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三要
陈兵
学佛与研究佛学不一样,我的职业是研究佛学。虽然学佛有三十多年了,但是没有学好,所以不能指导别人。我只能提供学习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参考。
我所讲的学佛“三要”,是根据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宗喀巴大师把佛法最重要的东西归结为“三根本”,他有一个偈颂:“道之主要三根本”,有哪三根本呢?首先是出离心,然后是菩提心,第三是清净正见。这三要当然是讲得非常好,现在的学佛人也应该作为学佛的核心。我讲的三要跟宗喀巴大师所讲的有点不一样,我是根据现代人学佛的条件,主要强调这么三大问题——第一是正见,第二是菩提心,第三是信愿。
第一要:正见
大家知道,八正道是以正见作为第一,菩萨六度以般若度为导首。每一度里面有了般若才叫“波罗蜜”,没有般若不叫“波罗蜜”,属于世间法。所以智慧、正见是佛法最重要的东西,是佛法的生命。一般讲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它首要的要素就是智慧。太虚大师把佛教的要素概括为智慧与慈悲,智慧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一)智慧的三个层次
从学佛的角度讲,智慧主要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闻慧”。“闻慧”是指听到佛法的道理以后,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作为一种知识,懂得了它讲的道理是什么。闻慧指的是一种知识,研究佛教的人和学术界的人士,很多都是有闻慧的。他看了很多佛教的书,知道很多佛教的教理。但是,要理解了以后才能叫做闻慧。因为所谓智慧是一种经过理解的东西,是自己的东西。但闻慧在修行的时候往往用不上。信仰也不一定用得上。有闻慧的人不一定信仰佛教。
第二是 “思慧”。“思慧”是对“闻慧”所知的道理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以及在生活当中按照佛法所讲的方法修学,修学以后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佛法所讲的道理有了一个真切的、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种确信与理解。这种才叫做“思慧”。“思慧”是自己的东西——虽然是佛讲的,但是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认同这个东西,而且确实是这样,决定不动摇的时候,这个才可以叫做“思慧”。
第三是“修慧”。“思慧”就可以用来修行了。但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了切身的体会,而且自己有了受用以后,从修行当中得出来的这种智慧叫做“修慧”。这包括加行位,一直到见道位、修道位所证得的智慧。汉传佛教诸宗,华严、天台、三论宗,还有法相唯识宗等,这几个宗派都是强调学佛要先得闻、思慧,闻慧与思慧合起来可以叫做正见。
修行就是要先得正见,天台宗尤其强调要“大开圆解”。“大开圆解”的思慧与一般的思慧不一样,专指的是对于天台宗与华严宗所讲的圆满佛教——圆教的义理有非常深切地了解、理解,变成完全是自己心中所发出来的一种见地,流出来的一种智慧,这才叫做“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以后,才可以开始修行,才开始修证,叫做“由圆解起圆行”,这是完全正确的。藏传佛教,主要是格鲁派,特别强调像汉传佛教的这几个教宗一样,必须首先学习教理,得到闻思正见,闻思慧以后,才可以开始修其他的东西。所以得到清净正见是学佛的的第一步。正见一般来讲指的是思慧,不是说仅仅是了解了、知道了佛法讲了哪些东西,仅仅了解了佛教的哲学。
(二)汉藏佛教对正见的区分
说到正见,佛教有好多乘、好多宗,汉传佛教有八宗,藏传佛教有十几个宗派。各个宗派、各个乘的见地都不完全一致。正见也有深浅之分。
1、汉传佛教的四种正见
按照汉传佛教总结的方法,各宗的见地,可以按照《涅槃经》所说的几种四谛——四谛是佛教诸宗、诸派、诸乘教理的纲宗。按照各宗不同的教理,可以分为四种四谛。
第一种四谛:小乘的“生灭四谛”。指的是汉传佛教讲的小乘的教理。“生灭四谛”大体上讲,是根据因缘所生法则,来观察人的生命、生死轮回。当我们观察这个现象的时候,可以发现,造成人生各种痛苦的因缘是人自心的烦恼与无明。因此,要从三界生死轮回中跳出去,消灭人生的一切痛苦,达到永恒的幸福——涅槃,只要把心中烦恼与无明的根子消灭以后,就自然达到涅槃了。消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三法印为指导原则,在禅定中观心,然后熄灭自心的烦恼,慢慢证到涅槃。因为它把烦恼看作一个实有的东西,要把烦恼消灭。既然烦恼有生有灭,所以这个叫做“生灭四谛”。
第二种四谛:大乘始教的“无生四谛”。虽然“无生四谛”的四谛——苦、集、灭、道,其概念也和小乘是一样的。但是二者理解不一样。按照三法印的思路,进一步地思考,就可以看到,所谓的苦——人生的痛苦非常多,但是不管哪一种痛苦,都是无常、无我。没有一个实际能够永远承受痛苦的主体,所以苦实际上是无生的。而心中的烦恼、无明,也没有它的实体。如果有实体的话,这种烦恼无明就会常驻在人的心中。比如说一个人的贪爱——贪爱是造成人生死轮回的一个最根本的烦恼。但如果贪爱有实体的话,他就会永远都在贪爱,永远都在想跟异性做爱。实际上人都不可能这样,所以贪爱是没有实体的。如果说嗔恨——生气发怒有实体的话,那么一个人就应该从生下来到死一直都在生气,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人。所以你用正见去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所有的集谛所讲的烦恼,是本来无生,空无实体的。通过观察烦恼、苦没有实性,然后再到修道。实际上也是没有能修、所修道,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修道的人,这个实体你是找不见的。
我们现在是凡夫,证到初果的时候,变成了另外一个状态。到证到阿罗汉果,证到菩萨位、成佛的时候,不断地在变。这中间没有说发心求道的某某人,比如说我陈某人,到成佛的时候还是我陈某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修的道与能修的人本性都是空。最后证到的涅槃,本性也是空,也是无生的。涅槃并不是什么——比如练气功的人所理解的,是一种能量的聚集,或者是一个什么实体。它就是与本来空性相一致,这个境界叫做涅槃。所以用这样的智慧来观察,苦实际上没有可舍的,集没有可断的,道没有可修的,涅槃(灭)没有可证的。大乘就是用这种智慧,在六度万行当中不断地观察。只有拿这种智慧观察,才叫做六度,才叫做波罗蜜。这样观察的话,这样修证起来,它的效用、效力就要比生灭四谛大得多,因为它见理见的深刻。但是“无生四谛”还是不圆满的,因为从推理讲,它还没有推到尽头。所以,还有比它更深的,叫做“无量四谛”。
第三种四谛:大乘的终教的“无量四谛”。这是大乘比较圆满的一些经典讲的,它从大乘菩萨道的角度来讲,修行不仅仅是把个人自心的烦恼断掉,证到涅槃。修道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从整个菩萨道的历程来看,苦有无量无数,不仅有凡夫三界之内的生死之苦,而且出离了三界的罗汉、菩萨,在成佛以前,也还是有苦的,他只是把三界内的苦断了。比如说一个罗汉,他再也不会轮回,永远享受涅槃常乐。但是他想度众生的时候,他的本事、福报等都不够。不够的话想度人,还是苦恼的。菩萨也是这样,有的东西他还不懂,不是整个宇宙里面什么都知道,怎样去度众生的方法他也并非完全知道,有时候度众生也会不成功,这也会让菩萨感到头疼。还是有他的苦恼。所以菩萨要断除的烦恼比小乘要多得多。天台宗讲,小乘断的是“见思惑”,大乘菩萨还要断“尘沙惑”。
“尘沙惑”就是在度众生的时候,有无量无数需要知道的东西,就像恒河里面的沙子一样多。有无量无数的众生,每个众生有他不同的业缘、不同的根性,度不同的众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宇宙那么大,众生那么多,永远也掌握不完,这叫尘沙惑。最后还有一个最根本的“无明惑”,在整个宇宙里面,只要有一件事情不明白,不知道,那就是无明,因为你还有一个不知道的东西存在。一直到十地菩萨,还有最后一品无明没有断尽,一直到成佛才能断尽。所以,苦有无量相,集有无量种,道有无量条,最后证得的涅槃境界也是无量大,所以这个叫做无量四谛。就是大乘的四宏誓愿偈说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尽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集中体现了“无量四谛”的精神。“无量四谛”比“无生四谛”深了一些,但是还不圆满。还有比它更圆满的,就叫做“无作四谛”。
第四种四谛:大乘圆教的“无作四谛”。指的是大乘最圆满的了义经,像《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这些经所讲的教义。“无作四谛”认为所有的众生与佛都是同一真如的显现,本来没有丝毫差别。佛的一切功德在每一个众生身心里都圆满具足,一点儿也不缺少。众生只不过比佛多了一点儿东西,多一点儿无明而已。就是不明白自心的佛性,这一点儿无明。但是无明究竟是什么东西?你说它是一种物质吗?是一种精神吗?它什么东西也不是,你要找它找不见的。它不过是自心的一种疑惑,就像人的眼睛,忽然让芥子翳住一样。或者像太阳让虚空的云雾挡住一样,太阳的光芒并没有消失,只不过让云雾遮住,看不见它了。所以只要一念回光,觉悟到自心的佛性,当下就与佛没有差别。所以修起来根本就没有什么阶级、地位可言,也没有什么修与不修。因为本来成佛,也没有什么再成佛。禅宗与密教里面的大手印、大圆满也都是这种见地。
以上是从思慧的角度所讲的大小乘佛法里面的见地,可以分为这样四种。这四种里面,无论是哪一种,如果真正地通过自己的深思,把它理解了,变成自己的见地以后,都可以修行,都可以断烦恼、出离生死。当然,它们四种见地中,深浅与圆满、顿渐的差别是有的。见地越圆满,你修起来就越快。比如“无作四谛”修起来肯定要比“无量四谛”这些要快一些。
2、藏传佛教的四种正见
藏传佛教也有它的判释方法。藏传佛教的格鲁派,有它…
《学佛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