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伸出,東方爲五股杵、南方爲寶珠、西方爲叁股杵,北方爲獨股杵,中間爲寶塔,放光十方。塔上有日月雙輪,以後滿空均爲寶塔,每塔上均有日月雙輪。此爲穆韶上師加持之依報莊嚴,法身塔已備好。
春節期間,衆弟子等前往拜年賀歲,大師將定境告知超晔,並付囑曰:
“發心、修行、菩提、涅槃、方便、滿月贊,念念不離。”又告誡曰:“真言行者行瑜伽時、密念誦時、寂靜時、無散亂行時,于金剛上師壇上正谛觀時,仗如來誓願,潛護加持;加持者:如來加,行者持,如涵蓋相契,所藉自力、佛力、法界力,藉叁和合力,加持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諸事成就,直至成就佛道也!”
時超晔記誦在心,問曰:“師父囑咐弟子,弟子明白其理,然堪能弟子是誰呀?”
大師答:“你啊!”
超晔不語,思及以往,大師曾對其言:“快馬加鞭,快馬要加鞭才跑得快,你不需要加鞭,剛一揚鞭,稍見到鞭的影子就跑得飛快了,所以教你不費力。”
其實,阿阇黎對超晔作爲傳承弟子早已作了認可。于1968年,大師曾依唐一行祖師所著《一掌經》爲弟子超晔作《生辰組詩》叁首,其中已暗示付法之意。詩曰:
其一
年月生來二重仙,潇灑風骨自不凡;
靈根秀質多文采,淡泊甯靜享遐年。
其二
日在修羅意志堅,勤研衆藝一往前;
非常事業非常任,敢有勇心不卸肩。
其叁
時逢人道了前緣,不爲家計膺胸間;
蒼生視作親兒女,救死扶傷秉大權。
時超晔閱得此詩,自是歡喜,更爲精進,然尚不明暗藏傳承之意。超晔自來不爲世俗之事煩心,視精神重于物質。超晔是救死扶傷的醫生,深明縱是良醫,也只是醫病不醫命,緣此曾發願,要作大醫王(佛),根治生死輪回之本。由此回想起來,大師贈詩叁首,乃基于對超晔多年來之觀察與鼓勵。此後,凡閱此詩者,均謂極符超晔之品性與行願。今年春節,授命付法(船),乃圓密林阿阇黎“聽經來舍衛,付法得維摩”之傳承預示,也是法緣使然。
大師多年來常爲唐密之傳承銘記于心,時常孳孳擇器,俾以心傳口授,終因國內浩劫無緣有瀉瓶之僧衆承續大法。然密教傳承乃大事因緣,大師于此早已預知。緣于此,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撰著密教典籍、儀軌及各種行法記,以利來哲知曉唐密之奧義及金剛乘人之用心,並有階可尋。直至垂暮之年,大師方將密法弘傳之大任付囑超晔,足見大師對真言密教的弘傳,始終抱以極其認真、負責的態度;“付法得維摩”,亦契合金山穆韶祖師預示的機語和大師所撰對聯的暗示。時大師年已79高齡,超晔50歲。大師付法于超晔,事理具足,更有諸多口訣等,稱爲言辭灌頂、以心灌頂,亦即密教之口傳印心者。因時值浩劫,後又境況特殊,直至今日方披露。
一日,超晔拜見大師。大師突然講道:“我的名號有很多,以後用哪個?”超晔聽後不禁有些狐疑:現在正值這麼動亂期間,還有什麼將來?師尊如此年邁體弱多病,還有什麼以後?于是就說:“師父名持松,大家都知道的啊。”“好,說定了,就用持松。”大師高興地回答。可見,大師高瞻遠矚,知道動亂會過去,國家會光明,佛法也會再興盛。超晔如今回想起來,敬服不已。
大師胃口欠佳,每餐只勉強進食幾口。超晔陪同大師就醫診斷,未發現有異常情況。超晔爲大師進行靜脈滴注白蛋白、氨基酸等以補充營養。
春分前,大師又獨自至古漪園賞梅,撰《春分前古漪園探梅》。
4月1日(陰曆二月十八),觀世音菩薩聖誕前夜,大師定中,見自身坐于蓮苞中,弟子們送來裱花蛋糕一只,散發奇香;忽于中央黃色花心內,現一天女,紛散鮮花,花均懸住于空中;又于所散之花中,複現無數天女散花供養,如此微妙香潔,天花天女,轉展無盡。又見空中現日本奈良長谷寺千手觀音聖像,衆均敬禮膜拜、散花供養,觀音慈顔微笑。
春,大師定慧自然,憶持一貫,得到穆韶祖師的印證,無色界觀已圓成,入法雲地。法雲地者,菩薩于此地具足無量功德,法身如虛空,得十方諸佛護念、曆代祖師加持。智慧如雲海,普灑甘露,蔭護一切衆生。
5月26日(陰曆四月十四)晚,皓月臨空,大師見月光皎潔,遂趺坐入定。見月輪中出現四頭大象,高大無比,而自身坐于象背,四周有無數小象,各各背上,皆有童子童女戲樂歌詠。外圍又出現無量諸佛圍繞自在說法。此等境界與十地前明顯不同,乃入不思議叁摩地也!若等覺已無返,以後之瑞相只是口述,不爲記錄。等覺者,圓滿因行,無不等者。妙覺者,果得圓故,獨絕無倫,寂滅非思議。
大師曾于1968年冬作《心悟》一文,其時大師度過“難勝地”,心情舒暢,諸根愉悅,是對成就的信心和追求目標的決心,也是這股攀登無上菩提的勇氣,時刻激勵大師在五濁逆境中,勇猛精進,于晚年圓滿成就,不負穆韶祖師的真切期望。現將之置于此處,以順十地次第之釋述。
《心悟》雲:
此心是何心,根從大悲起,清淨菩提心。
此心有多深,山搖地亦動,江海盡沸騰。
此心爲何情,群生悉蒙福,萬物盡滋榮。
此心威力強,渡越歡喜地,離垢又發光。
光焰生智慧,難勝者歸降,福智悉現前。
遠行無阻擋,不動即善慧,法雲遍十方。
從初地至十地乃至佛地的示現,因人因境而異。回顧大師一生經曆,能達法雲地成就,亦有迹可尋:
――虛齡28歲時,發表的《攝大乘論義記》對修證至十地佛地之相已有反複敘述。可見,自那時起,他已邁步安排一生的歸向了;
――虛齡30歲住持興福寺時,爲山門撰書楹聯“解脫門開誰肯入,浮生夢覺自知歸”,這是他自覺覺人的開示。在他本人可說已經了悟人生價值,並以此策勵自己。
――大師虛齡39歲時,又爲常熟興福寺重建的大雄寶殿撰書巨幅抱柱楹聯:“破宇宙人生大迷舍我佛誰敢置喙,證實相色空真理在諸仁自覺皈心”,發出了這樣震撼人生、探求生命真理、氣魄宏偉的驚示;
從大師留下的詩文手稿中發現,大師修證至八地後,上升九地、十地較快,此系大師自己精勤所致。超晔因此聯想到在大師闡秘《仁王經》時,內有以五忍十四位,菩薩從因至果修行次第,又于《密教通關》中對一至十地進行了敘說。大師于《菩提心論纂注》中又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故,只要修證出現,則爲一切導師。若歸本,則爲密嚴淨土,不起于坐能成一切佛事。是爲自證已極,具化他方便,是方便爲究竟也。至若九地、十地,亦如無爲作用。其所無爲之作,乃由八地而出。”這是他修持證悟的體驗。
超晔又記得,大師在進入八地時正值春節,修法七天,曾于其記錄中有“觀成總是因,無觀方是果。舍觀無功用,方是自家珍”之句。九地十地以上,于空性中離于五根境,無想無境界,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也。以真言密教大日如來叁摩地門,則爲秘密莊嚴心也。
大師之所以發願于南方莊嚴滿月世界成就松華如來,將《滿月世界依正莊嚴頌》留于後人攝受有情,其生平所作所爲就是爲這個艱巨宏偉的目標奮鬥。《華嚴經》雲: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佛法不離世間覺,不舍悲願救世間。又如《華嚴經》中所說,大願悉成滿,百福自莊嚴。得到本尊上師十方諸佛贊同印證認可,此即《滿月世界依正莊嚴頌》始末。其由來,大師曾對超晔開示:滿月世界之依正,七寶莊嚴,八寶樓閣,乃松華如來恒沙功德,累劫累功積德而成,非想象所及。以《大日經》叁句戒義,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結合《金剛頂經》五轉,自心發菩提(發心),即心具萬行(修行);見心正等覺(證菩提),證心大涅槃(寂滅);發起心方便(向上自利,向下利他);嚴淨心佛國(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當下即是華嚴海會、滿月世界)。由于各自發心,及對解脫之要求出發點各不同,金剛手菩薩問佛:因何得此一切種智?佛曰:密教發心,是開發、引發、顯發。由上之叁句五轉初以阿阇利灌頂後,由叁密加持力開發菩提心,至顯發一切種智,如蓮中幺荷在泥中時,雖待外緣,而正開時悉是本具幺荷也。經雲:若人求福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初夏,一日清晨,超晔前往醫院上班,大師已守侯于公交車站傍,遞給超晔一紙,上面僅寫四字“維默我契”。超晔看後,點點頭以示領會其意。大師道:“釋尊拈花,迦葉微笑;文殊大士論不二法門,維摩诘居士默然不語。于涅槃妙心,維摩勝于迦葉。我則契阿字本不生,入大日兩部旨意,更勝維摩也!”
後不久,又作《本不生偈》付于超晔,偈雲:
生生之所生,生于本不生,
彼本生生生,生生還無生。
大師繼續作開示雲:“阿字具四用,一切功德具足無缺。一、以本不生故,有息災用;二、以本不生故,有增益用;叁、以本不生故,無量過失,殄滅無余,有降伏用;四、更無有一法,出此本不生者,即有攝召用。阿字及其他真言梵字,均各具無量功德,無量理義。”
大師自過春節後基本不再賦詩填詞,以上種種表述,乃是借戲論之文字作記錄,啓迪有緣之後哲也。弘法大師曰:“雖有所作,卻絕能所,法爾道理,有何造作?”此即是離諸法相,離諸戲論,身心寂滅,一塵不染,達本不生際,而于日常生活起居中不二隨順。
大師已臻生死不二、自在涅槃之境,預知時日,神情安閑。前往探望者見大師或坐或臥,或伏案默書《法華碑序》、《聖教序》、《蘭亭集序》、孫過庭《書譜》、《皇甫碑》、《古詩隨錄》、《古詞》、《毛主席詩詞》等,並親手裝訂,于封面題簽蓋章。又或作屏條或扇面等饋送諸友及近侍弟子等。大師雲:“余無物遺留,只此等字紙留存吧。”(見下圖)
書法.tif
弟子前來探望,大師要大家背誦《…
《持松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