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門說寶鏡 之二 從臨濟祖師的法語入手▪P2

  ..續本文上一頁在“頓”裏邊是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內容、沒有過程的。一有過程就有內容,就有時間,一旦進入時間、空間裏邊了,它就必然在次第之中。頓悟沒有次第、沒有時間、沒有空間,要見便見,沒有道理可講,有道理可講馬上就墮入次第之中。

  4、就看你能不能打成一片

  學禅宗必須要信這個道理,所以臨濟大師說“大凡學人,要先明悟自己真正的見解。”需要明悟的就是這個見解,明悟啊,若悟得自己的見解就不會被生死所染。爲什麼呢?你頓悟的時候是無因、無果、非因、非果的,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內容、誰來負擔你啊?它必定是超然在其中,全部在其中了。

  今天天陰,把太陽汙染了沒有啊?把天空汙染沒有啊?明天天晴,天晴是日光明朗,衆生是否也就心光明朗了呢?依經言就是“法爾如是”,說汙染是我們心裏邊在汙染,老天爺一點都沒有汙染。今天天陰了,下大雨涼快了,你歡喜起來;若是雨不停地下,山洪爆發了,山體滑波了,泥石流來了,那你就要生煩惱了。每個人的體悟不同,喜、怒、哀、樂也不同,是依因緣而起。既然是因緣而起,那緣起之前,緣盡之後那又是怎麼回事?所以我們要看一看自己真正的見解,它是在證入無生法忍的一種認定、一種自信,並不需要我們在文字上、在理論上去感覺什麼。

  禅宗的證是一種現量,它不是學問,也不是修行的程序,它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現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那麼一種感覺。自己肚子裏邊是餓的還是吃飽的,只你自己心裏邊明白。對禅宗悟了,心裏邊也有感覺,自己心裏邊也知道,悟了就是悟了,沒悟就是沒悟。社會上也有一些學禅宗的人,認爲自己悟了,說起來見解一套一套的,但我覺得實在不敢恭維。爲什麼呢?一個人還有見解能叫悟嗎?你有見解,當你把見解說出來的時候,那就是分別識上的東西啊。

  今年春節,(佛源)老和尚把聖一法師的語錄給我看,並說:“聖一法師的禅七開示不錯。”我看了之後也很吃驚,聖一法師真的很不錯啊。他說到一個問題,包括許多學禅宗的人都沒有注意這麼一個問題:很多人認爲自己明心見性,開悟了,而且把自己的悟境說得頭頭是道,一聽也的確是有這樣那樣的一個見解。但是禅宗裏邊經常有一句話,就是你能不能打成一片?很多人都說,哎呀,我悟了,當時悟了,過一會兒又忘了,又把它丟了,當我念頭浮起時,我的悟境又來了,當我的念頭放下的時候,悟境又去了。這是第六識的分別啊!哪怕你當時悟得百分之百地正確、百分之百地透徹,那都不過是第六識的光景,不是“那個”事,真正的是要八識全透!

  5、明心見性非在第七識上下功夫不行

  大家都知道第六識,學唯識的人都知道它是“審而不恒”的。它能夠分別、能夠思量,但是它要睡覺、要休息,睡著的時候它就不能分別了。你既然還有休息睡覺的時候,還有開小差的時候,還有失念的時候,你悟的那個東西保險嗎?你能夠說自己打成一片了嗎?談不上打成一片,遇見事情來了就起煩惱,還有煩惱生起,能說你悟了嗎?

  那什麼才叫做打成一片?聖一法師就說了:第七識!學過唯識學的人都知道“恒審思量,勝余識故”,什麼東西它能在我們睡覺的時候還在照應之中?還在思量之中?第八識不行,第八識是保險庫,是一個庫房,它是“恒而不審”的,它是一個不分別的,像一個大倉庫什麼都裝。第六識是“審而不恒”,它清楚、明白,但是它要休息、睡覺,其中有時間、空間的作用。就像讀一本書,第六識在起作用,我們必須一頁一頁地看完,不可能一本書我一眼看完,我們必須通過時間,一個字一個字地來看,這是第六識起作用,所以說它是“審而不恒”的。

  第七識是“恒審思量”,所以打成一片必須在第七識上。第七識是我們的煩惱識,我們的貪、瞋、癡、慢全是第七識裏邊的事。第七識把我們的第六識汙染了,所以第六識的光明不能透出來。爲什麼說第七識是“恒審思量”呢?第六識有休息睡著的時候,第七識永遠不會睡覺的。比如大家到了一個小寺院,同學們幾個人住在一個寮房裏邊,你喊張叁,張叁一定會醒了,沒被喊的人一定不會醒。大家可以做個試驗。爲什麼張叁醒了,其他人卻沒醒呢?因爲第七識沒有休息,張叁的那個“我”還沒有休息。再比如說,我們突然被火燙了一下,頭腦還沒有反應過來,人馬上就跳開了,第六識還沒有反應,第七識馬上就起作用了,因爲它是恒審思量的,同時它又是煩惱識。所以我們說,明心見性如果不在第七識上下功夫不行。

  我們經常講無我無我,放下放下,爲什麼會放不下?因爲有我嘛!爲什麼會放不下?因爲第七識把我們給汙染了。你不管第七識上的煩惱,天天在第六識上去用功,哪怕把般若、把中觀、把唯識學得天花亂墜,不管用的!它不是知識。你學中觀也好、唯識也好,如果不在第七識上下功夫,不把知識與修行聯系到一塊,那知識只是知識,不是修行。

  大學裏邊有很多講佛學的教授,你能說得過他們嗎?他們在文字上非常了得。但是你要跟他談修行,那他們跟我們的出家師父能比嗎?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他們是學者,不是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不把那些知識當知識,而是把那些知識用在改造自己身心性命,改造自己的第七識上。我們必須要把佛教所宣揚的八正道、叁法印、四聖谛等這樣的理論,包括禅宗祖師的理論,都用在我們的第七識上。

  這裏又有一個方法問題了,什麼方法問題呢?有的人是拆了東牆補西牆,今天把這個煩惱治住了,明天又有一個煩惱起來了;明天把這個煩惱治住了,後天又有一個煩惱起來了。所以,這就需要第六識強化般若的力量,需要去悟,需要認識這個煩惱的空性。如果你真正地認識到煩惱的空性,對治有辦法、有經驗了,那麼以前能夠支配你的煩惱,使你煩惱的那種力量就慢慢地不能轉你了,就不能動你了。以前動心的事,現在就不會動心了,這時你才會對第七識和第六識結合起來的那種悟,對生命、對精神、對煩惱的徹悟有感覺。

  所以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修行不僅僅是在第六識上,一定還要同時落實在第七識上,就是在“我”上、在“煩惱”上、在“我執”上真正地下功夫。這個要信得過,如果信不過那也不行。信、解、行、證在這個方面是一而四、四而一的,它是不二的。我們若是真正的大丈夫、男子漢,就應該在這個方面敢于下手,敢于承擔。如果不敢于下手,對自己的一些煩惱,對自己性格上的一些麻煩舍不得下功夫,那也不行。特別是對治自己的意氣。有的人意氣很重,就是我執、我慢很重,這個是最要命的東西,對自己修行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如果從善如流,把這個“我執”真正放下了,真正成了一個空空道人,無障無礙,就跟真如相應了。

  6、保持自己心路的通暢

  今天下午跟願炯法師討論這件事時,我說我在北京的時候,最怕出門。爲什麼呢?因爲北京太大,車太多,隨便走到哪兒都塞車,要是有一個警察多好啊,把這條路上疏通疏通。當時我一轉念,我們的這個心要是一直暢通無阻該有多美啊!智慧之水自由流淌,即使煩惱來了,也會讓它舒舒服服的。要說沒有煩惱、不打妄想,那是假話,我也經常打妄想,但是要做到打妄想不動心。就像車在路上,我們看見一輛奔馳車“呼”地過去了,過去就過去吧;一個破車噴著油煙子,很髒、很汙染的那種車,在你身邊“噗、噗”地開過去了,開過去也就開過去了嘛。雖然破車容易出故障,但不管好車、破車出了故障都會堵塞交通。我們的心路也是這樣的,心路要通,不管是善念還是惡念都要打通。萬念不停留,就是念念不停留。

  有個出家人曾問趙州和尚:“那個小孩子他的意識怎麼樣呢?”趙州老和尚說:“水面上按葫蘆。”這個出家師父不懂,“水面上按葫蘆”是什麼意思啊?就問投子和尚,投子和尚就說:“念念不停留啊。”

  我們如果能夠真正地做到念念不停留,就是不執著了。不執著便能品嘗其中滋味,我執、我慢來了,就讓它來,讓它去。我們看洞山祖師《叁滲漏》中有一句:“機不離位,墮在毒海”。“機不離位”,不管禅機也好,雜機也好,危機也好,念頭來了也好,都是機,如果它把我們的心堵塞了,那麼你就墮入苦海,就有麻煩了。如果沒有這種執著,不管是好的念頭還是壞的念頭都不去認真較勁,就沒有麻煩。有些念頭來的時候你要去較勁,于是那個念頭就開始支配你做事。有人會莫名其妙地殺人、放火,那就是一念之差啊。有些事真的說不清楚,比如張叁李四本來是很好的朋友,在一起喝酒,因爲一句話,兩個人爭著爭著互不相讓,一氣之下就拔出了刀子,一刀子捅過去,張叁被捅死了,李四的前途也斷送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很多,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保持自己心路的通暢,保持自己情緒的通暢。修行要修到這個份上就有點味了,就不會執著于日常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不會執著一個見地上的是是非非。

  出家師父們在見地上相互之間要經常辯論,談自己的見解、見地,這個是好事,需要認真,但是也不要過于認真。你今天有很高明的見解,很棒,但再過十年、二十年,說不定有更高明的見解呢?有更高明的見解後,你會不會因今天這個“很高明的見解”而臉紅呢?所以我們要看到真正的般若是無形無相的,不執著的。但是産生這一切的力量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真如。我們就要信這個,它是什麼?它什麼也不是。它能夠産生一切,善的它産生,不善的它也産生;好的它有,壞的它也有。它能生一切,即一切從真如湧出,一切又歸于真如之中,就像海面上的波浪雖然起起落落,但永遠都是在大海裏。我們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別看一個浪起來了,哎呀很高興,一個浪下去了,哎呀又不舒服了。落下起來都是一回事,要相信這個。

  7、像天上的雲來來去去

  要堅信這個,…

《雲門說寶鏡 之二 從臨濟祖師的法語入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