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四宗見”, “四宗見”包括小乘。專門就大乘而言,甯瑪派紅教也有它的“四宗見”義,它把全部的大乘佛法分爲四個宗,四個宗的見地是不一樣的。

  第一種見:“唯識見”。藏傳佛教把唯識見放在最低。唯識見就是印度的瑜伽行派,中國的法相唯識宗。西藏也有唯識的傳承,是從印度直接傳下來的。“唯識見”大體認爲,每個衆生都有“八識”或“九識”。古唯識認爲有九種識,唯識今學認爲有八種識。“八識”——無始以來就含有“有漏”與“無漏”的種子,就跟植物的種子一樣。因爲種子與習氣的不同,八識一個方面,由自己的心識活動變現爲主體性衆生的根身(身心),另一部分就變現爲我們所使用的外部世界,就是器世界。整個世界實際上都是心識變現的。衆生爲什麼輪回?爲什麼在生死當中沈浮?歸根結底的一個原因就是不了解這些在根本上是自己的心識變現,而認爲在自己的心識之外有一個實體,就是“心外見法”。現代科學都是這樣看的。科學的根本立場就是在意識之外有一個不依賴于我們意識而存在的物質實體。這個實體,一般的西方科學家認爲是假設的,假設以後,通過實驗去驗證。所有的衆生認爲——從生下來以後不久就認爲,自己外面有一個外在世界,絕不認爲這個外在世界是自己的心識變現的。認爲外在世界不是自己的心識變現,這個在法相唯識宗看來就是最根本的無明。它把無明妄知分爲兩個層次:一是分別所起,二是俱生。

  “分別所起”:就是通過後天的學習,你接受了一種思想,一種哲學觀或者一種宗教的世界觀,或者經過自己的學習在生活當中形成了一種世界觀,很堅決地認爲心外是有實體的。整個世界或者是物質性的,或者是其他東西,總之,跟自己的心是兩樣東西。

  “俱生”:就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是衆生,從一生下來就有這種法執,從無始以來就有這種法執,無始以來所帶來的。所以,根據唯識見修行的方法主要是觀察萬法唯識,一切都是自己心識的變現。完滿的唯識見認爲心識並不是一個實體,萬法唯識僅僅是爲了破除衆生認爲心識外有實體的這種妄知。並不是說八識是實有的實體,八識也是緣起性空的。這可以說“萬法唯識,心亦無心。”心識也沒有它的實體。“心亦無心”就是“中道觀”,最後還是要歸到中道,與實相和爲一體。

  唯識見是在印度佛教大乘的中期、在寺院中形成的。當時的寺院非常大,那爛陀寺當時的僧人就有一萬多人。在國王的供養之下,形成很好的研究與學習的條件。又因爲當時的外道很多,外道的思辨也非常的精密,經常要跟佛教來辯論,所以佛教的大師就要把理論弄得非常精密。但是,太精密了一般的老百姓就接受不了,光是唯識的教理,一般文化程度的人,大概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學透徹。這是唯識見。

  唯識見的修行方法跟中觀見是一樣的。用“萬法唯識、心亦無心”這種見地,到衆生中修六度萬行,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唯識宗的精神非常積極,下決心不畏生死,即使自己還沒有證道,也要跟衆生一起,追隨著衆生行菩薩道,不害怕要奮鬥叁大阿僧祇劫,所以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第二種見:“中觀見”。屬于印度的“中觀派”與中國的“叁論宗”,還有西藏的格魯派等,西藏佛教諸派都講自己屬于中觀見。中觀見在西藏主要又有自續派與應成派。

  “中觀見”大體認爲,根據緣起法則推論的話,世間的萬象,一切有爲法,都是因緣的和合,所以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是空。不但有爲法是這樣,就是出世間的無爲法——比如佛、涅槃、佛的淨土也是沒有自性的,也是空,也是如夢如幻。總之,一切法都是空,空亦複空。空的境界,空的這種觀念本身也是空,因爲它還是有依賴的,依賴于認識空的這種心。衆生正是因爲迷于緣起性空的理,所以起了各種戲論——就是各種概念遊戲,一種錯誤的看法,認爲自己通過概念分別所得來的認識是絕對正確的。比如大家公認的知識,認爲什麼東西是絕對正確的。“男人”(概念)就是男人,“女人”(概念)就是女人,“馬”就是馬,“牛”就是牛,絕對就是如此。地就是硬的,人絕對是不能進去的。這種見解就叫做戲論。

  從哲學上講,戲論又可以歸納爲四種。第一種只說有,認爲任何東西都是實有的。比如唯物論就認爲物質是實有的,有它的自性。另一種又偏向另外一個極端是“無”,認爲一切都是“沒有”。就像龜毛兔角一樣,根本沒有什麼東西,是人的一種幻覺。還有就是“亦有亦無”,“亦有亦無”既是有,亦是無,這是折中論,是自相矛盾的。還有一種是“非有非無”,是詭辯論,不給你一個肯定的看法。從哲學上講,對于一個問題的看法只能有這樣四種,這四種都是戲論,跟一切現象本來的面目都不能相應。都是人用自己的一些概念符號來分別的結果。我們的概念,包括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得來的感覺,實際上它都是人主觀認識的一種符號,並不是所認識的東西的實體。但是人都誤認爲自己通過各種感覺渠道得來的信息,再加上語言的抽象,認爲自己形成概念以後所認爲的東西絕對就是如此,這是造成生死苦惱的根本。所以中觀見的核心就是要人破除這種執著,行以中道,中道就是既不偏到有,也不偏到無,或者不偏到“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任何一邊,要與本來實相相應。

  但是唯識見與中觀見,在藏傳佛教的噶舉派、薩迦派與甯瑪派看起來,這種見地屬于一種教宗。用漢傳佛教禅宗的話來講,它在“法界量裏”(語出《圓悟克勤語錄》:一日,克勤禅師與張商英談起華嚴宗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等四法界。當談到理事無礙法界時,克勤禅師便問:“此可說禅乎?”張商英道:“正好說禅。”克勤禅師笑道:“不然,正是法界量裏在(還是落在理事等名相差別當中),蓋法界量未滅。若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始好說禅。如何是佛,幹屎橛。如何是佛,麻叁斤。是故,真淨偈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淨戒。趁出淫房,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你所思考的那個真理,那個真實,還只是你的一種思維概念活動,可以說是一種哲學思辨,還是一種思考。但是真實是很具體的東西,它並不是你的思考。你不管怎麼思考,也不可能與真實完全一樣。你的思考是你的思考,真實是真實。所以“法界量裏”,是不可能看到本來真實的。用這種見來修的話要修很長時間,因爲它並不是完全圓滿的。比它更圓滿的兩種見,一種叫做“大手印見”,第二種叫做“大圓滿見”。

  第叁種見:“大手印見”。這種見主要是由噶舉派(白教)傳承的,這一系是從印度的薩羅哈——龍樹的師父傳下來的。“大手印見”大體上認爲一切法歸根結底都是“心”。心本來無生,也沒有它的實體,沒有實體的這種真實,本來如此。無生的實體很自然地具有一種認識真實的智慧,這種智慧叫做“俱生智”或者“自然智”。就是《華嚴經》中所講的“自然智”,這種自然智是本來就有的,不是說經過修行修出來的,是每一個衆生的心識中本來就具有的。

  這種“俱生智”也就是我們每個衆生的本來心性,這種本來心性從來如此,從來沒有什麼改變,它本身就是佛。這也叫做“俱生法身”,是我們每一個衆生共同具有的法身。不管你證到也好,沒有證到也好,這個法身都是從來如此,沒有絲毫改變。所以,修行並不是說要用有爲的方法去修,用有爲的方法修,你很難達到它的本來。“本來”本來就與佛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本來)也不要修,叫做無修無證。無修無證的意思是要本來的心性、本來的俱生智自然地顯現。在這種顯現中再不要有意地去造作,去思考。像大乘一般的那樣修止觀,只要讓這種心性顯露,持續不斷地保任即可。也不用去斷煩惱,因爲煩惱是不可斷的,煩惱本來是沒有實體,就是本來心性的顯露。

  一切法都是本來心性——又叫做明體。明體所放出的光明,佛也是光明、煩惱也是光明、衆生也是光明。所以這種法修起來是非常輕松愉快,不用斷除煩惱,也不用像後期禅宗一樣的去參話頭,是以寬松、坦然、舒適爲原則。所以這一系法學術上叫做“自然乘”,自然乘就是它的修行方法是很自然的。但是這個法,修行一入門就要求有這種見,這種見與前面兩種見不一樣的,這種見就不是思慧了。如果僅僅是思慧的話,很難進入“大手印”。一進去就要像禅宗所講的,見到本來心性。見到本來心性以後,也就是無修無證,什麼東西都在裏面。這種見是“見中有證”,實際上是一種修慧。

  第四種見:“大圓滿見”。“大圓滿見”與“大手印見”差不多,又叫做“本來清淨見”,但是要比“大手印見”更圓滿一些。貢嘎上師講“大手印”是因,“大圓滿”是果。

  “大圓滿見”認爲我們當下這一念,這個心識,本來就與佛沒有什麼兩樣,本來就具有佛所具有的一切功德——叁身四智,每一個衆生無欠無遺,沒有一樣是缺少的。任何人的心性都平等地具有這些圓滿的功德,所以叫做“大圓滿”。

  修起來,“大圓滿”也跟“大手印”一樣,一進去就要見到本來心性,見到本來心性以後也是用無爲的方法,“無作無修”,保任所見到的本來心性,然後一直到成佛。“大手印”與“大圓滿”都認爲凡夫只要進入這個,都可以即身成佛。

  大圓滿還包括“妥嘎法”等,修了以後,可以使肉體化爲虹光,再高等達到“大遷轉身”。“大遷轉身”就是身體由光所構成的,雖然看起來形狀跟人一樣,說話等都跟人一樣,但是你要摸他的話,是空的,沒有實體。像這種光質身體可以生活于任何世界——在人間也可生活,天上也可以去,佛的淨土也可以去,永遠保持青春的面容。據記載,蓮花生大士與無垢友都證到了“大遷轉身”,以後證到的就很少了。

  “大手印”與“大圓滿”基本上見地跟漢地的禅宗差不多。“大…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