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顿”里边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内容、没有过程的。一有过程就有内容,就有时间,一旦进入时间、空间里边了,它就必然在次第之中。顿悟没有次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要见便见,没有道理可讲,有道理可讲马上就堕入次第之中。
4、就看你能不能打成一片
学禅宗必须要信这个道理,所以临济大师说“大凡学人,要先明悟自己真正的见解。”需要明悟的就是这个见解,明悟啊,若悟得自己的见解就不会被生死所染。为什么呢?你顿悟的时候是无因、无果、非因、非果的,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内容、谁来负担你啊?它必定是超然在其中,全部在其中了。
今天天阴,把太阳污染了没有啊?把天空污染没有啊?明天天晴,天晴是日光明朗,众生是否也就心光明朗了呢?依经言就是“法尔如是”,说污染是我们心里边在污染,老天爷一点都没有污染。今天天阴了,下大雨凉快了,你欢喜起来;若是雨不停地下,山洪爆发了,山体滑波了,泥石流来了,那你就要生烦恼了。每个人的体悟不同,喜、怒、哀、乐也不同,是依因缘而起。既然是因缘而起,那缘起之前,缘尽之后那又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要看一看自己真正的见解,它是在证入无生法忍的一种认定、一种自信,并不需要我们在文字上、在理论上去感觉什么。
禅宗的证是一种现量,它不是学问,也不是修行的程序,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那么一种感觉。自己肚子里边是饿的还是吃饱的,只你自己心里边明白。对禅宗悟了,心里边也有感觉,自己心里边也知道,悟了就是悟了,没悟就是没悟。社会上也有一些学禅宗的人,认为自己悟了,说起来见解一套一套的,但我觉得实在不敢恭维。为什么呢?一个人还有见解能叫悟吗?你有见解,当你把见解说出来的时候,那就是分别识上的东西啊。
今年春节,(佛源)老和尚把圣一法师的语录给我看,并说:“圣一法师的禅七开示不错。”我看了之后也很吃惊,圣一法师真的很不错啊。他说到一个问题,包括许多学禅宗的人都没有注意这么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明心见性,开悟了,而且把自己的悟境说得头头是道,一听也的确是有这样那样的一个见解。但是禅宗里边经常有一句话,就是你能不能打成一片?很多人都说,哎呀,我悟了,当时悟了,过一会儿又忘了,又把它丢了,当我念头浮起时,我的悟境又来了,当我的念头放下的时候,悟境又去了。这是第六识的分别啊!哪怕你当时悟得百分之百地正确、百分之百地透彻,那都不过是第六识的光景,不是“那个”事,真正的是要八识全透!
5、明心见性非在第七识上下功夫不行
大家都知道第六识,学唯识的人都知道它是“审而不恒”的。它能够分别、能够思量,但是它要睡觉、要休息,睡着的时候它就不能分别了。你既然还有休息睡觉的时候,还有开小差的时候,还有失念的时候,你悟的那个东西保险吗?你能够说自己打成一片了吗?谈不上打成一片,遇见事情来了就起烦恼,还有烦恼生起,能说你悟了吗?
那什么才叫做打成一片?圣一法师就说了:第七识!学过唯识学的人都知道“恒审思量,胜余识故”,什么东西它能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还在照应之中?还在思量之中?第八识不行,第八识是保险库,是一个库房,它是“恒而不审”的,它是一个不分别的,像一个大仓库什么都装。第六识是“审而不恒”,它清楚、明白,但是它要休息、睡觉,其中有时间、空间的作用。就像读一本书,第六识在起作用,我们必须一页一页地看完,不可能一本书我一眼看完,我们必须通过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来看,这是第六识起作用,所以说它是“审而不恒”的。
第七识是“恒审思量”,所以打成一片必须在第七识上。第七识是我们的烦恼识,我们的贪、瞋、痴、慢全是第七识里边的事。第七识把我们的第六识污染了,所以第六识的光明不能透出来。为什么说第七识是“恒审思量”呢?第六识有休息睡着的时候,第七识永远不会睡觉的。比如大家到了一个小寺院,同学们几个人住在一个寮房里边,你喊张三,张三一定会醒了,没被喊的人一定不会醒。大家可以做个试验。为什么张三醒了,其他人却没醒呢?因为第七识没有休息,张三的那个“我”还没有休息。再比如说,我们突然被火烫了一下,头脑还没有反应过来,人马上就跳开了,第六识还没有反应,第七识马上就起作用了,因为它是恒审思量的,同时它又是烦恼识。所以我们说,明心见性如果不在第七识上下功夫不行。
我们经常讲无我无我,放下放下,为什么会放不下?因为有我嘛!为什么会放不下?因为第七识把我们给污染了。你不管第七识上的烦恼,天天在第六识上去用功,哪怕把般若、把中观、把唯识学得天花乱坠,不管用的!它不是知识。你学中观也好、唯识也好,如果不在第七识上下功夫,不把知识与修行联系到一块,那知识只是知识,不是修行。
大学里边有很多讲佛学的教授,你能说得过他们吗?他们在文字上非常了得。但是你要跟他谈修行,那他们跟我们的出家师父能比吗?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是学者,不是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不把那些知识当知识,而是把那些知识用在改造自己身心性命,改造自己的第七识上。我们必须要把佛教所宣扬的八正道、三法印、四圣谛等这样的理论,包括禅宗祖师的理论,都用在我们的第七识上。
这里又有一个方法问题了,什么方法问题呢?有的人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今天把这个烦恼治住了,明天又有一个烦恼起来了;明天把这个烦恼治住了,后天又有一个烦恼起来了。所以,这就需要第六识强化般若的力量,需要去悟,需要认识这个烦恼的空性。如果你真正地认识到烦恼的空性,对治有办法、有经验了,那么以前能够支配你的烦恼,使你烦恼的那种力量就慢慢地不能转你了,就不能动你了。以前动心的事,现在就不会动心了,这时你才会对第七识和第六识结合起来的那种悟,对生命、对精神、对烦恼的彻悟有感觉。
所以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修行不仅仅是在第六识上,一定还要同时落实在第七识上,就是在“我”上、在“烦恼”上、在“我执”上真正地下功夫。这个要信得过,如果信不过那也不行。信、解、行、证在这个方面是一而四、四而一的,它是不二的。我们若是真正的大丈夫、男子汉,就应该在这个方面敢于下手,敢于承担。如果不敢于下手,对自己的一些烦恼,对自己性格上的一些麻烦舍不得下功夫,那也不行。特别是对治自己的意气。有的人意气很重,就是我执、我慢很重,这个是最要命的东西,对自己修行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如果从善如流,把这个“我执”真正放下了,真正成了一个空空道人,无障无碍,就跟真如相应了。
6、保持自己心路的通畅
今天下午跟愿炯法师讨论这件事时,我说我在北京的时候,最怕出门。为什么呢?因为北京太大,车太多,随便走到哪儿都塞车,要是有一个警察多好啊,把这条路上疏通疏通。当时我一转念,我们的这个心要是一直畅通无阻该有多美啊!智慧之水自由流淌,即使烦恼来了,也会让它舒舒服服的。要说没有烦恼、不打妄想,那是假话,我也经常打妄想,但是要做到打妄想不动心。就像车在路上,我们看见一辆奔驰车“呼”地过去了,过去就过去吧;一个破车喷着油烟子,很脏、很污染的那种车,在你身边“噗、噗”地开过去了,开过去也就开过去了嘛。虽然破车容易出故障,但不管好车、破车出了故障都会堵塞交通。我们的心路也是这样的,心路要通,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都要打通。万念不停留,就是念念不停留。
有个出家人曾问赵州和尚:“那个小孩子他的意识怎么样呢?”赵州老和尚说:“水面上按葫芦。”这个出家师父不懂,“水面上按葫芦”是什么意思啊?就问投子和尚,投子和尚就说:“念念不停留啊。”
我们如果能够真正地做到念念不停留,就是不执著了。不执著便能品尝其中滋味,我执、我慢来了,就让它来,让它去。我们看洞山祖师《三渗漏》中有一句:“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机不离位”,不管禅机也好,杂机也好,危机也好,念头来了也好,都是机,如果它把我们的心堵塞了,那么你就堕入苦海,就有麻烦了。如果没有这种执著,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坏的念头都不去认真较劲,就没有麻烦。有些念头来的时候你要去较劲,于是那个念头就开始支配你做事。有人会莫名其妙地杀人、放火,那就是一念之差啊。有些事真的说不清楚,比如张三李四本来是很好的朋友,在一起喝酒,因为一句话,两个人争着争着互不相让,一气之下就拔出了刀子,一刀子捅过去,张三被捅死了,李四的前途也断送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很多,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保持自己心路的通畅,保持自己情绪的通畅。修行要修到这个份上就有点味了,就不会执著于日常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不会执著一个见地上的是是非非。
出家师父们在见地上相互之间要经常辩论,谈自己的见解、见地,这个是好事,需要认真,但是也不要过于认真。你今天有很高明的见解,很棒,但再过十年、二十年,说不定有更高明的见解呢?有更高明的见解后,你会不会因今天这个“很高明的见解”而脸红呢?所以我们要看到真正的般若是无形无相的,不执著的。但是产生这一切的力量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我们就要信这个,它是什么?它什么也不是。它能够产生一切,善的它产生,不善的它也产生;好的它有,坏的它也有。它能生一切,即一切从真如涌出,一切又归于真如之中,就像海面上的波浪虽然起起落落,但永远都是在大海里。我们就是要明白这个道理。别看一个浪起来了,哎呀很高兴,一个浪下去了,哎呀又不舒服了。落下起来都是一回事,要相信这个。
7、像天上的云来来去去
要坚信这个,…
《云门说宝镜 之二 从临济祖师的法语入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