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棒喝截流 叁、機鋒轉語——對禅境“死活”的檢驗

  叁、機鋒轉語——對禅境“死活”的檢驗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禅機,因其“不可說”而顯得分外的神秘。因其神秘,自然引起了許多不甘心的人執著地追求。但追求的結果都往往是“泥牛入海”,或者“頭上安頭”,把局外人看得眼花缭亂,寸步難行。

   這裏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機”。機在中國古代思想中是一個非常特別、重要的概念,《周易》中有“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誠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在這裏,“深”、“幾”、“誠”都是“幾”,而且是“幾”的叁種表現形態。而道教秘典《黃帝陰符經》更說:“天性人也,人心幾也”。

   (先秦的“幾”字,後來被加了個木旁而成爲今天的“機”)就把原本深玄難測的“機”變得更加深玄了。

   的確,在人生的旅途上,幾乎每一個人都在預測和捕捉著自己的機遇,但這個機遇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可奈何之謂命”,太過于了,若改爲“無可奈何之謂機”可能還要恰當一些。周敦頤說:“運行于有無之間,幾也”,可以說是對“機”的較爲准確的定義。

   “運行于有無之間”的這個“機”本來就難以捉摸了,前面再加一個禅字,成了“禅機”,則更使人費解。其實,“機”就是某種事物的潛在因素,參禅求悟,也有其開悟的內在因素,這個因素就是“機”,而且就是“禅機”。近代本光,老法師教人習禅,時,強調先應培養“頓悟意樂”,讀佛教的經典、讀撣宗的公案時都應“先存一念”,把求悟之心放在這一念中,使之成爲“頓悟意樂”,其實這就是爲自己的開悟“種因”,預先布下了“禅機”。當然,機還有機緣之機,機括之機等等。

   “鋒”是什麼呢

  “鋒”是刀刃,是劍尖,是槍尖。沒有這樣銳利的“鋒”,被重重外殼包裹住的“禅機”就難以顯現,“鋒”就是用以剝除包裹“禅機”外殼的工具。人與人不同,各人的知識”、經曆、心態的積澱都不同,對禅的修爲也不同。而禅宗的機鋒,就是要剝除那種種不同的外殼,而使你的那個“真正”得以顯現,即所謂“脫穎而出”。

   禅師們用“鋒”,把學生們的“機”挑露出來之後,學生們還應交上答卷,這就是所謂的“轉語”,“轉”者旋轉也,如同螺旋一樣旋轉不停,所以又叫“活語”而不是“死語”。所謂“活語”,是自己悟後的那種自己的真切實在的感受;所謂“死語”,則是書本教條一類的答語。如前面所引夾山禅師“法身無相”這個答話,先是“死語”,後來才是“活語”。當然,“轉語”還是禅師們相互勘驗、印證的一種方式。仍然屬于“機鋒”裏的一個類別,如前面所引淩行婆那則公案,真是非人們思維蔔度之所能及。“天性人也,人心機也”是《陰符經》中的一句,雖是道家的,用以說明禅宗之禅也是恰到好處。“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就是“天性人也”;“皆可成佛”就是“人心,機也”。本光老法師在“臨濟禅初探”一文以臨濟義玄禅師大悟因緣這一典型範例,作了如下分析:

   臨濟大悟因緣,即提示了禅宗頓悟的最高原則,所以說它爲頓悟的典型範例。茲舉叁個特點以明之:其一,悟緣多而能奮迅集中又不依緣。確有大悟的了因存在,不同于自沈死水,暗中的摸索等待。其次,悟境過程劃然分明,又無企求,確有透徹實際的大悟;不同于隴侗漢得些子惺忪小歇場。

   自以爲悟。其叁。隨大悟的開展即現起觀照。鑒覺下炳炳糧糧機用”(棒、喝、言句)

   自然而至;不同于一般記憶忙思的知解,捏合意識的情見。這叁點實爲頓悟的最高原則……。

   本光老法師所談的“頓悟最高原則”就是“禅機”——也就是其中第一條:

   “大悟的了因”,後面兩條。則是這個“了因”顯現後的必然機用。如棒、喝、言句椧粭又可引伸爲機鋒轉語。在本光老法師的這個“頓悟最高原則”中,是把悟境的“死”與“活”對照而言的,這叁條前面的是“活”。而後面對照的則是“死”。你看:

   “自沈死水,暗中摸索等待”是“死”;“攏侗惶忪小歇場,自以爲悟”,是“死”;“記憶仁思的知解。捏合意識的情見”。還是“死”。

   禅宗內常說“參須真參。悟須實悟”,真參實悟的悟,其境界必須是活的;雖然真參未能得悟,當然談不上悟境;有的人雖然參努力,但未實悟,見了一些小境界自以爲悟;所表現出來的“悟”必然是死的,下面我們來看這公案:

   雲岩昙成禅師,參百丈海禅師二十年,因緣不契。後造藥山。山問:“甚處來

  ”曰:“百丈來。”山曰:“百丈有何言句示徒

  ”師曰:“尋常道:

   “我有一句子,百味俱足。””山曰:“鹹則鹹味,淡則淡味,不成不淡是常味。作麼生是百味俱足的句

  ”師無對。山曰:“爭奈目前生死何!師曰:“目前無生死。”山曰:“在百丈多少時

  ”師曰:“二十年。”山曰:“在百丈二十年,俗氣也不除。”他日侍立次,山又問:“百丈更說什麼法

  ”師曰:“有時道:“叁句外省去,六句內會取。””山曰:“叁千裏外,且沒交涉。”山又問:“百丈更說什麼法

  ”師日:“有時上堂,大衆立定,以柱杖一時趁散。複召大衆,衆回首,丈曰:是什麼

  ””山曰:“何不早怎麼道,今日因子得見海師。”師于言下領省,便禮拜。一日山問:“汝除到百丈,更到什麼處來

  ”師曰:“曾到廣南來。”曰:“見說廣東城東門外有一片石,被州主移去,是否

  ”

   師曰:非但州主,阖國人也移不動。”山又問:“聞汝解弄獅子,是否

  ”師曰:“是。”曰:“弄得幾出

  ”

   師曰:“弄得六出。”曰:“我亦弄得。”師曰:“和尚弄得幾出

  ”山曰:“我弄得一出。”師曰:“一即六,六印一。”後到沩山,沩曰:“承聞長老之藥山弄獅子,是否

  ”師曰:“是。”沩曰:“長弄有置時

  ”師曰:“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沩曰;“置時獅子在什麼處

  ”師曰;“置也。置也。”

   (《五燈會元·卷五》)

   雲岩禅師先在百丈禅師那裏參學二十年之久,毫無所悟,後來參藥山禅師,在藥山那裏開悟。雲岩禅師悟前悟後,境界是截然分明的,悟前不得“活”,悟後“死”不了。雲岩有個師兄,就是前面我們曾提到的那個道吾禅師,道吾開悟早,雲岩開悟遲,道吾對雲岩的幫助不少。在上面那則公案中,還應穿插這麼一則公案在其中:

   (道吾)離藥山見南泉,泉問:“闍名什麼

  ”師曰:“宗智。”泉曰:“智不到處,作麼生宗

  ”師曰:“切忌道著。”泉曰:“灼然,道著即頭角生。”

   日後,師與虧岩在後架把針。泉見乃問:“智頭陀前日道:

   “智不到處切忌道著,道著即頭角生,合作麼生行履

  ”師便抽身入僧堂。泉便歸方丈。師又來把針。岩日:“師弟適來爲什麼不只對和尚

  ”師曰:“你不妨靈利。”岩不薦,卻問南泉:“適來智頭陀爲甚不只對和尚,某甲不會,乞師垂示。”泉曰:“他卻是異類中行。”岩日:“如何是異類中行

  ”泉曰:“不見道、智不到處,切忌道著,道著即頭角生,直須向異類中行。”岩亦不會,師知雲岩不薦,乃曰:

   “此人因緣不在此。”卻同回藥山,山問:“汝回何速

  ”

   岩曰:“只爲因緣不契。”山日:“有何因緣

  ”岩舉話,山曰:“子作麼生會他,這個時節便回

  ”岩無對,山乃大笑。岩便問:“如何是異類中行

  ”山曰:“吾今日困倦,且待別時來。”岩曰:“某甲特爲此事歸來。”山日;“且去!”岩便出。師(道吾)在方丈外,聞岩不薦,不覺咬得指頭血出。

   (同上書)

   這裏所引公案雖長,卻非常必要,因爲雲岩禅師悟前悟後的境象是截然分明的。特別是後一則公案,雲岩在悟前面寸“機鋒”的種種窘相,而道君卻自由自在,顯得從容不迫,甚至爲雲岩的不能“悟”,著急得把手指咬得出血。從這裏可以看到,雲岩禅師的確是真參、苦參。好在老師、師兄都是明眼人。藥山見他參禅幾十年都不能悟,于是追本溯源,引出百丈禅師“喚衆回頭”的公案,再輕輕一引,才使雲岩終于開悟。雲岩參禅二十多年不得,若是常人,早就自暴自棄,或疑而不與了。但他的“機”是深厚的,可能反應遠比道吾、趙州、臨濟遲鈍,必須在“鋒”上反複剝剃。這個“機”才終于脫出,成爲一代宗師。

   九十六轉語與坐脫立亡

   僞山禅師當年對仰山禅師所說“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對于這樣的話,在佛教內曆來有許多人不以爲然。但這兩位是沩仰宗的祖師,功行出神入化。所以也不好公開說些什麼。這裏有一個問題,對于佛教的修行。正確的檢驗標准是什麼

  機鋒轉語能代表如實的修證嗎

  機鋒轉語的標准又是什麼呢

  

   對有一類修行人。如預知時日而坐脫立亡,火化得舍利若幹,再如活上百來歲、或有神通應世。對于這樣的修行人,不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絕對會得到信衆的尊仰和崇敬。”以筆者所見,1989年海燈法師圓寂。火化得舍利子叁十二粒:1991年中秋本光法師預知時日。在。與徒衆們笑談中阖然西歸,火化得舍利四十二粒;1992年農曆叁月十五,樂至報國寺離欲老和尚以百零八歲高齡,預知時日,預立法嗣。安祥坐化,留存肉身……這些在蜀中佛教界內均爲美談。他們都是當代高憎,或文或武或禅,修爲人所共睹。但也難免一些閑言雜語。在禅風盛行的時代。他們也算是佼佼者了,無知者的閑言雜語又算得了什麼呢

  

   但對有一類“坐脫立亡””的,卻未必爲禅門稱道。禅宗認爲,戒定慧叁學修爲,固是學佛…

《棒喝截流 叁、機鋒轉語——對禅境“死活”的檢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