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峰明本禅師傳 第四章 風光險絕在高峰▪P2

  ..續本文上一頁馱到這裏的

  ”高峰禅師已明白了這一著,更不吃這一套了,應聲就是一個猛吼。

   雪岩和尚見他無禮,就在身後拾起拄杖打來。高峰禅師接住棒頭,說:“和尚,如今要打原妙,可是不成的了。”雪岩和尚問:“爲什麼今天打你不得

  ”高峰禅師更不答言,拂袖便出。雪岩和尚看在眼,暗暗點頭。

   第二天,高峰禅師又去禮拜,雪岩和尚他:“你且說說,這萬法歸一,一又當歸于何處呢

  ” 高峰禅師對此早以了然于胸,緩緩地說:“這個麼,如同狗舐熱油罐。”雪岩和尚說:“這是大慧老和尚說過的,你哪裏去學了這個虛架子來

  ”高峰禅師說:“正好讓和尚疑上一疑。”雪岩和尚聽了這話,倒也沒說什麼,棒子也不再用了。自此之後,高峰禅師機鋒敏捷,無人敢擋。

   第二年,高峰禅師雲遊四方,對自己的領悟細加踐履。先是在溫州江心寺度夏,度夏畢,又上天臺山國清寺,後來又到奉化雪窦寺。在雪窦寺,遇見江西謀禅師和師叔希叟紹昙禅師,機鋒往來,一場好戲,江西謀和希叟昙二位尊宿,竟奈何他不得。

   又一年,雪岩和尚離開處州南明山,遷往湖州安吉的道場寺,後兩年又開法于蘇州天甯寺,高峰禅師都隨之前往,充當侍者。雪岩和尚多次要他擔任寺中執事,高峰禅師一概拒絕,說:“弟子只想跟隨和尚習禅,其他美意,弟子一概不受。”雪岩和尚心想:“這個頭陀,卻是一條硬漢,看來機緣已熟,我當善爲接引。”

   一天,雪岩和尚把高峰禅師叫到身旁,問他:“白天在人衆之中,在事務之中,你能給自己作得主麼

  ”高峰禅師毫不猶豫地說:“作得主,怎麼不得主?”雪峰和尚又問:“夜間睡夢中時,種種夢境離奇離異,那時你又作得主麼

  ” 高峰禅師仍然毫不猶豫,斷然地說:“弟子絕對能作主。”

   看到高峰原妙禅師如此自信,雪岩和尚微微一笑,緩緩地說:“我再問你,若在晚上,正睡著時,既無夢境,又無心意,種種思慮一概不在,正恁麼時,那個主人又在何處安身立命呢

  ”這一問,竟把高峰禅師問得啞口無言,不知如何應對。

   明本簡直聽得入迷,對余放牛說:“余伯父,這雪岩和尚好生厲害,層層剔剝,招數無窮。”余放牛說:“他是過來人,對參禅的次第和參學者的程度都了如指掌,故能如此接引學人。若是糊塗阿師,以己之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明本點頭說:“人生百年,塵勞纏身,有幾個能在其中給自己當得了家,作得了主。世上之人,方外之士,又有幾個能知自己身內還有一個主人公,若非雪岩和尚道出,這千經萬論,要從中讀出個頭緒豈不艱難

  ”余放牛說:“的確如此,如果捉到了這個主人公,那生死之際,便真的作得主了,也才真的可以說得上了生脫死。”“後來呢

  ”明本急切地問,余放牛自然又講了下去:

   雪岩和尚見高峰禅師回答不出,就說道:“從今日開始,老僧也不要你去學什麼佛法,也不要你去窮古窮今了。這寺裏的事務及老僧的事你也不用費心費力了。只要你饑時吃飯,困時去眠,一覺醒來,就抖擻精神去參:我這一睡之時,主人公畢竟在什麼地方安身立命

  ”

   宋度宗鹹淳二年(公元一二六八年),高峰禅師二十八歲,奮志入臨安龍須山閉關,並發誓說:“拼著這一生做個癡呆漢,定要把這一著弄個明白。”就這樣,高峰禅師苦參了五年,精勤如一。

   一日,高峰禅師借宿于一小庵,睡覺時仍在尋這個“主人公”。與他同宿的一位僧人早已入夢,夢中翻身時,把木枕頭推落于地,擊地有聲。就這木枕擊地之聲,打破了高峰禅師心中的疑團,那個“主人公”,如從羅網中一躍而出。高峰禅師再追憶這幾年所參所疑之處,均明明曆曆,迎刃而解。

  余放牛講到這裏,長長地籲了一口氣。明本說:“爲這一則公案,高峰禅師參了近十年,也是精誠所致,金石爲開了。”

  余放牛說:“當然,若沒有雪岩和尚指引,高峰禅師的精誠就怕誤入歧途,難入正道了。高峰禅師在龍山住了一共九年,縛柴爲龛,風穿日炙,一年四季唯有一衣,冬不加,夏不減。每日用松葉加些糜黍搗和一食,僅能延息而已。鹹淳十年,(公元一二七四年)高峰禅師遷到武康(今湖州德清縣)雙髻峰,開始接引學人。祥興二年(公元一二七九年),才遷到西天目山獅子岩,如今已有叁四個年頭了。”

   聽了余放牛的介紹,明本心中無比仰慕,說:“余伯父,我若能上天目山,侍于高峰禅師座下,朝夕請教,該有多好!無奈父親不允許我出家,該怎麼辦呢

  ”

   余放牛說:“你父親一心想讓你考場揚名,這原是天經地義的事,只是你的因緣不在這上面。如今看來,再有十年蒙古人也不會開科取士的,你父親白費這番心意了。我估計,過幾年若再無科舉消息,你父親就不會攔你出家了。”

   明本說:“還要幾年方得出家,叫我如何熬得過

  ”余放牛說:“你應該有這個耐性,這也是練心的一種方式,耐住了,定力就養熟了。功夫不僅應在蒲團上,重要的是在事理上,有了這個定力,以後自有受用。你千萬要記住,到高峰和尚那裏,非常人能耐得住、住得下的。”

   明本心裏明白,說:“謝伯父指教,從今天起,侄兒可得練練這個耐性了。不過父親那裏,還望余伯伯時時提及,讓他心裏早有個准備。”

   也是明本與高峰禅師有緣,過了兩年,靈洞山來了一僧築庵清修。這僧人名叫明山智海禅師,余放牛與他交談甚爲投機,一問來處,方知這明山禅師是高峰禅師的師弟,也是雪岩和尚座下的一位弟子,與高峰禅師交誼甚笃。余放牛也不點破因緣,只叫明本與之親近。明山禅師見明本相貌魁碩,資質極佳,又極爲精勤,不由得贊歎:“好一匹千裏馬,只是未得人調禦。”

    余放牛故意問道:“我這侄兒的確是一塊好料,只是不知他應死在何人手裏

  ”

    明山禅師說:“我師父雪岩和尚年紀太大,精力已不及當年。唯我師兄原妙禅師,乃天下第一等宗師,若這後生能侍于我師兄座下,不出十年,當名重天下。”

   余放牛說:“我也知道高峰禅師禅風險峻嚴冷,是極難親近的人,我這侄兒,怕是沒有這個福氣吧!”

   明山禅師笑著說:“不妨,既蒙居士厚意,將此山屬我,豈不爲報

  我且修書一封與師兄,這後生不是可以去了麼!當然,緣分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我那師兄的脾氣,的確不敢恭維。”

  余放牛大喜,立即取來紙筆,只見明山禅師寫道:

  妙兄座下:

     弟近來已擇一山築庵偷閑。兄之道業,想來日益隆盛,只不知座下有可意者否

  弟于此山覓得一子,不敢妄加評議,特送上天目,望兄以法眼觀之,弟在此遙祈如意。

   法弟明山敬具

   明本得了書信,便去向父親辭行。應瑞本不願兒子出家,但見朝廷無意科舉,心中難免失望,又不能讓兒子老在家裏閑著,只好答應明本前去,但仍不許他出家。見父親同意,明本心中歡喜異常,隨即收拾好行裝,向天目山方向行去。

   天目山橫亘于浙江余杭、安吉、德清諸縣之間,北插于安徽廣德縣境,爲浙西諸山之祖。山勢險峻,林木榮盛,溪泉幽寂,南北朝以來便是禅侶們清修的勝地。天目山峰巒千余,而以東天目、西天目兩山爲勝,特別是西天目山最爲雄奇。西天目山位于臨安縣西北,距杭州城不過兩百余裏。當時從杭州入天目山,這徑山是必經之處。徑山後有雙徑通往東西二天目山,故全名爲雙徑山。徑山在南宋時爲五山十刹之首,自大慧宗杲禅師以來,已有十多位著名禅師先後在此住持,高峰和尚當年曾于徑山之叁塔閣破參。故明本禅師到徑山時,先到叁塔閣焚香祝禱了一番。

   明本在徑山寄住了一宿,第二天天剛亮,便向西天目山行去。一入天目山,山徑便崎岖起來,沿途所見,雖然靈秀,卻也荒野。原來天目山內人口本來稀疏,加之宋元間的戰亂,人口又流失過半,雖是白天,亦有羚麂出沒,豹迹也隱隱可見。越往上行,山勢越發陡峭。明本拜師心切,腳步一直未曾減緩,加之年僅二十四歲,體魄強健,這百十裏的山路,黃昏時便行完,獅子岩已隱隱可見。

   明本從明山禅師口中知道高峰和尚嚴峻,見天已黃昏,便不敢冒昧造訪。且喜獅子岩下有一凹地,樹林之中似有一戶人家,便前往投宿。這座院落簡樸清雅,幾柱松椽,四壁竹圍,一道柴門似開似掩。明本問訊而入,一位老者應聲而出。

   “相公到此深山寒舍,莫非是來拜訪高峰和尚的

  ”老者須發半白,言辭清雅,含笑而問。“晚輩姓孫,名明本。請問老丈高姓

  怎知晚輩來意

  ”明本見老者相貌奇古,心生敬意,故謙卑地問道。

   “老夫姓洪,名喬祖,人們都稱我爲直翁。到這山裏來的,哪一個不是想向高峰和尚問道的

  ”直翁笑著說,上上下下把明本仔細端詳了一番。明本說:“原來是直翁老丈,晚輩失敬了。高峰和尚既然道譽天下,這裏爲何如此冷清?”

   直翁說:“相公有所不知,高峰和尚雖道譽天下,卻非常人所能親近,他在這獅子岩上自閉死關,離地一丈,非梯索不得而入。許多人在岩下候上十天半月,連面都見不著,只好悻悻而去,這裏自然就熱鬧不起來了。”

  聽到這裏,明本心中一熱,說:“老丈道貌奇古,又非本地人,對高峰和尚如此相知,想必是高峰和尚的道友了。”直翁連連擺手,說:“相公莫折殺老夫,老夫哪有本事充和尚的道友。不過還有點福分,高峰和尚倒是認我作弟子的。”說到這裏,直翁臉上竟露出孩兒般的笑容。

   “老丈原來是高峰和尚的高徒,怪不得在這岩下營茨而住。不知這岩上還有幾人

  ”明本到此,急想知道山裏的情況,故追問道。

   直翁見明本英氣勃發,又平穩誠笃,頓生愛護之意。緩緩答道:“如今山上倒是有幾位,不過都是銅頭鐵臂的人物,不然早被山上的狼叼去吃了。如斷崖了義、布衲祖雍、祖順、明初、淨修及空中以假,僅此六人而已。不過他們六人,都未能入死關,均在岩下茅庵內居住,早晚二時上去參請,現在正熱鬧著呢。”

  直翁似乎想起了什麼,問明本道:“相公,你怎麼會覓到這裏來的

  ”明本說:“晚輩是明山禅師指引來的。”直翁說:“是我那油嘴師叔指引過來的,你莫非跟他學過

  ” 明本說:“我與明山禅師僅有數日之緣,如今尚未有師,不過這十多年來,一直是余伯父在關照我。”

   “余伯父,你是杭州人,你余伯父叫什麼名字

  ”直翁心裏一動,急忙問道。“我也不知我伯父叫什麼,不過別人都稱他余放牛。”直翁哈哈一笑,說:“我說你與明山師叔僅數日之緣,他怎麼敢把你打發到西天目山來,原來背後還有余放牛這位老兄作怪。”

   明本急忙問道:“老丈與余伯父熟識

  ”直翁說:“怎麼不熟!我與放牛是老朋友了,他還長老夫兩歲哩。當年老夫見無門老和尚,就是放牛兄引見的。若論法門輩分,無門老和尚比高峰和尚還要長個叁代呢!他們都是出于五祖山法演老和尚這一系的。無門老和尚若在,如今已是百余歲的人了。”

   明本求道心切,又怕被高峰和尚拒之門外,此時聽到直翁與余伯父這層關系,怎麼能不高興呢

  于是給直翁作了一禮,說:“明日上山,還望老丈引路。”

   直翁說:“這個你放心,路是老夫引定了的,何況還有明山師叔的書信。不過師父留不留你,就得看你的福氣與造化了。即使留了下來,那也不是人過的日子,你千萬得耐著點。好了,不早了,你先吃點東西,然後早點休息,明天一早就得上山哩。”

   二十多年來,明本還從未出過杭州城。這兩天走了二百多裏的山路,明本早已腰酸腿痛,一躺在柴床上,便酣然入睡了。

   一輪明月照進柴扉,照在明本俊秀安詳的臉上,直翁在旁看著,心想:“師父目前這幾位弟子樸實有余,英氣不足,怎如這位後生。以後能將師父禅法傳遍天下的,非此子莫屬!”

  

《中峰明本禅師傳 第四章 風光險絕在高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