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峰明本禅師傳 第七章 參禮祖庭遊大江▪P2

  ..續本文上一頁,他何曾受過如此大禮,竟然不知自己已是如此尊貴,急忙扶起盛西禅師說:“和尚莫折殺明本,明本年輕,不更世事,望和尚海涵。”說畢,便讓盛西禅師上坐。

   盛西禅師哪敢上坐,側身立于明本身前說:“大師遠來,可移住方丈。”明本說:“和尚是祖庭住持,代祖師行令,十方尊仰,明本豈敢不懂規矩。”盛西禅師不安地說:“我這住持,只不過是爲曆代祖師看守祖塔罷了。如今大師親臨此地,正當擔任住持。”

  明本禅師執意不肯,說:“和尚若要明本住進方丈室,我立即下山。這雲水堂正好,明本住在這裏十分稱心。”

   話說到這個份上,盛西禅師自然不敢再勉強他了。兩人說了一些叢林故事後,盛西禅師不敢久坐,說:“大師遠來辛苦,請用過茶飯洗浴早歇。”說完作禮而別。

   明本禅師因過午不食,只是叫宗己盛來熱水,洗了腳,在長連床上跏趺而坐,不久便入定去了。

   第二天一早,明本在叁祖殿上禮拜後,方在觀堂用齋,齋畢,就帶著宗己在山中觀禮。盛西禅師已知他脾氣,故不敢拘禮,明本師徒方得清閑。

  次日,明本師徒又到白雲海會寺。海會寺已知明本將到,住持可意和尚早已率領衆僧在叁門外恭候。彼此客氣一番,明本便到守端、法演二位祖師塔前分別禮拜,並呈上偈贊。

  禮贊白雲禅師的偈子是:“相逢一笑,觸破父諱。猛省得來,聲光振地。”禮贊法演禅師的偈子是:“拽海會磨,轉東山輪。沸騰佛海,一遠二勤。”後面的這首贊,是說五祖法演在海會寺白雲守端禅師座下曾任磨頭,管理寺中磨房。到了黃梅東山的五祖道場,方才大轉*輪。五祖法演的弟子號稱叁佛,是佛果克勤、佛鑒慧懃,與佛眼清遠叁大士,所以叫作一遠二勤。

   明本與宗己沿著溪徑,上山追尋白雲、五祖的遺迹。二人在山中轉了半天,不覺步入一個幽谷。只見谷中有一座茅庵,明本禅師正想歇腳,就上前扣扉。隨著吱呀的開門聲,出來一位老翁。明本笑著說:“本想覓龍山和尚(唐代著名禅師),卻見葛仙翁(指晉時抱樸子葛洪)。”

   老翁說:“我說是哪個野鬼敲門,原來是阿難尊者。”說畢,兩人相視一笑,原來老者正是當年的余放牛。明本忙上前問安,說:“伯父看來仙健得很,我父親如今在什麼地方

  ”

   余放牛說:“你父親已于前年故化于此山,我在寺裏將他化後,把骨灰撒入這皖水之中,這是他自己的心願。你父如今已早入淨土,你應爲他高興。”聽到這裏,明本不覺合掌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兩人也不再客套,就在庵裏閑聊起來。

   明本將這十來年的情景向余放牛略略說了,余放牛說:“你說的這些我都知曉。”說著,從木箱內拿出一疊信來,原來直翁與他常通消息。明本笑著說:“伯父與直翁原是至交,我怎麼忘了在直翁那裏打聽伯父的消息。”余放牛說:“你在直翁那裏去是討不到消息的,我們有約在先,爲不擾你靜修,絕不將你父親的行蹤告訴你。”

   二人談了許久,不覺已暮色蒼茫。只見寺中有僧尋來,說:“大師原來在這裏,叫我等好找。堂上和尚見大師久不返寺,怕大師丟了,派了許多人來尋哩。”明本說:“煩你告訴和尚,我在這裏幸逢故人,想作徹夜之談,就不回寺了,要回我自知回去。”那僧不敢勉強,只得諾諾退下。

   明本禅師怕寺裏又派人來尋,就叫宗己回寺去住,自己留在這裏度夏。他與余伯父悠哉遊哉,快慰無比。解夏後,明本禅師拜別余放牛,在海會寺辭別衆僧,便往蕲州黃梅縣雙峰山,去參禮四祖、五祖聖迹。在四祖寺、五祖寺分別住了數日後,便乘了一只船前往廬山。

  明本是叁月離開天目山的,一路上走走遊遊,加上在皖公山過夏,此時已近中秋。駕舟于長江鄱陽湖間,飽覽“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致,心頭又難免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受。

   上了廬山,在東林寺住下後,明本便先去參禮東晉慧遠法師之塔。慧遠法師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初祖,晉安帝時被谥爲“廬山尊者”。明本禅師少年時便皈心淨土,後來跟從高峰和尚習禅,仍然以淨土爲皈依。在參禮慧遠大師塔時,明本禅師對宗己說:“遠公是東晉佛法第一人,當年他在廬山結蓮社時,名士劉遺民、雷次宗、畢穎之、宗炳等一百二十叁人在無量壽佛像前立誓,專修念佛叁昧,共期往生西方。遠公自入廬山以來,共叁十二年影不出山,凡送客,皆以虎溪爲界。有次遠公送陶淵明、陸修靜下山,談得甚爲投機,不知不覺間過了虎溪。陶淵明知而不言,當遠公發覺時,已過了虎溪數丈,叁人不禁相視大笑。後人把這故事繪成圖畫,叫做叁笑圖。”

   宗己聽了,欽佩地說:“祖師們的風範,真是令人景仰。不過遠公還可在廬山上迎送,而師翁不出死關,似又更勝一籌。”明本禅師說:“也不能這樣比,這都是各遂其願罷了。”

   明本在廬山留住一月,曆禮廬山歸宗寺、圓通寺、棲賢寺等。在這期間,明本禅師作了懷淨土詩一百零八首。這些詩以禅宗爲提持,以淨土爲指歸,實是宋初永明延壽禅師以來,提倡禅淨不二的最得力的作品。像“正念阿彌陀佛時,寶池樹影月遲遲。更馳心欲歸清泰,又是重栽眼上眉。”“禅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禅。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這一類詩句,將禅宗與淨土打成一片,參禅即是入淨,入淨須當參禅,手眼之高,足以折服時人,無怪後來趙孟頫等衆多名流聞後都誠心禮敬。

   明本用心香寫成這一○八首懷淨土詩後,時已入冬,便與宗己借船前往金陵。金陵是六朝故都,文物之盛,又非錢塘及蘇州可比。明本帶著宗己,登鍾山靈谷寺,然後在城中先禮拜了長幹寺、瓦官寺、大莊嚴寺、大愛敬寺、承天寺、長慶寺、保甯寺、廣慧寺等,都是前朝高僧譯經或闡化之所。一個月下來,竟朝禮了大小寺廟百余座。宗己說:“這金陵城中,寺廟竟有如此之多。”

   明本說:“我們還沒有全部參禮。如果加上郊外的寺廟,當有千數。唐代杜牧有詩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如果每日禮拜一寺,叁年都拜不完的。”說得宗己吐出了舌頭。

  眼看冬日將盡,一日晴好,明本禅師帶著宗己登上西城門中的獅子山。眼前大江如練,水天空濛,一群寒鴉,喧噪于江邊的疏林。明本不覺吟起唐代劉夢得的詩來: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宗己見師父吟詩之後,久久不說話,不知心中在想個什麼,就不敢多嘴,只管將頭左右擺動,自個兒去領受長江壯麗的景色。過了一會,明本說:“今冬就在這金陵城外住下,咱們靜養一年,明年再決定行止。”

  宗己隨著明本跑了七八個月,長了不少見識,如今哪願再回西天目山,聽到這話,心中歡喜,忙問:“師父已選好駐錫之地了?”

  明本點點頭,說:“就在金陵城北五裏外的江邊,距棲霞山不遠,有一蘆葦蕩,在那裏築庵,咱們當一回漁翁怎樣

  ”說罷,便下了獅子山,沿著江岸北行。

   走到中午時分,便到了蘆葦蕩。明本選了個高曠沙丘對宗己說:“這裏築庵甚佳,你可去臨近村落,乞討幾根樹枝來,我在這裏割葦。”說畢,取出戒刀,便去割沙丘上的蘆葦。不久,宗己拖了一大捆築庵用的枝條回來,不用兩個時辰,一座茅庵便立在這沙丘之上,周圍蘆葦密掩,前面大江橫陳。蘆葦中不時有野鴨竄出,見有人在此,便嘎嘎叫著飛入江中。

   一日在庵中,宗己問道:“師父一年來均要弟子參趙州無字公案,趙州因爲什麼說個無字

  ”

   明本說:“趙州爲什麼道個無字

  此八字是八字關,字字要當著緊要精采來看,你若依稀彷佛,半困半醒,似有似無這樣去參,驢年馬月也參不透。參禅用的全是一團精神,若是精神稍緩,便被昏沈二魔引入亂想狂妄窟中。若參到精神不及處,蓦忽猛省,方知連這個精神也沒有著落處,這樣方才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方才見到己即宗,宗即己。宗外無己,己外無宗。唯己與宗,俱成寐語。最後不改宗,不論己,盡力參到底,便可于無佛處稱尊。”

   宗己蒙教,日後參叩益勤,後來終于有所省悟,被常州法雲寺迎請住持,這是後話了。

   明本與宗己在這庵內一住就是整整十月,夏秋之時,江水盈滿,蘆蕩全沒。只有這沙丘甚高,此時便成了孤島。好在明本有備在先,春月時便購得一葉小舟,常與宗己練習操舟之術。一次駕舟時,明本說:“道人用心,猶如駕舟,要注意做到左右平衡,不落是非。稍有偏斜,即當把舵正之,如此方能保路途無失。”宗己聽了,大爲歎服,說:“師父開示,信手拈來都成妙語。”

   金陵一些賢達之士,漸漸地知道了明本禅師築庵在此,也常來參請。明本隨問隨答,並把《懷淨土詩》給他們看,士人視爲瑰寶,遂廣爲傳抄。九月秋高之時,明本想到吳興(今湖州市)雙髻峰參禮高峰和尚當年習禅之地,便于宗己乘船,數日便到吳興武康。

  到了雙髻峰,明本看到還有不少僧人在高峰和尚當年習禅故地清修,心中感歎,懷師之情如湧,當即賦詩一首:

  雙髻雲深古道危,不來夜半扣柴扉。

  六年底事成遺恨,寂寞空山啼子規。

  明本在雙髻峰住了叁天,對宗己說:“吳興弁山是個好去處,今冬可在弁山居住,那裏還有大因緣要了。”于是就帶著宗己向長興州(今屬湖州長興)行去。

  

《中峰明本禅師傳 第七章 參禮祖庭遊大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