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禅方法舉要

  參禅方法舉要

  選自《生活中的大圓滿法》

   前面我們已經舉出了不少的參禅方法,這裏集中地對參禅的方法作一些較爲系統的介紹。當然,禅是一種佛教內專門修持後在精神中所獲得的一種高級深沈的精神心理狀態,並不是淺薄虛浮的人懂得一些“禅八股”就了事的。資深的叢林老禅師們常說,要以通達佛教的經教爲基礎,要籍教悟宗,才不會在參禅中走入歧途。這是必須的,沒有佛教的基本理論基礎,所談的禅,只能是虛浮不實的“花花禅”,用武術界的話說,只能算是一些“花拳繡腿”而已。另外,應要培養“頓悟意絡”,沒有這個敢于追求的“心”,就沒有恒久不懈的動力。這是參禅的必須具備的前提。禅宗雖然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若沒有相應的佛學基礎,你要“直指人心,頓悟成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禅宗的方法,基本可以歸納爲機鋒、棒喝、參話頭和默照禅這四大類。而每一大類中,又有若幹細微的分類。這種種的方法都是活的,不是呆板的教條,那是禅師們根據不同的對象而采取相應的方式。任何一種方法,都應包括開示、應機、接機、開悟等系列和完整的過程,有主體、有對象,而處在各自獨特的相互關系中,超然于人們生活的思維習慣之外。禅宗強調的是“自悟”,因爲“悟”這一精神狀態的飛躍必須由自己來完成,任何人是插不上手、幫不上忙的。但是也不否定師承的作用,老師是帶路人,可以讓你走上正確的道路,盡管路是必須由你自己用腳來走。 在禅宗的方法中,機鋒的面最廣。

   “機”的含義極深,如《周易》說:“知機其神乎

  機者,動之微,吉之先見也。”周敦頤在《通書》中說:“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運而于有無之間者,機也。誠神機曰聖人。”都極重視機的作用。用今天的話來說,機就是某種事物的潛在因素。參禅開悟,也有其開悟的內在因素,這個因素就“機”。“鋒”就是刀刃,就是槍尖,就是剝除包裹在“機”外面的外殼,而使開悟的因素得以顯現。人與人不同,各人的心態、知識的積澱都不同,而禅宗的機鋒,就是剝除那種種不同的外殼,而讓你的“真機”顯現和完善,即所謂“脫穎而出”。

   唐代百丈懷海禅師有一次和他的老師馬祖在鄉間的路上,忽然飛來一群野鴨子,在天上鳴叫而過。馬祖問:“這是什麼在叫呢

  ”百丈說:“是野鴨子在叫。”過了一會兒,馬祖問:“剛才哪些叫聲到哪兒去了呢

  ”百丈說:“飛過去了,聽不見了。”馬祖突然抓住百丈的鼻子狠狠一扭,百丈痛得大叫一聲。馬祖說:““這個”飛過去了嗎

  ”這時百丈心理猛地明白了。

   在生活中,人們老是處于這樣的狀態,就是把思維和思維的內容混爲一談。眼耳鼻舌身意無不給我們提供思維的內容,但那些內容並不等于是思維本身,思維本身是不同于這些內容的。所以六祖說:“成一切相即心”——我們認識的一切內容,都離不開我們的精神和思維活動。“離一切相即佛”——你若能在這種種認識的內容中把精神和思維解脫出來,不受其染汙和束縛,你就是佛了。馬祖扭百丈的鼻並說:““這個”又飛過去了嗎

  ”就是用這個刀子剃除了百丈精神中的“外殼”,使他看到了自己那個“不與萬法爲侶”的本來面目。

   廣利禅師在百頭希遷禅師那裏參學時,他向石頭禅師提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與他人無關的,完全絕對屬于自己的那個“本份事”呢

  ”石頭禅師說:“你要問這樣的“本份事”,那又怎麼能到我這兒來找呢

  找我就不是你的那個“本份事”了。”廣利說:“如果不經過老師的指點,我又怎麼知道自己的“本份事”呢

  ”石頭禅師說:“你的那個“我”曾經丟失掉過嗎

  ”廣利禅師就在這時,明白了自己的那個“本份事”。

  

   這本是極其明白的事,“我”就是我,決不是其它,但要把這種認識轉到禅的狀態裏卻決非一件容易的事,因爲人們都把佛、把禅看得太高,不敢相信這個“我”中就有一切。同時,這個“我”又被萬事萬物弄得昏頭轉向,當然無法有如此的智慧和力量了。

   再如:有個和尚問藥山惟俨禅師:“怎樣才能不被各種各樣的外部環境所迷惑呢

  ”藥山禅師說:“外部環境是外部環境,它哪裏妨礙了你呢

  ”這個和尚說:“我就是弄不懂這點。”藥山禅師說:“好道,怎麼會是外部環境把你迷惑住了呢

  ——是你自己把自己迷惑住了啊!”

   你看,禅師們的刀子實在太鋒利了,在這把刀子的鋒刃之下,主觀和客觀的關系無論有多麼的複雜,無論其中水乳交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都可以被清淅地剖析開來。禅門用其“鋒”把學生的“機”挑露出來後,學生們就應該交上答卷,這就是禅宗內的“轉語”,當然,並非每個人所交的答卷都正確。另外,“轉語”還是禅師們相互考察的一種方式,仍然屬于“機鋒”裏的一個類別。

   如下面幾則公案:藥山唯俨禅師最初到石頭希遷禅師處去拜訪,見面就說:“佛教裏叁藏經論的道理我大致都能理解。但對于禅宗所說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卻不知到底是怎麼回事。請老和尚能給我一些開示。”石頭禅師說:“這樣是不對的,不這樣也是不對的;既這樣又不這樣還是不對的,你怎麼理會呢

  ”(這也是機鋒)藥山不知石頭禅師在那兒說了些什麼,呆在那裏說不出話。石頭禅師說:“你的機緣還不在我這兒,你到江西去找馬祖吧,那裏可能會解決你的問題。”藥山見了馬祖,恭恭敬敬把前面的問題提出來,請馬祖指導。馬祖指著自己的臉說:“我有時要它揚揚眉毛,眨眨眼睛;有時又不讓它揚眉毛眨眼睛。有時擠眉眨眼是對的,有時擠眉眨眼又是不對的——你又怎麼領會呢

  ”(馬祖這裏仍然是機鋒)藥山于是言下大悟,便恭敬地給馬祖磕頭。馬祖說:“你見到了什麼道理,居然行如此大的禮呢

  ”藥山說:“回想我在石頭和尚那裏,如同一只蚊子立在鐵牛上——沒有我下口的地方啊”(這就是轉語)馬祖說:“既然你明白了,可要好好保養這個境界啊”——馬祖印可了他。藥山在馬祖那裏當侍者,繼續用了叁年的功,有一天,馬祖問他:“最近你有什麼新的、更高的見解呢

  ”(機鋒又來了)藥山說:“我現在的感覺是,好象皮膚都脫落盡了(沒有什麼認識了),只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在裏面。”(這也是轉語)馬祖贊歎他說:“好!不簡單,我祝賀你,你的這種感受,可以說是見到了根本,並可以任用自如了。現在我建議你用叁根篦條勒來一下腰肚,隨便找一處山林傳道去吧!” 藥山又回到石頭禅師那裏繼續陶養,有一次他坐在石桌上,石頭禅師問他:“你坐在這裏幹什麼了”(機鋒又來了)藥山說:“我什麼都沒有做。”(轉語),石頭禅師緊追一步,說:“那你就是在閑坐了。”(刀鋒利得很)藥山說:“如果是閑坐,也是有所爲的呀。”(轉得妙!)石頭禅師又說:“你說你無所作爲,什麼都沒有做,但你那個“不爲”的目的是什麼呢

  ”(刀鋒更爲逼人)藥山說:“什麼聖賢的事我都不理會”(轉得更高,獨往獨來)。

   後來,藥山禅師成了一方祖師,接人待物的禅宗功夫就更加醇熟和圓妙。有一段時間,他在他所住持的寺廟內很久沒有升堂說法了。監院和尚來禀報說:“僧衆們都長久地盼望您老人家開示教誨。”藥山說:“好吧,你去敲鍾,把大家集合起來。”監院和尚敲了鍾,僧衆們全部集聚在禅堂內,藥山依儀升座,但卻一言不發地回到了方丈。監院和尚緊跟著,問:“您老人家既答應給大家說法,爲什麼一言不發就下來了呢

  ”藥山說:“講經,有講經的法師;講論,有講論的法師;我又不講這些,也沒有要講的義務,你憑什麼抱怨我。”其實,藥山這裏用的仍然是機鋒,只不過用的是沒有語言形式的機鋒罷了。禅宗內常標榜“不說而說,說而不說”,說與不說都是次要的,關鍵的是要你領會那個既能說,又能不說的東西。這是什麼呢?

   有一次,藥山在禅床上打坐,有個和尚問他:“你象木頭,石頭那樣呆坐在那裏,到底在思考什麼

  ”(機鋒殺過來了)藥出說:“我在把握那個既産生思維活動,但又不是思維內容的“那個””(既是轉語,對是對他人的啓示)那個和尚又問:“既然“那個”本身不是思維內容,當然就沒有進入思維活動之中,您老又怎麼把握得住它呢

  若要把握,又該怎樣去把握呢

  ”(機鋒更尖銳了,來者的確不是生手)藥山說:“那當然不是用思維的方式來把握它。”(這個轉語,真是團團轉,讓人的思維靠不了邊,真是把臨濟大師的“權、實、照、用”各個方面全都容納在其中了。 機鋒太多了,我們還是來看一段六祖惠能大師與永嘉覺禅師對話的原文吧,那真是精彩之至:

   (永嘉覺參六祖時)繞師(六祖)叁匝,振錫而立。師曰:“夫沙門者,具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覺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邪

  ”師曰:“誰知非動

  ”覺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覺曰:“無生豈有意邪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

   這一段對話,簡直是刀光劍影繞成一團,水潑不進,針紮不進,是機鋒轉語中的典範。但這決不是可以當作八股和教條的,哪怕你背得爛熟,不是真正過來人,立即會敗下陣來。如馬祖的弟子鄧隱峰見石頭禅師一則:

   鄧隱峰辭師(馬祖),師雲:“什麼處去

  ”對雲:“石頭去。”師雲:“石頭路滑。”曰:…

《參禅方法舉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