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松大師年譜▪P14

  ..續本文上一頁鈔科文表解》作敘,敘文載于《佛學半月刊》,雲:

  “古人雲:“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蓋此經乃如來根本*輪,稱性極談,該毛端于法界,現劫海于刹那,論其文則碎大地之塵而莫數,言其義則罄渤海之墨以難書,縱合滿界之虛空,都成邺架,亦不能儲其全經。今閻浮衆生,壽命不過百年,以畢生之力,尚不能數其品目,而況讀其文乎?而況複解其義乎?雖然,即今八十卷極略之本,若能深思有得,亦足以剖大千于微塵,融華藏于帝網,譬之觀牖隙而睹無際之空也。”“李圓淨居士,才智兼人,精思妙悟,比年以來,知通經論之不可無科判,猶裁錦繡之不可無刀尺,遂擇其流行較徧之經論疏釋,因其原有之科文,彙爲新式表解。”“今而後讀《華嚴》者,因《科文》以尋《疏鈔》之條貫,因《疏鈔》以發經文之奧藏,又豈僅讀其文乎?將複以解其義也!又甯徒解其義乎?將複使遮那富貴纖毫悉陳乎眼底也!”

  大師既爲禅宗南嶽下第四十七世宗師,又是華嚴宗、法相宗宗裔中興砥柱,且精通天臺、律宗等,同時承傳爲密教真言宗灌頂傳法阿阇黎,不遺余力地弘揚我國千年來失傳之唐密,功德巍巍,爲近世所傳頌。一日,開示曰:“佛祖在世時爲衆生說小始終頓圓諸乘法門,釋尊涅槃後于金剛法界宮說真言密教。華嚴法界與真言六大均屬圓滿之教,其教理相接近。但約佛果說,華嚴勝于密教;約衆生進趣方便說,則密教勝于華嚴。密教自己一念與本尊叁密相應,相應後由此一門深入,然後進入普門法界華嚴海會,如此則較易矣。”

  1939年,民國28年,己卯,46歲1月14日(陰曆戊寅年十一月二十四),常惺法師因肺疾、肝疾加重,示寂于上海。常惺于佛教事業貢獻卓著,且與大師同窗共硯,情同手足,曾依大師受明灌頂,修習密法。驚聞噩耗,大師既痛失良友,又傷惜佛教界損失一英才,乃撰書輓聯以悼,聯曰:

  海內僧伽務爭門戶新舊,至惡詈互瞋,家醜外揚,端賴居間調處,弭朋黨譏嫌,且色力強健解脫胸襟,都盼中流作砥柱;

  生前事迹關系教法盛衰,具妙辯無礙,令聞遠播,尤能折節謙虛,得社會信仰,適國運陸沈飄搖風雨,那堪暗室失明燈。

  大師爲常惺法師作封缸法語,並爲其遺照題贊四言二十四句,以寄哀思。後又應常惺法徒昙光法師等之請,撰《常惺法師傳》,並爲《常惺法師集》作序。

  常惺法師(1896--1939),江蘇如臯人,俗姓朱。1907年出家,法名寂祥。1915年入華嚴大學就讀。1921年主辦安徽省僧學校于安慶迎江寺。1925年至廈門南普陀創辦閩南佛學院,並任副院長。1928年得持松阿阇黎授持明灌頂。1929年于北京柏林寺創立佛學研究所。1931年任泰州光孝寺主持。1933年任廈門南普陀寺叢林方丈。1936年擔任中國佛教會秘書長。法師博綜群經,貫徹性相,融歸于賢首,成一家之宗範。嗣法弟子有南亭、葦宗、脫煩等法師。

  夏,大師贈王無念居士一扇面,並撰書《和歸去來辭》(部分)于其上。《和歸去來辭》雖文句簡約,然義理明晰,于中已表明勝義、行願、叁摩地菩提心爲戒,闡叁句之妙理,攝心勇猛,返真如性海,歸密嚴淨土,與陶淵明之避離塵俗而歸隱田園之宗意迥然不同也!此文後載于《覺有情》半月刊第58、59期合刊,其文曰:

  “歸去來兮,密嚴華藏是吾歸。既以菩提心爲種子,必植根于大悲,造方便之究竟,近佛果而可追。

  “執金剛之智杵,披如來之慈衣;惜分陰而抖擻,探秘藏之幽微;攝念澄心勿使馳奔,從緣生句入阿字門。恒沙功德,骊珠自存;甘露灌頂,醍醐盈樽。照心月而孤曜,睹本尊之慈顔;解六大以無礙,獲叁業之輕安。苟悉地之現前,示輪回其何關;事不變以成理,心同時而作觀。遣分別之戲論,超等覺其無還;返真如之故鄉,宜任運而盤桓。

  “歸去來兮,勿荏苒以虛遊。即此身而當證,複何事于他求?既佛在之不喜,奚魔來之堪憂?!播阿耨之慧種,耘寂滅之田疇。禦神通以爲車,駕誓願以爲舟。撈人天之大魚,置彼岸之坦丘。拔愚癡之邪毒,預總持之勝流。效普賢之大願,窮累劫而無休。

  “已矣乎!無常之風如電掃,刹那摧人不暫留。胡爲乎悠悠而忽之?佛法不恒遇,人生不可期。幸夙根之偶發,當深護而培耔。仰佛恩之曠蕩,惟載頌而載詩。攜群有以同證,確乎自信而勿疑!”

  小暑,大師應朱子橋居士之請,爲西安大興善寺大雄寶殿撰寫抱柱楹聯,此聯至今然懸挂于西安大興善寺大雄寶殿內。楹聯全文如下:

  上聯是:勝迹考隋唐 當年阇黎灌頂 大士翻經 真言稱首刹 密印薪傳徧東海;

  上款文是:“大興善寺爲真言宗根本道場,自開元叁大士相繼來華,而金胎兩部之教義乃稱大備,唐時日本僧空海大師得法于青龍寺惠果阿阇黎處,歸國而後大傳其道,至今法系猶盛。”下聯是:興衰論劫運 此日檀那布金 長者立願 梵宇慶重輝 總持法系紹南天。下款文是:“青龍寺與此寺齊名,自遭會昌法亂以後,即冺沒無聞,或雲即今石佛寺。今大興善寺既由朱子橋將軍等發願重興,青龍寺亦當複其舊迹,因書數語,以堅其誓。己卯小暑節密林敬書。”後钤“師奘沙門持松”、“密林”兩枚朱文印。

  中秋,大師作《應慈和尚重刻晉譯華嚴經序》,曰:

  “華嚴一宗,自五祖而後,雖不乏哲匠,然時隆時替,未能啣接一系。迨清末共和之交,先法師月霞尊者,始挺然利見,奮華藏之碩誓,續列祖之鴻猷,闡五教,明叁觀,彰六相,抉十玄,別教一乘,于焉恢啓。現法師應慈和尚,與先師同願俱來,影響翊贊,殆媲夫文殊之輔化遮那,而慶喜之倫敘釋尊也。故先師捐塵以來,師獨荷肩仔,頻演大經,獎掖後進,無厭無倦,仍猶先師之住世也。甲戌秋,師宴坐興福寺救虎閣中,方閱《入法界品》纂要之文,恍見金人丁甯付囑曰:“貞元四十,《華嚴》久祕未宣,顯而敭之,責在爾躬矣。”師感惕驚寤,爰赴邗江,重镂是經,就虞山寶嚴寺敷陳嘉會。時衆會中有讀《探玄記》者,覺賢首規模,昉于晉經,因複勸請轉其輪毂,俾叁部大經,平等推挽。矧華嚴教義,雖曰盛于唐,而實創于晉隋之間,故晉譯微言,實肇宗基,杜順依之而立觀,雲華遵之而《搜玄》,賢首准之而判教分宗,顧可因唐譯而偏廢晉經乎哉?師允其請,乃撿覈舊刻,剝誤滋多,遂依徐文蔚居士近栞《探玄記》及諸藏本,校而正之,仍授梓揚州,與前四十卷經板式相若,放大字形,俾莊嚴法寶,易于受持。鸠工于丁醜歲,旋遇軍興,辍作不時,延至今秋甫慶觀成。行見千載秘藏,悉揭橥而傳播之,展轉弘通,于是昔日之不能綿續一系者,亦得薪傳無盡,曆百千劫而不熄矣!當晉典傳譯之時,有雙童給侍之瑞。蓋以此經久置龍宮,龍王慶其傳通世間,故令龍子及諸善神護于左右。今則千百年來無人宣示,不翅若在龍宮,故新刻竣事,吾師發揮奧赜之際,定亦有瑞相現前也。”

  初冬,撰《密教通關》。爲使鐵塔正脈不致中斷,大師“唯冀以著述利方來”,因此,“條纂事類,彙輯群言,征法苑之典據,擇宗趣之異同;品骘邪正,辨別真僞;審宗派之源流,溯興替之沿革;名相繁揉,則胪爲圖表;音訓混淆,則注以梵書;剖析義例,標章十門”,僅用一個月時間,即于初冬撰就《密教通關》二卷共十章,灌頂弟子朱慶瀾(超願)作序。其十章內容爲:顯密名義;經軌本據;立教差別;安心觀道;悉地種類;行位斷惑;佛果道場;灌頂次第;宗派源流;法義略诠。大師在《總序》中雲:“暗暗長夜,多貪螢磷之光;滔滔濁流,易陷羅刹之島。慨自叁武興厄,玄言流散,元明絕響,中土希音。而望卵求時之輩,方欣欣然增愚而益妄,則正不知達人其何日逢也.今幸法祚再延,還珠有運。然靈根之士,願研至道,而升階無由,仍多躊躇于門牆,焉期轥踐夫庭奧。故真言宗啓導入門之書,在今日爲不可少,而亦不可緩者也。余辨虧立破,舌非廣長,然每有以粗通真言關竅,應讀何書爲問者。余辄如于浩渺煙波中,不知擇何辭以應之。于是秉筆叁旬,告成斯篇,雖大海涔渧,亦唯求理之近而易見焉耳。若夫鈎深致遠,錯縱赅博,則聖典俱存,非斯篇之所能盡也。”

  在該書中,大師標明了密教所依的經典,同時闡明安心觀道、修行斷惑的理論和方法,並對各種成就次第都作了分析,指明一般修學的程序,然後旁征博引,辨明密教源流,最後以略诠法義作結。大師在廣泛搜集資料、細心研讀經典的基礎上,加以融會貫通,並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此書作爲研究密教的入門書,自問世以來,爲密教修學者所推崇,在中國密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于《密教通關》“宗派源流”章中,大師以“秘密”二字衍派四十字爲此後付法之證派,曰:

  秘密超衆妙,義範守宗成,

  緣生觀法性,如實知自心,

  寂點含空際,圓淨悟月輪,

  因根竟修治,相應成本尊。

  國難期間,大師目睹國土蒙塵、民衆罹難,君達先生求請墨寶,大師暗特借魯一同、黃爵滋大作各一句,集書成聯:“寒雲落日不稱意,苦筍鹹齑亦有情”,暗喻日軍之猖獗和國人含辛茹苦奮力抗戰。魯一同乃清道光、鹹豐年間著名古文家、詩人,是近代經世思潮中極具代表性之一員;黃爵滋乃道光年間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與林則徐力主反英輸入鴉片。此聯上一世紀爲上海李居士于拍賣會上拍得。

  撰《心經闡秘》一卷于上海排印出版。《心經》是《大般若經》中的一小部分,但文約義豐,曆代注疏百余家,但多爲顯教類注釋。大師佛學思想深入淵海,其《心經闡秘》顯密融會,放能窮盡經之本義,合諸佛本懷,實是近世嘉惠後學的唯一顯密融通闡釋。大師以菩提心、大悲心、勝義心,對“即說咒曰”之闡釋是:“揭谛揭谛者,菩提心爲因也。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二句,大悲爲根本也。菩提薩婆诃者,方便爲究竟也。”…

《持松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闡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