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門說寶鏡 之二 從臨濟祖師的法語入手▪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首先就要明白“寶鏡”的功能是什麼?要知道“這個”是什麼?如臨濟祖師所說“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啊。如果自信不及,如果不相信這個真如自性,不相信我們自己就有,不相信自己的真如自性和祖師佛陀的平等,那麼無論你怎樣在法上精進,都會“徇一切世境,滯或積業”,很容易被境界所轉,就像《壇經》裏所說的:“心悟,轉法華;心迷,法華轉”。你悟了,你可以轉法華,你沒有悟,你就被法華轉了,弄得團團轉。如果沒有開悟,自信不及,你就很容易被外境所轉,就算你再精進,也很會被世間法的境界所束縛,被世間法裏的那些業障拴住。

  所以臨濟大師說:“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佛祖不別。”什麼叫做念念馳求心?我們經常有念頭來來去去的,但是念頭來的時候我不動心,並不是說這個念頭來了就一定要怎麼樣。比如,我突然冒了一個想去北京的念頭,但我並沒有一定要去,沒有執著這個念頭。一會兒,我又想,這個時候去五臺山應該很舒服、這個時候廣東很熱,等等,有很多念頭。念頭一來就是五臺山、峨嵋山,但是你不會因念頭來了就得馬上去五臺山,馬上去峨嵋山,只是想了想卻沒有真的去。所以念頭來了,不去管它,不跟著念頭來也不跟著念頭去,這個心態就是很正常的。但有些時候,有些念頭一來你就管不住了,知道張叁說你壞話了,要找他理論一番。他這個沒做對,那個說錯了,于是你心生煩惱,要跟人吵架甚至動拳頭了,那你就是被這個念頭拴住了。

  這樣的例子,自己要善于琢磨。什麼念頭我能不動心?什麼念頭我可能還動心,還被念頭拴系?那麼,我怎樣才能不被念頭所拴系?怎樣才能讓自己成爲一個自由自在的人?所以臨濟祖師說得很明白:“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有追求、有希望即是有馳求心;意氣用事,逞英雄豪氣,要懲惡揚善,還是一種執著、馳求心;貢高我慢、貪、嗔、癡等,通通是馳求心。但是,只要你不去觸動,那就不是馳求心,就像天上的雲來來去去的,你不要管它就行了。如果你被它支配了,它執持你意念不斷,而且這個意念變成了你的行業和活動,那就叫煩惱現前,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識得這個念念馳求的心。識得念念馳求的心並不等于我們不起心動念。這個一定要區分得開。有馳求心的人,他總是想:哎呀,我還有馳求心,還有念頭,還在打妄想。他老是想追求那個無夢、無想、無念的狀態,實際上沒有那樣的境界。

  六祖大師所說的無念,是指我們的念體。我們經常說當下一念,什麼是當下一念?我們永遠都有一個現在,我現在在做什麼?現在並不是一念,而是一種感覺,是其中的內容。無窮的念頭在現在這個截面上來來去去,過去有過去的現在,未來有未來的現在,爲什麼有過去的現在和未來的現在?因爲過去和未來都在“現在”中出入。不論是世間法的或者出世間法的,它都會在這個舞臺上,在這個平臺上來來去去。但是“現在”這個一念它是不動的,它是無念的,它是産生念頭的基礎,念頭都是從它産生,又沈入在其中。所以我們要識得念念馳求的心,才能夠見到這個真如不動的性。嚴格來說,我們這個“現在”的當下的一念,也就是六祖說的無念,實際上就是我們的這個能産生來來去去念頭的真如本體。

  8、解悟不是證悟

  學佛的人都關心法、報、化叁身,對此,顯宗、密宗、禅宗都各有其說。禅宗的說法,在《壇經》裏六祖有所交待,這裏我們看臨濟大師怎麼說。什麼是法、報、化叁身?就是大家現在能聽的這個真如。但這是叁位一體的,區分講來,“一念淨光,是汝法身佛;一念善分別光,是汝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光,是汝化身佛。”真是幹淨、徹底!我們的祖師真正是老婆心腸啊,他把這些佛教裏邊的不傳之密,一點遮掩都沒有的全都交給大家了,真的非常慈悲。但往往是到了這個份兒上,很多學佛的人信不過。怎麼這樣就成佛了呢?怎麼這一念就叁身具足了?是祖師在打妄語呢,還是我們在打妄想啊?

  希望大家在看這一段的時候多用心,千萬別用分別心,而真正做到回光返照,自己回機,窮追到底,用佛法上的話來講就是徹法源底,看透!看到最後、最後、最後、最後……是什麼?臨濟祖師又說:“即今目前聽法的人,爲不向外求,有叁種功用。”不去向外求,不去妄加分別,不去妄加增減,你自然就有這叁種功用。但是此叁種也只是名言,一說到嘴裏邊、寫在書上又變成名言,變成文字、變成語言了。你看祖師在這裏的高明之處,他一定不讓大家把祖師的開示當成什麼真理,或者當成了什麼語言、當成了什麼文字,而是需要我們自己回光返照,以自己生命的本源對自己的精神本源去參、去悟。如果只是在名相上去迷所謂的報身、法身、化身,那樣你就完了。所以臨濟祖師說:“然此叁種也只是名言”而已,也只是語言文字,“身依義而立,土據體而論,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

  身依義而立”,法身也是因義而立的。什麼是淨土呢?這是據體而論的,不能憑空說淨土或者說是穢土,它必須據體而論。既然是論,那就是說我這個世界有若幹淨、若幹不淨的道理。從《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與淨土有關的經論裏邊,你可以證得“啊,這是淨土”。同樣的,法性、佛性、法身,也可以通過佛法的種種理去證明它。但是你如果還陷在理論上、文字上的話,那就離真實的法性、真實的佛性、真實的淨土差十萬八千裏了,用一句中國古代的成語,那就是南轅北轍。爲什麼呢?因爲名字都是光影。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證悟,如果證悟不行的話,解悟也可以,但我們也不能執著于解悟。解悟是第六識的一種感覺,它可以現在有,但一會兒就沒了。煩惱來了的時候,這個解悟就不起作用了,所以要明白什麼是光影。雲門祖師就說,“法身也有叁種病”啊,“光不透脫也有兩種病”,這個雲門祖師很早就提出來了。祖師早就告訴我們所謂的解悟,那是第六識上的一種感覺,不能說這種感覺不到位,也不能說它的知見不高,但它畢竟沒有在第七識上透,只有在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上全都透過了,那才算是真正的破叁關了。

  9、我們的心就像一束光

  臨濟祖師又說:“諸大德,切要識取弄光影人。”我們在理論思維上、在語言上、在念頭上,實際上都是在弄光影。我們心裏這個念頭來,那個念頭去,或是在佛法上玩理論,玩得很歡喜。但到底是誰在玩,是誰在弄光影?背後還有這個問題啊。今天,有個事情我一下子想通了,很歡喜;明天又一個事情別人都明白,就是我老是想不明白,心裏邊很窩囊。爲什麼會歡喜?爲什麼會窩囊?誰在窩囊?誰在歡喜?背後還有個誰?我們一定要把背後的這個東西找到。用臨濟祖師的話來說就是要:“識取弄光影人,是諸法本源,是一切法根本。”

  當年,有一個師父問投子和尚:“大藏教之外還有什麼奇特的事?”叁藏十二部以外,還有什麼奇特的事?投子和尚就說:“你說這大藏教,叁藏十二部是從哪裏來的?”是啊,是誰把它生出來的?心生出來的嘛,要說奇特,這個心可比叁藏十二部還奇特。爲什麼呢?叁藏十二部還是從老佛爺的心裏邊生出來的,是從曆代祖師心裏邊生出來的。當你明心見性,開悟當了祖師以後,你所說的開示一樣的可以入藏。

  大家可以想一想,現在高科技的錄像機、攝像機、移動電話、飛到外太空的火箭、宇航器有多神奇啊,可一萬年以前這個地球是什麼樣?有高樓大廈嗎?有飛機大炮嗎?一萬年前沒有這些東西啊。宇宙的時間漫長無比,地球已經四十五億歲了,一萬年算什麼呢?彈指一揮間。就這麼彈指一揮間,從一萬年前只有森林、只有獅子、老虎、猿猴、人們只會鑽木取火的社會,發展到現在有電視、電話、原子彈的一個人類社會,所有的一切從什麼地方來的?佛法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一切都是從我們的心生出來的啊。所以臨濟祖師說:“諸大德,切要識取弄光影人,是諸法本源。”我們要信得過,要立得住,要相信自己,要敢于相信自己就是諸法本源。善的法是從“這兒”起,不善的法也是從“這兒”起,般若從“這兒”起,煩惱還是從“這兒”起。說穿了“這兒”就是菩提,就是真如。

  我們要是明白了就敢于在這裏下手,敢于在這個地方取證。所以下面臨濟祖師又說:“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棺材裏的死人、太平間裏的人你跟他說法,他知道嗎?他不知道。人死了,四大色身不理解這個。“虛空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並不知道說法、聽法。“是汝目前曆曆孤明”,是我們現在能聽、能想、能看的這個“曆曆孤明”知道聽法、說法。

  我經常打這樣的比喻:比如這裏是一個裝有寶藏的暗室,暗室裏有很多寶貝,而我們的心就像一束光。心照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明白了,這就是我們的心光啊。如果我們的心光不投入,今天是紅火大太陽,陽光燦爛的,若是不留意,看到的東西還是記不住。一但注意了,你注意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清楚明白了。比如說我們這裏有五六個人在同時說話,聲音一樣大,你怎麼聽?我現在要聽大和尚說什麼,注意力就投放在大和尚身上;我要聽教務長說話,我的心就在教務長身上;我要聽大知客說,我的心就在大知客上。心住念住,你所聽所看的就清楚了。這個就是你心光投放的位置,對此大家都應該有經驗。就像現在一樣,這裏坐了這麼多人,往遠一看都在我眼中,全都清楚又全都不清楚,爲什麼呢?我要看大和尚,就必須把所有的人都放下,眼睛只盯著大和尚;如果我的眼睛盯著教務長,那我的目光就在另一邊了。我的注意力放在大和尚和放在教務長這裏的時候,必須把其他人全都放下,是不是這個道理呢?這就涉及到我們怎麼用心的問題。在密宗裏有修明點的法,這個明點就是我們的注意力。如果我們把這個注意力用好、用活、用到刀刃上,就是臨濟祖師說的無礙淨光,就是臨濟祖師說的“目前曆曆孤明”。

  10、千手觀音與算命先生

  “是汝目前曆曆孤明,勿形段者,解說法聽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蘊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無絲毫許間隔,何不識取。”大家對這段都很熟悉了,這是臨濟祖師的“無位真人”,是大家經常聽得到的開示。

  “勿形段者”,勿就是沒有的意思,這個曆曆孤明並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臨濟祖師常說,有一位無位真人在你們面目中出入,你們有沒有證據?有證據拿出來說說,什麼叫無位真人?他在眼、耳、鼻、舌、身、意中遊走不定,可能在內也可能在外。我們閉上眼睛打坐的時候他可能在內,睜開眼睛向外看的時候他就在外。我們用眼睛看的時候,這個無位真人就在眼睛上;我們用耳朵聽的時候這個無位真人就在耳朵上。

  道吾祖師問雲岩祖師:“千手觀音每一只手都一只眼睛,哪一個才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正眼呢?”雲岩祖師回答說:“如人夜裏摸枕子。”就是晚上沒有燈的時候,你躺在床上摸枕頭啊!聽了這話,道吾祖師就說:“我明白了!”雲岩祖師反問他:“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啊?”他說:“遍身是眼。”就是遍身都是眼睛。雲岩祖師說:“不對,只說到八分。”不完滿啊,只說到八成,還沒有說到十成。道吾祖師就說,那師兄你說說怎麼樣啊?雲岩就答了一句:“通身是眼!”

  說到這裏,我想起在成都認識的一位盲人算命先生。那夫婦倆都是瞎子,看到他們煮飯、炒菜、加蜂窩煤,那簡直就是比有眼睛的人幹得還好。真的是幹幹淨淨、整整齊齊,讓人覺得“通身是眼”。那個時候我年輕,有時找他們算算八字。你說他們是盲人嗎?可他們真是做到了通身是眼。道教裏有一部經叫《陰符經》,其中有一句話說“瞽者善聽,聾者善視。”就是說眼睛瞎了的人善于聽,聾子的耳朵是聾,但是他是最善于看。“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叁反晝夜,用師萬倍。”這就說明一個道理,雖然他們眼瞎耳聾,但是他們用的心比我們更專精,更專注啊。晚上黑燈瞎火什麼都看不見的時候,大家去找東西,如果是手摸到了,那手就是自己的眼睛;如果是腳碰到了,腳也可以說是自己的眼睛嘛。

  所以我們要知道臨濟祖師說的這個“無位真人”,他是“堂堂顯露,無絲毫許間隔”的。它沒有一分鍾、一秒鍾離開我們。這個無位真人也就是我們的真如。你說這個真如什麼時候離開過我們?一刻都沒離開過我們,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它在什麼地方。《寶鏡叁昧》有一句:“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爲什麼說夜半正明?晚上睡覺第六識分別識不用的時候,正是我們的真如大放光明的時候;而當你清醒的時候,第六識開始起作用了,天曉了就是指第六意識出來了,分別思維出來了,你去找真如,那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沒有門入啊。因爲分別思維是看不到真如的。只要我們分別思維停下了,真如就在那裏活潑潑的,如臨濟祖師所說,這個無位真人“堂堂顯露,無絲毫許間隔”,它就在那裏一點間隔都沒有,“何不識取,心法無形,通貫十方。”

  爲什麼我們看不到這個心法呢?因爲它是無形的嘛。“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它是無形無相,而且是通貫十方,無處不在的。

  

《雲門說寶鏡 之二 從臨濟祖師的法語入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