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说宝镜 之二 从临济祖师的法语入手
1、祖师们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的
什么是“如是之法”?我们经常在佛经里边看到“如是,如是”之说,老佛爷经常用“如是,如是”来赞叹菩萨们、罗汉们,而见证的时候老佛爷也说:“如是,如是”。我们再看禅宗祖师在考验弟子的时候,他的徒弟在见地上“到位了”,在机锋上“到位了”,祖师也会说:“如是,如是”。
这个“如是”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太阳的时候,这个太阳是不是“如是”?夜晚看到月亮的时候,月亮是不是“如是”?走到桂花潭,桂花潭那边的山山水水,是不是“如是”?一草一木是不是“如是”?大家师兄道友互相见面,见面的时候是不是“如是”?肚子饿的时候是不是“如是”?吃饱肚子是不是“如是”?困了的时候想睡觉是不是“如是”?精神来了的时候,蹦蹦跳跳的是不是“如是”?我们学修佛法有了感觉,这是不是“如是”?老佛爷经常说“法尔如是”,我们怎样理解这个“如是”?而且是“如是之道”。
要我来讲这个“如是之道”,我觉得还真是不好讲,很艰难,没法说。好在《禅海十珍》前面有临济大师的这么一段开示。大家知道,禅宗尽管分了五宗七家或者五家七宗,但祖师们的心都是一回事,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的。所以说沩山仰山祖师也好、临济祖师也好、云门祖师也好、洞山祖师也好、法眼祖师也好,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事,都是老佛爷睹明星而见道的那个感觉。老佛爷睹明星而见道的时候并没有三藏十二部,但是,他把他见道的那个感觉说了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就出来了。
历代祖师悟道以后,他们的传法、他们的开示形成《五灯会元》,代代传灯,一直到咱们虚云老和尚,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传承下来是不是各有各的味呢?实际上是一个味,佛法是一味法,真如只有一个,但是表法却是各种各样的。古人说话跟我们现代人说话不一样。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的开示、临济祖师的开示,各人有各人的特点,不需要一样。但是说破的、说穿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佛法是一不是二。下面先看临济大师的开示:
祖云:大凡学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若悟得自己见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而殊胜自备。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耳。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一切世境,滞惑积业。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佛祖不别。汝欲识佛祖么?即汝目前听法底是。由汝自信不及,便向外驰求。就得者,只是文字禅,与佛祖大远在。诸大德,此时不求真悟,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恶境,向驴牛胞胎去也。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一念净光,是汝法身佛;一念善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此三身,即今目前听法底人,为不向外求,有此三种功用。然此三种,亦只是名言。故云:身依义而立,土据体而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法本源,是一切法根本。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解说法听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如客作儿;等妙二觉,如带枷锁;罗汉辟支,如著泥土;菩提涅槃,如系驴橛。何以如斯?盖谓作佛念经,纵然自在还为妄;度生心切,须信慈悲也是贪。
2、从自己本份上道一句出来才算数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临济祖师的这段开示。祖云:“大凡学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 这个大家明白吧。“大凡学人”——我们都是学人,都是跟着佛学,跟着祖师学习的人,我们都是学习佛法的人。禅宗了不起之处,就是它把最要害的东西直接交代出来了,是什么呢?就是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
什么是自己的真正见解?首先要明白自己能知、能识、能行、能动的那个。佛教里边经常说“数他人珍宝”。看到别人是亿万富翁你羡慕,但是那个钱是别人的,跟你没有关系;天天说山珍海味不行,没吃到自己肚子里边不管用。所以说,关键是要有自己真正的见解。为什么呢?
香严祖师先是在百丈祖师那里通内外学,聪明伶俐,一问十答,十问百答,经教很熟,机锋转语也很熟,但是百丈祖师总是说:“你不行,你不行。我老了,也管不了你了,你去找你的师兄吧。”香严祖师先是给百丈祖师当侍者,接着又给师兄当徒弟,但他多少还有点本钱,就经常跟沩山拌嘴。香严祖师对沩山说:“你说的我全知道。”沩山回话:“你那个东西不管用,你要找一找如何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不用佛说的、不用祖师说的、不用我说的、不用其他师兄说的,从自己的本份上道一句出来,那才算数。”香严没了办法,自己回到寮房里去想,如何是自己本来面目?无论怎么想,结果还是别人说的,要么是祖师说的,要么是师父说的,想了好几天,也没有一句是自己的。
想一想,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心里想的东西,是从我们娘胎里出来后就有的?是在学校里学的?在社会上染的?还是在寺庙里反复熏习出来的呢?还是别的什么?当然,反复熏习是对的,但关键是我们要看看在熏习之中有没有我们自己真正的见解。在反复熏习中我们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如?这个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钱嘛,要自己有钱才算是,银行里存的那都是别人的存款,即使是自己的名字,密码对不上号,这笔钱还是没办法用。所以临济祖师说,“若悟得自己见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而殊胜自备”。
我们知道很多学法的人、学佛的人,生死来的时候还不得已,就是自己生病的时候也不得已,别说自己生病的时候不得已,有时候烦恼来的时候都没有办法。今天发脾气了,明天跟别人吵架了,怎么办?你能一下子把它转过来吗?今天情绪很低沉,闷闷不乐的;在庙子里呆的时间长了,想出去散散心。这些念头来来去去的,你有办法对治吗?我们平时想的,哪怕是法师教的,在经书里边看的,一定要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行。
佛经上说,佛法是精神粮食,多多益善,但是拉肚子怎么办?消化不良怎么办?临济祖师在这里说要变成自己的见解,就是要我们通过学、通过修,把佛祖对我们的教诲变成像我们吃饭一样,要消化、要吸收,要变成自己的骨头、自己的肉、自己的力量。要融汇贯通,真正地变成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智慧,那么我们学习佛法才算有一定成就了。
3、密宗和禅宗的差别
临济祖师后边又说了:“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耳。”病在不自信。老佛爷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都能成佛。我们打开《五灯会元》,里面经常看到祖师作如是说,比如说参学人来问祖师:“如何是佛?”祖师说:“我说了你信不信啊?”参学人就说:“你是祖师,你说的话我敢不信吗?”祖师就说:“你就是佛。”把参学者吓了一大跳。
当有人在跟我们说你就是佛的时候,你自己敢不敢承担?信不信自己是佛?很多人不敢承认:哎呀,我们这些人怎么是佛,我们是业障鬼啊!云门寺有句损人的口头禅就是 “业障鬼”。我们确实是业障鬼,但我们也是佛。人都有两面,当我们把业障鬼一巴掌打下去,我们就是佛;若是我们陶炼得还不够,修行还不到位的话,那我们就是业障鬼了。业障鬼厉害啊!
佛教讲究信、解、行、证这个次第,首先就是信。信佛、信法、信僧,要相信自己的师父,要相信善知识,要相信祖师对我们的开示。既然佛也说了,祖师也对我们说了,我们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信得过吗?信得过就是好事。现在密宗里边,无论是大手印还是大圆满,他有传承就是活佛了,你信不信啊?信了好。为什么呢?佛的法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在嘛。
我在外面讲课的时候有人就问我:“冯老师,密宗和禅宗到底差别怎么样?关系怎么样?”我说:“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经典上是没什么差别的,我们把汉传《大藏经》和藏传《大藏经》拿来比较一下,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有几部经,汉地有的藏地没有,藏地有的汉地没有而已。”不同的是传承不一样。禅宗的传承藏地里有吗?没有。华严宗、天台宗的传承藏地有吗?也没有的。密宗格鲁派、宁玛派等五大派的传承,在汉地当年也没有翻译,也没有传承。相差的是这一部分的传承。
汉地大家都应去读《高僧传》,在汉地的《高僧传》中,大家看到的是人本位的佛法,谈人的时候多。而藏地的高僧传谈神的比较多,为什么呢?他们的祖师是这个佛的化身、那个佛的化身,对不对呢?没错!如果我们去看佛的经典,我们都是佛的化身,哪一位不是啊?在座的各位都是佛的化身。但是,在汉传佛教里边他不强调这个,他强调的是人。你是因位上的,你必须修行,然后再证果。而藏传佛教是先把你的果位点出来了。其实这是藏文化和汉地文化的一个差别,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着眼点不同。我们强调因位,因位才是真正用力的地方。
禅宗一方面讲究因位,同时强调果位。为什么呢?因为因果不二。两头都在用力,并不是说这个就是因,那个就是果,不是这样的。真正明心见性,破参了之后,你才会知道这里的妙处,真是妙不可言啊!关键就是要信——要信佛陀说的,要信祖师说的。那么还需不需要解呢?还需不需要行呢?还需不需要证呢?在次第法门里边,信、解、行、证是有次第的。在禅宗法门里边,信、解、行、证是一个事。
《信心铭》说得很清楚,“至道无难,惟嫌拣择”。“至道无难”我在云门寺也多次讲过,真正的道是不难的,为什么呢?一切现成,不需要你去修,不需要你去证,不难。难的是什么呢?“惟嫌拣择”,分别心一起,次第历然、因果历然。禅宗是顿悟法门,…
《云门说宝镜 之二 从临济祖师的法语入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