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四章 风光险绝在高峰▪P2

  ..续本文上一页驮到这里的

  ”高峰禅师已明白了这一著,更不吃这一套了,应声就是一个猛吼。

   雪岩和尚见他无礼,就在身后拾起拄杖打来。高峰禅师接住棒头,说:“和尚,如今要打原妙,可是不成的了。”雪岩和尚问:“为什么今天打你不得

  ”高峰禅师更不答言,拂袖便出。雪岩和尚看在眼,暗暗点头。

   第二天,高峰禅师又去礼拜,雪岩和尚他:“你且说说,这万法归一,一又当归于何处呢

  ” 高峰禅师对此早以了然于胸,缓缓地说:“这个么,如同狗舐热油罐。”雪岩和尚说:“这是大慧老和尚说过的,你哪里去学了这个虚架子来

  ”高峰禅师说:“正好让和尚疑上一疑。”雪岩和尚听了这话,倒也没说什么,棒子也不再用了。自此之后,高峰禅师机锋敏捷,无人敢挡。

   第二年,高峰禅师云游四方,对自己的领悟细加践履。先是在温州江心寺度夏,度夏毕,又上天台山国清寺,后来又到奉化雪窦寺。在雪窦寺,遇见江西谋禅师和师叔希叟绍昙禅师,机锋往来,一场好戏,江西谋和希叟昙二位尊宿,竟奈何他不得。

   又一年,雪岩和尚离开处州南明山,迁往湖州安吉的道场寺,后两年又开法于苏州天宁寺,高峰禅师都随之前往,充当侍者。雪岩和尚多次要他担任寺中执事,高峰禅师一概拒绝,说:“弟子只想跟随和尚习禅,其他美意,弟子一概不受。”雪岩和尚心想:“这个头陀,却是一条硬汉,看来机缘已熟,我当善为接引。”

   一天,雪岩和尚把高峰禅师叫到身旁,问他:“白天在人众之中,在事务之中,你能给自己作得主么

  ”高峰禅师毫不犹豫地说:“作得主,怎么不得主?”雪峰和尚又问:“夜间睡梦中时,种种梦境离奇离异,那时你又作得主么

  ” 高峰禅师仍然毫不犹豫,断然地说:“弟子绝对能作主。”

   看到高峰原妙禅师如此自信,雪岩和尚微微一笑,缓缓地说:“我再问你,若在晚上,正睡着时,既无梦境,又无心意,种种思虑一概不在,正恁么时,那个主人又在何处安身立命呢

  ”这一问,竟把高峰禅师问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应对。

   明本简直听得入迷,对余放牛说:“余伯父,这雪岩和尚好生厉害,层层剔剥,招数无穷。”余放牛说:“他是过来人,对参禅的次第和参学者的程度都了如指掌,故能如此接引学人。若是糊涂阿师,以己之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明本点头说:“人生百年,尘劳缠身,有几个能在其中给自己当得了家,作得了主。世上之人,方外之士,又有几个能知自己身内还有一个主人公,若非雪岩和尚道出,这千经万论,要从中读出个头绪岂不艰难

  ”余放牛说:“的确如此,如果捉到了这个主人公,那生死之际,便真的作得主了,也才真的可以说得上了生脱死。”“后来呢

  ”明本急切地问,余放牛自然又讲了下去:

   雪岩和尚见高峰禅师回答不出,就说道:“从今日开始,老僧也不要你去学什么佛法,也不要你去穷古穷今了。这寺里的事务及老僧的事你也不用费心费力了。只要你饥时吃饭,困时去眠,一觉醒来,就抖擞精神去参:我这一睡之时,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地方安身立命

  ”

   宋度宗咸淳二年(公元一二六八年),高峰禅师二十八岁,奋志入临安龙须山闭关,并发誓说:“拼着这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把这一著弄个明白。”就这样,高峰禅师苦参了五年,精勤如一。

   一日,高峰禅师借宿于一小庵,睡觉时仍在寻这个“主人公”。与他同宿的一位僧人早已入梦,梦中翻身时,把木枕头推落于地,击地有声。就这木枕击地之声,打破了高峰禅师心中的疑团,那个“主人公”,如从罗网中一跃而出。高峰禅师再追忆这几年所参所疑之处,均明明历历,迎刃而解。

  余放牛讲到这里,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明本说:“为这一则公案,高峰禅师参了近十年,也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了。”

  余放牛说:“当然,若没有雪岩和尚指引,高峰禅师的精诚就怕误入歧途,难入正道了。高峰禅师在龙山住了一共九年,缚柴为龛,风穿日炙,一年四季唯有一衣,冬不加,夏不减。每日用松叶加些糜黍捣和一食,仅能延息而已。咸淳十年,(公元一二七四年)高峰禅师迁到武康(今湖州德清县)双髻峰,开始接引学人。祥兴二年(公元一二七九年),才迁到西天目山狮子岩,如今已有三四个年头了。”

   听了余放牛的介绍,明本心中无比仰慕,说:“余伯父,我若能上天目山,侍于高峰禅师座下,朝夕请教,该有多好!无奈父亲不允许我出家,该怎么办呢

  ”

   余放牛说:“你父亲一心想让你考场扬名,这原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是你的因缘不在这上面。如今看来,再有十年蒙古人也不会开科取士的,你父亲白费这番心意了。我估计,过几年若再无科举消息,你父亲就不会拦你出家了。”

   明本说:“还要几年方得出家,叫我如何熬得过

  ”余放牛说:“你应该有这个耐性,这也是练心的一种方式,耐住了,定力就养熟了。功夫不仅应在蒲团上,重要的是在事理上,有了这个定力,以后自有受用。你千万要记住,到高峰和尚那里,非常人能耐得住、住得下的。”

   明本心里明白,说:“谢伯父指教,从今天起,侄儿可得练练这个耐性了。不过父亲那里,还望余伯伯时时提及,让他心里早有个准备。”

   也是明本与高峰禅师有缘,过了两年,灵洞山来了一僧筑庵清修。这僧人名叫明山智海禅师,余放牛与他交谈甚为投机,一问来处,方知这明山禅师是高峰禅师的师弟,也是雪岩和尚座下的一位弟子,与高峰禅师交谊甚笃。余放牛也不点破因缘,只叫明本与之亲近。明山禅师见明本相貌魁硕,资质极佳,又极为精勤,不由得赞叹:“好一匹千里马,只是未得人调御。”

    余放牛故意问道:“我这侄儿的确是一块好料,只是不知他应死在何人手里

  ”

    明山禅师说:“我师父雪岩和尚年纪太大,精力已不及当年。唯我师兄原妙禅师,乃天下第一等宗师,若这后生能侍于我师兄座下,不出十年,当名重天下。”

   余放牛说:“我也知道高峰禅师禅风险峻严冷,是极难亲近的人,我这侄儿,怕是没有这个福气吧!”

   明山禅师笑着说:“不妨,既蒙居士厚意,将此山属我,岂不为报

  我且修书一封与师兄,这后生不是可以去了么!当然,缘分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我那师兄的脾气,的确不敢恭维。”

  余放牛大喜,立即取来纸笔,只见明山禅师写道:

  妙兄座下:

     弟近来已择一山筑庵偷闲。兄之道业,想来日益隆盛,只不知座下有可意者否

  弟于此山觅得一子,不敢妄加评议,特送上天目,望兄以法眼观之,弟在此遥祈如意。

   法弟明山敬具

   明本得了书信,便去向父亲辞行。应瑞本不愿儿子出家,但见朝廷无意科举,心中难免失望,又不能让儿子老在家里闲着,只好答应明本前去,但仍不许他出家。见父亲同意,明本心中欢喜异常,随即收拾好行装,向天目山方向行去。

   天目山横亘于浙江余杭、安吉、德清诸县之间,北插于安徽广德县境,为浙西诸山之祖。山势险峻,林木荣盛,溪泉幽寂,南北朝以来便是禅侣们清修的胜地。天目山峰峦千余,而以东天目、西天目两山为胜,特别是西天目山最为雄奇。西天目山位于临安县西北,距杭州城不过两百余里。当时从杭州入天目山,这径山是必经之处。径山后有双径通往东西二天目山,故全名为双径山。径山在南宋时为五山十刹之首,自大慧宗杲禅师以来,已有十多位著名禅师先后在此住持,高峰和尚当年曾于径山之三塔阁破参。故明本禅师到径山时,先到三塔阁焚香祝祷了一番。

   明本在径山寄住了一宿,第二天天刚亮,便向西天目山行去。一入天目山,山径便崎岖起来,沿途所见,虽然灵秀,却也荒野。原来天目山内人口本来稀疏,加之宋元间的战乱,人口又流失过半,虽是白天,亦有羚麂出没,豹迹也隐隐可见。越往上行,山势越发陡峭。明本拜师心切,脚步一直未曾减缓,加之年仅二十四岁,体魄强健,这百十里的山路,黄昏时便行完,狮子岩已隐隐可见。

   明本从明山禅师口中知道高峰和尚严峻,见天已黄昏,便不敢冒昧造访。且喜狮子岩下有一凹地,树林之中似有一户人家,便前往投宿。这座院落简朴清雅,几柱松椽,四壁竹围,一道柴门似开似掩。明本问讯而入,一位老者应声而出。

   “相公到此深山寒舍,莫非是来拜访高峰和尚的

  ”老者须发半白,言辞清雅,含笑而问。“晚辈姓孙,名明本。请问老丈高姓

  怎知晚辈来意

  ”明本见老者相貌奇古,心生敬意,故谦卑地问道。

   “老夫姓洪,名乔祖,人们都称我为直翁。到这山里来的,哪一个不是想向高峰和尚问道的

  ”直翁笑着说,上上下下把明本仔细端详了一番。明本说:“原来是直翁老丈,晚辈失敬了。高峰和尚既然道誉天下,这里为何如此冷清?”

   直翁说:“相公有所不知,高峰和尚虽道誉天下,却非常人所能亲近,他在这狮子岩上自闭死关,离地一丈,非梯索不得而入。许多人在岩下候上十天半月,连面都见不着,只好悻悻而去,这里自然就热闹不起来了。”

  听到这里,明本心中一热,说:“老丈道貌奇古,又非本地人,对高峰和尚如此相知,想必是高峰和尚的道友了。”直翁连连摆手,说:“相公莫折杀老夫,老夫哪有本事充和尚的道友。不过还有点福分,高峰和尚倒是认我作弟子的。”说到这里,直翁脸上竟露出孩儿般的笑容。

   “老丈原来是高峰和尚的高徒,怪不得在这岩下营茨而住。不知这岩上还有几人

  ”明本到此,急想知道山里的情况,故追问道。

   直翁见明本英气勃发,又平稳诚笃,顿生爱护之意。缓缓答道:“如今山上倒是有几位,不过都是铜头铁臂的人物,不然早被山上的狼叼去吃了。如断崖了义、布衲祖雍、祖顺、明初、净修及空中以假,仅此六人而已。不过他们六人,都未能入死关,均在岩下茅庵内居住,早晚二时上去参请,现在正热闹着呢。”

  直翁似乎想起了什么,问明本道:“相公,你怎么会觅到这里来的

  ”明本说:“晚辈是明山禅师指引来的。”直翁说:“是我那油嘴师叔指引过来的,你莫非跟他学过

  ” 明本说:“我与明山禅师仅有数日之缘,如今尚未有师,不过这十多年来,一直是余伯父在关照我。”

   “余伯父,你是杭州人,你余伯父叫什么名字

  ”直翁心里一动,急忙问道。“我也不知我伯父叫什么,不过别人都称他余放牛。”直翁哈哈一笑,说:“我说你与明山师叔仅数日之缘,他怎么敢把你打发到西天目山来,原来背后还有余放牛这位老兄作怪。”

   明本急忙问道:“老丈与余伯父熟识

  ”直翁说:“怎么不熟!我与放牛是老朋友了,他还长老夫两岁哩。当年老夫见无门老和尚,就是放牛兄引见的。若论法门辈分,无门老和尚比高峰和尚还要长个三代呢!他们都是出于五祖山法演老和尚这一系的。无门老和尚若在,如今已是百余岁的人了。”

   明本求道心切,又怕被高峰和尚拒之门外,此时听到直翁与余伯父这层关系,怎么能不高兴呢

  于是给直翁作了一礼,说:“明日上山,还望老丈引路。”

   直翁说:“这个你放心,路是老夫引定了的,何况还有明山师叔的书信。不过师父留不留你,就得看你的福气与造化了。即使留了下来,那也不是人过的日子,你千万得耐着点。好了,不早了,你先吃点东西,然后早点休息,明天一早就得上山哩。”

   二十多年来,明本还从未出过杭州城。这两天走了二百多里的山路,明本早已腰酸腿痛,一躺在柴床上,便酣然入睡了。

   一轮明月照进柴扉,照在明本俊秀安详的脸上,直翁在旁看着,心想:“师父目前这几位弟子朴实有余,英气不足,怎如这位后生。以后能将师父禅法传遍天下的,非此子莫属!”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四章 风光险绝在高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