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明本禅师传(小说版)
第七章 参礼祖庭游大江
却说脱欢丞相的到来,触动了明本禅师的心事,他一生最怕担任寺庙的住持,这蒙古丞相的一番美意,让他受之不欲,却之不敬,于是他拿定主意,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一二九六年)三月,明本已为高峰和尚守塔百日。他对明初说道:“师兄,这寺里的事,就全赖师兄照应了,我如今想外出一行,特来告假。”
明初问:“师兄准备到哪里去
”明本说:“我也不知道,只是随缘而行,当止即止。”明初又问:“师兄这一去,莫非不想回来了?”明本说:“师父灵塔在这里,明本怎么敢不回来?这大觉、狮子二寺,是我兄弟根本所在。其他寺庙,我是一概不会住的,请师兄放心。”
交待完毕,明本再上死关,在高峰塔前拜祝一番,然后一钵一囊,飘然下山。从此,明本以“中峰”为号,别的人根本不知道他的行踪。
明本下山之后的第三天,一队官差和僧侣来到狮子禅院,对明初禅师宣谕说:“奉行江浙宣政院谕示,特请明本禅师住湖州道场寺。”
明初说:“我那师兄已经在三日前下山了。”使者问:“明本禅师下山后到了什么地方
”明初说:“他也未曾说到哪里落脚。不过我那师兄行事,素来离奇。他是大师兄,我们都依着他,所以不敢问他行踪。”使者及道场寺众僧无奈,只好回去覆命。
却说明本下山后,并没有走远,他先是回到杭州故里,哪知人去楼空,邻人都不知道父亲如今在什么地方。明本心中一阵悲怆,不久就定过神来:“我已出家十年,怎么还有这等情绪
看来这念头还得好好护持,不能有一日懈怠。”于是备了些香烛纸钱,在母亲坟上供了,便转身前往吴门(今江苏省苏州市)。
吴门原是一座古城,春秋末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此筑城,名为姑苏。秦汉时为会稽郡,晋至隋为吴郡,唐宋为苏州府,元代又改名为平江路。
苏州处太湖之滨,北临长江,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隋炀帝时开凿运河,北至洛阳,南及钱塘;元世祖时又加修治,从扬州北上徐州,再上大都。加之长江之便,可通往神州各地。唐宋以来,天下财赋半数出于苏吴。明本禅师当年为大觉寺化缘时,曾在此逗留,被这里的湖光山色、园林风光所吸引。因此下山省亲之后,他立即前往苏州。
当年在苏州化缘时,明本禅师曾收了一位俗家弟子,姓陆名德润,是苏州的一名学究。陆学究见明本禅师骨相不凡,言谈之间颇受启迪,当下便拜明本禅师为师,后来曾亲往东天目山,为大觉寺供上百金。这次见明本突然来到,十分欢喜,立即扫出净室一间,供明本住下。
此时正值“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际。陆学究家住阊门,出门向南,便沿着城墙,过金门、胥门,直到盤门,方才歇下,寻了个茶馆喝茶。
陆学究问:“师父此行,有什么打算
”明本说:“我在山十年,从来没有出门游历,想藉此机会,到各处祖庭瞻礼一番。” 陆学究说:“弟子在阊门之外有数亩松岗,名叫雁荡。那里北接虎丘寺,南临寒山寺,十分清静。师父如果有意,可以在那里筑庵而居。”
明本说:“谢谢学究美意,目前我还没有这个打算,等过些时候再说吧。”
于是明本暂时住下,白天游赏风景,晚上给陆学究讲授佛法,一个多月竟游遍了苏州各处名胜。在这期间,姑苏城内不少名贤都前来拜谒,明本一一为他们指示参禅要旨,唯独不许他们洩露自己的行迹。
转眼就是岁未,高峰和尚周年之忌将至。明本辞别陆学究等人,回到西天目山狮子院。明初问道:“半年来师兄哪里去了
脱欢丞相到处寻访师兄。近来听说师兄在苏州,正打算派人迎请哩。”
明本说:“我的确曾住苏州,这次回山,千万不要向外洩露消息,免得那丞相又来麻烦,那可是得罪不起的。”明初说:“是否得罪是师兄的事,不过那丞相对师兄倒是非常诚敬的。”
明本淡淡一笑,说:“如果遂了他的愿,佛法就不尊贵了。当年佛法流布中国,人天景仰,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但到了武则天时,搞了一个什么御赐紫袍,敕封师号,就把天下老和尚捏在手中,动弹不得。你我师兄当效法师父,千万不可误入牢笼。”
明初听了这一番话,心中钦佩,说:“难得师兄这番胸怀。往常我虽然自愧不如师兄,但认为不过几步之差而已。现在听师兄这样说,茅塞顿开,今后我要用侍奉师父之礼来侍奉师兄。”
明本听了,连连摆手,说:“你我兄弟,何出此语,只有塔里的老和尚才是师父。这一年来你为山上操劳不少,我没能为师兄分忧,心中已经不安。以后的事,仍望师兄操持,就不要再用这话来折杀明本了。”
从此之后,明初对明本心服口服,所有事务,都以明本作为准则。山上的僧人,更早是把明本当作西天目山的主人。这次回山,明初为明本安排了一位侍者——宗己。明本见宗己年少聪慧,便留下了他。
第二年,即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一二九七年)三月,明本在高峰塔下向师父之塔告了假,辞别了明初,带着侍者宗己下山。在西天目山多年,明本禅师除了跟随高峰和尚参禅,还广阅经论,花了不少功夫去细品历代祖师的语录。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对他启迪尤多。因此明本发愿,今年一定要到皖公山三祖塔礼拜。
明本带着宗己,先到杭州,在运河边找到一条去安庆的船,交了船资,便往北而行。这条船在杭州卸空了货,又买了一些货物,便载着明本师徒过苏州、无锡、常州,七八天之后,经镇江进入长江。又过了半月,方进入怀宁城(今安庆市)。
到了怀宁,明本师徒改乘小舟,沿皖水而上,一天之后来到了潜山县(今属安徽潜山)。因水流湍急,不能行舟,明本师徒二人便舍舟步行。不论在舟在路,明本都为宗己细说沿途风物掌故,到了皖公山,明本禅师谈兴更浓:“宗己,这皖公山是江北名山,又名天柱山。三祖僧璨大师曾锡居于此,后来站着示寂于寺中大树之下,所以这山又叫三祖山。当年李太白游览此山,还作了一首诗说:“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宗己四下一望,果然山势奇秀,连山古木伟岸,流瀑绕耳,翠翅掠目,不觉点头,说:“师父,这皖公山比起我们天目山,却也不逊色。”
明本又说:“三祖寺本来叫做山谷寺,是梁代宝誌大士所建,唐时改名为乾元寺,宋代又改为山谷寺。黄庭坚学士曾在此读书,因爱其雅致,遂自号为山谷道人。人们敬仰三祖,都称它为三祖寺。”宗己不由得感叹说:“原来山谷道人的名号是这样得来的。”
明本意犹未尽,说:“此山还有一寺,是白云山海会寺,唐代如新禅师开山,宋代白云守端、五祖法演两位祖师先后在这里弘法。此寺实在是一百五十年来我禅宗的宗祖。”
宗己在这一路上受教不少,对明本的佛法见地和世间学问,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觉感叹地说:“师父今年不过才三十五岁,比弟子不过大十来岁,才识竟如此广博,若在当年,在家考个状元,出家封个国师是不成问题的。”
明本正色说:“出家之人,怎么能存此妄念。既然是修道,决不可存此非念以污染心地。庄子尚知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的道理。你我既为佛子,日后切不可再有这功名利欲之心。”
宗己感到一阵脸热,羞愧地说:“师父教诲极是,从现在起,弟子终身追随师父修道,再也不敢有此妄念了。”
到了山谷寺,明本师徒进去挂单,知客师迎上来,问道:“师兄从哪里来
”明本合掌说:“弟子来自天目山,如今特地前来礼拜三祖塔,故此打扰了。”
知客师一听是天目山来的,立即问道:“听说高峰和尚座下有一高徒名叫明本禅师,如今在什么地方
”宗己刚要发言,明本拉了他一下,说:“那明本禅师却也一般,没什么过人之处,如今正在天目山狮子院。弟子名叫中峰,望知客师关照。”
知客师不悦地说:“世间既有高峰和尚,你来自天目山,难道不知道规矩。如今能够称作中峰的,只有明本禅师一人而已。好了,我且不与你多说,如今天色还不算晚,你住进云水堂后,先去三祖塔下礼拜忏悔。”
知客师虽为他二人办好挂单手续,嘴上却一直唠叨不休。明本禅师面不改色,但宗己暗地里几乎笑破肚皮。
在三祖塔前礼拜毕,明本禅师让宗己取出笔墨,在山壁上写道:“达罪性空,为法作则。信此心兮,唯嫌拣择。”下署“天目山中峰明本礼赞”。
原来,三祖在二祖那里,因悟罪性本空而见道,后来著《信心铭》,开篇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唐时赵州老和尚曾因此留下不少公案,被后人广为传诵参学。明本此题,极切宗眼,引得山谷寺僧众一片哗然。
知客师这时才感觉到来者正是中峰明本禅师,急忙到方丈室禀报:“和尚,恕在下无知,天目山中峰明本禅师今已入庙,因他没有告知实名,所以当作一般云水僧接待。现在既然知道是高峰和尚的传法之人,应当由和尚亲自出面才是。”
住持盛西禅师久仰高峰,知是“上林新篁”莅临,立即穿上法衣,命知客师引路去接明本禅师。而此时明本已到回云水堂,正与行脚僧们闲聊。
盛西禅师不顾年高,见了明本禅师即上前顶礼,说:“盛西不知大师光临,有失远迎,乞大师恕罪。”
一寺的住持见了明本为何还要顶礼
原来禅宗最重法卷,从达摩祖师到六祖,再到临济,经五祖法演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下传,高峰禅师一枝,乃是临济宗正脉所在。明本受高峰禅师法卷,是六祖下二十三代,临济下第十七代祖师,正提法印,诸方敢不礼敬!
倒是明本反过意不去…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七章 参礼祖庭游大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