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棒喝截流 二、棒喝截流——理性和認識的斷頭臺▪P3

  ..續本文上一頁隨波逐流”——順隨著思維之路,讓其自然流淌;叁是“截斷衆流”——使一切思維方式和內容到此忽然被截斷而停頓。由于有這叁層意思,所以雲門禅師的每一句禅機中,可以收、可以放;可以殺,可以活;顯得寬闊空靈,意味無窮。又如斬釘截鐵一般,使人不能用思維的方式作哲學式的把握,也不能用靈感來捕捉。

   當然,雲門這叁句中還有叁層意思,用佛教的話說,第一句“函蓋乾坤”展示“自受用”——自我在最高的精神狀態中潇灑享用;第二句“隨波逐流”屬于“他受用”——讓他人與我共同享受第一層的風味;而只有第叁句“截斷衆流”才是接引深的舟橋。但又應看到,有時這叁句全部都可以作爲接人的舟橋——那就看學人的“根機悟性”了。

   前面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可說”的公案是“截流”,只不過是文雅一類的“截流。既是“不可說”,當然就用不著去思維把握了,思維之流不在其中運行,本身就是“截流”了。而這種文雅的“截流”方式,對根機好悟性強,機緣成熟的人,的確行之有效,不少人在其中達到了“明心見性”。但對另一類人。他們的思維特別強烈,文雅的方式不足以“截斷其思維之流,這樣“棒喝”的作用和意義就顯得重要和必須了。

   “棒喝”的作用,在于對思維進行強暴式的“逼拶”,對于“逼拶”,在拙作《心靈鎖鑰》一書中已有所介紹,這裏不妨再說進一成的意思,如下面的公案:

   僧問:“如何得合道

  ”師(馬祖)日:“我早不合道。”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

   (《五燈會元·卷叁》)

   禅宗內的棒喝、機鋒、轉語,大概都可以溯源到馬祖道一禅師身上,如“棒”的形式此即一例。再如馬祖與百丈的“野鴨子”公案,對水潦和尚的“一路”公案,對法會禅師的“一掴”公案等,都是變相之“棒”。再如與石臼和尚那則公案,更是直接有“棒”:

   石臼和尚初參馬祖,祖問:“什麼處來

  ”師曰:“烏臼來。”祖日:“烏臼近日有何言句

  ”師曰;“幾人于此茫然。”祖曰:“茫然且置,悄然一句作女生

  ”

   師乃近前叁步。祖曰:“我有七棒寄打烏臼,你還甘否

  ”師曰:“和尚先吃,某甲後甘”。

   (同上書)

   “喝”也是馬祖開其先河。在著名的“野鴨子”公案之後,還有一則“百丈再參”的公案,與“野鴨子”公案前後呼應,表達了禅人悟道後“死,,“活”這兩種狀態和層次。

   在“野鴨子”公案中,百丈被馬祖一扭鼻子,“鼻頭今日又木痛也”,得到馬祖的印可:但第二日:

   師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師曰:“即此用,離此用

  ”祖曰:“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爲人師

  ”(師)取拂子豎起。祖日:“即此用,離此用

  ”師挂拂子于原處。祖振威一喝,師直得叁日耳聾。

   (同上書)

   “此”指悟後的心體,“用”指悟後度人的手段和方法。馬祖的意思是“即”也不是,“離”也不是,那什麼才是呢

  百丈取拂子、挂拂子用意又是如何的呢

  馬祖後來使百丈“叁日耳聾”的那麼一“喝”又是什麼意思呢

  

   這一切都是“不可說”的,二經說出,這個最高最妙的精神“妙高峰”就落入了塵世,落入了平常人們的有限的精神內容而不值一文了。無怪百丈禅師後來把這段經曆告訴他的學生——黃聚希運禅師時,黃檗驚得吐出了舌頭。百丈問黃檗:

   “子已後莫繼承馬祖去麼

  ”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大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師(百丈)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

   (同上書)

   這一段真是幹古絕喝,“大機大用”,是對“棒喝”功用的贊歎,這個功用是超常態的,不是人們生活中的常規功用,也不是佛教內一般戒定慧的功用,所以叫“大機大用”。表現出來;就有“見過于師,方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這樣的高標准。這個標准就是對自己老師的超越,達不到這種超越,哪怕與老師持平都不行。無怪後人把這樣的准則稱爲“超佛越祖”。而這一切“機用”,都是“棒喝”所導演出來的。

   面對棒喝的威力,的確使不少禅人當下“言語道斷”,以後遇到種種疑難時,就可以如“香象過河,截流而過”了。面對湍急寬廣的河水,一般動物,甚至獅虎等都不敢輕易下水,而大象則敢,所謂“截流而過”是大象過河的狀態。如小河小溪,就是“踩水”而談不上截流了。

   禅師們的機鋒捧喝,大多怪誕且不近情理,常常本來就是思維的陷阱,如果沒有敢于“截流而過”的信心力量,陷在裏面是出不來的,下面來欣賞——則有趣的公案:

   浮孟和尚,淩行婆來禮拜,師與坐吃茶。婆乃問:“盡力道不得的句分付阿誰

  ”師日:“浮否無剩語。”婆曰:“未到浮孟,不妨疑著。”師曰:“別有長處,不妨指出。”婆斂手哭曰:“蒼天中更添冤苦”師無語。婆曰:“語不知偏正,理不識倒邪。爲人即禍生。”後有僧舉似南泉,泉曰:“苦哉浮孟。被這老婆摧折一上。”婆後聞笑曰;“王老師(即南泉)猶少機關在。”澄一禅客逢見行婆,便問:“怎生是南泉猶少機關在

  ”婆乃哭曰:“可悲可痛。”一罔措。婆曰:“會麼

  ”一合掌而立。婆曰:“伎死禅和,如麻似粟。”一舉似趙州,州日:“我若見這臭老婆,問教口啞。”一日:“未審和尚怎生問他

  ”州便打。一曰:“爲什麼卻打某甲

  ”州曰:“似這伎死漢不打,更待幾時

  ”連打數棒。婆聞卻曰:“趙州合吃婆手裏棒。”後僧舉似趙州,州哭曰:“可悲可痛。”婆聞此語,合掌歎曰:“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州令僧問:“如何是趙州眼

  ”婆乃豎起拳頭。僧回,舉似趙州,州作偈曰:“當機規面提,觌面當機疾。報汝淩行婆,哭聲何得失。”婆似渴答曰:“哭聲師已曉,已曉複誰知,當時摩竭國,幾喪目前機。”

   (《五燈會無·卷叁》)

   以上引文,在《五燈會元》與其說是中浮杯和尚的專節,不如說是淩行婆的專節。浮孟和尚與淩行婆都是馬祖的弟子,在唐五代的禅宗內,有不少“武功”極高的老太婆,淩行婆便是其中的一位。這則公案,還牽上了南泉、趙州、澄一和另外叁四名不知名的和尚,熱鬧非凡。這則公案隱有不少棒喝機鋒,且不露痕迹,叫人捉摸不透,但浮孟、淩行婆、南泉、趙州都是“截流而過”,水也不曾濺出一滴。而那個澄一禅客卻是一個“伎死漢”,在這幾股相互激蕩的“河水”中被沖得團團轉,在他們的機鋒中,一涉及思維便會敗下陣來。不涉及思維也無從酬答、而淩行婆則通過南泉,特別是趙州的贊譽,而“爍破天下”。後來這則公案成了宋元禅宗內參話頭,考機鋒的重要案例。若不懂不會其中往返曲折的“機”。那麼這位禅和子的禅就過不了關。

   佛來亦打,祖來亦打及諸宗禅味

   談棒喝,就不能不提及德山臨濟,他們的風範,稍知禅宗的人也相當熟悉,這裏仍有必要加以介紹。

   德山禅師(782一865)是四川簡州人,早年出家。他“精研律乘,于性相諸經。貫通旨趣”。可見他對中觀、唯識兩家學說都曾下過功夫,並能融會貫通。正因爲此,所以他特別反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類說法,憤然到南方去“掃蕩”禅宗。哪知到了湖南溜陽,遇到一個賣點心的婆子用《金剛經》問他:“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師父你點的是哪個心。”德山是《金剛經》的專家,卻張口結舌,回答不出,這時才方知禅宗確有其妙,于是往參龍潭崇信禅師。一天晚上,龍潭禅師說:“天晚了,你回去修息口吧!”德心說:“外面黑”,龍潭點一支燭給德山,德山正准備接時,龍潭卻一口把燭火吹滅,這一下,德山就大悟了,並把自己平時所愛讀的書付之一炬說:“窮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

   以後他開法德山,所以叫德山禅師。德山以“行棒”揚名天下,法語不多,但卻深得禅髓,如:“若也無己于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心于事,無事于心,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爲自欺。何故,毫楚系念,叁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羁鎖……聖凡名號,盡是虛聲,殊相劣色,皆爲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

  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而無益。又說:“我宗無語言,實無一法與人。”

   德山禅師的確是把一切都看穿了,看透了,在開山接衆,遊方導化上直來直去,義無反顧。如其上堂與衆開示。敢于作如此之說:

   我先祖見處即不然,這裏無佛亦無祖,達摩是老躁胡,釋迪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菩提涅磐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四果叁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五燈會元·卷七》)

   在德山這裏,一切執著和迷信全都蕩然無存,抱著這些思想內容來求法的,他只好用棒子來打了。所以他接人的方式是:“道得也叁十棒,道不得也叁十棒。”臨濟禅師聽到了他這種禅風,對他弟子洛甫說:“你去問他,爲什麼道得也叁十棒,道不得也叁十棒

  若他要打你時,你接住棒子送一送,看他還有什麼話說。”洛甫奉教而行,見了德山、如此這般一問,德山果然揮棒就打。洛甫依臨濟之教,接住棒頭一送,德山便丟下棒子回方丈。洛甫回去向臨濟禅師彙報,臨濟說:“我從來疑著這漢,雖然如此,你還認得德山嗎

  ”洛甫正准備回答時,臨濟也抓起棒子就打。

   棒喝是對人的思維強行“逼拶”的一種方式,人們千思萬緒之時,忽然被棒子一打,當時那些千思萬緒立即會無影無蹤…

《棒喝截流 二、棒喝截流——理性和認識的斷頭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