複?一樣的話,前面似則似,是則不是,後面則真真實實的是。
我們看這裏面,“諸方”就是其他的人,都說雪窦和尚把這個公案又重新拈了一遍,多余嘛,這個重語反複沒有必要。又不是唱歌,唱了一遍又一個反複。廟裏敲鍾、唱贊,一遍一遍都是一個調的反複,是不是這樣的呢? “——殊不知,四句頌盡公案了。後爲慈悲之故,頌出事迹。”前面四句把公案頌盡,最面因爲他慈悲,一猶未盡,爲了渡衆生,就把這個公案的因緣再談了一下。
““因茲暗渡江,豈免生荊棘。”達磨本來茲土,與人解粘去縛,抽釘拔楔,鏟除荊棘,因何卻道,“生荊棘”?”達磨祖師來中國傳法,就是要解粘去縛,抽釘拔楔,把我們的知見障拔掉,把我們的煩惱障除掉,把種種的荊棘鏟平。爲什麼雪窦祖師在這裏面要說生荊棘呢?“非止當時,諸人即今腳跟下,已深數丈。”這個就是圓悟祖師的厲害處。他在夾山講《碧嚴錄》的時候,講雪窦祖師頌古百則的這則公案的時候,講到這裏時說,別說五代的人生荊棘,就是在座各位的腳下已經荊棘生了數丈了,遍身是刺啊!你知道嗎?
““阖國人追不再來,千古萬古空相憶。”可殺不丈夫!且道達磨在什麼處?”是啊!拖泥帶水的,羅裏羅嗦,象女人一樣,太沒有大丈夫氣概了。這裏在批評梁武帝沒有大丈夫氣概。且道達磨在什麼處?在雪窦祖師的評唱裏面,達磨到底在什麼地方?“若見達磨,便見雪窦末後爲人處。”如果我們明白了達磨祖師的心印,明白了梁武帝見達磨這則公案的落處,那麼我們就明白了雪窦祖師爲人處啊!爲什麼叫“末後爲人處?”
大家都知道末後句公案,德山祖師下面有兩大弟子,一個就岩頭和尚,一個就是雪峰祖師,德山祖師辛辛苦苦把這兩個徒弟培養成人。有一天上堂開示,岩頭和尚在下面說:“哎,老頭子不行啊!還不會末後句。” 還不會末後句?你想學生敢提老師的意見,“師父,你不行,你還沒過關呢,眼睛還沒亮,有這麼一點點,還沒有最後過關。”第二天,德山祖師就把岩頭叫到一邊:“你了不得,打翻天印了,敢說師父不是了!”“岩頭密啓其意”,這個公案就沒有說了,到底岩頭跟德山老和尚講了些什麼悄悄話,就是天知地知,我們不知了。以後,德山老和尚上堂說法,就跟以前的風格完全不一樣,煥然一新了。岩頭和尚就在後面鼓掌,“且喜老和尚會末後句也,不過只得叁年活。”盡管老和尚會了末後句,但最多還能活叁年。叁年以後,老和尚果然圓寂了,八十六歲走了。這個公案難倒了很多人,有的人說:“老和尚沒有他的徒弟厲害。”有的人說:“這徒弟莫明其妙,把老和尚咒死了,大逆不道。”他們都不知道這個公案裏的道理。
因爲到德山、岩頭的時候,經過六祖、馬祖、百丈、趙州、沩山、仰山、黃檗、臨濟這曆代大師對禅的提持,當時的口頭禅已經遍地流行了,大家都會機鋒。于是他們倆師徒演了一個末後句這麼一個公案,德山老和尚用性命來下賭注,就是設了一個門檻,這個就是以後叁關的說法。給你設個關,你過得了這個關嗎?過不了這個關,你的禅外行,你是口頭禅,相似禅,嘴巴上說了一點而已,並沒有悟,並沒有破參,所以這個末後句的來源非常驚心動魄,德山老和尚是用命來設立的啊!“雪窦末後爲人處”,就是他在關鍵的地方提醒大家“留意,留意,留意……”。不要把這個放過了。
“雪窦恐怕逐情解,所以撥轉關捩子,出自己見解雲:“休相憶,清風匝地有何極。””雪窦害怕大家打葛藤,打妄想,順著分別思維找感覺,所以就撥轉關捩子。什麼叫關捩子?機關,把機關鎖上,我們就進不來。把機關打開,你就進得來。機關就象我們以前古代的門一樣,可以轉動的關捩子。關捩子我們要活過來,如果轉不動,你就進不來。“撥轉關捩子,出自己的見解。”雪窦祖師自己的見解是什麼呢?他就說出了一個風光,一個氛圍,讓大家去感覺,“休相憶,清風匝地有何極。”
大慧宗杲是怎樣開悟的,他那個時候是一肚皮的禅,很多老和尚都許可他了,但他自己知道沒有開悟。最後,他的師父老了,圓寂之前跟他:“你沒有開悟,現在圓悟克勤這個川巴子出世了,你去依止他,你看還有沒希望,如果他沒有把你救轉來的話,就沒希望了,你下輩子再去參禅吧。”大慧宗杲就到圓悟克勤那裏去。有次圓悟上堂說法,舉有的出家人問雲門祖師:“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雲門祖師答道:“東山水上行”,圓悟祖師針對這則公案時說:“若是老僧則不然,當他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老僧便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就在這時大慧宗杲一下就站在了“赤裸裸處”,一下得定,但還不叫破參,一下得定,把以前思維裏面的種種思、種種想、種種禅、種種見解一下“嘩”,象蛇脫皮樣,一下脫盡了。這個就是功夫,就是證量境界,有這樣的證量境界,才能使大慧宗杲這麼厲害的人真正進入了參禅的狀態。我們看雪窦這裏說的:休相憶,清風匝地有何極。我們在座的各位,在聽這個的時候能相應嗎?如果能相應,就跟祖師有緣。
“既休相憶,爾腳跟下事,又作麼生?”圓悟祖師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總把這個禅機弄得活潑潑的,不讓大家死在一處,落在一處,所以就把前面的抹了。又說,既休相憶,大家都這個事情放下,放下了,但是各位腳跟下的事又作麼生啊?你們自己的生死大事了了沒有啊?“雪窦道,即今個裏匝地清風,天上天下有何所極。”清風日日在,明月時又生,你看這幾天的月亮多好啊!現在可能月亮又起來了,我們有什麼感覺呢?現在這麼多臺風也是狂風砸地,砸地狂風啊。天上地下,我們能夠在這感覺之中,品嘗到禅的滋味嗎?
“雪窦拈千古之事,抛向面前。非止雪窦當時有何極,爾一諸人分上亦有何極。”千古萬古空相憶,雪窦祖師把這個千古萬古拈出來,抛在我們面前。我們看月亮,大家這幾天都看看月亮,月亮有多大年齡了?據自然學家、天文學家說:月亮是四十多億歲,跟地球同年,四十五億歲,太陽是五十億歲。五十億歲,對我們來說沒有感覺。宇宙今天就是一百叁十七億歲。這個對于我們來說是個數字,沒有感覺。叁皇五帝什麼時候?秦始皇什麼時候?康熙皇帝什麼時候?現在說起毛澤東,可能青年的小孩子們都沒有什麼感覺了,我們說一百年是什麼感覺?不知道。一年有什麼感覺?不知道。春夏秋冬,一年怎麼回事?不知道。24小時有什麼感覺?不知道。一個小時有什麼感覺?不知道。1分鍾60秒,60秒到底是什麼感覺,你知道嗎?也不知道。1秒鍾還好感覺點,滴答一下1秒鍾。這個時間是比量,它不是現量。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唯一的就是當下、現在,才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時間的感覺。一切事物都在“現在”這個門縫裏面流淌、流失了。何況千古萬古之事啊!
千古萬古對我們來說,就是空空空。未來對我們來說,也是空空空。只有現在是有,憑什麼說現在是有?眼之所見,耳之所聞,鼻子所嗅,手之所觸,離開了當下,一切皆空。但是,現在的“有”不定爲“有”,等一下,現在的“有”又變成了過去,又消失在茫茫太虛之中了。未來,不可觸及;過去,不可觸及。現在的東西,又如長江後浪推前浪,浪浪不息。我們怎樣能夠把現在把握住?能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能夠把現在這個抓住。抓住了,這個人就見了本份了。這個禅怎麼參?我們就順著祖師的話頭跟著走,“ 雪窦拈千古之事,抛向面前,非止雪窦當時有何極,爾諸人分上亦有何極。”我把這番話,用剛才的語言,讓大家尋找一點感覺,希望大家能有一點體會。
“他又怕人執著在這裏,再著方便,高聲雲:“這裏還有祖師麼?”自雲“有”。雪窦到這裏,不妨爲人,赤心片片,又自雲:“喚來與老僧洗腳!””所以,祖師爲人,苦口婆心,的確了不得。你看,怕別人又執著在這裏,于是再給一個方便,“這裏有沒有祖師啊?“沒人敢回答,他只好自己回答:“有!”有了以後又怎麼辦呢?雪窦到這裏,的確是赤心片片。確實是把自己的一切的一切都拿來供養衆生,供養他的學生了。所以,自己又說:“喚來與老僧洗腳!”你看,這裏面有趣嗎?若把它當成笑話來看,那就沒味了。如果認爲這是不孝子孫,欺佛滅祖,也誤解了祖師的一番心意。“太殺減人威光,當時也好與本分手腳”。這個就叫本分手腳,我們老和尚處處顯示本分,給我們表現他的本分手腳。那天,幾個客人來了,老和尚親自給大家分葡萄。手拎了一串,拿起剪刀,入定般的慢慢剪,“咔”、一下,“咔”、又一下,“咔”、再一下……,那個精神,這也叫本分手腳。八十多歲的人了,手不顛,身不顫,以入定狀態的給大家分葡萄。很多人看了很感動,“我們自己來吧。”老和尚搖搖手,不用他們來,親自動剪刀給大家演示了無上大法。
趙州老和尚的公案也是這樣,趙州老和尚一百多歲了,趙王爺就說:“你老人家,以後的事你就不要親自動手了,我們派人給侍候著,需要什麼,我們給你侍候了。”趙州老和尚說:“我現在要把廁所裏面去,我要小便,就這個小事也得老僧親自動手”——誰能幫得上啊?前兩天,老和尚也說:“死也得自己死啊!誰能幫我死?”生死是自己的事,誰能幫你生?誰能幫你死?我們吃了飯,不能說你吃了飯,我幫你消化,我幫你吸收。還不是你自己消化,自己吸收。
小孩子生下來以後,當父親的、當母親的,這樣的營養、那樣的營養,不論你怎麼的營養,還是得他自己消化,自己吸收,自己長。你幫不上忙的。也想我的孩子長漂亮一點,長乖一點,但未必聽你的。他是什麼模樣,他就長什麼模樣。有的小孩子 “哎!矮子!你怎麼不能長1米7、1米8呀!”他就只長1米5、1米6。胖了,你想它瘦,他就瘦不下去,吃減肥藥也瘦不下去。有的人老了,頭發白了,天天去染發,要想他頭發不白,管得了嗎?也管不了。所以,這裏面什麼叫本分手腳呢?我們要看面就在這個事情上,就在我們生老病死之中,就在我們行住坐臥之中,就在我們起心動念之中,都可以看到我們的本分,施展我們的本分手腳。
“且道,雪窦意在什麼處?雪窦祖師意到底在什麼處?到這裏,喚作驢則是?喚作馬則是?喚作祖師則是?如何名邈?”到底怎麼去理解?我們這是會議室,如果我們把圖書擺放出來,可以把它變成閱覽室,也可以把它弄成圖書館,也可以把它弄成小賣部,也可以把弄成運動場。就看你裝什麼東西,給它起個什麼名字。人,我們叫“人”,其他星球可能把他叫狗、叫豬,你也說不清楚。名是人弄的,英語裏面的人和漢語裏面的人發音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打破“名”對我們的束縛,要看到“名”後面那個實實在在的那個東西。所以,喚作驢則是?喚作馬則是?喚作祖師則是?到底是什麼?是驢,是馬還是祖師?我們如何去把握它?如何去感覺它?如何去判斷它?“往往喚作雪窦使祖師去也。”有的人說,雪窦祖師太不象話了,他把達磨祖師當成了他的侍者來使喚,那不行。“——且喜沒交涉!”你們誤解祖師的精神了,誤解祖師在這演禅了。“且道畢竟作麼生?只許老胡知,不許老胡會!”到底這個公案,這個頌古,包括圓悟祖師這麼一系列的評唱,到底作麼生?大家有什麼感覺呢?請留意,只許老胡知,不許老胡會!各位,你們明白就是了,千萬不要說“我懂了!”這樣說行家會笑你的,可以會心一笑,但一說就失之千裏了。只許老胡知,不許老胡會——知與會是冤家麼?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四 第一則 聖谛第一義之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