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門說寶鏡 之二 從臨濟祖師的法語入手

  雲門說寶鏡 之二 從臨濟祖師的法語入手

  1、祖師們都是一個鼻孔出氣的

  什麼是“如是之法”?我們經常在佛經裏邊看到“如是,如是”之說,老佛爺經常用“如是,如是”來贊歎菩薩們、羅漢們,而見證的時候老佛爺也說:“如是,如是”。我們再看禅宗祖師在考驗弟子的時候,他的徒弟在見地上“到位了”,在機鋒上“到位了”,祖師也會說:“如是,如是”。

  這個“如是”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睜開眼睛看到太陽的時候,這個太陽是不是“如是”?夜晚看到月亮的時候,月亮是不是“如是”?走到桂花潭,桂花潭那邊的山山水水,是不是“如是”?一草一木是不是“如是”?大家師兄道友互相見面,見面的時候是不是“如是”?肚子餓的時候是不是“如是”?吃飽肚子是不是“如是”?困了的時候想睡覺是不是“如是”?精神來了的時候,蹦蹦跳跳的是不是“如是”?我們學修佛法有了感覺,這是不是“如是”?老佛爺經常說“法爾如是”,我們怎樣理解這個“如是”?而且是“如是之道”。

  要我來講這個“如是之道”,我覺得還真是不好講,很艱難,沒法說。好在《禅海十珍》前面有臨濟大師的這麼一段開示。大家知道,禅宗盡管分了五宗七家或者五家七宗,但祖師們的心都是一回事,都是一個鼻孔出氣的。所以說沩山仰山祖師也好、臨濟祖師也好、雲門祖師也好、洞山祖師也好、法眼祖師也好,實際上說的都是一個事,都是老佛爺睹明星而見道的那個感覺。老佛爺睹明星而見道的時候並沒有叁藏十二部,但是,他把他見道的那個感覺說了四十九年,叁藏十二部就出來了。

  曆代祖師悟道以後,他們的傳法、他們的開示形成《五燈會元》,代代傳燈,一直到咱們虛雲老和尚,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傳承下來是不是各有各的味呢?實際上是一個味,佛法是一味法,真如只有一個,但是表法卻是各種各樣的。古人說話跟我們現代人說話不一樣。我們看虛雲老和尚的開示、臨濟祖師的開示,各人有各人的特點,不需要一樣。但是說破的、說穿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佛法是一不是二。下面先看臨濟大師的開示:

  祖雲:大凡學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見解。若悟得自己見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而殊勝自備。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耳。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一切世境,滯惑積業。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佛祖不別。汝欲識佛祖麼?即汝目前聽法底是。由汝自信不及,便向外馳求。就得者,只是文字禅,與佛祖大遠在。諸大德,此時不求真悟,萬劫千生,輪回叁界,徇好惡境,向驢牛胞胎去也。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一念淨光,是汝法身佛;一念善分別光,是汝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光,是汝化身佛。此叁身,即今目前聽法底人,爲不向外求,有此叁種功用。然此叁種,亦只是名言。故雲:身依義而立,土據體而論,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諸大德,切要識取弄光影人,是諸法本源,是一切法根本。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是汝目前曆曆孤明,勿形段者,解說法聽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蘊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無絲毫許間隔,何不識取。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心若不生,隨處解脫。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頭,十地滿心,如客作兒;等妙二覺,如帶枷鎖;羅漢辟支,如著泥土;菩提涅槃,如系驢橛。何以如斯?蓋謂作佛念經,縱然自在還爲妄;度生心切,須信慈悲也是貪。

  2、從自己本份上道一句出來才算數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臨濟祖師的這段開示。祖雲:“大凡學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見解。” 這個大家明白吧。“大凡學人”——我們都是學人,都是跟著佛學,跟著祖師學習的人,我們都是學習佛法的人。禅宗了不起之處,就是它把最要害的東西直接交代出來了,是什麼呢?就是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見解”。

  什麼是自己的真正見解?首先要明白自己能知、能識、能行、能動的那個。佛教裏邊經常說“數他人珍寶”。看到別人是億萬富翁你羨慕,但是那個錢是別人的,跟你沒有關系;天天說山珍海味不行,沒吃到自己肚子裏邊不管用。所以說,關鍵是要有自己真正的見解。爲什麼呢?

  香嚴祖師先是在百丈祖師那裏通內外學,聰明伶俐,一問十答,十問百答,經教很熟,機鋒轉語也很熟,但是百丈祖師總是說:“你不行,你不行。我老了,也管不了你了,你去找你的師兄吧。”香嚴祖師先是給百丈祖師當侍者,接著又給師兄當徒弟,但他多少還有點本錢,就經常跟沩山拌嘴。香嚴祖師對沩山說:“你說的我全知道。”沩山回話:“你那個東西不管用,你要找一找如何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不用佛說的、不用祖師說的、不用我說的、不用其他師兄說的,從自己的本份上道一句出來,那才算數。”香嚴沒了辦法,自己回到寮房裏去想,如何是自己本來面目?無論怎麼想,結果還是別人說的,要麼是祖師說的,要麼是師父說的,想了好幾天,也沒有一句是自己的。

  想一想,我們現在坐在這裏,心裏想的東西,是從我們娘胎裏出來後就有的?是在學校裏學的?在社會上染的?還是在寺廟裏反複熏習出來的呢?還是別的什麼?當然,反複熏習是對的,但關鍵是我們要看看在熏習之中有沒有我們自己真正的見解。在反複熏習中我們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如?這個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錢嘛,要自己有錢才算是,銀行裏存的那都是別人的存款,即使是自己的名字,密碼對不上號,這筆錢還是沒辦法用。所以臨濟祖師說,“若悟得自己見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而殊勝自備”。

  我們知道很多學法的人、學佛的人,生死來的時候還不得已,就是自己生病的時候也不得已,別說自己生病的時候不得已,有時候煩惱來的時候都沒有辦法。今天發脾氣了,明天跟別人吵架了,怎麼辦?你能一下子把它轉過來嗎?今天情緒很低沈,悶悶不樂的;在廟子裏呆的時間長了,想出去散散心。這些念頭來來去去的,你有辦法對治嗎?我們平時想的,哪怕是法師教的,在經書裏邊看的,一定要變成自己的東西才行。

  佛經上說,佛法是精神糧食,多多益善,但是拉肚子怎麼辦?消化不良怎麼辦?臨濟祖師在這裏說要變成自己的見解,就是要我們通過學、通過修,把佛祖對我們的教誨變成像我們吃飯一樣,要消化、要吸收,要變成自己的骨頭、自己的肉、自己的力量。要融彙貫通,真正地變成自己的東西,成爲自己的智慧,那麼我們學習佛法才算有一定成就了。

  3、密宗和禅宗的差別

  臨濟祖師後邊又說了:“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耳。”病在不自信。老佛爺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都能成佛。我們打開《五燈會元》,裏面經常看到祖師作如是說,比如說參學人來問祖師:“如何是佛?”祖師說:“我說了你信不信啊?”參學人就說:“你是祖師,你說的話我敢不信嗎?”祖師就說:“你就是佛。”把參學者嚇了一大跳。

  當有人在跟我們說你就是佛的時候,你自己敢不敢承擔?信不信自己是佛?很多人不敢承認:哎呀,我們這些人怎麼是佛,我們是業障鬼啊!雲門寺有句損人的口頭禅就是 “業障鬼”。我們確實是業障鬼,但我們也是佛。人都有兩面,當我們把業障鬼一巴掌打下去,我們就是佛;若是我們陶煉得還不夠,修行還不到位的話,那我們就是業障鬼了。業障鬼厲害啊!

  佛教講究信、解、行、證這個次第,首先就是信。信佛、信法、信僧,要相信自己的師父,要相信善知識,要相信祖師對我們的開示。既然佛也說了,祖師也對我們說了,我們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你信得過嗎?信得過就是好事。現在密宗裏邊,無論是大手印還是大圓滿,他有傳承就是活佛了,你信不信啊?信了好。爲什麼呢?佛的法身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無處不在嘛。

  我在外面講課的時候有人就問我:“馮老師,密宗和禅宗到底差別怎麼樣?關系怎麼樣?”我說:“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在經典上是沒什麼差別的,我們把漢傳《大藏經》和藏傳《大藏經》拿來比較一下,基本是一樣的,只不過有幾部經,漢地有的藏地沒有,藏地有的漢地沒有而已。”不同的是傳承不一樣。禅宗的傳承藏地裏有嗎?沒有。華嚴宗、天臺宗的傳承藏地有嗎?也沒有的。密宗格魯派、甯瑪派等五大派的傳承,在漢地當年也沒有翻譯,也沒有傳承。相差的是這一部分的傳承。

  漢地大家都應去讀《高僧傳》,在漢地的《高僧傳》中,大家看到的是人本位的佛法,談人的時候多。而藏地的高僧傳談神的比較多,爲什麼呢?他們的祖師是這個佛的化身、那個佛的化身,對不對呢?沒錯!如果我們去看佛的經典,我們都是佛的化身,哪一位不是啊?在座的各位都是佛的化身。但是,在漢傳佛教裏邊他不強調這個,他強調的是人。你是因位上的,你必須修行,然後再證果。而藏傳佛教是先把你的果位點出來了。其實這是藏文化和漢地文化的一個差別,實際上是一回事,只是著眼點不同。我們強調因位,因位才是真正用力的地方。

  禅宗一方面講究因位,同時強調果位。爲什麼呢?因爲因果不二。兩頭都在用力,並不是說這個就是因,那個就是果,不是這樣的。真正明心見性,破參了之後,你才會知道這裏的妙處,真是妙不可言啊!關鍵就是要信——要信佛陀說的,要信祖師說的。那麼還需不需要解呢?還需不需要行呢?還需不需要證呢?在次第法門裏邊,信、解、行、證是有次第的。在禅宗法門裏邊,信、解、行、證是一個事。

  《信心銘》說得很清楚,“至道無難,惟嫌揀擇”。“至道無難”我在雲門寺也多次講過,真正的道是不難的,爲什麼呢?一切現成,不需要你去修,不需要你去證,不難。難的是什麼呢?“惟嫌揀擇”,分別心一起,次第曆然、因果曆然。禅宗是頓悟法門,…

《雲門說寶鏡 之二 從臨濟祖師的法語入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