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教通關》解析(陳士強)

  《密教通關》解析

  作者 陳士強 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密教通關》一冊。現代持松著。成于1936年。1939年在上海排印出版。通行本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版《持松法師論著選集》本。

  持松(1894—1972),俗姓張,湖北荊門縣人。法名密林,受學密法後阿奢黎賜灌頂號爲入入金剛。又因私淑唐代高僧玄奘,自號“師奘沙門”。家世業儒,幼時從父學習四書五經。十八歲時,投荊門沙洋鐵牛寺默滿法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于漢陽歸元寺。同年,考入由近代高僧月霞在上海愛俪園創辦的華嚴大學深造,修學叁年。畢業後,回湖北當陽縣玉泉寺,從祖印學習天臺教觀。1918年2月,繼月霞之後,出任江蘇常熟興福寺方丈。在五年任期內,兩次開壇傳戒,並創立華嚴預備學校,培養僧才。1922年冬,因讀《*輪寶忏》,深感瑜伽密典幽深難解。中國真言宗(密教)自唐代以後,已成絕學。而在日本,由受學于惠果的空海創立的日本真言宗,其法脈綿延至今。于是,發願重興唐密,只身東渡,初登日本古義真言宗道場,禮天德院金山穆昭阿奢黎,受此派傳授,得第五十一世阿奢黎位。1923年,學成回國。初在杭州菩提寺傳法灌頂,繼而住持武昌洪山寶通寺,在那裏建立了真言宗道場,將絕傳已久的唐代密教傳回中國。1926年至1946年,先後在遼甯、南京、北京、杭州、武漢、上海等地巡回講經、傳戒、灌頂、修法,弟子達數萬人。其間,兩次東渡日本,再登高野山,得東密、臺密之心傳,獲古義、新義之要旨。1947年3月,被推爲上海靜安寺方丈,兼靜安佛教學院院長,在寺內建立了真言宗壇場,傳授密法。1953年6月,當選爲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1956年,任上海佛教協會會長。

  持松精通日文、梵文,善詩詞,兼工書法繪畫,學識淵博,顯密兼通。他的佛學思想,前期以華嚴宗爲主,後期以真言宗爲主。其顯教著述有:《華嚴宗教義始末記》、《攝大乘論義記》、《觀所緣緣論講要》、《因明入正理論易解》、《心經闡秘》、《般若理趣經集解》、《仁王護國經闡秘》、《悉昙入門》、《梵語千字文》、《梵語雜名》、《梵文心經異譯本》、《釋尊一代記》、《施諸餓鬼法注》、《師奘文鈔》等,密教著述有:《密教通關》、《大日經住心品纂注》、《金剛頂大教王經疏》、《蘇悉地羯磨經略疏》、《金剛界行法記》、《胎藏界行法記》、《護摩行法記》、《隨行一尊供養秘記注》、《叁陀羅釋》、《真言宗朝暮行法》、《密教圖印集》、《菩提心論纂注》等。總計二十六種,今大多亡佚。見收于《持松法師論著選集》的,是《密教通關》、《菩提心論纂注》、《心經闡秘》叁種。生平事迹見真禅主編的《持松法師紀念文集》(華東師大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密教通關》是一部系統闡述密教(又稱“真言宗”)的理論、修持和史迹的著作。它是密教研究的入門書,也是持松的主要代表作。在中國佛教中,有關密教的著述極爲稀少。現存的僅有唐代一行的《大日經疏》、海雲的《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遼代覺苑的《大日經義釋演秘鈔》等數種,而且除海雲的《付法記》以外,幾乎全是經疏、儀軌。在唐密絕傳之後,在近代全面介紹密教的,持松的《密教通關》當屬第一部。  

  《密教通關》書首有初刊時朱慶瀾撰的《序》。序中說:“師(指持松)叁次渡海,五載請業,故得新古兩義,博綜于腹笥;東臺二密,淹貫于胸次。”歸國以後,唯冀以著述利方來。幾年中,疏解經論,已達數十萬言。“今爲習真言者入門方便,又複條撰事類,彙輯群言,徵法苑之典據,詳宗趣之異同,品骘邪正,辨別真僞,審宗派之源流,溯興替之沿革。名相繁糅,則胪爲圖表;音訓淆混,則注以梵書。剖析義例,標章十門,而署曰《密教通關》。使學者睹凡而得度,因約以知博。誠可謂叁密之指掌,五智之南車,豈僅便于初學而已哉。”  

  全書由《總敘》和正文十門(相當于章)組成。《總敘》對顯密二教進行了比較。認爲,在現行顯教各宗(如淨土、禅、華嚴宗)中,能夠與真言宗相表裏的,只有華嚴宗。但“真言宗之方便多門,雖華嚴猶當讓之。而華嚴事事無礙之旨,真言實爲之啓鍵之寶鑰矣。”在佛教各派中,真言宗“雄大崇偉,無出其右,而統攝赅含,又無與比其肩也。”然而,真言法門猶如大補全活之方,峻攻猛瀉之劑,倘若依法授受,則“曠劫之無明,一朝可盡”;反之,如盜法自作,或濫授非器(授徒不當),則必將“自禍而禍人”。有鑒于真言宗中的有些流派,如東瀛(日本)的“立川派”,藏衛(西藏地區)的“阙群派”,“其所行者,則以吞刀噴火、●蛇役屍爲能。或專奉陰陽抱持之像,視赤白二●,爲理智不二之甘露;男女交遘,爲定慧雙融之金剛。使清淨聖教,一變而爲魍魉之邪說;住持僧寶,一變而爲破法之魔侶。”唐代密教,自唐武宗會昌毀佛以後,“玄言流散,元明(指元朝、明朝)絕響,中土稀音”,爲此,作者化了一個月的時間,撰成本書。  

  所分的十門是:  

  一、顯密名義。

  解釋顯教與密教的名稱、含義。說,顯教以“顯了”爲究竟,“秘密”爲方便;密教則以顯了爲方便,秘密爲究竟,二教對顯、密的理解正好相反。弘法大師(指空海)以說法的教主分判顯密。顯教爲“應化釋迦牟尼”所說,“皆爲曲順衆生之粗機”,而未曾開示如來自證的境界;密教爲“法身毗盧如來”所說,“皆如來自受用身爲自受法樂故,與自內眷屬,各各演說內證叁密法門”,也就是說,它顯示的是如來自證的境界。這種境界連法身大士(菩薩)以下的十地菩薩都沒有達到,更何況凡夫中人。另外,顯教的經典,是任人受持的;而密教的經軌,對于未經灌頂(皈依密教的儀式)的人來說,是不許宣示的。密教,有密宗、瑜伽宗、真言宗、金剛乘、秘密藏、持明藏、總持藏、陀羅尼藏等種種名稱。各種名稱都有內在的含義。“言密宗者,即以叁密爲宗也。叁密者,身口意叁種,與心佛衆生叁種,叁叁平等。所謂身等于口,口等于意,意等于身。又如密叁密,行者(修行者)叁密,衆生叁密,一如平等,涉入無礙。此叁平等法,在凡夫人不能明了,故稱叁密。今欲實證此叁平等故,依叁密修行。身則結契印,召請聖衆,以除身業之障;口則誦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無有謬誤,以淨口業之罪;意則住于白淨月輪,觀菩提心等,以忏意業之非。叁業既淨,則叁密互具,而心、佛、衆生亦圓融矣,故曰密宗。”顯、密二教的功效大不相同。依《金剛頂五種密經》所說,“于顯教修行,允經叁大阿僧祗劫(比億萬年還長遠的時間),然後證果”,這中間還要經曆“十進九退”,即進十步而退九步的反複。“若依密教,則由加持威力故,于須臾頃,當證無量叁昧耶,無量陀羅尼門。以不思議法,能變易俱生我法種子,應時生在佛家。”因此,“密教功能之大,成果之速,非顯教之人可得望其項背也”。  

  二、經軌本據。

  闡述密教所依據的基本經典。說,密教的經典分爲“經”和“軌”兩類。“經爲如來親唱,故先之。軌爲菩薩漸製,故次之。”“經”分爲純密、雜密兩部。純密部經典又分根本經、支流經兩類。根本經有兩部(《大日經》、《金剛頂經》)、叁部(《蘇婆呼經》、《瞿醯耶經》、《理趣經》)和五部(《蘇婆呼經》、《瞿醯耶經》、《理趣經》、《瑜祗經》、《要略經》)之說。支流類分親近(《蘇婆呼經》、《瞿醯耶經》、《理趣經》等)和疏遠(《熾盛光》、《一字佛頂》等)兩類。雜密部經典,有《仁王》、《楞嚴》、《金光明》、《孔雀》、《陀羅尼集經》等;“軌”下分六類,有諸佛軌(藥師、彌陀等)、諸經軌(寶樓閣、仁王等)、諸菩薩軌(文殊、地藏、觀音等)、諸明王軌(大威德、金剛藥叉等)、諸天軌(焰摩、十二天等)、諸作法軌(受戒、施食等)。另外,密教也有“叁藏”。密教叁藏指的是:經藏,有《大日經》、《金剛頂經》等二百卷;律藏,有《蘇摩呼童子經》、《毗奈耶經》等百七十卷;論藏,有《菩提心論》、《釋摩诃衍論》十一卷。 

  具體來說,胎藏界法以《大日經》(全稱《摩诃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爲依據,金剛界法以《金剛頂經》(全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爲依據。兩部大經的差別在于:《大日經》表現爲(或象征著)理、本有、因、生(衆生)、本覺、平等、蓮花、東、梵文“阿”字、胎、色、五大;《金剛頂經》表現爲智、修生、果、佛、始覺、差別、月輪、西、梵文“鍐”字、金、心、識大。“胎爲理具之佛種”,“金剛爲顯得之智果”,明了這一點,兩部大經的差別也就大體上掌握了。  

  《大日經》的廣本相傳有十萬頌,于世無傳。傳世的爲略本,有叁千五百頌,即唐代善無畏譯的《大日經》七卷;《金剛頂經》的廣本相傳有無量頌,于世無傳。中本有十萬頌、叁百卷、十八會,相傳金剛智來華時,失落于海中,也不傳。傳世的爲略本,有四千頌,相當于十八會中的初會,即唐代金剛智譯的《略出經》四卷和不空譯的《教王經》叁卷。兩部大經(《大日經》、《金剛頂經》)以外的《瑜祗經》爲金剛界的蘇悉地法(成就法),《蘇悉地》爲胎藏界的蘇悉地法,《要略念誦經》(全稱《大毗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爲《大日經》的供養法(內容相當于《大日經》卷七)。

  叁、立教差別。

  論述密教的判教。說,“密教分教相、事相二大部門,其事相不能宣說,但憑秘授;其教相乃能分析名言,核理深淺。”密教只以顯、密判別佛教,它的判教屬于“教相”的範圍。日本東密的弘法大師(空海)依《金剛頂經》橫判顯密二教,依《大日經"住心品》豎判“十住心教”。所說的十住心教,指的是:異生羝羊…

《《密教通關》解析(陳士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