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明本禅師傳(小說版)
第七章 參禮祖庭遊大江
卻說脫歡丞相的到來,觸動了明本禅師的心事,他一生最怕擔任寺廟的住持,這蒙古丞相的一番美意,讓他受之不欲,卻之不敬,于是他拿定主意,叁十六計,走爲上策。
元成宗元貞二年(公元一二九六年)叁月,明本已爲高峰和尚守塔百日。他對明初說道:“師兄,這寺裏的事,就全賴師兄照應了,我如今想外出一行,特來告假。”
明初問:“師兄准備到哪裏去
”明本說:“我也不知道,只是隨緣而行,當止即止。”明初又問:“師兄這一去,莫非不想回來了?”明本說:“師父靈塔在這裏,明本怎麼敢不回來?這大覺、獅子二寺,是我兄弟根本所在。其他寺廟,我是一概不會住的,請師兄放心。”
交待完畢,明本再上死關,在高峰塔前拜祝一番,然後一缽一囊,飄然下山。從此,明本以“中峰”爲號,別的人根本不知道他的行蹤。
明本下山之後的第叁天,一隊官差和僧侶來到獅子禅院,對明初禅師宣谕說:“奉行江浙宣政院谕示,特請明本禅師住湖州道場寺。”
明初說:“我那師兄已經在叁日前下山了。”使者問:“明本禅師下山後到了什麼地方
”明初說:“他也未曾說到哪裏落腳。不過我那師兄行事,素來離奇。他是大師兄,我們都依著他,所以不敢問他行蹤。”使者及道場寺衆僧無奈,只好回去覆命。
卻說明本下山後,並沒有走遠,他先是回到杭州故裏,哪知人去樓空,鄰人都不知道父親如今在什麼地方。明本心中一陣悲怆,不久就定過神來:“我已出家十年,怎麼還有這等情緒
看來這念頭還得好好護持,不能有一日懈怠。”于是備了些香燭紙錢,在母親墳上供了,便轉身前往吳門(今江蘇省蘇州市)。
吳門原是一座古城,春秋末年,吳王阖闾命伍子胥在此築城,名爲姑蘇。秦漢時爲會稽郡,晉至隋爲吳郡,唐宋爲蘇州府,元代又改名爲平江路。
蘇州處太湖之濱,北臨長江,物産豐富,人傑地靈。隋炀帝時開鑿運河,北至洛陽,南及錢塘;元世祖時又加修治,從揚州北上徐州,再上大都。加之長江之便,可通往神州各地。唐宋以來,天下財賦半數出于蘇吳。明本禅師當年爲大覺寺化緣時,曾在此逗留,被這裏的湖光山色、園林風光所吸引。因此下山省親之後,他立即前往蘇州。
當年在蘇州化緣時,明本禅師曾收了一位俗家弟子,姓陸名德潤,是蘇州的一名學究。陸學究見明本禅師骨相不凡,言談之間頗受啓迪,當下便拜明本禅師爲師,後來曾親往東天目山,爲大覺寺供上百金。這次見明本突然來到,十分歡喜,立即掃出淨室一間,供明本住下。
此時正值“暮春叁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之際。陸學究家住阊門,出門向南,便沿著城牆,過金門、胥門,直到盤門,方才歇下,尋了個茶館喝茶。
陸學究問:“師父此行,有什麼打算
”明本說:“我在山十年,從來沒有出門遊曆,想藉此機會,到各處祖庭瞻禮一番。” 陸學究說:“弟子在阊門之外有數畝松崗,名叫雁蕩。那裏北接虎丘寺,南臨寒山寺,十分清靜。師父如果有意,可以在那裏築庵而居。”
明本說:“謝謝學究美意,目前我還沒有這個打算,等過些時候再說吧。”
于是明本暫時住下,白天遊賞風景,晚上給陸學究講授佛法,一個多月竟遊遍了蘇州各處名勝。在這期間,姑蘇城內不少名賢都前來拜谒,明本一一爲他們指示參禅要旨,唯獨不許他們洩露自己的行迹。
轉眼就是歲未,高峰和尚周年之忌將至。明本辭別陸學究等人,回到西天目山獅子院。明初問道:“半年來師兄哪裏去了
脫歡丞相到處尋訪師兄。近來聽說師兄在蘇州,正打算派人迎請哩。”
明本說:“我的確曾住蘇州,這次回山,千萬不要向外洩露消息,免得那丞相又來麻煩,那可是得罪不起的。”明初說:“是否得罪是師兄的事,不過那丞相對師兄倒是非常誠敬的。”
明本淡淡一笑,說:“如果遂了他的願,佛法就不尊貴了。當年佛法流布中國,人天景仰,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但到了武則天時,搞了一個什麼禦賜紫袍,敕封師號,就把天下老和尚捏在手中,動彈不得。你我師兄當效法師父,千萬不可誤入牢籠。”
明初聽了這一番話,心中欽佩,說:“難得師兄這番胸懷。往常我雖然自愧不如師兄,但認爲不過幾步之差而已。現在聽師兄這樣說,茅塞頓開,今後我要用侍奉師父之禮來侍奉師兄。”
明本聽了,連連擺手,說:“你我兄弟,何出此語,只有塔裏的老和尚才是師父。這一年來你爲山上操勞不少,我沒能爲師兄分憂,心中已經不安。以後的事,仍望師兄操持,就不要再用這話來折殺明本了。”
從此之後,明初對明本心服口服,所有事務,都以明本作爲准則。山上的僧人,更早是把明本當作西天目山的主人。這次回山,明初爲明本安排了一位侍者——宗己。明本見宗己年少聰慧,便留下了他。
第二年,即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一二九七年)叁月,明本在高峰塔下向師父之塔告了假,辭別了明初,帶著侍者宗己下山。在西天目山多年,明本禅師除了跟隨高峰和尚參禅,還廣閱經論,花了不少功夫去細品曆代祖師的語錄。叁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對他啓迪尤多。因此明本發願,今年一定要到皖公山叁祖塔禮拜。
明本帶著宗己,先到杭州,在運河邊找到一條去安慶的船,交了船資,便往北而行。這條船在杭州卸空了貨,又買了一些貨物,便載著明本師徒過蘇州、無錫、常州,七八天之後,經鎮江進入長江。又過了半月,方進入懷甯城(今安慶市)。
到了懷甯,明本師徒改乘小舟,沿皖水而上,一天之後來到了潛山縣(今屬安徽潛山)。因水流湍急,不能行舟,明本師徒二人便舍舟步行。不論在舟在路,明本都爲宗己細說沿途風物掌故,到了皖公山,明本禅師談興更濃:“宗己,這皖公山是江北名山,又名天柱山。叁祖僧璨大師曾錫居于此,後來站著示寂于寺中大樹之下,所以這山又叫叁祖山。當年李太白遊覽此山,還作了一首詩說:“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宗己四下一望,果然山勢奇秀,連山古木偉岸,流瀑繞耳,翠翅掠目,不覺點頭,說:“師父,這皖公山比起我們天目山,卻也不遜色。”
明本又說:“叁祖寺本來叫做山谷寺,是梁代寶誌大士所建,唐時改名爲乾元寺,宋代又改爲山谷寺。黃庭堅學士曾在此讀書,因愛其雅致,遂自號爲山谷道人。人們敬仰叁祖,都稱它爲叁祖寺。”宗己不由得感歎說:“原來山谷道人的名號是這樣得來的。”
明本意猶未盡,說:“此山還有一寺,是白雲山海會寺,唐代如新禅師開山,宋代白雲守端、五祖法演兩位祖師先後在這裏弘法。此寺實在是一百五十年來我禅宗的宗祖。”
宗己在這一路上受教不少,對明本的佛法見地和世間學問,早已佩服得五體投地,不覺感歎地說:“師父今年不過才叁十五歲,比弟子不過大十來歲,才識竟如此廣博,若在當年,在家考個狀元,出家封個國師是不成問題的。”
明本正色說:“出家之人,怎麼能存此妄念。既然是修道,決不可存此非念以汙染心地。莊子尚知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的道理。你我既爲佛子,日後切不可再有這功名利欲之心。”
宗己感到一陣臉熱,羞愧地說:“師父教誨極是,從現在起,弟子終身追隨師父修道,再也不敢有此妄念了。”
到了山谷寺,明本師徒進去挂單,知客師迎上來,問道:“師兄從哪裏來
”明本合掌說:“弟子來自天目山,如今特地前來禮拜叁祖塔,故此打擾了。”
知客師一聽是天目山來的,立即問道:“聽說高峰和尚座下有一高徒名叫明本禅師,如今在什麼地方
”宗己剛要發言,明本拉了他一下,說:“那明本禅師卻也一般,沒什麼過人之處,如今正在天目山獅子院。弟子名叫中峰,望知客師關照。”
知客師不悅地說:“世間既有高峰和尚,你來自天目山,難道不知道規矩。如今能夠稱作中峰的,只有明本禅師一人而已。好了,我且不與你多說,如今天色還不算晚,你住進雲水堂後,先去叁祖塔下禮拜忏悔。”
知客師雖爲他二人辦好挂單手續,嘴上卻一直唠叨不休。明本禅師面不改色,但宗己暗地裏幾乎笑破肚皮。
在叁祖塔前禮拜畢,明本禅師讓宗己取出筆墨,在山壁上寫道:“達罪性空,爲法作則。信此心兮,唯嫌揀擇。”下署“天目山中峰明本禮贊”。
原來,叁祖在二祖那裏,因悟罪性本空而見道,後來著《信心銘》,開篇就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唐時趙州老和尚曾因此留下不少公案,被後人廣爲傳誦參學。明本此題,極切宗眼,引得山谷寺僧衆一片嘩然。
知客師這時才感覺到來者正是中峰明本禅師,急忙到方丈室禀報:“和尚,恕在下無知,天目山中峰明本禅師今已入廟,因他沒有告知實名,所以當作一般雲水僧接待。現在既然知道是高峰和尚的傳法之人,應當由和尚親自出面才是。”
住持盛西禅師久仰高峰,知是“上林新篁”莅臨,立即穿上法衣,命知客師引路去接明本禅師。而此時明本已到回雲水堂,正與行腳僧們閑聊。
盛西禅師不顧年高,見了明本禅師即上前頂禮,說:“盛西不知大師光臨,有失遠迎,乞大師恕罪。”
一寺的住持見了明本爲何還要頂禮
原來禅宗最重法卷,從達摩祖師到六祖,再到臨濟,經五祖法演禅師、圓悟克勤禅師下傳,高峰禅師一枝,乃是臨濟宗正脈所在。明本受高峰禅師法卷,是六祖下二十叁代,臨濟下第十七代祖師,正提法印,諸方敢不禮敬!
倒是明本反過意不去…
《中峰明本禅師傳 第七章 參禮祖庭遊大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